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渣滓洞寫心得體會_參觀渣滓洞白公館有感
參觀渣滓洞寫心得體會篇4
渣滓洞、白宮館這兩個地方是小時候從小說“紅巖”里知道的,以后以此為題材的影視節目又不斷的加深我的印象。1985年到重慶出差,也和老科長去了渣滓洞、白宮館。這次到重慶也想讓女兒到這里看看,讓她們知道過去慘烈的革命斗爭,讓她們知道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
白公館位于重慶西北郊歌樂山下,是原四川軍閥白駒的別墅,1939年春被戴笠選中用重金買下改為看守所。軍統將白公館改為監獄以后,將原來的地下貯藏室改為地牢,原防空洞改為刑訊室,兩層樓的住房改為牢房。白公館關押的均屬軍統認為“案情嚴重”的政治犯,例如抗日愛國將領黃顯聲、同濟大學校長周均時、愛國人士廖承志、共產黨員許曉軒,共產黨員宋綺云、徐林俠夫婦及幼子“小蘿卜頭”等。“政治犯”關押最多時達200多人。
渣滓洞距白公館2.5公里,它三面環山,一面臨溝,地形隱蔽。1938年起,這里被國民黨特務機關改造成秘密監獄,專門用來關押和迫害革命者。渣滓洞分內、外兩院,內院有一樓一底的男牢16間,另有兩間平房作女牢,外院為特務辦公室和刑訊室。1949年11月27日重慶解放前夕,國民黨特務對兩百多人進行集體屠殺,潰逃時還放火燒男牢房,僅有15人脫險。
渣滓洞、白宮館外面風景秀麗,環顧四周草木一片蔥蘢。走進渣滓洞、白宮館,頓感一片陰森恐怖。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敘述,使我仿佛走進六十年前那場充滿血與火的戰場,我看到烈士們親手繡下的五星紅旗仍然放射出不滅的光芒,我聽到那沾滿革命先烈血跡的種種刑具訴說著這里曾經發生的一切,我看到罪惡的槍口向人們掃射,我看到無情的大火將先烈遺體化作烏有。
離開渣滓洞、白公館,我一直在想:那么多共產黨員、革命先烈為了他們的信仰和事業,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他們是鐵骨錚錚,頂天立地的革命者,是中華民族的萬世楷模。而今天的共產黨員,今天的領導干部是不是也應該從先烈那里學到些什么?
參觀渣滓洞寫心得體會篇5
為慶祝建黨九十周年,局里組織了全體審計人員參加“慶七一紅色之旅”活動,我有幸來到了山城--重慶。有幸不僅是因為這里是美麗的山城,有別有韻味的夜景,古樸深邃的人文,更是因為它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是我們尤其是共產黨員的敬仰圣地、英雄之城。
這座具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的古城,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這片土地孕育了重慶悠久的歷史。這座城市的紅色文化更是濃郁、深厚,踏上這片土地,我的腦海中浮現出的是、小蘿卜頭等英雄的光輝形象,他們的英勇事跡仿佛就在我們眼前。
歌樂山,一個動聽且優美的名字,一個風景如畫的地方。然而,六十多年前,這里卻是陰森恐怖的人間地獄。幾百名戴著腳鐐手銬的共產黨員、革命志士、青年學生、婦女兒童甚至還在襁褓中的嬰兒統統遭到國民黨軍統特務慘絕人寰的折磨和屠殺,他們的鮮血染紅了歌樂山上的蒼松翠柏,當我們在英雄紀念碑前有力地舉起右手,重溫入黨誓詞時,我的心靈再一次洗禮、凈化,我的信念更加堅定。
順著蜿蜒崎嶇的山路進入中美合作所集中營舊址--渣滓洞監獄,呈現在眼前的仍然是一派蕭殺的景象。院落的四周是毛骨悚然的碉堡、鐵絲網,院中是陰暗、潮濕的牢房。僅僅三米見方的小屋,每間住十人左右,房中惟一通風的地方就是那個巴掌大的窗戶?吹揭唤M組陌生的名單,看到一張張發黃的照片,看到一雙雙嬰孩曾經穿過的小鞋子,作為母親的我心底陣陣發顫,哪個母親不疼愛自己的孩子,哪個孩子不是媽媽身上掉下的肉,可是為了革命解放事業,她們需要忍受怎樣的心靈煎熬啊,眼睜睜的看著心愛的寶貝經受肉體的折磨和生命的威脅。然而此時他們卻發出了驚天動地的錚錚誓言“砍頭何所懼,坐牢心不驚,革命凌云志,春風吹又生”,革命烈士寧把牢底坐穿,視死如歸。英雄氣概頓時一一浮現在眼前。
在返程的列車上,我回望這座被歷史熏染的城市,這座誕生了偉大紅巖精神的紅色城市,心情是沉重而又自豪的。紅巖魂是中國之魂,是民族之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將接過先輩的旗幟,使革命的精神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我堅信,紅巖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勇往直前,革命之城必將成為我們人生的敬仰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