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反思體會——因材施教,因勢利導
xx年4月11日~4月15日,對于多數人來說或平凡或平;蚱降,但對于我們——xx級化學學院公費師范生——是特別的特殊的特質的,這五天,我們有幸來到了長春市十一高,進行基礎教育見習。
說起來,見習無非是聽課、記錄、思考分析。但又不是簡單的聽和記,有別于高中生們的聽課,我們帶著更多的“目的”,試圖多角度體會教學、體驗教學。我的“目的”清晰明確,“聽”:教師技能、新課改下的教育理念、教學設計及同課異構、教師魅力之師生關系和突發事件的處理。不得不說教師的差異、學生的差異對教學效果影響極大,故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尤為重要。
一、關于教師技能
教師技能是展現教師基本素質最直觀和明顯的外在技能,一手好字不僅清晰簡潔,也會讓人賞心悅目,即使做不到特別美觀,整齊有序也會為教學的展開奠定好的基礎。而教學語言、音調、語速的差異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效果也是大為不同,高二的孫茂湘老師可以說是聲音較為個性的老師,語速和緩、情感飽滿、音調抑揚頓挫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高二教研組長閆老師、高一劉文琦老師,語速較快,這是配合學生的素質情況的調整。學生接受能力強,教師語速自然稍快,一方面保證課堂容量足夠大,另一方面能夠達到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對比而言,劉大為老師的三個平行普通班,學生基礎都較為薄弱,考慮多數學生接受能力差,就要適當放緩語速,給學生足夠時間思考甚至是練習。較難達到的是良好的教態,不同的教師在授課時或親和或嚴肅或活潑,宗旨都是自然、大方、不做作,是一種教學熱情的立體外顯。佛家講相由心生,盡管有的人平時較為內向和拘謹,但是一旦做起他自己喜歡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體會快樂和自我價值,甚至把教學作為一項神圣的事業去奉獻,把教學作為與學生、與青春年少溝通的通途,教學就會是輕松的、感人的、樂在其中的、滿載意義的。只要真誠、用心,學生會知道。
二、關于新課改下的教學理念
本人是在小學減負的口號,初中鼓勵創新的口號,高中面臨課改的口號下一路走來…結果呢,減負等于加正,創新更是無從說起,課改沒攤上值得高興…然而當時看似可以繼續的平平淡淡為后來“杯具”的上演埋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很榮幸在咱師大這“綜合性”師范大學學習四年后將執教于新課改大環境中。 “杯具”往往悄然到來,當我們自以為弄懂了情景創設、探究、科研、科學素養、教師主導等的皮毛來到一線時,才赫然發現教學遠非想象的那么簡單,新課改自然不是很理想地就能實施。
打個淺顯的比喻,現在的狀況就像在天平的兩端:一邊是舉著高等學歷、科研論文的大學教授們,嘔心瀝血地從學生角度出發,以學生為主體,為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的中高等公民,堅持一標多本,“姍姍剪剪”編寫的大同小異的教材,精彩紛呈。另一邊則是手捧成績單、高等院校錄取通知書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為了學生提高哪怕零點五分的成績也要督促學生完成大量習題的殷勤園丁。雙方實力相當,平分秋色,這場漫長的比賽也因不滿平局一而再再而三地無限加時。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天性的自由發展和學校的升學率、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愿,像迷失方向的平衡指針左右搖擺,受煎熬的不僅是學生還有家長、教師、學校和整個社會。而我們,即將踏上教師之路的師范生也迷茫了,如果都是好的出發點,到底誰之過,到底如何走下去? 客觀講,新課改后,課堂教學更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力圖側重主導,這對傳統教育培養出的教師是挑戰也是機遇。挑戰性不言自明,我們都曾經被應試教育制度壓迫的苦不堪言,我們都知道應試教育不夠合理,但是當新課改擺在眼前,我們很正常地不知所措了。挑戰即機遇,我始終相信只要我們致力于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堅持教師主導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就一定能走出一條新路來。
三、關于教學結構設計
以學生為主體是教育的中心思想,教師教學必然要遵循學生的客觀情況,這在平行課和同課異構上有明顯體現。針對實驗班學生基礎好、反應快、做題勤的特點,教師要將教學結構設計得更為緊湊,在將基礎知識鋪展開來的前提下,更要在“拔高”上下硬功夫,要以高頻率的提問,發展性、發散性的知識點培養高效的思維能力;針對普通班學生基礎薄弱、反應慢、動手少的特點,教師必然要將教學節奏緩下來,重在引導學生掌握基礎性知識,形成肯動腦愛動手的習慣,適度發散,讓普通班素質稍好的同學有提高的機會。同樣的復習課,劉大為老師三個平行班的學生基礎都較為薄弱,盡管習題已經提前布置,但好多學生都不能及時完成,劉老師不得不花費課堂時間引導學生做題,重點引導學生理清解題思路,熟練掌握公式的運用;負責實驗班的閆老師則更關注學生的可“拔高”空間,實驗班學生往往是在完成要求的習題量的基礎上超額完成3~5倍,教師大部分時間是將知識網鋪大,引導學生形成靈活的發散和集中思維的能力,達到最大限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