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與千克》評課稿(精選9篇)
《克與千克》評課稿 篇1
在本節課中,我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用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在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關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過調查,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常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常用千克來作單位的。這樣在課的一開始就抓住了數學教材中新知識的切入點,讓學生更有興趣,更有效地學習后面的新知,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如在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時,我注重的是學生的'探究體驗。讓學生猜一猜、掂一掂一個2分硬幣的質量,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帶來的實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說一說、稱一稱系列活動,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學生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臺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并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而在教學千克和克的字母時,讓學生觀察臺秤的單位,我更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這樣,在一堂課中教師能正確地把握好知識傳授與探究體驗的度,使學生更加學得開心,學得自主。
《克與千克》評課稿 篇2
開學第一周,我們學習了第一單元《克、千克、噸的認識》。本單元是“數與代數”中“常見的量”的內容之一。這是剛剛開始學習有關質量知識,它是今后解決有關質量問題的基礎。質量知識比較抽象,特別是克與噸這兩個質量單位,學生在生活中接觸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經驗。而這些質量單位,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學時我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課前,我準備了天平、2分硬幣。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
在課堂上,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借助身邊的事物和課前準備的天平、硬幣,指導學生用觀察、比較的方法,來發現和提出問題,并對問題進行猜想、嘗試和驗證。在本節課,在教授千克、克時,先讓學生通過天平、硬幣,來感受1克,再通過千米、米之間的關系,結合稱一稱,掂一掂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得出結論:1千克就是1000克。在教授噸時,通過學生自己的`體重(大約25千克左右),計算出4人的體重是100千克,40人是1噸,由此感受“噸”這個質量單位。
課后,我設計了課外小調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約重1千克,并把它們記錄下來。
但在教學中,發現學生課堂上學的很有興致,可對知識點的掌握卻不是很牢固。在網上看到一位老師,將課后小調查放到課前進行。我覺得這一舉措,或許可以解決上面的這個問題。
《克與千克》評課稿 篇3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興能與各級領導、同行們坐在一起,共同討論交流新課改下課堂教學的點滴體會,共享課改給我們帶來的欣喜!
說句實話,聽課對我而言,每一次都是很好的學習和自我提高的過程。下面就剛剛聽的數學課,把我的所看、所想、所悟向與會領導做以匯報:
下面僅就王秀梅老師的數學課做以具體評析:
這是一堂生動的操作實踐活動課!在這節課中,教師的角色轉變了,不再是傳統教學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動地尋找教材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為切入點。以學生所調查的豐富信息出發,靈活地展開教學。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為活生生的生活現實。增強了學生對數學內容的親切感,體現了“數學知識生活化,生活知識數學化”這一理念。
在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真正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的魅力,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節課有三個亮點值得肯定:
一是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一個文本,一個載體,它往往過多地存載著培養學生智商的成分,從而忽略了情商的成分。如何給枯燥的內容生動、情趣化,給理性的知識情感、人文化。王老師這堂課通過學生交流購物收集到的信息,稱物品,猜想,驗證2分硬幣。掂手中精鹽袋的重量來體會、感悟“千克”和“克”的關系。既迎合了小學生好奇爭勝的心理,增強了學習樂趣,類化了知識,豐富了視野,又讓學生充分享受了學習交流,體驗成功的喜悅。
二是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王老師不僅重視了傳授知識和培養技能,更關注了學生的情感。我們驚喜地看到學生的思維活了!情感豐富了!合作意識增強了!這與教師具有激勵性的評價離不開,更與教師的設計活動離不開,學生生動地、積極地經歷了構建新知識。
三是較好地體現了數學課“活中學,活中樂,活中悟,活中索”的特點。
具體體現在:
(1)以活的導入激發學生的樂趣。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內在動力。王老師從課伊始就進入到用口交流購物的重量,用手掂量物體的重量,用心感悟物體之中,探究的興趣油然而生,達到以樂導情,以情啟思的目的。
(2)以“活”的形式調動學生樂趣,啟動學生的思維。一步一步向深入發展,從課開始的說、看,課中的掂、猜、稱,課尾的掂、想、稱、議的活動中,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在活動中合作學習,團結互助的精神。嘗試到成功的樂趣!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王老師這節數學課“小活動”這一環節,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中,學生再能實際操作會更完美。當然,真實的遺憾比虛假的完美更有現實意義!
