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你好的觀后感(精選4篇)
同學你好的觀后感 篇1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這樣的信念,奔騰于歷史,涌動于血液,歷久而彌新。都說時代匆匆,但時代哪有腳?奔走的總是人。是青年的腳步,寫下青春之歌,讓人對青春之中國充滿希望。北大女生宋璽參軍遠赴亞丁灣護航,懷揣萬里赴戎機的壯心;外賣小哥雷海為在中國詩詞大會奪魁,平凡生活難掩詩心澎湃;有“90后”博導走上工作崗位,芳林新葉吐翠綠;歸國創業的留學生日益增多,中國的時與勢撐起他們的雄心;平均年齡30多歲的中國航天科研團隊,對探索更遙遠處的燦爛星空充滿信心。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奮斗,正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的生命力所在。今天的中國青年,更能認識每個人的奮斗之于國家的意義。他們深知自己勇于開拓創新,“中國創造”就能更上層樓,因而創客空間里不斷有新想法誕生;他們深知自己有溫度,中國就溫暖,因而自發投入公益事業的青年社團與日俱增;他們深知自己有擔當,中國就更美好,因而愿意為時代奉獻青春力量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事實上,“80后”“90后”在其成長歷程中,一次次刷新社會對青年的期待,用破繭成蝶的成長,給人們驚喜。今天的中國青年,更能夠在放眼世界中認識自己的使命。去年年末,人民日報發起“給青年的一封信”活動,在收到的回信中,有學波蘭語的學生為“一帶一路”倡議而自豪,感嘆“大時代下,小語種并不小”;有在巴基斯坦工作的國企電力建設者,喊出“更廣闊的世界等待我們去點亮”。字里行間,有滿滿自豪感,有磅礴使命感。這是當代青年人的世界觀。因為有機會了解世界,他們更能平視世界;因為深度參與世界,他們更加懂得中國。他們的眼界,讓中國更加充滿信心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央。40年前恢復高考后,第一代大學生與改革開放同行,見證了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也紛紛寫下了各自人生的華章。當代青年的人生黃金期,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完全吻合,后人將如何書寫今天的奮斗?接好歷史的接力棒,是當代青年的機遇,更是沉甸甸的使命。
同學你好的觀后感 篇2
人生是一場無止境的長跑,而青春便是其中最難熬,卻又最容易半途而廢的一段跑道。而我們應該憑借自己的努力奮斗,跑過青春的跑道,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場大考過后,各個科目的成績都已經呈現在答卷上,不用說,光從老師凝重嚴肅的表情上看便知道這次又沒有考好。答題卡一張一張從前往后遞,終于有一張上面寫著我的名字。
看著那并不理想的分數,我心中便如有一塊大石頭壓住喘不過氣,腦中此時只剩下“老師會不會找我談話?”“要怎么應付老師”的念頭。耷拉著腦袋,我倚在一旁的窗玻璃上,目光不由得飄向窗外。
傾盆的大雨,用力地沖刷著大地,耳邊傳來的“唰唰”聲似乎也在嘲笑著我的無能。“活該!”我低頭自言自語了一句,又把頭偏向窗外。
這次我卻看見了一不一樣的場面。瓢潑大雨,打在一只弱小的麻雀身上,它站在脆弱的巢中任憑風吹雨打,卻也不敢動彈,因為它害怕面對風雨,害怕自己會越不過風雨抵達另一邊屋檐,它也認為自己不行!
此刻風雨更加大作,似乎也在嘲笑小麻雀的無能和活該。瞬間,我感覺我和這只鳥兒一般,我心中同情了一下那只鳥兒。
正準備收回目光,但不知怎的小麻雀用力地撲騰翅膀飛出了巢。它飛得不高,也不快,因為有風雨阻擋著,但卻始終在向窗邊飛來,一次次地被雨拍打,又一次次地再飛上來,終于它抵達了窗邊,隔著玻璃,它睜著黑眼與我對視,雙眼中有自信,有勇敢,有奮斗的激情和成功后的喜悅。
我突然又看到了它眼中自己的倒影。便是當初那只沒有斗志的鳥!眼眶,不知為何濕潤了,或許是因為小麻雀的蛻變吧。望著窗外逐漸放晴,我的心情也開始好轉,身上的巨石也被擊碎。我領悟到了,小麻雀的那份斗志,那份努力奮斗,也開始明白自己應該做的并不是去應付老師,而是應該努力奮斗來改變自己的現狀。
我們的青春并不應該消沉,而是應該努力使它綻放光彩,讓我們為自己的青春努力奮斗吧!無奮斗,不青春!
