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數學學習心得感想(通用3篇)
初二數學學習心得感想 篇1
《圖形的位似》教學反思
《圖形的位似》這節課內容抽象而且學生以前沒接觸過,對學生來說接受起來難度很大,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由手影這種學生較熟悉的形式讓學生感受這種位置關系,然后通過動手操作的形式進一步探究位似圖形的相關性質。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便于學生理解位似圖形的特征,我在設計中特別注意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猜想、試驗等方式獲得感性認識,然后通過歸納總結上升到理性認識,將形象與抽象有機結合,形成對位似圖形的認識。探索知識是本節的重點,設計這一環節,通過學生的做、議、讀、想、試等環節來完成,把學習的主動權充分放給學生,每一環節及時歸納總結,使學生學有所獲,探索創新。
但是,這節課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學生動手操作、探究位似圖形的過程都很順利,但是很多小組在總結位似圖形的性質時出項了語言表達的困難。
2、學生對于“每組對應點”認識還是不夠,導致在判斷位似圖形時出現問題。
3、評價形式過于單調。一直是教師“很好”“太棒了”之類的評價,不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4、小組合作時個別學生沒有真正動起來。
5、沒有讓學生自己感受當位似圖形不同時位似中心在位似圖形的不同位置這一動態特點。
6、學生證明位似圖形時證明過程還是不夠嚴謹。
7、缺少了位似圖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改進措施:
1、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不斷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2、強調“每組對應點”就是“所有的對應點”,在圖上任意取幾對對應點,通過連線,也經過位似中心,通過這樣的動手實踐,讓學生印象更深刻。
3、通過各種途徑評價學生,讓自己的評價活潑多樣。譬如:鼓勵性眼神、肢體語言、同學們的掌聲、定量評價、獎懲措施等等。
4、做好小組長的培訓工作,讓他們在小組中起到領導和協調的作用,抓住整個小組的節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同時,多舉行小組捆綁評價的活動,讓后進的同學為了不拖后腿而不得不參與進來。
5、加強幾何畫板的學習和利用。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有機整合,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動腦,體現了開放式的教育模式,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推動了數學課堂現代化的發展。在這節課中,如果添加幾何畫板,那么位似中心和位似圖形的五種位置關系就很形象的展現在我們面前。
6、加強學生幾何題證明的條理性、嚴謹性的訓練。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
7、讓學生在課下自己尋找我們生活中位似圖形的影子,將數學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牢記這些不足之處,不斷改進,不斷修煉自己,讓自己的教學更進步,更成熟。
今天有關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有關英語口語的相關內容,以便幫助大家更好的復習。
《圖形的位似》教學反思
《圖形的位似》這節課內容抽象而且學生以前沒接觸過,對學生來說接受起來難度很大,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由手影這種學生較熟悉的形式讓學生感受這種位置關系,然后通過動手操作的形式進一步探究位似圖形的相關性質。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便于學生理解位似圖形的特征,我在設計中特別注意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猜想、試驗等方式獲得感性認識,然后通過歸納總結上升到理性認識,將形象與抽象有機結合,形成對位似圖形的認識。探索知識是本節的重點,設計這一環節,通過學生的做、議、讀、想、試等環節來完成,把學習的主動權充分放給學生,每一環節及時歸納總結,使學生學有所獲,探索創新。
但是,這節課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學生動手操作、探究位似圖形的過程都很順利,但是很多小組在總結位似圖形的性質時出項了語言表達的困難。
2、學生對于“每組對應點”認識還是不夠,導致在判斷位似圖形時出現問題。
3、評價形式過于單調。一直是教師“很好”“太棒了”之類的評價,不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4、小組合作時個別學生沒有真正動起來。
5、沒有讓學生自己感受當位似圖形不同時位似中心在位似圖形的不同位置這一動態特點。
6、學生證明位似圖形時證明過程還是不夠嚴謹。
7、缺少了位似圖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改進措施:
