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育人心得體會(通用3篇)
學科育人心得體會 篇1
通過兩年來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的培訓和實踐,我越來越感到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現在的學生“天不怕,地不怕”,這與我國法制建設是相違背的,要想建成社會主義的法制國家,為了祖國的未來,我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通過“貴州省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課題研究”,成功探索出通過學校課堂主渠道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有效載體、有效途徑和有效形式,探索出一條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路子。
一、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的重大意義:
加強中小學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及教師的法定責任;是“法律進學校”的工作重點;是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基礎工作;是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培養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合格公民的重要舉措。
二、實施目標
增強學生法制意識,提高學生法律素質;樹立愛國意識、公民意識、守法意識、權利義務意識、自我保護意識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非觀、榮辱觀;幫助學生養成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提高學生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
三、實施主體
全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科任教師。其中,教育行政部門是實施管理主體,學校是實施責任主體,學科教師是實施操作主體。
四、對教師的要求
1、教師要提高思想認識。
2、教師要增強緊迫感。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的小康社會,必須有高度的法制觀念。
3、教師要形成教學滲透法制教育的習慣。不可“視而不見”。
4、要提高自身的法制素養。要想給學生一碗水,自己須一條永流不息的小溪。
5、要精心備教。一支粉筆,一本書上課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
6、要主動探索創新。與日俱增,與時俱進。
學科育人心得體會 篇2
今天,在認真欣賞了龍江實驗小學韓淑飛老師的一節數學錄象課后,我收獲頗多。由于我一直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所以對于數學的課堂充滿了好奇與期待。可以說,通過這次網上培訓的形式,我可以有時間反復研讀這節課,從而對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有了新的認識。下面我來談一談聽了韓老師這節數學課后一點體會,僅是我個人之言,如果有當希望各位同仁給予批評與指正,希望我們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更好地為學生、為課堂、更為我們自身發展服務。
一、創設情境,學以致用
如何去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不僅是看教師的設計多精巧,更應該去關注在一節課中,教師如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節課中,可以說讓我感覺到眼前一亮的是韓老師在教學中,總可以把學生的學習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我想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來進行新知識的學習,無疑是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同時也拉近了學生與生活的距離。學生可以從他們很熟悉的蝴蝶、蜻蜒、飛機等實物上學習到新的數學知識,我感覺對于學生來說是他們所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讓數學教學與學習不再空洞,不再遙遠,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欲望。
二、突顯課件的實效性
在課例中,我們常看到一些教師為了上課而進行課件的演示。現代教育技術仿佛只是一個花架子,沒有發揮其應該有的現代教育技術的實效性。而不恰當、不準確的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不但不會為我們的課堂增色添亮,相反會讓我們感覺到這些技術成為我們課堂教學中的一個個花瓶。但在韓老師的這節關于“對稱”一課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看到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恰當、準確應用對于低年級的小學來認識和理解:什么是對稱圖形?什么是對稱軸?這一原本比較難描述的概念,一下子明了。特別是對稱圖形的演示,老師做的是動態的畫面,從而使學生輕松就理解了什么是對稱圖形,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形象直觀。突顯了現代教育技術在數學中的實效性、生動直觀化。
