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玉石鑒賞學習心得_珠寶玉石鑒賞感想(精選3篇)
寶玉石鑒賞學習心得_珠寶玉石鑒賞感想 篇1
我對于寶石鑒賞有著十分濃厚的興趣,喜歡那些漂亮的玉石,喜歡它們那迷人的顏色,喜歡它們裝飾在人們身上的艷麗色彩,為了更深入的了解寶石的分類和寶石的鑒賞、鑒別,我便在大二第一學期選修了寶石鑒賞這門課,開始了我對寶石鑒賞這門課的學習歷程。 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對寶石了解的更為深入。首先我了解到什么是寶石,使我對寶石有了一個更全面、更科學的定義,寶石是巖石中最美麗而貴重的一類,它們顏色鮮艷,質地晶瑩,光澤燦爛,堅硬持久,同時賦存稀少,是可以制作首飾等用途的天然礦物晶體。 其次,我懂得了寶石的真正含義。寶石不單單指寶石一種礦物晶體,它同樣也有著很深刻的含義,就像生辰石,它代表著出生月份,并且蘊含著很深的祝福意義,還有著很豐富的象征意義。
玉,人們之間總是有著“玉養人”,“玉保平安”等說法,因此它同樣寄予了平安幸福的希冀,不同的寶石都有著不同的蘊意,我們應該仔細琢磨其中的內含,而不是僅僅從外觀去評判一塊寶石。在這次課程學習的課余時間,我還從互聯網上了解了一些玉石的歷史背景,這樣使我對寶石的真正含義有了更為透徹的了解,例如,田黃的價值連城與朱元璋當皇帝時做的一個夢有密切地關系;清朝官員的帽頂就分為紅寶石,珊瑚,藍寶石,青金,水晶等,分別表示出官的不同等級。自古以來,人們就把寶石和玉石視為吉祥,富貴的象征。在古代,就有以玉祭祀天地,用玉圭來表明官品的做法,也有許多人佩戴玉器當作護身符。曾有佩玉可以“驅災避邪”,戴琥珀可以“鎮驚防邪”之說。過去,人們對寶玉石帶有崇敬之情,具有神秘色彩。而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寶玉石早已脫去了神秘的面紗,左近千家萬戶,成為人們的結婚信物,生日禮品和服裝的配飾。
在這次的課程中,我對寶石的分類也有了很多的了解,使我對于各種寶石的屬性有了很明確的分類,我明白了寶石可以分為寶、石、晶、珊瑚、珠、瑪瑙、玉等幾大類。其中鉆石、藍寶石、祖母綠、海藍寶石、貓眼寶石、變色寶石等都是寶的典型代表。綠松石、芙蓉石、孔雀石則是石的代表。在晶這一類中,則有水晶、紫水晶、黃水晶等水晶種類。而珊瑚則分紅、白兩色,是一種海底腔腸動物化石。珠則分為珍珠和養珠。瑪瑙從色彩上分有白、灰、紅燈,從花紋上分有燈草、藻草等。玉從色彩上分有白玉、碧玉、青玉、黃玉等,從地域上分則有新疆玉、澳洲玉、和田玉等。
我還了解到了寶石使用的一些注意事項:在運動或做粗重工作時,不要佩戴寶石首飾,以免碰撞造成不可補救的損失;不要把寶石首飾與其它首飾隨意放置在同一個抽屜或首飾盒內,因為各種寶石和金屬硬度不同,會因為互相摩擦而導致磨損;在我們配戴紅寶石首飾時,應注意每月檢查一次,如果有鑲嵌松脫的現象,應及時修理,避免更大的損失,這里特別要提到無邊鑲和微鑲首飾,在日常佩戴中要小心,盡量避免大的碰撞,如發現無邊鑲首飾有掉石現象,不能繼續佩戴,要盡快修理,防止出現大面積寶石脫落。