1、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不斷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2、強調“每組對應點”就是“所有的對應點”,在圖上任意取幾對對應點,通過連線,也經過位似中心,通過這樣的動手實踐,讓學生印象更深刻。
3、通過各種途徑評價學生,讓自己的評價活潑多樣。譬如:鼓勵性眼神、肢體語言、同學們的掌聲、定量評價、獎懲措施等等。
4、做好小組長的培訓工作,讓他們在小組中起到領導和協調的作用,抓住整個小組的節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同時,多舉行小組捆綁評價的活動,讓后進的同學為了不拖后腿而不得不參與進來。
5、加強幾何畫板的學習和利用。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有機整合,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動腦,體現了開放式的教育模式,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推動了數學課堂現代化的發展。在這節課中,如果添加幾何畫板,那么位似中心和位似圖形的五種位置關系就很形象的展現在我們面前。
6、加強學生幾何題證明的條理性、嚴謹性的訓練。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
7、讓學生在課下自己尋找我們生活中位似圖形的影子,將數學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牢記這些不足之處,不斷改進,不斷修煉自己,讓自己的教學更進步,更成熟。
初二數學學習心得感想 篇2
早上聆聽了“新概念蒙氏數學活動”的講課,對于“蒙氏教學”的一套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相繼在不同時段和不同背景的學習中獲得過相關的學習經驗,雖然沒有親自執教過蒙氏教學活動,但也有幸觀摩過蒙氏教學活動,也聆聽過關于蒙氏教學相關理論培訓。而今天早上“新概念蒙氏數學”學習的實踐部分,讓我更青睞。雖然現場教學展示的時間很短,但這樣短小的教學現場演示卻給我帶來很多的啟發。
第一,蒙氏理念在日常實際教學的運用。比如蒙氏教學所倡導的教學氛圍與幼兒的學習品質值得我們教師的借鑒和幼兒的學習。愉快、寬松、獨立、和諧、專注、自主、創造是對蒙氏教學理念的反映,這幾個簡單的詞語其實也是我們教育所倡導的理念,也是對孩子學習的要求。可擁有理念還遠遠不夠,理念需要實踐的行為來實現。
第二,蒙氏教學走線方式在日常教學中的運用。看完蒙氏數學的前奏曲“走線部分”,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應該運用蒙氏教學法來進行幼兒常規的培養以及幼兒性情的熏陶。蒙氏教學的前奏“走線”部分,走線目的是使幼兒靜心,對后面的操作活動做好情緒和心理上的準備,通常選用純旋律的、舒緩的鋼琴曲。試想在每一次的活動之前給幼兒放一段舒緩的輕音樂,讓幼兒自然地靜下心來準備學習,要比常規的做法“拍手示意”不是更好嗎?現在我才明白在走線常規培養之初,教師宜多用自己的行為,如優雅的步態、柔和的語調去影響孩子,營造一個寧靜、寬松的精神環境。這要比現有老套的方法好得多。
我想蒙氏數學活動之前采用走線,我們其他較安靜內容的集體教學活動也可以采用走線這種組織形式。一旦走線的常規形成,幼兒在聽到熟悉的音樂旋律之后,就能夠自覺地、有序地在線上慢慢行走,而不需要教師多說一句話,這樣良好的常規不就養成了嗎?那教師也不是輕而易舉地成為一名優雅教師了嗎?孩子也不成了優雅的孩子了嗎?呵呵,看來走線的運用就是一舉多得呀。
第三,蒙氏數學與我們整合課程的有機結合。因為數學知識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系統性,針對新《綱要》將數學劃歸到科學領域,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可將自然科學與數學的內容進行有機滲透,即:在以自然科學內容為主的活動中引導幼兒用已有的數學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而在以數學內容為主的活動中,利用科學活動的材料為介質讓幼兒操作,使他們已有的關鍵經驗得到遷移。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將蒙氏數學與我們整合課程有機結合起來。
如在 “拜訪大樹”主題課程中,當孩子們采集來各種各樣的樹葉后,我請他們玩樹葉,一部分幼兒將樹葉按照顏色、大小、形狀進行了分類、對應、排序,但還有部分幼兒不知道該怎么玩樹葉。于是我自制了一個階梯狀的學具(其實這個學具就類似于今天蒙氏學具“棕色梯”),還組織了一次為孩子豐富寬和窄經驗的集體活動,在分組活動中,提供了不同寬窄的樹葉,這時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擁向這一小組,在前一次玩樹葉活動中不知怎樣將樹葉分類、排序的孩子,這時能將十多片寬窄不同的樹葉準確無誤地排序!在以后的戶外活動中,每次都有不少孩子放棄玩大型玩具而四處搜撿樹葉,然后饒有興趣地從寬到窄或從窄到寬地排樹葉。實際上因為這種將不同學科進行有機融合的思路與思維訓練,促使教師和幼兒在其他領域的活動中,也不知不覺地運用數學的思維去發現和解決問題。
又如在一次用橡皮泥制作點心的美工活動中,有的幼兒將自己做的點心按從大到小擺成一排,有的幼兒將自己和同伴做好的點心先進行按某一種特征分類顏色、品種、形狀等,再展示出來非常有趣。
第四,蒙氏教學良好學習行為習慣培養的借鑒。如蒙氏教學中,收放學具時要求輕拿輕放,哪里拿哪里放,這些習慣的形成需要老師持之以恒的引導教育,所以在我們現有的教育教學中也一定要注重幼兒這一良好習慣的形成。其實自選學具也體現在幼兒的區域活動中,但我們的很多孩子不會自選材料,在活動中很容易與人發生沖突與爭執,所以我們可以利用每日一個固定的時間對孩子進行自選材料的訓練,如區域活動或早晨來園的自由活動時間就是最好的自選練習的最佳時間。
