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易經》心得體會(精選6篇)
學習《易經》心得體會 篇1
《易經》對我來說并不陌生,在我還沒上學的時候,家里一套厚厚的精裝書,上面的兩個大字,便是“易經”,這是爸爸最喜歡的書之一,聽爸爸說,他小時候很窮,買不起書,便把老師的書借來,手抄了一本,連插圖都是仔細的畫上去的,我便覺得這是一本絕世好書,但當我認字了之后,卻怎么也看不懂易經,總是翻著翻著就睡著了,而父親卻一遍又一遍的翻閱,從中領悟到了很多,有時候,爸爸遇到了什么困難,或者不記得東西放在了什么地方,都會用其中的卦象占上一卦,結果還很準,也許會有人說我迷信,但《易經》的卦象是有根據的,是科學的,有道理的,因此,真的好佩服爸爸可以把易經看的那么透,遇到難題,只要給他一個字,一個筆畫數,就可以由此知道事物的好壞。而我卻連《易經》的大概內容都不太理解,這學期有幸選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賞析”這門課,也給我一個名正言順的讀《易經》的機會。
《易經》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瑰寶,,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首要代表作,是“群經之首”。六十四卦是易經的總精脈,它具有象、數、理、卦象、卦德、卦辭的豐富哲理,自始至終是,六十四卦分八個組,以宇宙萬物自然之“象”: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以陰陽互變?yōu)閷Ь,象征天體運動是晝夜永不停息的。又演繹出社會和人生萬事的變化。它又具“數”的深邃特征——太極生兩儀陰陽,在陰陽兩態(tài)中,再加上一個陰態(tài)或者一個陽態(tài),使三個態(tài)的陰和陽重疊連成一小卦,共有八個不同組合,便稱為八卦,卦的形成是離不2開“三”的互相變通,“三生萬物”的作用。三個小卦再加三個小卦重疊成一個雙重六爻卦象,不同的卦象排列出有八組,八組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萬事萬物的類象,其中有千變萬化的易理,所以六十四卦是智慧的哲理學。看著里面的配圖,以及對歷史的簡要介紹,我漸漸的對此產生興趣,開始對神話產生向往,不由的把他和《山海經》,以及龍生九子等傳說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從學術角度來說,《易經》是一門科學,《易經》的形成過程是幾千年歷程,從伏羲先始畫八卦,以后經過炎帝、黃帝,雙從夏周三代,不斷地演化,到周文王重新畫后天八卦圖,整理卦辭、爻辭,后來又經過孔子作《十翼》上下幾千年中文化的結晶。它是源自歷史各時期中統(tǒng)治們的權術經驗、教訓、功、利、德、貞的總結,也曾是歷史朝代中的帝王國權者行使統(tǒng)治和執(zhí)政朝綱時的《經論》和教誨書。但曾因六十四卦被視為“占筮之辭”,披上了迷信的外衣,作為預測吉兇的辭令,六十四卦成了古代頭領們掌權和使用權力必定要使用的秘密的搖卦占卜。而早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各學派為它正名,他們認為是可生“以史為鑒”“靈警奇奧”的奇書。
易經是一門最高的哲學,不是算命學,所以路邊的算命先生根本不代表易經學說。易經分為三種方式解釋了整個社會三類人。道家的老子學說是易經中最難,也是最高的學問,它是代表社會最高層階級的利益和生活態(tài)度;儒家的孔子代表中層階級的利益和生活態(tài)度;墨子是代表我們普通百姓的利益和生活態(tài)度。這就是易經成為哲學之3父。易經是一門預測科學,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易經里有卦象,就是說8*8=64個卦象分別解釋了不同的結果。那就是說卦是預測你現(xiàn)在可能會面臨的一種生活的現(xiàn)象,不是本質;也解釋了這樣的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去解決這個現(xiàn)象帶來的后果。在這里,人們都會把它解釋成“命理“,“運氣“然后怎么怎么去化解。其實,對于“命“跟“運“易經有很好的解釋,因為卦只代表現(xiàn)象,你自己想想看一個現(xiàn)象能包括了你的真實的本質內容嗎。
