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楷模事跡學習心得體會(精選3篇)
社會楷模事跡學習心得體會 篇1
汪金權在一次報告會的材料中發言說:“要‘認認真真讀書,堂堂正正做人。’對學生要有平等心,力爭把每個人培養成才成人;對學生要有責任心,對他們的未來負責;對學生要有愛心,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的實際困難;對學生要細心,注意他們成長的點點滴滴!痹捳Z中滲透了他身為教育者的責任意識,顯現出他對教育事業的崇高追求。作為一名清貧的人民教師,他的人生理想超越物質在更高遠的精神追求上,他堅守了22年,22年來為學生做的每一件事,都折射出他高尚的品質、崇高的精神。學習他的事跡材料,我被深深地感動了。我從他的事跡和語言深入學習,并由此引開談談我的個人心得。
在學習中我總結,學習汪金權就是要學習以下四點:一是他為黨的教育事業扎根山區、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二是他淡泊名利、甘守清貧的人生境界;三是他愛生如子、克己助人的'優秀品德;四是他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的職業風范。這一切的品質都源于他對于教育事業強烈而神圣的責任和使命感。為了這份責任和信仰,他主動放棄城市的優越條件,放棄重點中學的崗位,一頭扎進落后的山區中學,一干就是22年,他生活條件艱苦卻給了學生最深厚的愛,他用最真誠的心愛護著每一個學生。他的行為無聲地告訴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家長們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是把孩子的前途送給了老師;國家把孩子們送給學校,就是把國家的未來托付給了老師,老師必須竭盡全力,把每一個孩子都培養成人。為了這份責任,汪金權同志不論在多艱苦生活條件下,他都毫不動搖地常年堅持著;為了這份責任,不論在什么情況下,他始終把學生放在心中,把教學放在第一位。他的行為塑造了新時代優秀教師的鮮活形象,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素質教育的踐行者;什么是真正的愛崗敬業、廉潔自律;什么是真正的淡泊名利、樂守清貧;什么是真正的無私奉獻、大愛無邊。
下面我結合自己實際工作談談今后努力的方向和一些想法。
一是全面學習業務知識。通過聽優質課、學寫優秀教案,不斷向老同志學習,積累豐富的經驗和教訓,以提高業務技能和業務水平。二是不斷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努力提高自我修養;牢記《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上的相關要求,規范自己的行為;強化事業心、責任意識,認真履行教師的義務;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揚好學進取、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風;樹立不畏艱難、獻身教育的崇高理想;培養淡泊名利、甘守清貧的做人風范;養成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三是在教學上,大膽探索、勇于創新,不斷更新思路,開拓創新。
汪金權同志的先進事跡為我樹立了一面鮮明的旗幟。他的事跡使我感覺到,教師崗位是一種辛勞、一種付出,也是一種收獲、一種享受。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未來的路還很長。在今后,我將時刻用汪金權同志的事跡去鞭策、激勵自己,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教育事業中去。
社會楷模事跡學習心得體會 篇2
在觀看姜瑞峰同志先進事跡報告視頻之前,我從不知道姜瑞峰為何許人,他的事跡我也知之甚少。觀看視頻后,我的心靈無比震撼。他以剛直不阿的品行樹立了一個紀檢監察干部的光輝形象,他用全部生命書寫了一個共產黨員對黨對人民的忠誠,用具體行動詮釋了一個人民群眾貼心人的崇高理想。他嚴厲懲治腐、凜然秉公執紀的“黑臉”情懷和對人民群眾無限熱愛的民本思想等等,許多方面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姜瑞峰與民為親,并將自己的大部分收入認養資助了孤兒,而自己卻一直過著清貧艱苦的生活。他曾經這樣說過,“看到上訪的白發蒼蒼的老太太下跪,我就想到了我的親娘!蔽覀円獙W習姜瑞峰這種對群眾無限熱愛的民本思想,立足于我們的職責崗位,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服務,讓學生家長放心把孩子交給學校,為祖國輸送真正的合格接班人。切實將文件、制度轉變成一個個真正為學生、為家長的具體實踐。使學校的一切工作都真正為學生、為家長、為社會服務。
