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永正老師執教《第一次抱母親》心得體會(通用5篇)
聽永正老師執教《第一次抱母親》心得體會 篇1
觀于永正老師的課,宛如暢飲漢語言文字的大餐,他如一位資深的藝術表演家,將我國的語言文字用特殊的書頁——活的課堂盡情演繹。于老師的課如同他的人一樣,擁有大師的氣質,大師的氣度,大師的氣派。課堂疏密有致,娓娓道來,時而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質樸灑脫,時而如激流險灘般情緒高昂,牽一發而動全身;為學而教,以人為本,貫穿教學,時而如一首動情的歌,時而如一首質樸的詩,一縷縷地輕拂學生的心靈,讓靈魂詩意地棲息,讓教學散出濃濃的至愛親情,如漣漪、如晨霧般蕩漾在臺上臺下,沁入學生的心田。
感動,就在那一刻,就在于老師用情感編織的兩節課里。
首先,我感動于老師那慈祥的老者形象折射出來的陽光的心靈,他雖年已古稀,卻精神分外矍鑠,臉上始終漾著微笑;潔凈得體的西裝,矯健方正的步履,讓人不由得想走近他,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和力。他是孩子們尊敬的長輩,更似他們的朋友,寥寥幾句閑聊話,拉近了師生的距離,走進了學生的心靈,仿佛和這群上課的孩子是老相識。教育機智讓人折服!他執教的是一篇洋溢著濃濃親情的散文《第一次抱母親》,他極力用豐富的語言引導、點撥,讓孩子們讀通課文、讀懂課文,走進母親的心、走進自己的心,讓他們為文中的母親感動,為自己的母親感動!
其次,我感動于于老師前瞻的教學理念,如他老人家所說的那樣:閱讀教學要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能力,讓他們觸摸語言,語文的亮點在朗讀里……到底該怎樣讀呢?讓“讀”占鰲頭呢?于老師給我們做了最實實在在的示范。他讓孩子們一遍遍地讀,他一次一次細心地引導。如,他先讓一個孩子讀第一自然段,他給學生提出明確的聽的要求:“聽別人讀的時候,眼睛看著課文,耳朵注意聽!弊x后,他又簡明扼要地點評:“你讀得正確、流暢。但整體上有點慢,句號要停一會兒,題目讀完后要停長一些,再換一種語氣讀課文!庇诶蠋煵粎捚錈┑匾龑,給孩子鼓勵,看似與學課文無關緊要,其實,正是于老師在清晰地告訴孩子們該怎樣讀書。并且明確地告訴他們讀書的方法,孩子們讀的有進步了,如何讓孩子們讀再上臺階呢?于老師進行了精彩的范讀。讀畢,臺下的我感動得流淚了,我分明看見于老師也被文章深深感動了,他的眼眶濕潤了……有了于教師身臨其境的范讀,孩子們便不知不覺走進了文本。
為了讓孩子們在讀中學會賞析,他可謂獨僻蹊徑,引經據典,讓孩子們學會思考,學會讀出文章背后的內蘊,而這些脫口而出的經典名言,他用得那么自然、貼切。如,為了讓孩子們體會母親擔負的重擔,他說道:“歌德說,會讀書的人,有兩只眼睛,有一只眼睛看紙面上的文字,有一只眼睛看著文字背后!苯又磫枌W生:“用兩只眼睛讀‘重擔’,想母親挑的到底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沉浸在思索里,爭相發言。在后面的賞析課文里,他多次用“兩只眼睛”鼓勵孩子們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而孩子們那發自肺腑的感言,高潮跌起,情感共生,應證了于老師匠心獨具的引導。他不僅僅走在課文里,走在孩子們中間,更重要的是他總是不斷地超越課堂,超越課文,并讓教學無痕。在這時,我們則總能聽到孩子們成長的拔節聲!真的,宛如武俠小說里的武林高手,使用了讓人見不著摸不透的招兒,卻總把敵人打得一敗涂地,贏得凱旋。于老師的招兒,如同“魔招”,給孩子們以陶醉,孩子們的思想活了,語文活了。其實,這招招式式看似奇絕卻喜平,這就是于老師教出來的教學規律:“熟讀、精思、博覽、多作”!兜谝淮伪赣H》課堂上體現了前面的八個字。回想自己平時的教學,課堂上的閱讀仿佛成了一種調料,一個環節而已,而不是像于老師這樣扎扎實實,一步步地讀書。