以上就是本人在聆聽了新概念蒙氏數學學習后最深的感受,通過自己的感悟與思考發現無論是哪種教學模式的教學,它們都有很多相通的部分,這些共性部分的活學活用就要看教師是否智慧與用心了!
初二數學學習心得感想 篇3
小學數學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一邊實踐,一邊成長,不斷地吸收了新的教學理念。體驗了一個學期的數學教學,我頗有感觸。在新課程的標準下,學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再創造”,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做數學”,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說數學”,在聯系生活中體驗“用數學”。學生體驗學習,是用心去感悟的過程,在體驗中思考、創造,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而傳統的數學教學是學生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沒有主體的體驗。然而在新課程中,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我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學習數學是以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認知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理解新知識的有意義的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所謂體驗,就是個體主動親歷或虛擬地親歷某件事并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的直接經驗的活動。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于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為指導,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一、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教材內容已經改變了知識的呈現形式,這是一大亮點,教師作為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于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舍棄過多、過細的鋪墊,盡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積極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變學生從前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
二、從新課標看“學生”
在學習和嘗試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我越發感受到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潛能是很大的,不可低估的,把數學放在了生活中,學生的潛能則像空氣一樣,充斥著生活的舞臺,學生在學習時發揮著自身巨大的能量。如在學習“時分秒的認識”之前,讓學生先自制一個鐘面模型供上課用,遠比帶上現成的鐘好,因為學生在制作鐘面的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或詢問家長,已經認真地自學了一次,課堂效果能不好嗎?如:一張長30厘米,寬20厘米的長方形紙,在它的四個角上各剪去一個邊長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圍成的長方體的體積、表面積各是多少?學生直接解答有困難,若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體驗長#方形紙是怎樣圍成長方體紙盒的,相信大部分學生都能輕松解決問題,而且掌握牢固。
總之,體驗學習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鍛煉思維,在思考中創造,培養、發展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當然,創設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相當重要,可以減少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讓學生親身體驗,課堂上思路暢通,熱情高漲,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體驗成功,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欲。同時,教師應該深入到學生的心里去,和他們一起歷經知識獲取的過程,歷經企盼、等待、焦慮、興奮等心理體驗,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與孩子們共同“體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