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上,我們都要學習姜瑞峰同志的不慕奢華、不圖享受、不搞特殊;從不利用職務的影響和便利辦私事、謀私利,始終保持著共產黨員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作為一所學校的校長,我更不能搞特殊化,要深深明白,校長是為學生服務,為家長服務,為學校服務的。
今后,我將以姜瑞峰同志的事跡激勵我,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和高昂的工作激情,兢兢業業,忘我工作,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社會楷模事跡學習心得體會 篇3
十八世紀,盧梭的《社會契約論》首先提出了社會契約的概念,美國獨立后,依照《社會契約論》思想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憲法,走上了強國之路,隨后歐洲掀起了憲政狂潮,西方開始全面超出了東方。
在憲政發展過程中,民主改革和極權主義同時進行,所有的統治者都以人民的名義發號施令,無論獨裁者還是憲政者,前者以人民的民義屠殺人民,后者努力建立憲政國家,經過痛苦而艱難的抉擇,人類已經建立起了相對和平與繁榮的世界環境,這是理性思想的勝利,雖然戰爭、恐怖、極權仍然威脅著人類。
中國在西方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宗教改革時候沒有表現出興趣,“西學東漸”也沒能使中國發生變化,明帝國依舊沉溺于天朝大國的夢幻中,政治上太監亂國、經濟上農業為主,對于個性解放、自由民主一無所知,全面繼承明帝國統制思想的清帝國,除了在經濟上達到封建社會最繁榮的局面外,別無進步,太平盛世的假象終于在十九世紀末被揭穿。
1840年鴉片戰爭,昔日強盛的清帝國不堪一擊,忍辱簽訂不平等條約,不久,中國爆發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沒有提出任何新的觀念,唯一讓人驚訝的是洪仁玕從英國殖民統治地香港帶來的《資政新篇》,但《資政新篇》沒有涉及憲政,太平天國起義也就注定了不成功的命運。太平天國被鎮壓后,鑒于對中國落后的認識,清帝國推行經濟革新的洋務運動,與此同時,日本開始從憲政到經濟全面改革的明治維新,三十年多年后,盡管中國洋務運動成績斐然,但甲午海戰中依舊慘敗給了日本。
“馬關條約”喪權辱國,痛定思痛,慈禧太后及知識分中子的開明人士,無不認為憲政改革是中國的唯一出路,清政府開始憲制改革的討論,然而激烈的權力斗爭讓憲改擱置,此刻的中國已經無法忍受清政府的漸進改革,保路運動導致辛亥革命,清政府壽終正寢,憲改無疾而終,從此中國由對憲改理性溫和思考轉變成激烈抗爭,軍閥混戰、日本入侵,國共內戰,一切讓我們眼花繚亂,慘烈的近代史并沒有使我們吸取太多教訓,新中國的憲法無力阻止共和國主席變成階下囚,盡管他是無罪的,但是不能保護普通公民的制度也不能保護共和國主席,其后結束了十年浩劫,可不是靠憲法來完成,我們的法律還是那么蒼白無力。
在強調法治中國的今天,學習憲政、了解憲政是每個公民應有的責任和義務,我們有必要將憲政來龍去脈了解清楚,明確憲法的精神和原則,畢竟只有廣大人民真正具有公民意識,才有可能構成真正的法治和民主制度國家。
“人生而自由”,盧梭說,“人的這種共同的自由來自他的本性。他的第一法則是自己的存活,他的第一要務是自己的利益。人,一旦明白事理,就是自主的;對自身的生存手段,他擁有唯一的決斷,他因此成為自己的主人。”
任何違背人權的借口都會造成獨裁,十八世紀的盧梭顯然不能先知先覺后世的法西斯主義和極權主義,但他預料到了以人民名義專制的理論,所以他堅定不移支持自由的人是共和國制度唯一基礎。因為契約,我們從人民變成了公民,我們不僅要考慮自己的權利,也要考慮自己的責任,我們不僅對自己負責,我們還要對社會負責。
也許每個人對人權和主權的理解并不相同,但是如果按照盧梭的論述和定義,人權是在主權之上的,這兩者并不矛盾,人權是主權的基礎,主權體現的是人權。盧梭的理想社會最終在慢慢變為現實,這需要公民用智慧與勇氣來堅持原則,在法治不完善的國家,法律并不總是保護人民權利的,如果個人行為與法律相抵觸,特別是造成激烈的沖突時候,我更傾向于用良知來判斷和行為,而不是法律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