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專題講座心得體會(精選3篇)
幼兒園專題講座心得體會 篇1
自幼師畢業以來,我在幼兒園一直未執教過數學領域,對幼兒園數學教育的印象仍停留在新時代出版社出版的省編教材的基礎上。而在使用建構式課程的過程中,身邊的同事都覺得有些數學活動難以融入主題活動,而且教材又缺乏系統性。今天有幸聆聽了xx市教育學院彭xx老師關于《指南》背景下的幼兒園數學教育的思考的講座,令我受益匪淺。
彭老師首先幫助我們解讀了《綱要》數學部分的目標要求,讓我們明白了《綱要》強化了“用”數學的理念,促使數學回歸生活,提高了幼兒運用數學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指南》明確體現了幼兒園數學教育“學”數學(抽象化)與“用”數學(解決問題)的統一,體現了兒童的數學學習的路徑。
接著彭老師根據幼兒數學學習路徑梳理了小中大班的數學知識序列,并結合彭老師團隊編排的《幼兒園數學操作材料》生動的向我們闡述了關于圖形認知、數的組成、測量等方面的幼兒學習路徑。這套教材是基于教——學路徑圖的研究,按兒童的學習路徑設計教學進程,以幼兒數學知識和數學過程能力的發展為目標,體現了“在玩中學”,并且關注區域設置與一日生活中的數學運用。特別是教材中的“注意”斜體字部分,針對了不同水平幼兒在操作中出現的問題,可以讓老師關注差異、分層指導,非常的實用,相信即使是一位剛參加工作的新教師在此書的使用過程中也會對幼兒園數學教育有一個全面的、系統性的認知。
曾經上過一節關于大班數學《8的組成》的公開課,當時覺得孩子們在翻圓片的活動中探索操作獲取8的組成太簡單了,但現在回過來想想當時的教學過程是為了操作而操作,對于幼兒到底是怎么學習數的組成,我卻并不清楚。今天通過彭老師對數的組成的學習路徑的梳理,使我對幼兒如何學習數的組成的路徑有了系統性的認知。
從模糊到清晰,那是一個質的飛躍。我們的教學活動應該建立在幼兒學習路徑的基礎上,只有了解了幼兒學習數學的路徑,才能讓孩子們的數學知識在原有水平上逐步提高,讓不會的孩子也能學會。
幼兒園專題講座心得體會 篇2
20__年_月_日,我十分榮幸的在__學院聆聽了來自__師范初等教育學院的___老師,以及來自__師院外國語學院院長__教授的精彩講座,她們的講課條理清晰、生動有序,時常舉一些事例,使道理深入淺出,滲透人心,我被深深的吸引了,長達兩個小時的講座,聽起來一點累的感覺都沒有,反而覺得是一種享受。透過學習,我領悟了一些有助于教育教學工作的方法與技巧,理論水平得到了必須的提升,更使我感受頗多。
英語課堂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影響人本身獲得知識、發展潛質的一個重要因素?鬃釉缭趦汕Ф嗄昵熬驼f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只有對英語產生學習興趣,才能在簡單、愉快中學好英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合理組織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真正在快樂中學習英語。我認為首先老師要有良好的情緒。課堂上,教師的情緒對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有很大的影響。教師良好的情緒能夠感染和引導學生。這不僅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自信心,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師生關聯;更有利于營造愉悅、和諧的學習氛圍。其次,老師要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活躍課堂氣氛,寓知識于娛樂中,進行愉快教學。
營造“真實的”、“生活化”的言語環境,讓學生有話可說。在這次講座中,兩位專家都提到英語課堂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既要在英語課堂中設法營造“真實的”、“生活化”的言語環境。所謂“生活化”,不是要把英語課堂搬到社會,而是把生活中的某些要素“引入”課堂,從而實現課堂內與課堂外的溝通,變課堂為言語交際的場景和處所!吧罨钡膶嵺`活動有購物、采訪、自我說、游戲(如猜謎、競賽)、問路、新聞廣播等等!吧罨钡慕虒W環境設計,使英語課堂教學具有了真實的言語交際性質,其效果不僅僅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教學氣氛,更主要的是它能夠使學生產生真實的“言語體驗”,這種“言語體驗”是培養學生英語潛質、塑造學生整體人格的切實途徑。