由于本人知識水平,學識能力局限,難免孤陋寡聞!評課上剖析不一定那么深刻,點評也不十分精確到位。還請領導、同行多多批評指正!
《克與千克》評課稿 篇4
一 、導入新穎 富有吸引力
課的開始,孫老師以游戲“背一背”情境導入,使學生感覺不是在上數學課,而是在上游戲課,無形之中就把學生帶入數學課堂。《克與千克》是二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重量單位,但是重量單位并不像長度單位這種這么直觀,它讓學生理解有點抽象。但胡老師能較好的把握教學的脈絡,攻破教學重難點。讓學生感受到學生與實際生活的練習,體現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感受到以下幾方面的優點:
在新課教學中,胡老師通過掂一掂、稱一稱、議一議、猜一猜等手段,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激活學生的思維。
在教學克和千克之間的關系時,當學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用一袋鹽為基準,一袋鹽400克、兩袋鹽是800克,不夠1000克,胡老師又讓學生自己在物品中找到200克的果凍,建立"1千克"的概念,讓學生感知到1千克原來就有兩袋鹽和一個果凍那么重。
2、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讓其快樂體驗。
讓學生親自稱一稱小物品,例如:一根黃瓜、一個西紅柿、一個雞蛋等,這樣就更加貼近了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用手掂量物體的質量、用心感悟,探究的興趣油然而生,讓人睹物思索,使學生一直處于亢奮之中。達到了以導激情,以情啟思的目的。學生在創設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機會,通過學生的掂、猜、稱、思,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同時學生在活動嘗試到了成功的樂趣。
總之,孫老師的這節課是非常成功,思路清晰,體現了數學課的特點,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樂趣,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在活動嘗試到了成功的快樂。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也會再接再厲,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克與千克》評課稿 篇5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從生活實際問題入手,啟發學生認識質量單位,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用眼睛觀察得到,只能用肌肉感覺來感知。所以借助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直觀的感受1克、1千克的概念,并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知和建構,形成清晰的概念。
同時在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時,我注重的是同學的探究體驗。讓同學猜一猜、掂一掂、稱一稱一個回形針的質量,充沛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50克、100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籠統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同學將自身帶來的實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說一說、稱一稱系列活動,同學通過這些操作,同學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同學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并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而在教學千克和克的字母,教學彈簧秤的刻度時,我更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這樣,在一堂課中教師能正確地掌握好知識傳授與探究體驗的度,使同學更加學得開心,學得自主。但是仍有部分同學對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理解較差,在生活中沒有細心地體會,在以后的學習中要多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的習慣。
《克與千克》評課稿 篇6
《克與千克》是三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重量單位,但是重量單位并不像長度單位這種這么直觀,它讓學生理解有點抽象。但易老師能較好的把握教學的脈絡,能立足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攻破教學重難點。值得我學習的地方真的很多很多,我就談幾點我認為這節課最成功的地方。
一、首先在導入環節,新課一開始,易老師就充分迎合了學生的心理特點,組織學生開展背一背游戲,使學生真實的感受到:物體有輕有重。接著讓學生一手托一枝鉛筆,一手托書本書來感受重量,并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感覺。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感覺,順利的引出本課的課題。并且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二、在新課教學中,易教師準備了恰當的教具和學具,讓學生動手操作,切身感受克和千克這兩個較抽象的質量單位。尤其是每個學生都發了一個一克的硬幣,教師帶了很多一克的硬幣,讓學生知道一個硬幣是一克,十個大約是十克,五十個大約是50克,等等一步一步的引導,還給每個小組都準備了一些上面標有重量的東西,可以親手去掂量。很自然的讓學生從認識克過度到千克的認識,讓學生充分感受克和千克。