我覺得在這次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我收獲最大的則是了解到了寶石鑒定的相關知識和寶石鑒定一些簡單的方法。寶石的鑒定一般可分為原石和成品兩大類。對于原石的鑒定,又可分為野外鑒定和室內鑒定,野外鑒定多數采用放大鏡,小刀等簡單工具,用以初步對寶石礦物進行定名。室內鑒定主要是利用各種手段和儀器,進一步測定寶石礦物的數據,為鑒定寶石提供重要的依據。對于成品的鑒定,則必須是在保證寶石的完整性的前提下去鑒別。寶石鑒定的方法中常用且易于掌握的鑒定儀器有筆式聚光手電、放大鏡、二色鏡、折光儀、寶石顯微鏡等儀器。我們在選購玉石時,應該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來鑒定我們的寶石,我們首先應該了解真假寶石的典型特征,通過肉眼仔細觀察玉石,仔細分辨寶石真假。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無法通過肉眼觀察出,這時我們就要借助放大鏡,手電等工具進行觀察,確定寶石的特征,最終確定寶石的真假。例如在水晶的鑒定中,我們首先應該了解天然水晶清澈透明,常含有云霧狀、星點狀或徐莊氣液包體,并往往有微裂紋天然水晶有偏光性,可見雙晶現象,對于水晶球體,從上向下看,會見有雙影現象。人工合成水晶或玻璃制品,體內均一、純凈,毫無裂紋,內部往往有小氣泡。球體由上往下看,見不到下面線條的雙影。用手感識別,可感到合成水晶的比重大于天然水晶,天然水晶有冰涼之感,而玻璃有溫感。我們在了解了這些之后就可以仔細鑒定寶石,確定寶石的真假。
通過寶石鑒賞這門課的學習,我對寶石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在學習的同時我還看到了很多美麗、制作精巧的寶石,這使我對于寶石的興趣更為濃厚,并且從中收獲了很多。
寶玉石鑒賞學習心得_珠寶玉石鑒賞感想 篇2
華裔美國女作家林留清怡在經歷數年的中國美食大冒險后,集成了這樣一本書——《Serving the people》,繁體版直譯成《味人民服務:從小麵攤到五星級餐館的奇妙歷程》,而簡體版卻似乎別有意味地譯成《尋味中國》。不論是筆調還是跨文化觀察方式,這本書無疑可作為何偉《尋路中國》的姊妹篇,無非前者從食物入手,后者開車游歷體驗,何偉是金發碧眼的美國人,而林留清怡卻是黃皮膚黑眼睛的ABC。
在這一點上,倒是跟何偉老婆張彤禾的立場更接近,她也來到中國,去結識東莞工廠的女孩,然后寫了一本《打工女孩》。大家的都有個“中國根”,林的高明之處是并沒有一味地去尋找那個虛幻的“根”。除了長相和偶爾和家人一起吃的山寨中國菜,別無任何聯系,你不能要求一個土生土長在加州的女孩去懷著莫須有的鄉愁。
比起張彤禾的拼命代入,林留清怡倒是大大方方地承認這一點,我并不是中國人,我的舌頭、我待人處事和觀察世界的方式都是美國的。這也許是為何比起《打工女孩》,《尋味中國》讀起來更真誠有趣的原因。
因為對這片陌生故土上美食的好奇,她來到中國,從詭異的烹飪學校開始,又到山西面攤和“餡老滿”餃子館,甚至味精工廠的探訪,接著到上海外灘的高檔餐廳黃浦會實習,最后到尋找完美的小籠包的一趟揚州之旅結束。這幾段經歷涵蓋了各個層次,里面出現了不少和她有過深交的人物:烹飪學校的王主任、面攤老板張師傅、上海美食評論家江禮旸、黃浦會的廚師小韓和老板梁子庚先生,每個人都有他們的傳奇經歷,有想要去的地方,他們的表達就是濃縮了他們人生的一部分。
比如經歷過文革、上山下鄉的王主任對所有的事都是一股經驗論,“做菜好比開車,學個套路而已,就那么簡單”。
從農村出來北京打拼的張師傅陰差陽錯成了廚師,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做自己老板,能夠賺點錢寄回家。