能解決掉你發(fā)生的不好的一切事情嗎。能成為你心靈安慰的一種寄托嗎。不能的!易經就告訴你一些為人的道理,孔子的理論以及墨子的理論是我們要學習的。學習這些理論后你才能很好的去理解易經講的卦象是唯物主義哲學,不是算命的。它是可以預測到人生某些階段一些不順利的事情以及災難的事情,但是要變的。“卦“根據你行為的方式以及實踐的經歷要產生改變的。易經中“易“本身解釋就是“變“的意思。就是說隨著事物的變化而改變才是真正的道理。我們學習易經就是要學習孔子的做人理論以及墨子的做事理論,一個人能很好的做人,很好的做事情,有非常好的修為,那么有可能成為有作為的人,那就是高層階級的領域,才能去學習道家的道理。學習易經可以從中看到自己所處環(huán)境所產生的很多現(xiàn)象,然后好好總結研究,改變它,改變了這些現(xiàn)象,讓它往好的方向發(fā)展,那就改變了你的“運“。唯物主義哲學講,“命”不可變,“運”是可變的。其實,“運”的不斷改變,也能導致小階段的“命”的改變。陰和陽總是處于一個平4衡的階段,好壞循環(huán)往復!學習易經的態(tài)度是積極的,不能總拿那個預測現(xiàn)象來對自己的“命”,整天不做事,整天亂想,那什么“運”都不會來。積極的學習其中的精華,積極的吸收于利用,易經它只是能幫助你看到你將要發(fā)生的現(xiàn)象,所以真正解決事物還是靠自己的品質和意志。
學習易經不是說我預測出來命不好,我就不努力了,我今年婚姻不好,我就不結婚了。不是這樣的,易經它是告訴我們萬事要“中庸“,中庸不是極端的意思,解釋為恰到好處。事物要符合規(guī)律,符合現(xiàn)實要求。就象婚姻好壞,其兩個人的結合,最好的結合是“門當戶對“。這個是古代人智慧,有他一定的道理。現(xiàn)在人不是要求這個,要求哪個,最終只有“門當戶對“的婚姻幸福可能性最大,婆媳關系也最容易融洽。為什么現(xiàn)代單身大齡青年這么多啊,就是沒有處理好自己的位置,你到底適合哪個位置,有些人經常說:寧缺勿濫!這種不符合規(guī)律的盲目要求怎么能找到幸福!學習易經這要看你帶著什么目的讀它。它關系到哲學思想、天文地理、策略、軍事計謀、倫理道德、行為科學、思維方式、人際關系、醫(yī)學養(yǎng)生、信息預測、文藝美學等等,甚至現(xiàn)代的前沿科學如計算機軟件、遺傳密碼、混沌理論、耗散結構等等,也可以從中得到啟示。真是“仁者見之謂仁,智者見之謂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總的說來,它當然是一部揭示萬事萬物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哲理著作。《易經》,在古代是士大夫必讀的高深教科書;書中提到,全世界中國人的腦筋最好,最活,因為中國人最懂得5變通其實,自然辯證法很大程度上也在講變通。好中有壞,壞中有好,不好不壞,不壞不好,由壞變好,由好變壞,反反復復,無窮盡也。《易經》中有的道理是深刻的,亙古不變的。你看,易經說宇宙萬物歸根到底是由兩種因素構成的:陰,陽。仔細想想,它的高明簡直超出人類智慧了。你看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接近的證明這一點,從我們知道原子是可分的開始,就已經往這個方向邁步了。因為沒有什么實在的東西是物理不可分的,分到最后是什么呢?說的好,就是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生萬物!我們的祖先,他們是永遠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因為他們追求的是智慧,從本質上說,我們的祖先重視的智慧,他們不怎么重視知識。最開始說的讀書,實際上指的是明理,讀書讀的是道理,道理是與智慧相關的東西。然而現(xiàn)在,讀書是去學知識,學一些誰也不知道能不能用,對不對的東西,尤其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讀書早已經不再是它最初的含義了。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易經》是完全根據自然發(fā)展出來的一套系統(tǒng),外國人提自然辯證法,其實在科學面前他們欠缺讓自然引導他們的科學,我們講師法自然,不是沒有道理的。其實,我覺得我們學的課程是不能叫自然辯證法的,叫辯證法還可以。宇宙中唯一的東西是什么?