三、課堂組織得很好,一開始學生積極性不高,但通過老師鼓勵性的語言,還有恰到好處的引導,互動環節的設計等讓氣氛慢慢活躍和輕松起來了,在這節課中我們看到學生動手了,動口了,動腦了,合作了,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越來越積極了,后來甚至等不到老師叫他回答就脫口而出了,當問到比千克更大的單位時,有的學生還歡呼有萬克,雖然沒有答對,但是可以看得出學生的思維很活躍了,也可以說是學生有了成功體驗時發自內心的歡呼。
總之,這節課思路清晰,體現了數學課的特點,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樂趣,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在活動中的合作學習,團結互助的精神,嘗試到了成功的快樂。我覺得這是一節很成功的課,實在要講缺點,我也只好發表幾點不成熟的看法;我覺得在教學稱物品的重量時候,因為那個盤秤懷了,所以易老師就沒有詳細講解怎么樣來認和怎么樣來稱物體的重量,但是學生還是在課件上認出了物體的重量,本來要讓學生自己拿著物品自己稱一秤就更好。還有,講完了克和千克時候,設計了一些練習,但是我覺得應該再設計一點有猜一猜某些物品的質量的練習,讓他們和剛才建立在腦海里的一些物品質量進行對比來猜測某些東西的大概質量。
《克與千克》評課稿 篇7
前幾年曾經教過這部分內容,當時也是頭一次教所以沒有經驗只是就教材講知識,所以學生時常會出現:人的體重300千克,一個雞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話。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處理這部分內容才能恰到好處。
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重量單位,也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與之經常打交道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課前安排調查活動:到超市里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標簽,在家里找一找標有重量的東西,把找到的東西和重量記錄下來,并注意觀察商家用什么來稱量物體的重量。這次調查活動的.目的是充分開發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分散學習難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一周后,課中匯報:在生活中你都認識了哪些重量單位?你知道它們之間的關系嗎?你見過哪幾種秤?能不能介紹一下你所調查的物體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說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體?小組互相看一看、說一說、稱一稱、掂一掂、比一比-------在交流匯報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受,克與千克的實際意義。
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孩子們真切的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在拓展思維的同時也增加了數學本身的無窮魅力。
《克與千克》評課稿 篇8
本課的教學看似簡單,其實難以把握,主要是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質量單位又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經驗告訴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這個過程是必須的.經歷,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因此我在設計克和千克的教學時注重讓學生多方位體驗。針對這種情況,我教學設計的落點是“體驗”數學。
把體驗克和千克,在體驗中建立具體的質量單位的活動,貫穿了整節課。學生親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動中,建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整節課呈現出“掂一掂——再根據經驗估一估”的教學思路,努力演繹了“知識在于建構”的理念。教學設計的落腳點定在“體驗”。
不足之處,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以“體驗”為學習形式貫穿始終。教學中學生的想法,學生的反映——因勢利導,潛移默化才是老師設計和引導的精髓。但是,在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時出現了不明確,沒能處理好,用語出現了不準確。
《克與千克》評課稿 篇9
注重學生對概念的自主建構。讓學生在充分地經歷、體驗、探索中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把“千克”與“克”這兩個質量單位放在一起進行教學,并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知和建構,形成清晰的概念。事實證明,學生只要對其中一個質量單位掌握了,那么另一個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教學時,首先讓學生掂一掂2分硬幣的質量,初步感知1克是很輕的,幾乎感覺不到。之后,我拿出電子稱讓每位學生上臺來稱一稱課前讓他們自己準備的一件物品。稱完后讓學生高舉自己所稱物品并當眾讀出自己該物品的質量,看似既浪費時間的一件事實際上意義重大。二年級孩子的生活經驗有限,對質量單位及物品的輕重了解的實在是少之又少。經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之后,學生對很多事物的輕重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每當他們遇到同自己稱的物品差不多的物品時候,他們的心中就有了一個參考量。在后面的練習中遇到判斷到底用千克還是用克做單位時,孩子們都能準確地做出判斷,可見當堂稱一稱并沒有浪費時間,該有的體驗式學習就必須要有,不能嫌麻煩。正所謂體驗一次勝過講解千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