報社記者出身的江老師是典型的上海式恃嬌恃寵,被各路餐廳請吃飯寫軟文,這起初讓作者感到反感,當她在中國待了那么多年后,好像扭轉過來,“終于意識到我不能拿美國那一套道德標準來衡量這里的人和事”。一個收紅包的美食評論家也許不是最專業的,但“我很欣賞他對食物和寫作那股真摯的熱情”。滿腔正義感開始打折扣,這才是了解中國的開始。但至少她對自己是誠實的,直言不諱,“吃過的小籠包中,黃浦會的并不是最好的,雖然費了很大功夫,但還是少了點什么。”忠于舌尖的直覺,這應該是美食熱愛者最基本的素養,我們沒法兒對食物說謊。
最喜歡的一節是寫上海的“音餐廳”的,一間由日本老板開的創新上海菜館,每晚由同一位廚師鄧師傅烹制食物,老板像在日本一樣于玄關迎接客人,屬于比較親民的街坊餐館。鄧師傅也是位傳奇人物,少見地有著喝現磨咖啡的習慣,在德國波恩混過幾年,回來后四處旅行,又在貴州的館子里打過工,他做的菜不花哨,但是很踏實,讓人安心。
林留清怡在這里引用了她認識的一位旅游雜志編輯說過的話,“最好的餐館和最喜歡的餐館壓根就是兩碼事”,在這里,就是黃浦會和音餐廳,最好的餐館可以作為體驗,而最喜歡的餐館才是最常想去的,高高在上的女神終究沒有青梅竹馬的那份放松自在。菜式簡單、擺盤不那么精美,環境不那么精致優雅,這又有什么關系,好吃不就行了。
對于“地道”,作者這樣寫道:我在音餐廳領悟到,對于是否“地道”的看法是相對的,我人在上海,吃著上海廚師做的上海菜,但有些人卻認為這不是地道的上海菜。大家口口聲聲說“地道”二字時,并沒有考慮到食物也是與時俱進,無時無刻不在變化,食物反映了起源地,而起源地本身也在變化。
這也是自己在很多地方吃東西時感到的疑惑,究竟什么是正宗,究竟為什么非要追求正宗?好吃不就行了么。何況上海菜本身就是個曖昧的概念,是本幫菜呢,還是殖民時期融合各大風味的菜系,還是新派創意菜?誰也沒法兒給個定論。當年的名廚梁子庚漸漸變成了個生意人,林留清怡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他難得下一次廚,而且有回把雞丁炒糊了。很多產業化的餐館最后都會變成這樣,失掉了些許風味,只有嚴格把控質量的食物。
《尋味中國》給我最大的啟發是要忠于自己并且勇敢地說出喜歡或不喜歡,即使對方是從未獲得過差評的頂級餐廳,還是油跡斑斑的路邊小吃店,我們都可以有自己喜歡的理由。
寶玉石鑒賞學習心得_珠寶玉石鑒賞感想 篇3
前幾天,媽媽帶我到三亞玩了,早上九點半媽媽就帶我到了機場,辦換登機牌,過安檢,遞上證件,還照了個象,一位阿姨拿著個儀器在我身上掃了一遍,就OK了,她還直夸我聽話呢。過了安檢就到了候機大廳,這里還為小朋友準備了滑梯和各種小玩具供小朋友玩。第一次見了大飛機還是這么近的,我高興極了,大聲的說我見到大飛機了,引得大家都在看我,我都不發意思 了。看,這就是我和飛機的合影。
十二點我們才登上了飛機,我們坐在了最后邊。飛機起飛后,我只是耳朵有一點不太舒服。沒有別的感覺了,一會有阿姨給我們送來飲料不有水,不有飯,還挺好吃的。我一個人吃的飯,真好。還喝了一個酸奶。不知不覺中飛機以經飛的很高了,媽媽讓我看外邊。啊 好多的白云,白白的,象棉花一樣,真想上去躺躺。各種.種樣的型妝。好看極了。一路上我都是興奮的。因為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這么美妙的東西呀。引得傍邊的叔叔真笑。
這是飛機的翅膀,我問媽媽,我們為什么總超不過它去,媽媽說就是它帶著我們在天上飛呢。
看了太累了,我就睡著了,等我醒來,已經到了三亞的鳳凰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