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治轉提個人心得體會(通用3篇)
2023治轉提個人心得體會 篇1
開展“治轉提”專項行動,是城關區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更是建設美麗幸福新城關的重要保障。
好的作風是抓出來的,更是干出來的,也是帶出來的。城關區多次召開動員部署推進會議,要求全區各單位在思想上“洗洗腦”,在問題上“查查清”,強化務實意識,抓常抓細抓長,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抓作風,狠剎歪風邪氣,弘揚新風正氣,努力以作風建設推動全面從嚴治黨不斷走向深入。
精準聚焦,全面推進
城關區各單位聚焦“庸、懶、散、慢、混、卡”等6大類25個方面的作風頑疾,聯系工作職責、崗位特點和個人思想,堅持發動群眾深入找、對照癥狀自己擺、征求意見上級點、同志之間相互提等方式方法,對照《黨章》查找學習制度不足,對照制度查找組織紀律不足,對照目標查找工作作風不足,對照《條例》、《準則》查找作風建設不足,對照“一崗雙責”制度查找責任落實不足,全方位、多角度的排查發現“單位病”、“崗位病”、“個人病”。各單位“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牽頭負責、部門負責人分頭負責,將專項行動與“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有機結合,同時抓教育管理,同時抓問題整改。
盯緊目標,認真自查
城關區各單位結合各自的工作特點和實際,堅持問題導向,端正思想態度,打消各種顧慮,從四個方面入手查找問題:一是注重從群眾的怨言和呼聲中發現問題,二是注重從省市級機關、兄弟縣區的意見和建議中發現問題,三是注重從服務對象的舉報和投訴中發現問題,四是注重從第三方評估意見中發現問題。對自查階段發現較輕微的問題,可作為整改事項免于處理;對自查過后,通過巡查、督察或者發現的問題,從嚴查處,絕不姑息。
堅持導向,落實整改
城關區要求各單位對于自查階段查找出的問題采取“1+4”整改模式,即:每一個頑疾配套四個要件,指定一名具體責任人,制定一套整改措施,明確一個整改時限,通報一次整改成果。整改落實既要著眼于發現問題,又要立足于解決問題,切實做到早查早改、邊查邊改、快查快改。對于不能立即整改的問題要制定嚴、緊、細、實的針對性措施,逐一建立整改臺賬,明確責任人、整改措施和整改時限。單位主要負責人要親自上手,逐個研究制定具體整改方案,逐個抓好整改落實,確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實。截止目前,城關區“治轉提”督導巡察組共檢查單位35家,督查出17家單位存在的26條問題。對于督察出來的問題,區“治轉提”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已下發整改清單,各單位已建立整改臺賬,并將整改結果報區“治轉提”專項領導小組辦公室。
動真碰硬,以督促改
開展經常性、針對性督查是推進工作的有力手段。城關區“治轉提”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督導巡察組堅持“嚴”字當頭、督查力度不折不扣,以集中巡察、重點督導、隨機抽查、明查暗訪等形式,對全區“治轉提”專項行動開展情況進行督查,重點督查各單位的行動進展情況,督查各單位領導是否重視,到底動起來了沒有,查出哪些作風、效能問題,下一步要怎么改、怎么治,特色亮點是什么等等。對督查情況每周進行通報,及時曝光突出問題,挖掘推廣典型經驗,以督查促整改、求實效。同時采取督查和指導相結合、巡視檢查與駐點巡察相結合、反饋整改與跟蹤回訪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督導巡查,為開展追責問責奠定基礎。縣級領導定期不定期對包抓部門活動開展情況進行督導檢查,現場發現問題,現場督促整改。
嚴格問責,有錯必糾
為確保行動不走過場、不擺門面,城關區“治轉提”專項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專門制定了《城關區作風和效能建設工作制度》、《城關區作風和效能建設督查檢查制度》、《城關區效能工作領導小組例會制度》、《城關區作風和效能建設問責辦法》、《城關區效能考評激勵制度》,和《“治轉提”專項行動聯席會議制度》、《“治轉提”專項行動問責辦法》,及時處理“治轉提”專項行動開展過程中的問題人和問題事。對認識不清、行動進展緩慢、自查不嚴、不主動發現問題的單位和個人進行通報并限時整改,對通報后仍出現自糾不利,不及時整改的,進行嚴厲問責;對督查中發現的作風問題,凡是造成不良后果的,不論是否進行了整改,都要視情況予以追究責任,嚴肅處理。
2023治轉提個人心得體會 篇2
