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個人學習心得體會(精選3篇)
初中個人學習心得體會 篇1
科學學科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基礎自然科學。要學好科學課,培養好學生的學習能力,就必須指導學生會“看” 、會“問”、會“猜”、會“動”。如何在科學課堂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呢?
一、會“看”所謂會“看”就是觀察。
觀察是一種較為基本和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是指人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知覺客觀事物的
某些外部特征或屬性的能力,是人們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重要條件,是外界信息轉化為人的認識的重要通道。
然而人的觀察能力并非生而有之,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需要經過有意識、有計劃地培養而得以提高的。小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在觀察實踐中得到發展的。因此,引導學生平時就注意一些人們一般不注意的事物,以提高觀察的主動性和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二、會“問”“學貴有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
質疑是發現的設想,探究的動力,創新的前提。在科學課堂中,小學生所具有的良好的質疑意識無疑是探究活動的催化劑。有人說:一年級學生剛進校園時,頭腦里滿是問號;到六年級畢業時頭腦里已全是句號了。是不是他們全明白了呢?我想,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主要是學生不善思考,不肯思考,不能質疑或是不善于質疑。造成學生質疑意識不強的原因,一是受制于學生的心理因素,即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情緒體驗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學習意愿不強烈。二是受制于學生的認知因素,即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不夠。
三、是教師只按自己的預設思路進行教學,剝奪了學生主動質疑、自主探究的權利,使課堂缺少質疑的氛圍等等。
質疑是教學的開始,質疑是教學的主線,教學的最終結果決不應當是用所傳授的知識完全
消滅疑問,而應當是在初步解決已有疑問的基礎上引發更多、更廣泛的新疑問。在課外,我經常讓學生自制學具,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經常有意識地布置一些課外探究活動,鼓勵學生在課外動手動腦。往往學生在探究中會有一些意外的'發現并進行質疑,進而會尋求教師的幫助解決,這時只要適當地加以引導,就能讓學生在操作、觀摩、思考中逐步增強質疑意識。
四、會“猜”牛頓曾說:“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
大膽的“猜”是指對研究的現象和問題,聯系已有的知識基礎,進行現象和形象的分解、選擇、加工,學會合乎情理的推理,以發現其中的奧秘。猜測,為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創新機會;猜測,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廣泛的思維時空。
初中個人學習心得體會 篇2
上課的時間到了,老師給我們上了不一樣的課,在家里面聽課,也就是開始在網上上網課,對于沒有了解過的還是想要試一試,而且以前也聽說過,以后上學可能會變成線上授課,現在突然實現有些突兀啊。
為了在假期里面復習知識,我把所有的課本都帶回家中,這給我上課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起點,當規定的時間到了,老師在群里發通知,告訴我們上課時間,還發了課表讓我們自己做好上課準備,時間很快,上課也真快,我們在時間到了之后開始了上課。打開電腦聽老師直播授課,老師為了讓我們更好的學習,我們學校的老師都用同一個授課然健,非常方便,老師講講課也很幽默。
現在老師的課程和平常上課不一樣的,因為老師可以把幾個班的學生都拉倒一個直播間上課,不需要去一個班級一個班級去授課,我們可以看到老師更加精彩的授課,因為老師沒有在學校那么忙碌了,給我們授課的方式變得更加多樣化,雖然人數多,但是完全沒有在學校那么吵,應為老師一個人面度很多人,沒有了同學在上課的時間里面講話開小差,就讓我們變得更加有趣,每次的學習壓力也輕松了很多。
學習的方式改變,和工作的容易讓我有了更好的學習機會,我也喜歡這樣學習。這樣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我們白天的上課時間不多,也就差不多十節課程,減少了回家的時間,不需要每天嗎,忙忙碌碌的去學校,在家中也更加方便,不用擔心,自己起的玩遲到,我每天都會提前一個小時調好鬧鐘讓自己早起,洗漱好學習。
因為自己的心態一開始就擺的正,所以對于自己的學習還是很認真的,從來不會忘記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務。在上網課的時候我都會提前做好心情調整,減少時間浪費,所以很快就融入到課程中,而且上網課時老師教學更加靈活意變。不在拘束與各種教學器材,更加充分的利用了生活中的各種用品。不但教導了知識,而且還給我們提供使用的方式,非常好。
