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慶祝大會觀后感心得體會(精選4篇)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慶祝大會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1
法者,治之端也。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城市,法治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其核心競爭力的強弱。
“法治”在深圳是一個高頻詞匯。從早期提出“依法治市”到“打造一流法治城市”,再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意見》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示范城市”,40年彈指一揮間,深圳篳路藍縷砥礪前行,一直把法治鍛造成為最強的核心競爭力之一。40年法治進程中,深圳有數不過來的全國首創、首例,這些榮譽都在深圳的法治探索之路留下一個個里程碑,不斷開創法治建設新局面。
法治是營商環境的最好保障。一直以來,深圳從實際出發,用立法立出“規矩”,畫出“方圓”。截至2020__年底,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共制定法規231項,現行有效法規169項;深圳市人民政府制定規章319項,現行有效162項。這些法規規章覆蓋了深圳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初步形成了與國家法律體系相配套、與國際慣例相接軌、與深圳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法規制度框架,在法治實踐進程中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支撐。20__年12月,中國社科院等單位聯合發布《中國營商環境與民營企業家評價調查報告》,其中在法治環境指數得分方面,深圳位居全國第一。
一個城市的法治水平,常常體現在細微之處。法治,在深圳看得見摸得著。一方面深圳以法治引領護航、乘風破浪,另一方面,深圳又以法治為基礎,讓公平正義的陽光照亮城市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深圳率先實行“房地合一”的產權證制度;率先推行建設工程招標投標制度;首創住宅區物業管理法律制度;深圳為捐獻器官立法,為好人立法,為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立法,為電動自行車立法,修訂《深圳經濟特區控制吸煙條例》……今年,《深圳經濟特區文明行為條例》實施和《深圳經濟特區文明行為條例修正案》相繼通過;5月1日,《深圳經濟特區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條例》施行……
回顧立法進程,正是秉持事無巨細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深圳法治建設才愈發健全,法治保障才能真正浸潤深圳百姓生活的每個角落,城市文明建設水平才能不斷提升。
奉法者強則國強強,奉法者弱則國弱。40年來,深圳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拉長長板、補齊短板,在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率先突破,建設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當下建設法治示范城市,是中央賦予深圳先行示范區的五大戰略定位之一,深圳如何釋放出更大的法治紅利,這是新時代的一道“必答題”。這意味著,深圳要繼續保持“優等生”的領跑姿態,正確處理“藍圖”與“施工圖”的關系,繼續為推動法治中國建設深入邁進提供“深圳樣本”,努力成為最安全穩定、最公平正義、法治環境最好的標桿城市。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慶祝大會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2
披荊斬棘闖“雷區”30年拓荒成就中國改革深圳樣本
“深圳速度”創造了一個城市的奇跡,而它最大的貢獻是為中國提供了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這一模式對中國的意義,不僅在于效率,更在于市場經濟樣本的發育成型,幫助中國越過了市場經濟的第一條河。
深圳的拓荒是從蛇口開始的,那里是中國第一個外向型經濟開發區。
1979年7月2日,深圳開山填海,打通蛇口五灣、六灣間通道,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聲“開山炮”。早期的建設者們踩著過膝的荒草,在那片荒山禿嶺和灘涂地上開始了偉大的建設。
特區成立初期,在許多人計劃經濟觀念還根深蒂固的情況下,蛇口工業區建設者大膽提出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等創新理念。
今天,走進蛇口工業區,當年點開山“第一炮”的地方格外醒目,這里駐扎著全球最大的集裝箱生產商——中集集團。
1979年,香港招商局和丹麥寶隆洋行合資組建中集公司,在荒涼的蛇口建起了中集的第一個車間,那是除港商之外,首次有歐洲投資者登陸深圳。
“中集集團以蛇口為起點,30年來中集業務遍布世界各地,集裝箱銷量占全球市場50%多。”站在30年前開山建廠的黑白歷史照片前,中集集團總裁辦主任鄭源華感慨地說。
俯瞰蛇口工業區,如今這里已發展成一座功能完備的現代化小城鎮,30年改革開放,這里不僅走出了中集集團,還有招商銀行、平安保險集團等一大批中國企業中的翹楚,成為中國經濟前行的領軍者。
從特區建設一開始,中央就賦予深圳為經濟體制改革探索道路的任務。但國家只給政策不給錢,倒逼特區自己“要殺出一條血路來”。
上世紀80年代初,當全國還在爭論計劃和市場關系時,深圳就提出了“四個為主”,即建設資金以引進外資為主,經濟成分以發展外資企業為主,經濟運行以市場調節為主,產品銷售以外銷為主。率先在全國建立起市場經濟的基本體系和運行機制。
“摸著石頭過河”的深圳,正是憑著一種“拓荒牛”的精神沖破了舊體制藩籬,闖過一個個“雷區”,在全國率先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率先進行土地管理體制改革。1987年,深圳敲響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土地使用權公開拍賣的第一槌,拉開了土地利用市場化的序幕。
——率先實行招聘錄用、競爭上崗、合同用工,首開勞動力商品化的先河。
——率先進行外匯管理體制改革。1985年在全國率先建立外匯調劑中心。1986年興辦了深圳發展銀行。1990年成立深圳證券交易所,發行新中國第一張股票,開我國發展資本市場之先河。
——最早推行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推進股權多元化,建立法人治理結構。最先探索建立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和運營機制,建立了國資委、資產經營公司、國有企業3個層次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在全國較早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按大行業、大系統綜合設置機構,形成了“大貿工、大交通、大文化、大城管、大農業”的管理格局,減少了協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