就是自然,自然是不能加界的,加了界,就講不通了,只有國家才有界,地區(qū)才有界,植物界,動物界也可以。自然是整合的東西,如果自然可以再加界,就表示自然之外還有東西,那就不對了。所以我覺得,我們學的辯證法充其量也只是《易經》中的很小很小一部分,冠之以自然是很6不合適的。看過《易經》后變的非常樂觀,不管什么樣糟糕的事情我都似乎不在乎,就像其中的一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有什么大不了的,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在我閱讀《易經》時,我第一次體會到,這個世界并不那么黑暗,不管有多糟糕都會慢慢好起來,這就是“窮則變”吧!又應一句老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看的那六十四卦,倒不像算命,更像是人生處在什么階段應采取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當你春風得意時,不要忘乎所以,當你悲痛欲絕時,應該告知自己,新的歷程即將開始;當你青春煥發(fā)卻一無所有,別要忘了你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創(chuàng)造一切;當你的事業(yè)初成卻不堪一擊,別忘了自己的能力正處人生之鼎盛時期;當你為自己的身體與精力的衰竭而徹夜難眠時,別忘了你擁有的物質財富是一般人所不敢與之的;當你步入人之末年而感嘆生之短暫時,別忘自己是飽經世事的老者,受到族人的尊敬。
當然,人的一生充滿各種變數,但我相信《易經》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當我讀完此書,我深深地體會到《易經》給人的世界觀帶來的影響。抗“迫害”能力特強,很多事情別人認為不可能的,自己居然能忍受的了。起初,自己讀《易經》充其量只是想了解一下中醫(yī)理論的源頭,沒想到居然讓《易經》深深地改變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大概就是“天意”吧!不過,我得感謝《易經》,給我如此大的精神力量去面對當今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
學習《易經》心得體會 篇2
針對《易經·季傳》(引自劉毅宏的《三字經講記》)的這一段文字,我對這段關于八卦的內容畫了如下一張表格,不知道古人的河圖洛書是怎么回事,權當數字游戲,大家共享。
《易經·季傳》中講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行變化而成鬼神也。”
注解:我們一般都把五行當中的“行”念成xing(第二聲)。我們知道它是個多音字,最常用的還有個行hang(第二聲),在這里,不妨把它理解成行來作圖。會發(fā)現(xiàn)一切都不可思議地便于理解。此文以下的“行”字都念作hang(第二聲)。
那么首先是這十個數分別兩個兩個一組,共五行。分為天和地兩列。“天一天三天五天七天九”的意思是“13579”在為天的這一列。剩下的偶數“246810”則應該在地字那一列。這樣天數有五個數字,地數也有五個數字。“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意思是每一列的五個數相加都有一個值。接下來作者解釋了這些值分別是多少: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就是天數的數字相加就等于25,地數的數字相加就等于30。和在一起算是55(這是“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的意思)。
那么這些數字的具體位置怎么定呢。別急,文章還有另一段話。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這就是這些數字應該的位置。
“天一生水”不妨理解為,天字下,1對應的位置應該是水。“地六成之”地字下,6對應的位置和它相輔相成。這也應證了“陰陽相合”,輔佐生成的說法。為了便于理解,筆者把“某某生某某”的數字用紅色標記出來,以便于觀察。
其余的都這樣類推理解,把數字填入相應的框即可。