英語教師要發奮提高自身英語水平。“要給學生一滴水,我們就要有一桶水!边@也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小學生剛剛開始學英語,因此教師英語的水平是十分關鍵的。如果自己的語音語調都說不好,那豈不是誤人子弟?因此我務必發奮提高自身的英語專業水平,堅持每一天說英語,做到多讀、多聽、多寫、多練。
聽完講座,收獲很多,感悟也很多,但我們要做的更多,那些渴望求知的孜孜學子們都在等待著我們給他們注入新鮮的血液,因此,我們要把學到的東西附注于行動,不斷探索,刻苦鉆研,在深刻明白教材的基礎上,把教材教好,會使用英語的各種人材。
幼兒園專題講座心得體會 篇3
20__年9月12日,我聆聽了來自首都師范大學的靠譜COP首席專家王陸教授的專題講座,讓我受益匪淺。王陸教授作為國內教育技術領域的專家學者,多年來一直致力于課堂行為大數據的研究,其研究成果頗豐。而此次,王教授來到我們師范大學給我們帶來的是基于大數據知識發現靠譜COP教師成長行為路徑分析的研討與交流,在為期三個多小時的專題講座中,王教授主要給大家介紹了教師成長行為大數據是什么,為什么要收集教師成長行為大數據及如何收集教師成長行為大數據。并和大家一起追根溯源,來了解大數據分析研究從無到有的歷程。與此同時,王教授還將自己研究中積累的豐富案例都一一拿來與我們分享,通過案例,給我們展示了樣本的采樣與收集、數據的分析與處理以及將其應用于教學中,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作用及意義。
在講座中,王教授提及最多的一個詞就是靠譜COP,那是到底什么是靠譜COP呢?它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又有什么影響呢?譜COP(教師在線實踐社區的簡稱,TheTeacher’sOnlineCommunitiesofPractice)是指由中小學教師、大學專家及助學者所組成的一種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相混合的學習環境,是一種基于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促進教師實踐性知識增長和專業能力發展的學習型組織,是一種將教師學習、研修、培訓、資源建設等融合在一起的新型教師專業發展模式。
靠譜COP項目自20__年啟動以來,在國內多個地區取得了突出的教師專業發展成績,正在掀起一場教師專業學習的大風暴。譜COP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一是它對中小學教師來說靠譜COP項目以服務中小學一線教師為專業發展己任,聚焦教師的課堂教學教師實踐性知識發展。在靠譜COP項目中,教師可以利用課余零散的碎片時間、通過手機或者電腦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孔VCOP項目不僅帶給老師們先進的理念與技術,更是通過體驗式學習、建構性學習、眾籌式學習、彈性學習、基于工作的真實學習等方式為教師的學習打開了一扇窗,同時這種學習方式的變化也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為在數字時代成長起來的學習者創造更好的學習體驗。二是它對中小學校長來說靠譜COP項目不僅僅是一個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師專業發展項目,更是提升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切入點與抓手,能夠帶動整個學校的新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由此,也會帶來學校在交互式電子白板、課堂互動反饋系統、電子書包,以及學習分析等諸多新技術的創新型應用方面帶來顯著成效?孔VCOP項目不僅僅是一個基于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的課堂觀察項目,其方法、技術、途徑與策略等,能真正帶動學科組、年級組甚至整個學校的教育研究的科學化與規范化。
在靠譜COP項目中,視差異為寶貴資源,教師可以通過觀摩其他地區或學校優秀教師的課例資源分享交流經驗知識,也可以直接跟優秀教師和教師教育專家對話,促進教育的優質化和均衡化。