語文課姓“語”,語文老師也姓“語”。如何讓中華優秀的文化在課堂上讓學生內化,作為語文教師,首先應該像于老師那樣是一個會讀書的人,善于讀書的人。于老師說孩子們要“煮”書,其實,我們語文老師更要煮書,奠定豐厚的文化底蘊,這樣,才不至于在課堂上瞠目結舌,從而讓自己多一份底氣,多一份靈感。
我想,有了自己厚實的語文功底,也許,我們能欣喜地看到,被多彩的文化底蘊之風陶冶的孩子的心靈,一定會漾起無比美麗的漣漪。
聽永正老師執教《第一次抱母親》心得體會 篇2
于永正老師來宜昌了,對于我們這些鄉村學校的老師來說,真是天大的喜訊!我們這些教語文的后生晚輩終于有了難得的學習機會,終于能走進現場感受于老師的教學風采,聆聽于老師的教學藝術。
于老師教的是蘇教版的《第一次抱母親》。于老師第一次和同學們見面的時候,學生們還不知道他是誰,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對我這樣一個老老師多少有點失望”。他話語幽默:“你們一定希望來給你們上課的是一個年輕帥氣的小伙子吧,沒想到是一個連頭發都白了的老教師。”他率先朗聲笑了起來,這一笑,學生們都放松了,他也來了勁兒,開始了有趣的自我介紹:“我姓于,干勾于,干干凈凈的干,永遠的永,正確的正,于永正,這就是我的名字,好記嗎?”孩子們一下子就記住了這位和藹的精神抖擻的頭發花白的老師。于老師不愧是大師級的教師,他的話總是那么自然而又讓人無法忘記地烙在心里,他說“課堂不是我的,是你們的,是學堂,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來研究。”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水到渠成,在了無痕跡中讓學生知道了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積極的學習態度,而這又是留給聽課老師印象最深的地方,像這樣的地方有太多太多。
長者的忠告于自然中流露。課堂上我們始終能看到一個循循善誘的長者在學生中真實、真誠地作為一個學習的同伴存在著。學生讀課題時,他說“讀得自然點”
;當學生聲音偏大時,他說“聲音再輕點”,“聲音放低點”。一遍不行來第二遍,兩遍不行再給出第三次機會,他要讓學生真實的融入課文,要讓學生感覺人間真實的那份情感,而不是做作,不是作秀,更不是表演。就這樣,學生在于老師的一遍又一遍忠告下開始打開自己情感的閘門。在于老師打算點幾名學生來讀出全文的時候,他不是像分任務一樣,分完便讀,而是忠告同學們“好好珍惜這個機會”。短短一句話,讓孩子們聽得特別認真,因為于老師講到了“珍惜”,多好的一個詞,祖國的文字豐富多彩,于老師卻能一語中“的”,讓學生們感受到了要在全場一千多名老師中好好珍惜這個機會,也好好珍惜和于老師在一起的機會。學生們記住了,做到了。于老師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教會了學生怎樣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怎樣珍惜給予自己的機會。像這樣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用心去讀”,“聲音不要高”“速度不要快”“各人練各人的”。一位長者的忠告就在這種如行云流水之中充盈著,如碧波春風之中蕩漾,如花蕾綠葉之中綻放,那種了無痕跡的芳香,讓學生和聽課的老師都受益匪淺。