另外還有一個觀點也很重要。“單數為陽,雙數為陰”,對照一下我們繪制的表格,確實天下都是陽數,地下都是陰數。而且文中還講到每行分陰陽,分別是陽五行,陰五行。我們的表格是都具備的。說得更直白一點,所謂的“陽五行”就是由“1”這些陽數組成的行。“陰五行”則是由“2”這些陰數組成的行。只是這里比較特殊,每個陽行或陰行的內容只有一個數字而已。
至于怎么用這張表格來推衍其他的卦象,筆者還未真正接觸《周易》,暫時先討論到此。如有后續(xù)發(fā)現(xiàn),希望能精彩繼續(xù)。
學習《易經》心得體會 篇3
相傳古有三易,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前二者皆已失傳,現(xiàn)僅存《周易》。《周易》是我國最早的文化典籍之一,分為《易經》和《易傳》。《易經》成書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之際,是古人創(chuàng)造的符號體系和占卜之辭的匯編,包括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
就《易經》本身而言,的確有占卜及預測未來的成分,但是實際上這是一部揭示事物變化根源,引導人們理性生活的書籍。而《易傳》則是現(xiàn)存最早的解讀《易經》的著作,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易傳》不是簡單的談生活法則,而是談生命法則,并對君子提出了諸多要求,希望人人做君子,做一個頂天立地有智慧的人。
那《周易》究竟是什么?僅僅是一部寫神寫鬼的封建迷信之作嗎?僅僅是我們現(xiàn)在用來推算運勢的工具嗎?不,《周易》應該是我國唯物主義的起源,它揭示了最簡單的道理和事物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周易》認為,萬事萬物是呈現(xiàn)周期變化的,這是一條永恒不變的規(guī)律。變化的本身是變化的,而且永遠都在變,但是這條規(guī)律是永恒的,是不變的。它提倡我們人類每個人都要去適應宇宙萬事萬物的變化,要掌握基本的大法則,才能預知、把握萬事萬物的變化。
我最先讀《周易》其實只是感慨于其中的推理演算之術,因為我曾經看過一部盜墓小說,其中正是以一部《連山易》為開端,引出一段段云波詭譎的故事來。但是當我開始讀之后才發(fā)現(xiàn),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心靈雞湯”了。《易經》里強調是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是一種是一種聞過應改的生活習慣。
《易經》六十四卦里有吉有兇,但以吉卦為主,鮮有大兇,這間接說明了,我們的祖宗可能是個天生的樂觀派,但這并不是說他們沒有憂患意識。如果占到吉卦,就預示行事順利,可以放手去做;如果遇到兇險的卦象,可能預示著曲折和困難,所謂大道五十,天衍四九,這可能是一次考驗你的機會,看你是否能抓住一線生機,趨吉避兇。但是,如果你欲望太多,總是不知足,就是過分,不管是“大過”還是“小過”,都是不利,所以我們要學會保持常態(tài)。
這使我想到《論語》中說到的“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和佛教里說到的“求人不如求己,求佛不如求我”,我們求神拜佛正是由于我們有太多欲望,要健康,要工作,要事業(yè),要愛情,什么都要,卻不愿意自己努力,正如諺語里說到的那樣:“君欲予之,必先取之”,你想得到什么,就要先問問自己付出了些什么,付出的夠不夠,如果你有付出,有努力,但是遲遲沒有得到回報,你也要相信,萬事萬物都是周期變化的,總有一天你的努力是會得到回報的,只是回報的時間或是方式不一樣罷了。
學習《易經》心得體會 篇4
我的心已經明白了這個世上還有很多美好事物等我去陪伴。想想之前心中的種種怨氣,再觀現(xiàn)在的坦坦蕩蕩。我慶幸有機會學習了國學里的易經知識。記得妹妹推薦我學習易經的時候內心充滿抵觸,總是認為她在想各種方式整我。但是我接觸之后才深深地感到妹妹確實在幫我,她也有很多的無奈。
我在學習之前以為易經理我很遠,那是算命先生的事。煩了累了找他們叨叨幾句,清理一下郁悶形成的垃圾。但是我走到田至鶴老師的易學課堂才知道。易經首先是幫助自己的然后才是幫助別人,我們要肯定一些算命先生存在是有一定價值的。但您不能說他們大講易經之道,他們就是易經的真身。