三、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與合作者。在這一節課中,我看到了韓老師充分把這一理念滲透于課堂之中。當老師提出:怎么樣才能剪出對稱圖形?之后,先讓學生們進行討論,而不是直接去告訴學生如何去剪。在通過匯報的形式,學生懂得了應該如何去正確剪出對稱圖形的方法后,教師仍然沒有急于去說什么,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所說的方法去剪。可以說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充分信任學生,把思索的權利還給了學生,讓學生通過討論、總結、實踐去解決老師剛才提出的問題。此時的課堂不再是教師傳的過程,而是師導生實踐的共同合作的課堂,真正實現了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一理念。
可以說,對于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我并沒有什么品味的實踐經驗,我只是在“紙上談課”。但,我個人認為,無論是哪個學科,一切為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提高,一切為了學生在快樂中習得,應該是我們不變的原則。
學科育人心得體會 篇3
《育人三部曲》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讀他的書,我覺得幾乎句句都是經典。蘇霍姆林斯基作為教育家和教育理論家,他從教三十五年,研究過很多的教育難題,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為我們留下了深遠的教育遺產。這部《育人三部曲》,就是其中閃亮的一筆。
他認為,我們的教育對象的心靈決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于發現并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讓它不斷壯大,最后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
他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地發展;而且,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人內心的財富。共產主義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
他還十分注重“集體”這個有力的教育工具,特別強調集體中“共性”與“個性”的辯證統一。他一方面指出,“集體是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組織這幾個基石上建立起來的”;另一方面又指出,“如果學生沒有個性,那就不會有集體”。
要想用三言兩語概括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觀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認為,他全部理論的基石無非就是一個樸素而富有人情味的愿望: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幸福的人!他說,教學大綱、教科書規定了給予學生的各種知識,但是沒有規定給予學生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這就是:幸福。他的教育信念就是:“要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他手里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自己的一生,這就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
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是那樣的通俗,語言是那樣的親切,連書名也充滿了“人”的魅力。可以說,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縷金色的霞光。
蘇霍姆林斯基對我影響最大的幾個教育觀點:
(一)“教育——這首先是人學”
和一般的教育家不同,蘇霍姆林斯基不是以“學者”或“研究家”的身份去冷峻、“客觀”、孤立地研究教育,而是充滿真誠的人道主義情懷,把自己的一腔激情灑向他的每一位學生。他的深情的目光首先對準的是一個個人的心靈而不只是具體的教學環節或手段,他一生所關注的始終是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的發展。這就使他的教育境界遠遠超過了一般側重于研究教育技術的教育家,而使教育真正進入了人的心靈的宇宙。
在蘇霍姆林斯基所生活的五六十年代,蘇聯流行的說法是,當今是“科技時代”、“數學時代”、“電子世紀”、“核子世紀”;而蘇霍姆林斯基則旗幟鮮明地提出,當今首先是“人的時代”、“人的世紀”!他進而預言,21世紀將是人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世紀!
蘇霍姆林斯基把教育視為“人學”,這首先基于他對學生作為“人”的深刻理解與認識。我可以這樣大膽說,他的學生觀是偉大的共產主義思想與真正的人道主義精神的完美統一。
(二)“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所謂“教育”,并不教師單方面地往學生空蕩蕩的大腦中灌注“美好的思想道德”,而是盡量設法點燃兒童心靈深處“想做好人”的愿望;甚至他認為兒童心中本身就蘊含有許多美好善良的道德萌芽,而教育者的任務就是扶持,讓其茁壯成長。
培養具有共產主義理想的一代新人,是蘇霍姆林斯基崇高的教育使命。但是,在他那里,這種教育決不是教條口號式的灌輸,而是針對學生的心理由近及遠、由淺入深、“潤物細無聲”一般的潛移默化。比如,他教育孩子愛祖國從愛母親做起,而愛母親又應從了解和體貼母親的憂傷和難處做起,并力所能及地分擔母親的家務瑣事,以及在宅旁種植“母親樹”、第一批果實獻給母親品嘗、以優秀的在校表現讓母親滿意、高興、自豪等等;由此推而廣之,為爺爺、奶奶、父親、兄長、弟妹獻出愛心,付出愛行;再推而廣之,為其他一切素不相識但值得尊重的普通人獻出愛心,施以善行;在此基礎上,為學校、為家鄉獻出愛心,作出貢獻;最后把這種愛心升華為對親愛祖國的責任感。
我們應該學習蘇霍姆林斯基,不能把科研的目光老盯著“上面的精神”,而應該把教育科研的目光對準具體的學生,對準學生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