從王教授的介紹中我們知道,無論是教學實踐者還是教學研究者,都需要重視課堂中的教學現象,并基于教學現象而深入地理解教學的本質。本研究利用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運用視頻案例分析法、內容分析法、統計分析法和歸納推斷法等研究方法,從教學現象的觀察與描述中研究課堂教學的規律。研究發現:不同性別、不同科目和不同學段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具有共性的教學現象,即都明顯缺乏提出批判性問題、創造性問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支持學生就研究問題進行討論后匯報,以及學生缺乏創造性回答等現象,這無疑是未來教學改進的切入點;本研究也發現,無論教師的性別,還是教師所任教的學科及學段都會呈現較多的差異性教學現象,如男女教師的教學差異、文科和理科教師的教學差異,以及小學、初中和高中教師的教學差異等,利用這些差異性現象改進教師的專業學習是未來教師教育中的重要研究課題。
教師實施教學,主要場所就是課堂,課堂作為教與學的重要環境,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細胞,作為教學研究的主要田野,其中的教學現象是我們理解與研究課堂教學活動規律與本質的重要切入點。教學現象是指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有關教學的比較表面的、零散的和多變的外部聯系,包括可以觀察得到的、看得見的和摸得著的各個方面,是人們認識和把握教學規律時必須研究的對象。盡管教學現象是教育工作者最常見的現象,但是我們對于它的了解還遠遠不能說是深入的。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現象不僅是一個具有高度實踐性的問題,也是一個具有高度復雜性的問題。因為教學現象是以復雜多變的、因情境變化而變化的教學行為為基礎的,從而具有多元性、同時性、即時性、不確定性和歷時性等顯著特點,因此也給教學現象的研究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這也是造成我國目前針對教學現象的研究還處于一種思辨式的理論性研究階段的原因之一。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教學現象不僅對建構教學規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師的專業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直觀教學現象本身,不僅可以幫助教師真實地認識課堂教學并優化課堂教學,而且能夠揭示教學的本質。然而也有研究者指出,無論是進入課堂的研究者,還是身處課堂的廣大中小學教師,常常對教學現象缺乏明顯的研究意識,對教學現象的觀察式研究也不夠重視;即使有了研究的意識,面對復雜多變的教學現象,也不知如何去研究;從而導致了當前的教學規律更多的是研究者通過主觀臆想或演繹推論得出的,較少是從復雜、多變的教學現象的觀察中研究得出的。王策三先生針對上述問題曾經指出,研究者應該從鮮活的課堂教學實踐中研究教學現象與探尋教學規律,研究教學現象及教學規律的重點要放在對現實課堂教學現象的研究上,并且必須對教學現象進行系統分析。
教師研究教學現象既需要擁有能夠對其多變性進行客觀描述的研究手段,同時也需要能夠在零散的、具體的教學現象中發現規律,尋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特殊的研究方法。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作為大數據的一種類型,由于其大容量、多樣性和多維價值等特征而具備了能夠對教學現象的特點與類型進行較為客觀而全面描述的功能;同時,大數據也改變著人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式,從而可以支持研究者發現某些傳統教育科學方法難以得到的規律和結論;诖髷祿难芯烤邆淞颂綄祿澈蟮囊饬x和協助研究者尋找具有普遍意義的能力。
王教授提到,我們作為一線教師,我們的終極目標是給學生傳授知識,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要一并學習,不斷的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方法,不斷的提高教師專業水平,讓教學活動向更積極更有效的方向發展,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教學相長吧。本次講座不管是對即將走上教師崗位的學生還是像我一樣已經是當了三年教師的我,都獲益匪淺,對自己以后的職業定位及人生價值的實現都有一定的意義,寫到最后再次感謝王教授給我們上了一節生動而意義長遠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