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
“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第一范文網小編在此整理了20xx一帶一路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20xx一帶一路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范文篇1
據了解,“絲綢之路”文物展是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與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河南等省區聯合主辦,匯集了來自全國16個省區市的490余件文物珍品。展覽自去年11月開幕以來,累計觀眾已達20萬人次。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
堅持文化交流。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無論是政治文化、經濟文化,還是文學文化,都有著獨特而豐富的內涵,自古以來都能夠很好的展現在世界各國面前。歷史證明,對外文化交流是增進各國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誼的橋梁,是傳播和學習文化科學技術知識的媒介。各民族的文化交匯,可以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影響總是相互的,貢獻也是相互的。“絲綢之路”是一個很好的途徑,不僅僅帶動了沿線的經濟文化發展,更大的意義是將中華文明傳播了出去,把其它民族優秀的成果帶了回來,加強了民族融合的進程,讓更多的人可以享受“交流”帶來的物質文明、精神財富,同時也豐富了各民族的人文風情生活。要加強文化交流合作,通過聯合辦展、合作拍片等方式,充分展示文化交流、商貿溝通的歷史成果,加深理解、增進感情,促進我國與絲綢之路沿途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交往,為“一帶一路”建設奠定堅實基礎。所以,我們要在繼承和發揚我國民族文化優秀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廣乏吸收世界各國各民族一切對我國人民和社會主義建設有益的東西。
堅持探索精神。曾強調:“要認真總結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成立30年來的成功經驗,充分發揮民間往來優勢、文化人才優勢,廣交朋友、廣結文緣,拓展交流平臺、創造文化品牌,不斷提高對外文化交流水平,為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促進世界和平作出新的貢獻。”然而,新時期弘揚“絲路精神”,不能僅僅依靠一時激情和一份熱情,更需要的是堅持一種一如既往、百折不撓的探索精神,我們要學習古人那種“從無到有”開辟絲綢之路的可貴精神,用來對待現如今的各項工作任務。現在,崛起的中國牢牢堅持全球化發展、改革開放、深化改革、黨風廉政建設等正確道路,我們都面臨著各種問題和困難,亟待解決。所以,我們應該把“絲路精神”運用起來,做到敢于創新、敢為人先、敢于突破,形成一種乘風破浪的氣勢,堅持開放原則,要以永遠做學習大國的姿態,吸收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博采眾長、為我所用,促進當代中國文化實現更大繁榮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堅持互利共贏。要加大“一帶一路”重大戰略的宣傳力度,宣傳“一帶一路”是互利共贏之路,有利于促進我國形成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新格局,有利于推動沿途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努力營造共建共享“一帶一路”良好國內外輿論環境。當前,國際化、全球化、一體化深入發展,形成常態模式,隨著歐盟、亞太區域、次區域等合作的快速推進,每個國家的社會發展都緊緊相連,我們中國逐漸正在成為世界發展的重要動力。在國與國相互依存日益緊密的今天,面對各種機遇和挑戰,任何一個成員都很難置身事外,為了謀求共同發展、增強抵御風險能力,有賴于所有成員共同努力。所以,我們在面對新的復雜局面上,各方應該秉持開放合作的理念,化挑戰為機遇,努力實現互利共贏。要利用好各種機會,深化中國夢對外宣傳,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闡釋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的理念;要大力宣傳我國經濟文化發展成就和對世界發展的重要貢獻,介紹中國民主政治、社會進步、民生改善、民族團結和科技創新,多形式引導國際社會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加強合作交流。
實踐證明,時代的發展、國家的進步、民族的崛起,都離不開精神、文化的積極作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要求我們,應該重塑“絲路精神”,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原則。是的,要始終做到重視傳統文化,并傳承、發揚光大,學習其它民族先進的文化成果和經驗,運用到自身學習工作生活中來,著力提升整個民族的文化修養,讓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大放異彩、發揮更大影響。
20xx一帶一路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范文篇2
一個時代文化與科技的進步,離不開開放與包容。融匯著歷史啟示與歷史智慧的“一帶一路”倡議,不僅銘刻著歷史的記憶,更回應著時代的呼喚。