……
廣東省社科院院長梁桂全認為,深圳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善于用好用活政策,在體制機制上尋求新突破。
歷史告訴我們,在經濟特區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對經濟特區朝什么方向走、怎樣走,曾出現姓“社”姓“資”的爭論,也出現過這樣那樣的干擾。但在這些是是非非面前,深圳不為所動,不被干擾,堅定信念和信心,堅持按既定目標走下去。
正是有了這種執著,才會有深圳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成果。正是有了這份堅定,才使我國的改革開放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嚴峻挑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慶祝大會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3
奮進的深圳正青春
這是一個邊陲小鎮崛起為國際大都市的故事,這是一個國家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的縮影。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的深圳經濟特區,在不到20__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奇跡,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雄心壯志。
40年來,這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誕生了新中國很多“第一”:第一單土地拍賣、第一個商品房小區、第一次打破“鐵飯碗”……從實行住房商品化改革、率先取消糧票到行政審批制度和商事制度改革、率先推行法檢人員職業化改革,深圳始終承載著“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的殷殷期盼。
40年來,這個充滿機遇的希望之城成就了千千萬萬個奮斗者:打工仔打工妹變身上市公司創始人、汽車修理工成為享受特殊津貼的專家……一代又一代“外地人”懷揣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來到這里扎下根來,頑強地破土而出,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深圳。
當前,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站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嶄新起點上,深圳需要繼續弘揚“敢為天下先”的創業創新精神,更需要辯證認識和把握國內外大勢謀劃新發展。
新時代的深圳需要更多改革勇氣。要進一步優化創新環境,破除各種市場準入壁壘,增強市場主體投資興業的信心;要加快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領域改革,讓更多奮斗者減少后顧之憂,在這里揮灑汗水、播種希望。
新時代的深圳需要更多實干精神。深圳的昨天、今天是一批“改革家+實干家”闖出來的,深圳的明天依然需要“改革家+實干家”攻堅克難。要著眼長遠、把握大勢、瞄準前沿,加大技術研發和人力資本投入,積極推進自主創新,讓先行先試更有底氣。
新時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當尖兵。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方向前行,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奮進的深圳正青春!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慶祝大會觀后感心得體會 篇4
有人說,深圳是一個既沒有本地人,也沒有外地人的城市,因為“來了就是深圳人”。也正因此,長期以來,深圳不斷吸引著五湖四海的有志之士南下逐夢。這些逐夢者,成為深圳得以發展的強勁動力。在多數來深建設者的感受中,包容、公平、自由的環境,是深圳最難能可貴的品質,也是深圳最親民的表現,而這些,都是深圳從改革開放中汲取的養分。
深圳既是改革開放的產物,也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還是改革開放的晴雨表。在40年改革開放進程中,深圳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然而,近些年,也有不少輿論指出深圳的改革銳氣不復當年,創新力度也有所減弱。不可否認,當年引領中國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深圳,如今已經步入了改革的深水區。
如今的深圳,多了兩個重要的使命,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如何完成?如果說,當年深圳的改革憑借的是勇氣和魄力,那么在今天,或許更需要改革的智慧和眼力。
過去深圳改革開放的成就在于全國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如今若要繼續發揮引領作用,就需要從三個方面下功夫。首先,用好用足特區立法權,繼續改革創新。去年8月,中央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給深圳提出了“法治城市示范區”定位,強調“用足用好特區立法權”,這顯然給了深圳更大的立法權和制度自由度。而在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深圳大可用好特區立法權,在創新創業的生態系統上給予更大力度的支持,比如稅收優惠、市場制度設計等,加速推動創新創業生態圈的正循環,繼續保持創新驅動標桿城市的地位。
其次,深圳需要在空間擴容上繼續發力。無論是房價高企,還是產業外遷,最根本的原因都是土地空間不足,供需矛盾突出。雖然當前深圳無法在行政區劃上作調整,但卻可以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加大對東莞、惠州等周邊城市的產業輻射和經濟聯系,比如打造產業轉移陣地、城市飛地等,不僅可以緩解現有城市容量過大的壓力,還可以打造經濟圈,在實現多贏的格局中爭取更大的發展籌碼。
最后,深圳還要在區域合作上繼續做文章。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在香港的牽引下,珠三角成為中國經濟外向度最高的城市群,但在珠三角新一輪發展中,特別是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綱要》落地之后,作為珠三角東岸的中心城市,深圳更需要起到主導作用,進一步加強珠三角城市之間資源統籌配置的能力,與大灣區的其他城市實現各個生產制造環節的分工合作,形成強有力的經濟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