同學你好的觀后感 篇3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人生走的每一步都算數,你流下的每一滴汗水,終將成為澆灌未來的雨露。
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始終關注青年、關心青年、關愛青年。在未名湖畔寄語廣大青年“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勉勵“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靠本領成就”,回信鼓勵大學生“在創新創業中增長智慧才干,在艱苦奮斗中錘煉意志品質”……如長輩對晚輩般的疼惜,如導師對學生般的誨諭,不僅寄托著一個大國領袖對青年群體的殷切期盼,更引領著廣大青年在奮斗中釋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激勵著他們做追夢者、當圓夢人。
正如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里所比喻的,少年之人如朝陽、如乳虎、如春前之草、如長江之初發源。青春是活力的代名詞,青年人的字典里永遠沒有不可能。大學畢業后放棄其他機會,選擇在頤和園當個小小講解員的“80后”姑娘韓笑,以“想給游客一碗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要求自己,把講解工作做到極致,成了頤和園里的“金話筒”;年輕的“快遞小哥”田追子,熱衷鉆研,發明的快遞“神器”節省超七成人工,使水果寄遞出港時效提升1小時;三十來歲的“農創客”楊艷軍,返鄉創業,給內蒙古老家的農村牧區帶去增收致富的新點子、新技能……把人生志向轉化為奮斗動力,不怕苦、肯吃苦,耐得住寂寞,經得住風雨,就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創造出無限的可能。
不可否認,如今的青年,有成長的煩惱,有工作的焦慮,有現實的壓力,面臨著一張新的人生答卷。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如何度過才能給將來的自己留下充實無悔的回憶?青春之路有千萬條,哪一條才能讓青春綻放奪目光芒?“只有承擔過的青春才會更加厚重。”這是一個再樸素不過,但絕不失深刻的道理。在一部講述年輕人闖蕩橫店的電影里,一個“老油條”給年輕的主人公傳授經驗,做群演,可去報個到,然后就開溜,找個比較隱蔽的地方睡覺。主人公卻不以為然,“如果睡覺還不如回去,否則,來這里有什么意義?”與其埋頭抱怨,不如奮起改變;與其庸庸碌碌,不如策馬向前。這不正是青春該有的樣子嗎?
同學你好的觀后感 篇4
那是個特別的日子,正是那一天他踏進了大學的校門。從小生長在農村的他,還是第一次走出家鄉,這一走就是過長江、夸黃河,來到了遙遠的南方城市。當父親帶他走進學校的大門,一切是那么的新奇,想想即將在這里學習生活四年,譜寫一段新的人生樂章,又是那么的緊張、激動。可當父親離開的時候,火車站前那短短的幾節臺階走的是那么緩慢,那么艱難。兩個人背向而行,走幾步,回頭看看、再走幾步,再回頭看看……一向自認為獨立的他,眼圈瞬間也濕潤了。短短的幾節臺階,走出了家人的掛念和不舍;短短的幾節臺階,走出了他身處他鄉、異地求學的挑戰與艱辛。
孩子早晚要長大,精彩的大學生活開始了。他心里知道,只有不斷的努力,不斷去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養成健康向善的良好習慣,才能對得起父母的殷切厚望,對得起異地求學的這份艱辛,對得起自己的青春年華。他早睡早起,努力學習,在網絡游戲盛行的當下,四年沒有進過一次網吧;他參加了學生組織,并一步一步的堅持下去,別的同學休息的時間,他在抬桌椅、寫策劃;他帶領著學生干部組織多場大中小型比賽、講座;他利用暑假時間,留校鍛煉工作,多次挺近大山深處,去走訪體驗,幫助那些從未走出過大山的人們;四年的時光,他證書成冊,碩果累累……
他也想家,每當學期過半,他也經常數算著放假的日子,但是青年要成長,青春要奮斗,每次都會勸自己說忙一點,忙一點就可能淡忘了想家的念頭。畢業后,他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在家鄉的省會城市簽了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這下離家更近了,但是發現還是很少回家……因為有工作要做,放假的時間因為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這樣才能成長,這樣才會進步。奮斗的青春永遠美麗,祝全天下青年學習進步、事業有成,為社會、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