尚空談而不求實,把實施意見當作“耳旁風”,是空道理;說得多做得少,即便找準問題也還坐等觀望,是假道理;立言立行、真抓實干,以行動贏得作風的切實轉變,才是硬道理。因此糾風之難,難在防止反復;糾風之關鍵,在于讓群眾滿意。而確保“治頑疾、轉作風、提效能”專項行動取得實效,打贏改作風的持久戰,更須全市上下進一步凝聚共識,從思想上形成長期持續進行下去的合力,讓“慵懶散慢混卡”等典型問題在工作實踐中失去生存的土壤,以實際效果接受群眾的檢驗,讓清風吹遍每一個角落。
同志曾強調,作風是否確實好轉,要以人民滿意為標準。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下去,善始善終、善做善成,防止虎頭蛇尾,讓全黨全體人民來監督,讓人民群眾不斷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和變化。不可否認,就目前而言,“治轉提”專項行動的深入還面臨著一定的阻力。市民群眾常有三種擔憂:一憂不能長久,害怕上級要求逐漸放松后,故態復萌;二憂陽奉陰違,迫于風頭有所收斂,但暗地里搞移花接木;三憂借機作秀,形式上穿舊衣、吃簡餐,實際上惰政不改,該做的工作沒做。現實不斷地提醒我們,“反復”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敵人;“作風病”是慢性病,欲根治必須常抓不懈。尤其是要通過開展專項行動來遏制“衙門”作風,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問題,進一步提高全市黨員干部為人民服務的水平。
《中共蘭州市委關于開展治頑疾轉作風提效能專項行動的意見》提出,要通過作風整治實現“六個明顯”,即工作作風明顯好轉,擔當意識明顯增強,落實力度明顯加大,服務質量明顯改善,行政效能明顯提高,人民群眾滿意度明顯上升。這就意味著開展“治轉提”專項行動不應該是一陣風,而是會一直持續下去,直至看到明顯效果。因此,廣大黨員干部首先要在思想上堅決摒棄“過大關”、“松口氣”的心理,牢固樹立轉作風永遠沒有“休止符”的意識,用“自責之心、愧疚之情”去激勵自己,把服務好人民群眾作為一種自覺、一種標準、一種習慣。同時要堅決防止和克服“強調之時抓一下,強調過后放一下,出了問題緊一下,形勢好了松一下”的現象,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決心把轉變作風堅持下去。特別是對那些可能出現反復的作風問題,要多殺幾個“回馬槍”、多來幾個“回頭看”,善始善終、善做善成,以實際行動服務于民,讓群眾放心。
特別是在當前,對于不少黨員干部來說,好的作風還沒有“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從部分單位和干部“怕碰上紀委來暗訪”的解釋中就可見一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作風的頑固性、反復性特點決定了轉作風不能一蹴而就。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以釘釘子精神堅持不懈抓下去,需要使《意見》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用實實在在的整改效果讓服務對象滿意、讓群眾舒心。
2023治轉提個人心得體會 篇3
我是一名學前教育的在校學生,最近,學校安排我們回鄉實習三周時間。我愿與你分享我這次的幼兒園見實習的所見所聞及其一些自身感受。
我剛回學校就發現各地教育局已經陸續來我校招聘老師了。當然他們的招聘對象主要是五年級的同學,我聽到有一位學姐激動說:“我的人生大事來啦!”聽到這句話我感觸特別大,我知道這意味著她們即將步入社會,要真正走上幼教崗位。對于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來說,我想理論知識還是很重要的。現在我也步入了大專階段的學習,學校為我們開設了很多理論課程。有了教育理論的引導去幼兒園實習是一種幸福的感覺。以前,去幼兒園實習,除了一些皮毛的技能,什么都不懂。而今卻能自己備課,給小朋友組織活動,雖然依舊是問題連連,可是我們已經能夠用一些理論知識來指導組織幼兒各類活動,從而更近一步地了解幼兒。
這次見實習,有了理論知識作支架,與實踐相結合,我受益匪淺。這次實習我們都上過課,幼兒園課程分五大領域:有健康領域、語言領域、科學領域和社會領域藝術領域。我對語言領域的感觸比較深,語言領域大多涉及到講故事。我們這學期已經開設了語言課程,講故事在學校也練習了很久,所以上語言課時,上課之前我是胸有成竹,但在真正上課的時候還是連續出了好幾個問題。首先是語速問題,平時,在學校講故事,面對的是同學、老師,她們可能不會感覺我語速太快,一般也不會存在詞義理解的問題。可是到幼兒那就不同了,我們看似正常的語速,也許對于幼兒來說是稍快的,我帶的大班還好一些,一起實習的同學有帶小小班的,他們的年齡大多在三歲左右,同學說活動時小朋友不聽她的,后來知道了,并不是小朋友不聽她的。還是語速的問題。小小班,不僅要講得很慢,而且要注意重復。這樣她們才能懂意思。還有個詞義的問題,我記得自己組織的一節語言活動《城里老鼠和鄉下老鼠》,這是一個故事,教案要求幼兒嘗試角色扮演,我怕他們記不住對話,反復強調對話,忽視了幼兒對故事的欣賞。老師告訴我,要讓孩子們理解語境,如果都理解了,可以在情竟中引導幼兒自己去說對話,這樣,他們就記住了。