由中央電視臺攝制的六集大型紀錄片《一帶一路》,在海內外觀眾中引起強烈反響,正掀起一輪收視熱潮。這部以全面解讀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為宗旨的紀錄片,視野開闊,氣勢恢宏,既具有史詩般的氣象和風范,又具有敘事詩的細膩與凝練,突出了“一帶一路”建設“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的主題,實現了政論性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作為促進全球合作共贏的“中國方案”,“一帶一路”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東方智慧,它從歷史深處走來,帶著歷史深刻的啟示。如何回顧和審視古老的絲綢之路,在歷史的縱深處開掘出新意和新的認知境界,是紀錄片《一帶一路》首先面臨的考驗。
借助15世紀初期繪制的《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紀錄片《一帶一路》細膩地反映了海上絲綢之路帶給人的認知變化。這幅古老的地圖,清晰地標注著歐亞大陸的海岸線和非洲大陸的大致位置,展現出五六百年前東方人對于整個世界的概念。在現存文獻中,這是非洲第一次被標注在地圖上。切入歷史細密的肌理,紀錄片《一帶一路》由此開掘出歷史一個縱深的切面,展示出歷史的某種面相。
在漫長而廣闊的時空中,絲綢之路構筑起東西方之間政治、經濟與文明交往最具象征性的知識圖景和歷史記憶,代表著中國與亞洲文明曾經的輝煌與興盛,反映著人類創造歷史的基本規律。活躍在古絲綢之路上的技術發明的傳播,文化藝術的相互借鑒和融合,用一個個事例證明:一個時代文化與科技的進步,離不開開放與包容,唯有順應歷史潮流,才能推動人類社會的躍進,人類文明的升華。這既是創造歷史的規律,也是歷史興衰的法則,正如所說,一個國家強盛才能充滿信心開放,而開放促進一個國家強盛。紀錄片《一帶一路》把對絲路歷史的回顧提升至對于歷史規律的認知層面,從理論思辨的高度展現出絲綢之路的歷史啟示。
融匯著歷史啟示與歷史智慧的“一帶一路”倡議,不僅銘刻著歷史的記憶,更回應著時代的呼喚。為解讀“一帶一路”倡議的現實意義,紀錄片《一帶一路》以凝重凝練之筆,透過對歷史縱深的審視,凸顯對現實的關切與觀照。
不均衡,是當今歐亞大陸區域經濟格局最顯著的特征。作為探索國際合作與全球治理的新路徑,“一帶一路”倡議致力于破解發展中國家在實現工業化和地區互聯互通歷程中所面臨的諸多瓶頸,致力于使人類社會的發展更為均衡、更為普惠、更為智慧。這正是“一帶一路”倡議強烈的時代使命感和對于現實深切的關注。正如所說,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愿望,提供了一個包容性巨大的發展平臺。借助這個平臺,中國將致力于推動完善國際治理體系,積極推動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為國際社會貢獻中國智慧、提供公共產品。
從歷史的縱深出發,紀錄片《一帶一路》以嚴密的邏輯、具體的例證,較為完整、詳盡地闡述了“一帶一路”倡議的現實意義,凸顯出這一重大戰略性構想的現實關切,詮釋了沿線國家打造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的歷史必然性。
20xx一帶一路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范文篇3
“中國如何保持穩定發展,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是目前國際國內最關注的問題。”張蘊嶺首先解析今年“兩會”所釋放出的重要信號,“面對新的經濟形勢和特殊的國際環境,中國仍然堅持對內深化改革,對外擴大開放,將內外的發展整體結合,構建更加深刻全面的開放經濟體制,建立更加緊密的國際經濟聯系。”
“‘一帶一路’是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張蘊嶺指出,從建設“一帶一路”的倡議提出以來,已經初見成效。大量沿線國家和地區組織,包括聯合國大會及下屬機構積極響應;成立亞投行、絲路基金開始運作;一大批國際合作建設項目啟動。“一帶一路”已成為一項重要的國際共識。
為什么要建設“一帶一路”?張蘊嶺表示,面對世界經濟復蘇緩慢,中國經濟的發展轉型不能再沿襲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傳統路徑,需要以創新發展拓展市場和投資,創建新動能。而陸地和海上的古絲綢之路曾是連接中國與外部世界的大通道,經過近代歷史的殖民與戰爭,中國與外部的關系發生轉變,與外部的聯系并不通達。“一帶一路倡議就是把中國與外部世界更緊密地連接起來,通過合作讓他們發展起來,重建輝煌。”
張蘊嶺指出,“一帶一路”不僅僅解決的是經濟問題,更是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拓展發展空間,推動國際間新型的發展合作,糾正國內、地區以及世界發展不平衡,做建設性新型大國的重要發展戰略。因此,在“一帶一路”建設發展的藍圖下,如何提出新理念,推動中國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
“‘一帶一路’是一個巨大的空間,每個人都應該找準自己所處的位置。”張蘊嶺對泉州市如何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藍圖中發展自身提出兩點建議:本地的主要支柱產業應思考如何構建自身內部的創新能力,對外進一步拓展新型的經濟關系,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當地經濟,通過新型的聯系拉動自身發展;打好優勢文化牌,加強文化交流,展現泉州長久歷史積淀下的“絲路精神”,讓國內外了解泉州所體現出的多元、多樣、和諧的東方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