易經絕對不是什么算卦的學問。他是匯集天文、地理、人文的綜合學問。有人把所有陰陽、五行、天干、地支、八卦知識的應用體系都定為易經知識也是認知的偏差。其實上面講到的學問是中國傳統(tǒng)學問的基礎知識。他們是代表事物屬性變化方式的工具。比如陰陽只是用來表示所有事物的相對性的,沒有絕對的陰也沒有絕對的陽。五行:木火土金水更不是五種單純的物質,而是五種形態(tài)。天干地支八卦細分了事物的分類。只要掌握了這三十個字的內涵,靈活應用于生活。所有瑣碎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三十個字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乾、兌、離、震、巽、坎、艮、坤。)
我選學的課程是《國學改運》。學習之前我了解到,“這個課程適合婚姻導致的壓抑、狂躁、不安中年女性;事業(yè)導致的目標不明確,沒有方向感,在恐懼失敗的境況中徘徊的經營者;準備創(chuàng)業(yè)卻不自信找不到前進道路的迷茫者;以及因社會壓力產生的心理不適者。”我自己評定里面是有幾條適合我的,我并不想具備這方面的知識后多么被人尊重只要求自己可以走出困境。
我自己內心很痛經常感覺壓抑,而且不相信任何人。我和妹妹是孿生姐妹,但是妹妹現(xiàn)在做公司的高管,與老公恩愛甜蜜,小外甥更是聰明可人。可這一切使我極度的不平衡,并不是我多么的容不下妹妹幸福,而是她的老公是我的同學我的愛人。妹妹只上了一個職業(yè)學校,我學習好讀了大學也認識了妹妹的老公我的愛人。我們沒有表達,但是畢業(yè)后他沒有與我分配到一個城市。命運是捉弄人的,妹妹調到了他工作的城市。沒有懸念姐姐的愛人肯定會去照顧妹妹。這一照顧就成了妹夫,怪我只說他是同學,怪我不及時表達,更怪我再也接受不了別的男人。
父母急了催我嫁。嫁,我何嘗不想。慢慢的妹妹感覺出了什么。于是家里所有成員把嫁我出去列為頭等大事。于是我恨,你搶了我的幸福還要折磨我。我不愿交流,不愿見他們和所有家人。面對著重重壓力,又不能自釋心結。生活對我來說慘淡無光,只有用工作來麻醉自己。但是我這次要感謝妹妹,因為她給我?guī)砹诉@次學習的機會。結果使我改變,陽光與智慧同時涌進了我的內心。
易經的主體是六十四卦,老師講卦無吉兇。卦所表現(xiàn)的只是一種形式,說明的是一種狀況,展示著事物發(fā)展的一個過程。傳統(tǒng)易經認識的偏差致使很多學習者誤入歧途,深陷而不能自拔。田至鶴老師講學習中國傳統(tǒng)知識必須認清方向。就如同一個修行人在修行前一定要冥思入定解答困擾自己的問題。
我是誰?
我要做什么?
為什么要做?
我要經歷什么?
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經歷?
我的終點或目標是什么?
我將擁有什么?
只有想明白其中的道理,才可以整整無悔一生。大家可以感覺到道教、佛教的修行者生活的輕松愜意。有人認為他們無欲無求,其實錯了。他們有自己目標,他們知道如何走自己的路。所以老師在我們的第一節(jié)課首先進行了打開內心世界的指導。 記得在課堂上很多同學都在冥想。老師告訴我們所有的經歷都成為必然,如何看待自己的經歷是選擇今后路程的關鍵。無論之前的好或者不好都不能改變,但我們一定要知道是什么導致的這個結果。只有明白經歷是之前的選擇所導致就能夠掌握今后的路。易經預測的準確是因為沒有掌握主宰命運的法門。今天所有的朋友都將獲得一個新的技能就是掌握自己的命運。這個法門就是國學知識。這是一個看似神奇又極為簡單的學問。
田至鶴老師為我們剖析了服裝顏色如何影響我們的選擇與收獲;飲食習慣如何影響我們;講話發(fā)音如何影響我們;走路急緩如何影響我們;喜怒憂思恐會導致什么損傷等等。然后老師把國學理論定義帶入,我們驚奇的發(fā)現(xiàn)原來一切都是如此簡單。通過這套理論可以迅速的找到控制自己命運發(fā)展方向的法寶;通過這套理論可以清晰認清今后生活的走向;通過這套理論可以快速的認清身邊的朋友運算出最佳的交往方式。
這些學問可以說一學就懂,一用就會。易經國學神秘的面紗被田至鶴老師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詮釋。他惠澤了每一個學習者,以及學習者身邊的人。后來的課成一步步提升我們的自我認知,引導我們選自自己的方向。明白了經歷是一種必然。當我自己的幸福目標越來越清晰地時候,對妹妹和家人的怨恨也就轉化為感激了。
我現(xiàn)在不僅可以輕松駕馭自己的生活,還可以幫助身邊的朋友化解心結。當我把朋友的生活軌跡講的很準的時候,他們還說我是不是大仙。我告訴他們易經并不神秘,只要您通過學習走進他。掌握命運預知未來很簡單!