或許網課還有一些缺陷,但是在我們上課的過程中,我們老師也在不斷的改正和調整上課的方式和習慣,給我們不一樣的體驗,也讓我們學習更加輕松隨意,家中的學習和在學校的學習,區別最大的還是我們自己的心態,如果帶著學習的心態去學習,就不需要擔心自己學的不好,只要自己認真就行,如果不想認真學習,其實在學校在家中都一樣,所以學習還是要靠自我自覺。
初中個人學習心得體會 篇3
春意盎然,一幅幅山水畫在七彩五橫大地上緩緩展開,山下揮毫潑墨,山上花開爛漫。恰逢第110個“三八”國際婦女節,而比爛漫山花、盎然春意更美好的是那些奮戰在疫情一線的五橫鄉巾幗英雄、鏗鏘玫瑰。她們詮釋了新時代女性的優秀品質,展現了巾幗不讓須眉的靚麗風采,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巾幗力量。
這個婦女節,注定是個不平凡的節日,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疫”里,到處活躍著醫務人員、基層工作者、巾幗志愿者的最美身影。她們是母親、女兒、妻子,她們更是勇敢的戰士,她們日日夜夜堅守在一線,風雪不歸,堅守責任,她們的每一個瞬間、每一個畫面定格成這場戰“疫”中,這個春天里最美的畫卷。
從緊張忐忑到踏實堅守,白衣天使實現最美逆行。
她是愛拍照愛逛街的95后,也是在疫情中選擇逆行的白衣天使,她就是鄧代軍,安徽省安慶市宜秀區五橫鄉白林村桐懷組人,就讀于承德醫學院,畢業后一直在某部隊總醫院急診醫學科當護士。
在大年初一,剛端起碗,吃上熱氣騰騰的年夜飯,就接到了關于疫情防控的工作通知。她連團圓飯都沒吃完,就匆匆買票,連夜乘動車回京。剛回歸工作崗位的時候,她也很忐忑不安,畢竟沒有應對過這樣突發的疫情,難免會緊張,在和同事并肩作戰幾天后,她迅速調整過來了,笑著告訴我們:17年前全世界保護我們90后,現在該由我們來守護大家了,這是我們這代人的責任和擔當。
整整一個月,她每天只休息三四個小時,作為一線的醫護人員,鄧代軍會直接接觸疑似以及確診的新冠病人,防護必須做到位,厚重的防護裝備在她的鼻梁和臉頰上留下了粗糙的壓痕。但是她從未退縮,也從不后悔,一直在醫院參加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
仔細想想,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服,學著前輩的樣子,和死神搶人罷了。
女主任化身“快遞員”,防“疫”脫貧不斷檔。
當疫情的號角吹響,兒子失去了他依戀的母親的陪伴,丈夫失去了他心愛的妻子的照顧,父母失去了他體貼的女兒問候。而五橫鄉,多了一個默默堅守的防疫工作者,戰疫一線,多了一個無畏無懼的巾幗女戰士。親情在此刻按下暫停鍵,她快步向前,一刻也不愿停歇。
楊冬梅是白林村的女兒,也是五橫鄉唯一的一個女主任。自從大年初一,疫情開始蔓延,她就毅然把小家搬到村部辦公室,輕裝上陣,全身心投入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有多少真情”。
白天,她騎著綁著宣傳喇叭的電瓶車,入組到戶,循環播放疫情防控宣傳標語,提醒村民不聚集、少出門。同時,還當起了村民“快遞員”,經常給村里的居家隔離的村民代買生活用品。晚上,她和村里的男同志“同排班、同值守”,守好五橫鄉的“東大門”,筑牢疫情防控的鋼鐵長城。
而在疫情防控呈現向好的態勢后,冬梅主任絲毫沒有松懈,又抓起了村里的扶貧工作,為龍云生態扶貧產業園的復工忙前忙后,謀劃扶貧項目建設,力爭打好脫貧攻堅的收官之戰。同時,楊冬梅還不忘關懷貧困群眾,經常化身“快遞員”到貧困戶家里走訪看望,給他們送口罩、消毒劑等個人防護物資。“楊大叔,這段時間您就不要出門了,現在疫情防控雖然持續向好,但是咱也不能掉以輕心,還是要戴好口罩,少出門,不串門,這是口罩,您用完記得給我打電話,我再給您送”,冬梅主任溫聲細語地叮囑著貧困群眾楊大叔。她告訴我們:越是這個時候,貧困戶越不能掉隊,白林是貧困村,我們更要把弦再繃緊一點,才能不落一戶、不落一人,高質量奪取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雙勝利。她的堅毅讓我看到了千千萬萬戰“疫”在一線的那些扶貧人的身影,真所謂巾幗不讓須眉。
五橫“女神”齊行動,同舟共濟抗疫情。
在五橫鄉戰“疫”一線上,有這樣一群人,以女性獨有的堅韌、細致,堅守在一線,撐起了防疫工作的“半邊天” ,她們就是五橫鄉的鏗鏘玫瑰,是“最美”的基層工作者。今年的三八婦女節,注定不會平凡,五橫鄉的女神們,也注定不會平凡。
鄉鎮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線。作為基層工作者,她們毫不猶豫沖鋒上陣。從大年初三就放棄了休假,沒有周末,沒有假期,每天都是早出晚歸,從不抱怨,也從未退縮,經常還要上門接觸從外地回來和有感冒咳嗽等癥狀的居民;她們不論風雪,值守在卡點上,有時候凍得瑟瑟發抖,穿上綠色軍大衣也是披上戰袍,只為護一方平安;她們到處張貼公告、懸掛橫幅、發放宣傳資料,只為提醒村民做好防護措施,不聚集,不出門,消除他們的焦慮恐慌心理;她們悉心照顧獨居老人、兒童、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入組到戶,一遍遍宣傳防疫知識,送口罩、消毒劑等防護物資,讓村民們感受到溫情。她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巾幗戰“疫”者。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我們總是以為故事里的是別人,而后才發現那就是我們自己。
在這場戰“疫”中,她們每個人都是那個最不平凡的“自己”,都在毅然決然選擇戰斗,從別人身上窺見溫暖、感受光亮,卻殊不知自己就是暗夜里的光,溫暖了很多人的心。
在這個不平凡的三八婦女節,我想致敬五橫鄉每一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巾幗戰“疫”者,此刻,你們就是這個春天里最耀眼的山花,讓我們一起靜待春光,共筑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