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元宵節有關的心得體會分享(精選3篇)
2023元宵節有關的心得體會分享 篇1
元宵節歷史悠久,與其他傳統節日的過法稍有不同的是,過元宵節被稱作“鬧元宵”。一個“鬧”字把元宵節的狂歡氣氛表達得極為生動。如果說春節是團圓節,那元宵節則是全民“狂歡節”,所謂“正月十五鬧元宵”。然而,元宵節并非僅是一家人圍在一起吃一碗湯圓那么簡單,更多在于強調共同享受、傳承的文化氛圍。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形式怎么變化,元宵節的文化內涵、精神實質不會變,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財富應該得到傳承和發展。
在明月高懸的元宵節夜晚,表面上是人們觀花燈、猜燈謎、吃元宵,闔家歡樂,其樂融融,而實質上,卻是中國民間世代相傳的民俗體現出的文化價值。中國傳統節日習俗適應了中國社會廣大民眾在物質、精神、倫理和審美等方面的綜合需要。在物質生活層面,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許多不同節日獨特的食品。元宵佳節,全家人在一起吃湯圓,“湯圓”與“團圓”字音相近,象征著團團圓圓,和睦相處。全民共樂鬧元宵,細品元宵節文化,中華民族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因此,過一個富有文化氣息、彰顯文化特色的傳統節日,在堅守與傳承中與時俱進地創新“節文化”,才能使元宵文化更富活力和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對元宵節的理解,多局限于“吃元宵”的節日。公眾對元宵節的理解還不是很到位,甚至有偏頗。這表明,元宵節的文化傳承還存在不足。應該重視這一現象,利用好元宵這個難得的節日,多組織和引導一些傳統文化活動,讓元宵節鬧出更多傳統文化味。其實,傳統節日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中國民間很在意過傳統節日,這是因為傳統節日里的各種活動,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春節演繹了舉國同慶的歡樂祥和,元宵節則承載了新年新希望。只要元宵節活動開展得豐富多彩,就一定能為民眾帶來節日的精神福祉,也必將催生新的文化年俗和風尚。這是時代進步的標志,也是現代社會的追求。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以及“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或“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古往今來,眾多與元宵節相關的詩詞歌賦,為重溫和細品元宵文化的綿綿遠香,提供了參考。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而有效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增強國人的民族自信心,進而增強實現中國夢的使命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對此,每一個人都需要足夠的文化自覺,在元宵節讓傳統文化熱起來,如此才能在歡樂中潛移默化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也是在深層次上向傳統文化致敬。
而如何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節慶文化,讓人們知曉怎么過節,發自內心地過節,把節日過出文化的味道,即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盡管現代社會紛繁復雜,文化價值取向也呈多元化趨勢,但延續民族文化根脈,激發愛國熱情,無論如何都應成為傳統節日的主題。元宵節里張燈結彩鬧元宵,體現的是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濃厚的歷史氛圍,也在傳承中展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
2023元宵節有關的心得體會分享 篇2
今天我起得特別早,因為我要學包湯圓,并且要吃自己包的湯圓。
我先拿出湯圓粉,把湯圓粉倒進小盆里,再放一些熱水,把湯圓粉攪拌均勻,然后用手大力地揉捏湯圓粉,揉呀揉,捏呀捏,我的手都酸疼了才捏揉好。接著在湯圓面團中揪出一個小面團,放在手掌上搓圓,用大拇指在中間按一個小窩,然后把芝麻,花生和糖做的餡放進窩里,再包起來。我因為把餡放得太多,餡都露出來了,我再輕輕地把餡拿走一些,再把面皮補上。
媽媽說:你真粗心,包湯圓時餡不能放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的話餡會流出來,太少的話就沒味道。我覺得媽媽說得有道理。
第一個湯圓做出來了,胖敦敦的,我看了笑起來。又開始包第二個湯圓。這次有經驗了,我把湯圓面團搓成一個圓形,再按個窩,把芝麻,花生和糖放進窩里,這次放的餡不多不少,剛好合適。我用均勻的力把湯圓粘好搓圓。這個湯圓比上一個漂亮多了。我又抓了一小塊湯圓面團做起來。真是熟能生巧,反復幾次,我終于學會了包湯圓。
湯圓包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把湯圓放進燒沸的鍋里煮。媽媽說:湯圓浮上水面來就熟了。我心里一直想,做湯圓并不是一件小事,認真做才能做得成功。過了幾分鐘后,湯圓熟了,全部浮出水面。我舀了兩碗給爸爸媽媽吃,我也舀了半碗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吃著自己親手包的湯圓,感到特別有滋味!
2023元宵節有關的心得體會分享 篇3
歲歲元宵,今又元宵。轉眼大年過去了,不過也沒什么值得惋惜,誰讓元宵節這么熱鬧呢!
按照傳統習俗,元宵節晚上家家要吃湯圓。放學回家,媽媽正忙著在廚房煮湯圓呢。只見一只只色彩鮮艷,又大又飽滿的湯圓在鍋里來回滾動,像一群頑皮的小魚,在鍋里嬉戲打鬧。開鍋了,煮熟的湯圓又變成了熟睡的嬰兒,渾身肉肉的,嫩嫩的,范著晶瑩的光澤,好像輕輕一碰就會破一樣。
吃完湯圓,媽媽建議去大統華廣場逛逛。太好了!正好我有機會炫耀一下春節在南京湖南路買的“手工金紗飛機燈”了。今晚,路上的行人一般都是三口之家,他們幸福地手挽著手順著人流走向市中心——大統華廣場。
今日的大統華廣場非比尋常,人山人海,用摩肩接踵形容一點都不為過。我點燃了我的飛機燈,在擁擠的人群里穿梭,爸媽快步跟了上來,因為稍有疏忽就有走丟的“危險”(好在我已長大)。我提著金壇獨一無二的燈,可是賺足了眼球。不時有行人駐足觀看,我趁勢自由地在穿梭在人群中。耳邊不時有人議論:“簡直太漂亮了!”“走,到前面看看,也買個飛機燈!”賣燈的小販也追問在我哪買的燈。有些任性的小孩開始哭鬧:“我要飛機燈!”看著這個架勢我不自在起來,趁人不備滅了燈鉆入人群中。
這時我才發現馬路兩邊各種各樣的燈還不少呢!有電子燈,有手工燈,有花卉燈,有人物燈,有的燈會唱歌,有的會轉呼啦圈,有的還會吹泡泡呢!再看看小販和顧客的交易,搞得像開辯論會似的。不過在這方面還是女人有一套,在小販堅持價格時,她們開始挑毛病:聲音太響容易壞了,有瑕疵了——實在不行就使出殺手锏——不買了,這種情況下,小販只要賺了,也就做成交易了。
我們轉出人群,發現天色已經不早了,是該回去了的時候了,但是那種只有節日才有的熱鬧卻永遠留在了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