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新生學習心得分享(通用3篇)
初一新生學習心得分享 篇1
聽課
(1)聽每節課的學習要求;
(2)聽知識引入及知識形成過程;
(3)聽懂重點、難點剖析(尤其是預習中的疑點);
(4)聽好課后小結。
思維
(1)多思、勤思,隨聽隨思;
(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膽提出問題;
(3)善思,由聽和觀察去聯想、猜想、歸納;
(4)樹立批判意識,學會反思。可以說"聽"是"思"的基礎、關鍵;"思"是"聽"的深化,是學習方法的核心和本質的內容,會思維才會學習。
筆記
初一學生一般不會合理記筆記,通常是教師黑板上寫什么學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記"代替"聽"和"思"。有的筆記雖然記得很全,但收效甚微。正確的方法是:
(1)記筆記服從聽講,要掌握記錄時機;
(2)記要點,記疑問,記解題思路和方法;
(3)記小結,記課后思考題。
復習與作業
初一學生課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書面作業,忽視必要的'鞏固、記憶、復習,以致出現照例題模仿、套公式解題的現象,造成為交作業而做作業,起不到作業的練習鞏固、深化理解知識的應有作用。為此學生應每天先閱讀教材,結合筆記記錄的重點、難點,回顧課堂講授的知識、方法,同時記憶公式、定理,然后獨立完成作業,解題后再反思。在作業書寫方面也應注意"寫法",書寫格式要規范,條理要清楚。
書寫作業時,如何將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如何將推理思考過程用文字書寫表達;如何正確地由條件畫出圖形,都是需要學生們掌握的。在這里,教師的示范作用極為重要,開始可有意讓學生模仿、訓練,逐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這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十分重要。
初一學習方法:怎樣培養好的學習方法
一、抓好預習環節預習,即課前的自學。這是上課前做好接受新知識的準備
過程。有些學生由于沒有預習習慣,對老師一堂課要講的內容一無所知,坐等教師講課,顯得呆板被動。有些學生雖能預習,但看起書來卻似走馬觀花,,這種預習一點也達不到效果。
二、注重聽課環節由于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中度過的,因此,聽課是學生接受教師指導、掌握知識的中心環節,重點要聽例題解法的思路,抓住重點、難點,以獲取最佳的學習效果。
課堂中千萬別分心走神,萎靡不振,打瞌睡;別用MP3等工具全聽全錄;也別邊聽邊記,把教師講的所有的內容都記下來。
三、緊抓復習環節復習是對前面已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再加工,并根據學習情況對學習進程進行適當調整,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做好準備。總結主要知識和一些重要方法,明確重難點。做到”每天有復習,每周有小結,每章有總結”,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復習體系。
四、重視作業環節獨立完成作業是深化知識,檢查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然而有些學生沒有真正利用好這個環節,一下課就搶著做作業,作業一完,萬事大吉,或者課上根本沒聽懂,下課后也不問,作業抄襲后向老師交差完事,這是對自己的不負責。
五、做好課堂筆記環節記筆記是為了學,為了用。記筆記的原則是以簡練明白,提綱挈領;難點不放過,疑點有標記;對聯想、發現的問題,要及時記; 同時筆記要留有空白處,便于復習時補缺。
看了初一新生學習心得分享的讀者還看了:
初一新生學習心得分享 篇2
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科目相對較少,能按時完成作業就可以了,以語文為例,只要把課本上的知識基本掌握,考試就不成問題,但初中階段,課程設置增多,考試題更為靈活,講究活學活用。
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成功的必經之路,與小學生相比,初中生的學習方法顯得更加多樣和復雜,學習內容的變化要求初中生做到:
1、學習方法的轉變。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科目相對較少,能按時完成作業就可以了,以語文為例,只要把課本上的知識基本掌握,考試就不成問題,但初中階段,課程設置增多,考試題更為靈活,講究活學活用,學生必須改變以往寫完作業萬事大吉的做法,主動復習當天所學的知識,除了老師所留的作業,還應該多做參考資料,加深理解,拓寬知識面,由依賴性學習向主動、獨立性學習轉變。
2、生活習慣的轉變。中學課程緊,內容多,在學生生活上必須有規律,緊張起來,制訂適合自己的作息時間表并自覺遵守,保證作息有規律。
3、看電視的轉變。一些家長不許孩子看電視,其實翻翻一些高、中考題就會發現,部分考題與電視有不小的聯系,如上海市近年高考題有一題目就是讓考生推薦看一部電影(電視劇、或戲曲),因此學生應將電視作為學習的工具,有目的的有意識的看,不能在電視前一看就是一兩小時,或總看一些連續劇,應選擇與學習有關的積極向上、能陶冶情操的影視劇。
三種學習方法
學習成績的好壞,往往取決于是否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特別是思考習慣。