學習《易經》心得體會 篇5
《易經》,始終是我頭腦中的一個不曾解開的問號,記得在上學時,一次偶然的機會,了解到同桌的父親,一個大學畢業(yè)的知識分子,對《易經》癡迷不已,而《易經》,印象中只是求卜問卦的的書,一個理性的人怎么會對此“執(zhí)迷不悟”呢?再一次,就是兩年前到哈出差,途經學府書店,看到花花綠綠的《易經圖解》,買畢,回來研究又研究,終為其中艱澀的符號及繁雜的文字所迷惑,對《易經》的了解只能忘而卻步了。
直到有一天,我翻開了曾仕強教授所著的《易經的奧秘》,隨著書頁的翻飛,書中內容深入淺出,妙語蓮花,《易經》的奧秘逐步展現(xiàn)出它獨特的魅力。
《易經》是什么?所有文獻都這樣記載的:《易》是群經之首。因為不管是五經還是六經,都把《易經》擺在最前面,“實際這句話太客氣了,應該是《易》為群經之始”,因為它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是諸子百家的開始。這幾句話首先讓人震撼。
《易經》的完成,叫做“人更三圣,世歷三古”《漢書.藝文志》,三圣即上古的伏羲,中古的周文王和周公父子,下古的孔子。《易經》廣大精微,無所不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樣的注解,又有哪本書敢如此這般夸下海口。
那么,這么廣大精微的一本書,到底有什么用處呢?“《易經》是解開宇宙人生密碼的寶典”,伏羲的八卦告訴我們一個宇宙最基本的秘密,叫做“陰陽”這是宇宙萬事萬物最基本的構成元素。文王的六十四卦,告訴我們,宇宙只有六十四個密碼,數不等于數字,數是有生命的,是活的,不是死的。孔子給我們的《十翼》。孔子希望《周易》能夠“飛起來”,飛起來是什么樣子,就是世界大同,實際上,地球村就是世界大同。整部《易經》也不過四千多字。是完全根據自然發(fā)展出來的一套系統(tǒng)。講一句現(xiàn)代的話:0和1構成了浩瀚無窮的互聯(lián)網絡,《易經》指出一陰一陽產生了宇宙萬象。通過讀《易經的奧秘》,我了解到《易經》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是中國人向自然,以自然為師,從自然中開發(fā)出來的。孔子之后,這部書除了自然科學的部分,又另外加了一部分,叫人倫道德。對現(xiàn)代人具有實際的意義。
一是《易經》可以糾正我們很多似是而非的觀念,如人應不應該自信,這個問題不應用應該或不應該來回答。《易經》里講“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現(xiàn)在人太自我、太自信,一生都不會幸福,因為人有可控制的部分,也有不可控制的部分。
二是《易經》有神秘性,也有道德性。它的神秘性可用現(xiàn)代科學來解釋,它的道德性,是沒有辦法取代的,二十一世紀還會得到很大的發(fā)揚。
三是《易經》求同存異的思想是實現(xiàn)全球化的必然之路,只有像《易經》這么廣大包容的思想體系才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易經》來源于自然,應用于生活,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經典,是人與人和諧相處的倫理,是人與自己和諧相處的修養(yǎng)。一部《易經》四千言,一部《易經的奧秘》啟開了通往中華文明的源頭之門,從這里我看見了智慧的光芒穿越幾千年歷史讓我心豁然開朗,許多似是而非的問題變得理所應當。然而,這只是思想深處的星星之火罷了,如果想讀懂《易經》這本書,更重要的是用它的精髓來品味生活,化解人生矛盾,明白事態(tài)人性,體味成長的各種滋味,成就孟子所言的“吾養(yǎng)吾浩然之氣”。讀罷合書,吾為中華文明的深邃而嘆為觀止,不禁心生向往,《易經的奧秘》以智慧點亮人生,其中的豐富和韻味不是我?guī)拙錅\薄的文字可以述盡的,我想我還有很長的路要思索,去實踐,感受書香潤心香。
