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童年有感(通用3篇)
高爾基童年有感 篇1
“書籍是人類的階梯”是高爾基的名句,而《童年》本書也是由高爾基寫的。讀完這本書后,我才知道高爾基從小就沒有父親,母親不久也去世了,我真為小時侯的高爾基而感到可憐。
我讀了《童年》作者很認真,他的兩個舅舅也很會發脾氣,外公則是一家之主,他做事誰也攔不住他。有誰違背他的意思他就會發大火,其實他有那么大的火氣是為了教育高爾基:我是一名會長,我是指點人家的頭頭,我的孫子長大后也要很能干,是管人家的頭頭。高爾基果然沒有辜負外公的愿望,成了一位世界聞名的人物。我想,外公的教育肯定還時刻回蕩在高爾基耳邊吧。
在《童年》這本書里,我學到了許許多多的知識,還有做人的道理。我們不聽話的時候爸爸媽媽會說我,嚴重一點可能會打我,讀了這本書后,我更加確定爸爸媽媽這樣做是對的。
《童年》這本書誰看了誰都會受益非淺的。我覺得這本書里有特別多的做人的道理,這本書里做人的道理遠遠高出了我讀過的其他的書。書里的好詞’好句。好段,說明高爾基的寫作能力很好,他的寫作能力是從他讀過的書中獲得的,也難怪高爾基會說出”書籍是人類的階梯”這樣的名句。
高爾基童年有感 篇2
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我在五年前讀過,現在再次讀來,仍有感觸。她在二十世紀初期,就看出兒童發展的本質,看出兒童心內自有一個秘密的世界。但是大人們往往自以為是地忽略掉。她這樣論述:人們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他們沒有認識到,兒童擁有一種積極的精神生活。盡管兒童當時并沒有表現出來,而且他也必須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秘密地完善這種精神生活。成年人應該努力去理解兒童的需要,這樣就可能給他們提供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使他們得到滿足。成人能夠以從兒童的身份去代替兒童做某件事,但決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微妙地強加于兒童,而應該讓兒童自己去做。一旦發生成人替代兒童做事的情形,就不再是兒童自愿去做,而是成人借助兒童去做某件事了。兒童十分喜歡獨立地完成工作,而且干得非常賣力。自由行動的兒童,不僅從他的周圍與環境中搜集感官印象,并且喜歡一絲不茍地進行他的活動。兒童是通過個人的努力和從事各項活動成長起來的,因此他的發展既依靠心理的因素,也依靠身體的因素。兒童只有在一個不受約束的環境中,即在一個與他的年齡相適合的環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會自然地發展并展現他內心的秘密。如果不堅持這條原則,那么今后的教育只能使人更深地陷入到無窮的混亂中。教育和生活的目的就是一個理性的人能夠支配自己的行動,使能他的行動不僅僅因為感官的刺激而本能應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一個人無法達到這個目的,他就不能獲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種人物角色的統一。
這些論述的中心意思就是成人要放手讓兒童去做,去感知世界。在動手感知這個世界的過程中,兒童的內心會逐漸達到完滿。從教二十年,我一直有種感受,專注力差的孩子的越來越多。以前一個班專注力非常差的孩子約一兩個,現在一個班能找到十幾個。老師們也反映,根本不能上課,甚至在上課時到處跑的也越來越多。我兒子幼兒園的開放日,我一邊聽著老師的課,一邊就擔心地看著那幾個自始至終地看著后面家長或者自顧自動來動去的孩子。孩子的專注力是怎樣喪失的呢?這是我一直在尋求答案的一個問題。無獨有偶。今天,讀到一篇文章《孩子天生的專注力,是如何被家長破壞的》也講到類似的觀點。文章先列舉了事例:
(一)
有一次我帶女兒去書店,旁邊有個奶奶帶著四五歲的小男孩也在看書,我相信這個奶奶非常愛他的孫子,我也堅信那個孩子的專注被奶奶毀了。男孩和我女兒在一起看書,兩個孩子跪在地上。奶奶立刻上來說:“寶寶,別跪在地上,太涼!”孩子剛起來沒兩分鐘又坐地上了,因為書店很多人都坐在地上看書,怎么能要求一個孩子不模仿呢?奶奶走上前:“寶寶,不能坐地上,屁股涼了,拉肚子!”孩子又站了起來,放下手中的書,換了一本,然后就開始各處溜達。轉了一圈好不容易安靜下來,拿起一本漫畫書剛看了幾分鐘,奶奶又來了:“寶寶,渴不渴啊,喝口水!”孩子搖頭,奶奶不甘心,把水杯打開,把水送到孩子嘴邊,男孩不情愿地喝了一口,眼睛還在書上,奶奶不高興了,一把把書搶下來,扔在了書堆里,然后開始教訓小孫子:“你知不知道,不喝水就會上火,上火了就會發燒,到時候誰管啊,你爸你媽工作那么忙,不還得我弄你嘛!快,喝水!”小男孩無奈地喝了幾口,然后又趴到女兒這里,和女兒看書。奶奶當然又不干了,連拉帶扯地把孩子弄起來,兩個人走出了書店。