其次對抽象詞的講解問題。小班小朋友(4-5歲)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我給小班小朋友組織過一節語言活動,當時還沒有學過語言領域的內容,我在活動中請幾位小朋友到上面,然后對他們說:請你們問一問他們這餅干好吃嗎?”那些小朋友個個疑惑地看著我。不一會,一位孩子將我的重復了一遍。我很驚訝,為什么會這樣呢?學了理論我可以解釋了,原因就在于小班孩子的思維是形象具體的,像你們、他們這類詞是泛指,沒有具體指誰,小班小朋友不能理解。后來,在老師的提醒下,我改變了提問方式,我對其中一位小朋友說:“皮皮,請你問問小朋友餅干好吃嗎?”皮皮就理解了我的意思;中班小朋友(5-6歲)處于抽象思維的萌芽階段,也就是一個過度期,家長教師要不斷地引導小朋友,在一定的情景中創設有利條件,幫助幼兒抽象思維的發展。比如,你可以拿一個李子或者其它帶有香味的物品,讓孩子聞一聞,告訴他們這種聞起來舒舒服服的味道叫做香味。小朋友有了直接經驗,往后,當你再說到香味時,他們的腦子中就會有了一些香味的概念;大班小朋友(6-7歲)已經轉為抽象思維,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能夠理解所有的抽象名詞。我在一次大班語言活動中給小朋友講故事: “城里老鼠兄,有空請到我家來玩。在這里,你可以享受享受鄉間的美景、呼吸新鮮的空氣”。針對這句話,我設計了一個問題,我問小朋友城里老鼠是怎樣介紹自己的家鄉的,小朋友回答不出來,我以為他們沒聽清楚,又重復了一遍這句話,等我再問,有小朋友回答上來了,我很高興。不想,活動結束,老師和我說,這不是他們沒聽清楚,是她們根本不理解“享受”“美景”“新鮮”這幾個詞的意思。這時,才發現這幾個是抽象詞。我后來又試驗了一下,問了一個小朋友,你覺得你最享受的事是什么,他反問我:“老師,什么是享受?”這是個大問題,原來,幼兒園講故事要注意很多,對抽象詞的理解要有經驗準備,如果 班里老師很少用到書面語,那么即使是大班孩子可能也不理解這類詞。所以,在和孩子們交流時,就要把這些語言轉化為小朋友能夠理解的話進行講解。和幼兒交流,我們的言語要貼近幼兒的生活實際,符合她們的年齡特點,這樣才能很好地進行交流。
以上我所經歷的這些,如果沒有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根本不知道這是為什么。所以在實踐中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會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再次是普通話的發音標準問題。我在網上看到這么一個故事:老師和小朋友說了:汽車載人,應該載是念第四聲,老師念成了第三聲,他們就記住了錯誤的讀法,更有意思的是,一位孩子悄悄地說:汽車怎么會殺人呢?”我恍然大悟,原來孩子聽成了宰殺的宰。漢語的同音詞很多,但幼兒掌握的卻很少,聽到一個詞音時,只能在已有詞語中尋找意思。這類理解在幼兒各個年齡均有。因此,幼兒園教師,應要求自身普通話標準,才能給幼兒做好示范和指導。我們學校也有專門的普通話課程,每年都要組織普通話測試。
此外,我知道了幼兒教師在組織活動時,還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語言。有時候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生活中的壞習慣帶入了幼兒園。比如“是不是?對不對?”孩子只能回答是或不是,這些都是幼兒園禁語,而我在不經意間都用上了。這會限制孩子思維,抹殺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說完活動組織,我想再和大家簡單分享下我學寫觀察日記的過程。牛頓通過觀察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魯班觀察帶齒的樹葉發明了鋸子。可見觀察還是很重要的。剛開始,老師讓我去幼兒園寫觀察日記,我一點頭緒也沒有,記的東西也東一塊西一塊的,很散亂。后來,心理學書有參考,可是我還是模糊不清的,到幼兒園,主班老師細細地教了我怎么寫,給了我幾本觀察記錄參考書,我仿寫了。寫了問題就出來了,老師告訴我,一般觀察記錄老師是不參與其中的,自己就站在一邊看他如何處理就好。漸漸地,我掌握了方法,每天都變得特別忙碌,白天簡單記錄孩子行為,晚上回家整理分析。寫好后,翻看自己的記錄還是比較有成就感的,在此也要感謝老師在實習期間對我的耐心指點。我想這除了成就感以外,這對往后的活動組織也有幫助和借鑒,因為通過觀察分析可以更加透徹地了解每個孩子的特性和行為產生的原因。
理論與實踐結合是件非常有趣的事,它改變了我的觀念,讓我能夠零距離地和孩子們進行溝通、交流。很高興,我是一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只是,我的征程才剛開始!我會好好珍惜在校時光,讓自己變得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