師者的智慧于自然中流淌。于老師的課堂充滿了智慧和靈氣,這是我很早以前就在雜志上感受過的。我讀過他寫的文章,看過他上課的光碟,但是這次面對面的聽課,還是給了我無限的激動和驚喜,這種激動和驚喜來源于他在課堂上所表現出來的的睿智和淵博。于老師的課堂有很多自己的名言,這是我從教以來所獲得的最大的收獲。在學生們讀書不夠注意標點符號時,他告訴同學們“沒有停頓便沒有思考和想像”,還讓同學們記下來,說這是真理,是方法,我想這在很大層面上受教育的是我們這些老師,告訴了我們作為一個語文老師要比別科的老師更善于思考和想像才行。他還告訴同學們“讀書一定要關注細節”,是啊,智慧往往就蘊藏在細節之中,有時候細節往往是點睛之筆,要不張僧繇怎么把龍的眼睛一點龍便飛走了呢?所以畫龍點睛講的也是細節。在于老師的課堂上像這樣的名言太多了,比如他說送大家一句話“誰擁有了語言誰就擁有了智慧”,比如他告訴學生們“讀書在古時候叫煮書,意在讀書時就要像把書煮熟了一樣放在心里,把書讀熟,讀透,讀出滋味出來”,還比如“讀書要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文字,一只眼睛看文字的背后”,于老師像這樣智慧性的語言太多了,就像那隨風潛入夜的春雨,潤人心田無聲無息,卻又叫人一生銘記。不知道是誰曾經說過:有些東西是可以讓人一生受用的。我想于老師的名言就是這種東西中的一種。他那種師者的智慧和風范不愧是語文教學圣地里的一棵長青樹。
輕風喚明月,泥土潤芳香。師者善言行,育人了無痕。于老師在課堂上顯現出來的淵博的學識、精湛的技藝、大家的風度,將永遠在教學中提升我們的修養,滋潤我們茁壯成長。
聽永正老師執教《第一次抱母親》心得體會 篇3
前幾天,我們學校組織四。五年級去園山基地軍訓。
剛剛拿到通知單時,我們都開心的不得了,一蹦三尺多高,我們都以為軍訓很好玩,但是又有人說軍訓很苦的,我的心情真是復雜,而且這是第一次軍訓,不知是去還是不去好啊,最后還是決定去。
剛去的第一天“暴雨驟至”,教官就給大家一個下馬威——站軍姿30分鐘,我們又興奮又難過,沒有想到艱難的生活已經朝我們“走”來了。第一天中午我們野炊,說是野炊,其實是在一個大廣場上,自己燒火做飯。雖然做的飯,看相不是那么好看,味道不是那么美味可口,但是我們還是吃的津津有味,因為這是我們自己做出來的飯。到了晚上,我們就更加興奮了,我們是第一次和同學們同一個寢室睡覺,第一次在離開了父母,第一次離開了溫暖的家。
第二天,我們學習了軍人的五個停止間動作。當時,我們本以為是按照學校以前學的動作去做,原來與學校學的動作一點兒也不一樣。我們學會了五個停止間動作就更像一名小軍人了。我們表現的不錯,教官就給我們自由活動一會,那天還是我們班的一位女同學生日,她的名字叫作:劉小靈,教官叫我們唱《生日快樂》歌給她聽,她感動的哭了。第二天我們還是過得比較輕松的。
在軍訓中的三天里,我覺得最有意義的就是第三天中的活動了。
第三天,我們的爸爸。媽媽中午要來看我們的軍訓效果怎么樣,參加我們這次活動的結營儀式。
結營儀式在園山基地的大廣場上舉行,主席臺上方掛著深圳市“布心小學陽光少年社會實踐活動結營儀式”的橫幅。主席臺的布置莊嚴。隆重。嚴肅。
上午十點鐘,結營儀式開始了。我們邁著整齊的步伐,抬頭挺胸來到了大廣場。這不僅僅是結營儀式,還是領導力與責任心的訓練。主持人說完要求,我們就聽著總教官的口令做動作,做錯一個,教官糾錯,做錯的那個人大聲喊:“對不起,我錯了”只要我們有人做錯一個動作,選出來的領袖就要幫我們認錯,跑一圈。他們為什么要幫我們認錯呢?為什么要幫我們跑呢?因為他們現在是領袖,要擔當起當領袖的責任,他們要為我們負責,所以他們心甘情愿的為我們認錯,為我們跑。教官依然在發口令,我們依然在做動作,領袖們依然在跑,有人依然做錯動作。我們看著領袖們一圈一圈地跑,眼淚也忍不住流下來了,領袖們一圈一圈地跑,主持人就在一旁說令人感動的話,我們心里很感到很內疚,我們就哭的更厲害了。主持人問我們誰要和領袖們一起跑,我們都爭先恐后地舉起了手,我們的領袖卻把我們的手一個一個放下了。還對我們說著安慰的話,繼續跑了起來。從這次活動中,我明白了什么是責任,什么是負責,我們長大了,該自己去承擔責任了。不能在依賴別人了!