一、總是站在系統的高度把握知識
很多同學在學習中習慣于跟著老師一節一節的走,一章一章的學,不太對意章節與學科整體系統之間的關系,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隨著時間推移,所學知識不斷增加,就會感到內容繁雜、頭緒不清,記憶負擔加重。事實上,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身的知識結構系統,學習一門學科前首先應了解這一系統,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學習每一部分內容都要弄清其在整體系統中的`位置,這樣做往往使所學知識更容易把握。
二、追根溯源,尋求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學習最忌死記硬背,特別是理科學習,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所以不論學習什么內容,都要問為什么,這樣學到的知識似有源上水,有木之本。即使你所提的問題超出了中學知識范圍,甚至老師也回答不出來,但這并不要緊,要緊的是對什么事都要有求知欲,好奇心,這往往是培養我們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更重要的是養成這種思考習慣,有利于思維品質的訓練。
三、發散思維,養成聯想的思維習慣
在學習中我們應經常注意新舊知識之間、學科之間、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等方面的聯系,不要孤立的對待知識,養成多角度地去思考問題的習慣,有意識地去訓練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及獨創性,長期下去,必然會促進智力素質的發展。知識的學習主要通過思維活動來實現的,學習的核心就是思維的核心,知識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過知識的學習提高智力素質,智力素質提高了,知識的學習會變得容易。所以上面講的學習的三個學習習慣實質上是三種思維習慣。學習的重點就是學會如何思考。
三種學習境界
一、第一層為苦學
提起學習就講”頭懸梁、錐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處于這種層次的同學,覺得學習枯燥無味,對他們來說學習是一種被迫行為,體會不到學習中的樂趣。長期下去,對學習必然產生了一種恐懼感,從而滋生了厭學的情緒,結果,在他們那里,學習變成了一種苦差事。
二、第二層為好學
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達到這種境界的同學,學習興趣對學習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對學習的如饑似渴,常常注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們的學習不需要別人的逼迫,自覺的態度常使他們能取得好的成績,而好的成績又使他們對學習產生更濃的興趣,形成學習中的良性循環。
三、第三層為會學
學習本身也是一門學問,有科學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規律。按照正確的方法學習,學習效率就高,學的輕松,思維也變的靈活流暢,能夠很好地駕御知識。真正成為知識的主人。
目前,中學生的學習中,第一層居多,第二層為少數,第三層次更少。我們應當明確,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學會學習,這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21世紀中的文盲將是那些不會學習的人。所以,同學們在學習中應追求更高的學習境界,使學習成為一件愉快的事,在輕輕松松中學好各門功課。
初一新生學習心得分享 篇3
首先,應該先糾正自己的學習態度。“態度決定一切!”心態是取得成功的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擁有好的心態,就會擁有好的成績!
在這學期里,要加強自己不擅長的科目,在語文上,除了把課文中的內容、知識掌握好以外,還應多讀一些課外書,如名人名著等。還要再想些辦法提高自己的閱讀、寫作能力,不能只想課內不觀課外了。數學,不能只明白課本上的習題應怎么做就夠了,如果要學好它,就必須在課外再花一些時間來鉆研和多做一些試題等。
上課仔細聽講,弄懂每一個問題,作業即使完成,追求質量和速度,回家做好預、復習工作。在空余期間多看一本好書,適當做些娛樂。做到“少在電腦前一會兒,多看一兩本好書”,擴展知識綜合面,提高閱讀以及協作能力。早晚多聽讀外語,多積累一些單詞,提高英語各方面的水平。從良好的基礎上向著更高的目標出發。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好每一次的筆記,認真對待每一次的口頭作業,只有基礎扎實了,才可以累計更多。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科學安排時間,沒有合理的安排,再好的計劃也會付之東流。所以,在新學期里,最要學會的就是要合理安排學習、娛樂、休息的時間,要把每一點一滴寶貴的時間都抓緊。
新學期,新打算,也為新的目標努力。我也一定會為每一天而做奮斗,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認真學習,天天向上,不管怎樣,我都要好好學習,做好每一天的作業任務,還要增強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