(二)
我和弟弟做事情都比較專注,仔細想想,經驗就是從小沒人管。我小的時候,連幼兒園都沒有上過,家里條件不允許,于是我的童年有大把的時間發呆,有大把的時間做好一件事。四歲到六歲,大部分時間我都是在爸爸單位大院度過的,我自己每天觀察螞蟻,觀察青蛙,冬天在雪地上作畫,每一件事都可以做得很痛快。因為沒有人催我,沒有人關注我,反倒讓我非常得專注。
那個時候生活條件不好,書籍絕對是奢侈品。我家那個胡同第一家中有兩位哥哥,到現在我還記得他們的名字:姚寧姚宇。他們的父母也都是老師,他們家里有看不完的小人書,有各種那個年代很難見到的小說。我還沒有上學,就喜歡待在他們家里,那些書都被我們這些孩子翻爛了。有時候阿姨回來早,會開恩同意我把書拿回家看,這對我來說無疑是最開心的事情,那些有書的晚上,就啥也不做了,趴在那里翻啊翻。這些點滴的童年時光無比快樂,也讓我養成了受益終身的好習慣,做事認真專注。關鍵當時爸媽也太忙了,沒時間嘮叨我,而現在的孩子可不一樣,一個孩子有好幾個大人管著,每個人都對孩子發出指令,孩子的內心其實是亂的,誰說都得聽,各種嘮叨毀了孩子的專注。
第一個例子多么常見啊,幾乎是隨處可見。很多家長幾乎是本能地這樣去做。但他們可能真的沒有想到這樣做,是在破壞孩子的專注力。他們會認為不管,難道讓孩子放任自流嗎?其實當孩子專注地玩的時候,如果看護人不去一再干擾,而是讓他專注完整地做完他想做完的事情,孩子就會有持久的專注能力。孩子的專注力不是被培養出來的,而是被保護出來的。請保護孩子的專注力,讓孩子從容地做完他想投入去做的一項“工作”。
第二個例子就更有趣了。一個專注的孩子居然是因為家長沒有時間管她。讓她能得以長時間地自處,所以養成了專注的習慣。關于這一點,我有點不同意見。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時候,也有可能因為困難而輕易放棄,而不停地轉換注意力,造成專注力的破壞。尤其在現在的家庭中,玩具眾多的情況下,完全放任,更有可能造成孩子因畏難而使得注意力的輕易轉移。培養專注力,家長的干涉同樣有個度的問題。
回到《童年的秘密》一書,正好蒙臺梭利所言,成人對兒童過多的干涉,破壞掉的不僅僅是兒童的內心通過體驗達到完滿的過程,也同時毀掉的了孩子內心的專注力。現在正因為家長對子女的高度重視,對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視,愛讓孩子密不透氣。愛之深,毀之切。
高爾基童年有感 篇3
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童年,而高爾基的童年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童年》是高爾基三部自傳體小說的第一部,講述了阿廖沙的成長故事,記敘了主人公成長、生活的歷程,以一個孩子的獨特視角來審視整個社會及人生,描寫那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
看完書,一個從苦難中長大的孩子浮現在我眼前。外祖父視財如命,主人公因為犯錯而經常被痛打;兩個舅舅為了分家而爭吵,經常打架,這一切給阿廖留下了心靈的陰影。
對比阿廖沙,我們的童年要好多了,有爸媽疼,不用為了生存而去努力,而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而阿廖沙呢,只有冷落和欺辱。但是他堅強地活了下去,不屈服地生存了下去,最后成為一代大文豪。
從小嬌生慣養的我們,將來會有出息么?看完后,我有了這么一個問題。我們就像圈養的動物,爪子磨平了,意志也被“太陽”烤軟,哪里還懂得拼搏?我們還能獨自生存在這鋼筋水泥澆筑的森林里嗎?肯定是不能的,只會成為街頭的乞丐罷了。而阿廖沙呢,他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但卻熬過來了,因為他有拼搏的精神,有堅強的信仰。
現在,我們是不是應該放棄依賴,嘗試自身獨立呢?我們是不是應該放棄軟弱,向困難說一個“不”呢?我們是不是應該放棄他人給的一切,去嘗試開拓出自身的一片天呢?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成為一個獨立堅強的人吧。
時代在進步,我們不能夠退步,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