第三天下午,我們有一個活動是“《飛奪瀘定橋》”,
“《飛奪瀘定橋》”其實就是爬山,訓練我們的耐力與堅持,還有團結。我們五年級六個班比賽,我們從山腳出發,看看哪個班先到達山頂,然后又下來,哪個班最先到達,哪個班就贏。我們班得了一個第一名。還知道了什么是真正地互相幫助,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團結。
通過這三天的軍訓,我懂得了自愛、自理、自立和自強,我們不應該再依賴父母了,因為我們已經長大了,有必要去經受風雨的洗禮,在生活與學習中,我們應該認識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這樣我們的路才會越走越遠,越走越寬,眼前才會展現出美好的未來。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感受到幸福。感受到快樂。不然,我們的前途將會是暗淡的,理想將會是遙遠的。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一定會有出息,夢想一定會實現,總會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聽永正老師執教《第一次抱母親》心得體會 篇4
今天,媽媽從菜場回來時,手里抱著一摞綠色的細長的葉子。
“媽媽,這是什么呀?”我指著葉子好奇地問!斑@個呀,是蘆葦的葉子,我們包粽子吃可好?“好呀!我也要包!蔽遗d奮極了。
媽媽淘好糯米,又往糯米里倒了兩碗清水。她告訴我讓糯米多浸泡一會,到時粽子會更軟更糯。接著媽媽燒開一鍋清水,把清洗過的粽葉放進鍋里燙一燙,然后把粽葉的頭部和尾部剪掉。我有點迷惑,為什么要先燙一下呢?媽媽說這樣能增強粽葉的韌性,包的時候葉子不會折斷。呀,這里面的學問可不少啊。
“我先包一個,你和姐姐看著。”媽媽挑了三片粽葉,把寬的那一頭對齊,邊與邊稍稍疊加起來,窄的那一頭完全重疊在一起,寬的那一頭壓在媽媽左手的虎口處,右手捏在葉子的中部,接著把粽葉往里一挽,挽成一個杯子狀的圓錐體,粽葉窄的那一頭此時就像“鳳尾”一樣向上豎立著。媽媽抓了一小把糯米放進“小杯子”里,在米里添了一個蜜棗,又抓了一些米在上面,用手抄了一些水淋在米上,“小杯子”被裝得滿滿的,平平整整的。最后媽媽把“鳳尾”按下來,蓋嚴“小杯子”的杯口,順勢再把“鳳尾”剩下的部分向右邊一裹,裹成一個尖尖的、鼓鼓的角,用根繩子把包好的粽子用力捆上幾道,一個粽子就包好了。
“讓我試試!”我興奮地叫道?粗菀鬃銎饋黼y,我也包了一個粽子,可是我總是裹不好粽子的角,就這樣把米倒掉再裝上,裹得不像再倒掉,來來回回好幾遍,在媽媽的幫助下,終于一個粽子成型了。媽媽說,包粽子要很深的功夫的,不是一次兩次就學會的。
在媽媽的耐心指導下我又包了好幾個粽子。傍晚的時候,這些粽子就上鍋啦!粽子快煮好時,我聞到一陣陣清香,我不禁咽了下口水,感覺自己已經吃到了粽子,那香甜正在我口中回味。
聽永正老師執教《第一次抱母親》心得體會 篇5
五一長假的一天,爸爸媽媽帶我往鄉下奶奶家做客。奶奶從冰箱里拿出幾匝粽葉、一盆用醬油浸著的鮮肉,我興奮得說:“今天我們包粽子嗎?我也要包!”奶奶笑著點點頭說:“行!”
奶奶把一部分浸濕的糯米拌上醬油預備包鮮肉粽,奶奶在一部分白凈的糯米里拌上花生,預備包鮮肉粽。餡料一切都擺好了,奶奶和我就圍坐在桌邊開始包粽子。我仔仔細細地看著奶奶的動作,然后自己也抽一張比較大的蘆葦葉子,打算包一個小粽子。先把蘆葦一折,做成一個圓錐形,然后往小圓錐里放一點糯米,再挑一點鮮肉,接著再蓋上一些糯米。我小心翼翼地用蘆葦葉按在糯米上,三角粽的'外形出現了,我手忙腳亂地把蘆葦葉沿著三角粽的輪廓繞呀繞,可是蘆葦葉似乎不聽我使喚,我用力太猛,葉子碎了,不過米倒是沒漏出來,我不知怎么扎線,奶奶幫我的忙,她一繞一扎就把我的第一個迷你粽扎好了,樣子看上往真丑呀,我想第二個包得好看些。我第二個預備包一個像大人包的那樣的大粽子,可是兩三張棕葉疊在一起后,棕葉會動來動往,米會漏出來,我只能改包一張棕葉的小粽子,俗話說一回生、兩回熟,第二次包果然不再那么手忙腳亂了,最后關鍵一步:把長長的棕葉繞在粽子外,棕葉不但沒碎掉,輪廓還挺好看的,連線都是我獨自扎成的。奶奶見了我的第二個粽子都贊不盡口:“第一次學包粽子就學得像模像樣,真不錯!”我聽了心里樂開了花,包得更起勁了,第三個包了個咸肉粽。
包完粽子燒粽子,晚上,奶奶把燒了半天的粽子盛了起來,我挑出了我包的迷你粽,解開線,嘗上一口,啊,粽子格外鮮美。今天真讓我自豪,我學會了包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