學習《易經》心得體會 篇6
橫貫千年的歷史長河,在無數的經史子集中,有一本書,吸納了先民的智慧,伴隨著時光的流轉而越發(fā)璀璨,越發(fā)引人深思。它,就是可稱為“萬經之首”的《易經》。《易》傳千載,前有伏羲、文王、孔圣,后有焦延壽、李淳風、袁天罡、程頤、朱熹等大家,讓這樣一個文化的結晶愈發(fā)的璀璨,愈發(fā)的讓人深省。
回望那近乎神話的時期,我們的先人在面對這變幻莫測的世界,在沒有任何先進儀器和技術的情況下,一畫開天、一畫辟地、一畫立人,一卦一世界,將這世界規(guī)律握于掌間,是何等的成就!縱使文王被囚,衍六十四卦,不得已以神道設教,讓《易》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但依舊掩蓋不住那揭示宇宙運行之道的根本。
時至今日,《易》的運用已經滲透進當今社會的方方面面。那什么是《易》呢?當很多人談到《易經》,談到八卦時,總會不自覺的想起算命、風水、封建迷信···是必然,但也不是必然。任何事物,在縱橫千年的傳承中,人們對它的認知總會有變化,《易經》也會如此,而這,又何嘗不是“易”的本身呢?
初讀《易經》,我看出了兩個詞,一個是規(guī)律;一個是均衡。
古人觀察現(xiàn)實生活中的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水自西向東而流,水過之處泥濘難涉,故先天八卦中正西為坎水卦,又觀日出東方,朝霞如烈火,故正東為離火卦。這些就是規(guī)律,就是隱藏在《易》中的自然密碼。后文王作后天八卦,八卦相合又衍六十四卦,更好的去解釋這世間規(guī)律。后世很多的道理,都能從這些當中得到體現(xiàn)。比如六十四的卦的演變,就如同我們的DNA結構一般,螺旋遞進,無始無終,這不是萬物皆在發(fā)展的緣故么。而其中“泰卦”“否卦”分列第十一位、第十二位,從“泰”入“否”只需要一步,而由“否”入“泰”卻需要再走六十三步,這不是我們常說“守業(yè)更比創(chuàng)業(yè)難”么?當我們有所成時,容易放松警惕,忽視潛在風險,終至破滅。
《易》講究陰陽的協(xié)調,沒有所謂的“絕對”。“乾卦”每一爻均為陽爻,看似蒸蒸日上,但九六爻的爻辭卻是“亢龍有悔”,若處理不好便是陽極入陰,開始走下坡路了。正如剛才所提“否卦”,否卦上三爻為陽,下三爻為陰,看似符合我們的潛在認知“陽在上陰在下”,為什么反而成了“否卦”呢?因為如果陽一直在上,陰一直在下,他們永不相交,不就變成了我們所說的“天高皇帝遠”嗎?試想,在一個公司,如果領導者只顧著往上爬,而忽視基層員工的需求;員工只顧追求自己方便,不好好干活,整天搞虛的,這個企業(yè)能生存下去嗎?陰陽不和,上下不知,就是一團漿糊。
《易經》的智慧,遠不止此,因為一切都在變化,一切都在發(fā)展,而《易經》恰好是一本活著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