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黃詩燕先進事跡學習心得(精選4篇)
2024黃詩燕先進事跡學習心得 篇1
黃詩燕,這位一心撲在脫貧攻堅事業的干部離開了我們,他用一輩子的時間詮釋了“人民公仆”這四個字的分量,在工作上他時時刻刻把群眾放在心上,始終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用畢生的時間書寫了一個共產黨員對理想信念的堅定追求,他把自己留在了扶貧的崗位上,也留在了無數貧困群眾的心中。他雖然倒下了,但是還有千千萬萬個“黃詩燕式”的干部去繼承他的遺志,攻堅脫貧事業最好的征程。
學習黃詩燕,真抓實干的務實精神。從入黨的那一刻起,他就罷責任背在身上,扛在了肩上。他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基層,這一扎就是35年,他用35年的時間去堅持著做服務群眾這件事,用真抓實干的務實精神,書寫了一張又一張讓群眾滿意,讓黨和國家放心的答卷,學習黃詩燕,就是要學習他不斷地把根扎進基層,把自己的心放在群眾身上,才能夠不忘自己的身份,牢記自己的職責。
學習黃詩燕,一心為民的公仆精神。在35年的為民奔跑中,是什么讓黃詩燕的腳步始終不停,甚至在為民的路上越走越快?是初心,是使命。正是因為它心中有民,服務才能夠為民。我們要學習他樹牢宗旨觀念,矢志為民服務,始終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為百姓謀福祉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根深深扎在群眾之中,真心實意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當好服務群眾的“店小二”,把一顆心都放在人民的事業上,才能夠讓群眾真正地得實惠。
學習黃詩燕,不計得失的奉獻精神。在生命最后的時刻,他始終不忘的是自己的工作,始終不忘的是群眾的利益,他對家庭虧欠很多,但是對人民他能夠坦然相對。在工作上的用心,在事業上的執著,在付出上的不計較得失,正是這樣的奉獻精神,讓他看自己的時間少,看群眾的時間多,不斷地提升了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指數。
黃詩燕雖然走了,但是卻以鞠躬盡瘁的工作作風留下了言語難以表達的精神品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烙上了黃詩燕的“身影”,他是守初心擔使命的一面旗幟,是我們身邊的英雄楷模,讓我們敬仰的同時,更需要學習他的精神砥礪前行。
2024黃詩燕先進事跡學習心得 篇2
9年來,黃詩燕翻山越嶺,腳步遍布全縣120個村莊、3900余戶貧困群眾家里。
果農張福明說:“書記在我家住,臨走要給餐費,他說這是紅軍的傳統。”
張福明手機里存著不少與黃詩燕聯系的短信。得知他家的橘子口感不好,黃詩燕請專家引進新品種。得知老張要來縣委坐一坐,黃詩燕站在樓梯口迎接。
“你不像個當官的。”張福明說。
“我本來就是農民!”黃詩燕回答。
20__年春節,張福明去給黃詩燕拜年,帶了五六斤花生和一條煙。沒想到遭到黃詩燕的“一頓罵”,“老張,你買煙干什么,拿回去退了。”
溫和的黃詩燕,偶爾也發火。20__年,炎帝陵景區里,一位叫賣土特產的大娘被保安攔下推搡。
黃詩燕撞見,急忙叫人上前制止。“發展旅游要平衡好景區管理與周邊貧困群眾的關系,要優先吸收他們在景區工作。”黃詩燕批評負責人。
于是,30多位貧困農民經過培訓后在景區上崗。
對人寬,對己嚴。炎陵縣委辦副主任劉明華至今談起黃詩燕書記,還有些哽咽:他住的宿舍很逼仄,9年沒有添置一件新家具,宿舍里的東西,連熱水器、床、暖壺等,都是之前留下來的。
如今,炎陵縣貧困戶已全部脫貧。今年10月,黃詩燕被追授為“全國脫貧攻堅模范”。
2024黃詩燕先進事跡學習心得 篇3
黃詩燕“生在普通農家,長在田野山坳”,堅信“農業做好了,農民才能真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20__年,他提出建設全縣農業“一帶八基地”,即生態休閑農業風光帶和特色水果、無公害蔬菜、炎陵白鵝、茶葉、油茶、筍竹林、藥材、花卉苗木基地,縣財政每年投入500萬元獎勵扶持種植大戶,以炎陵黃桃為突破口,帶動群眾脫貧增收。
“農業見效慢,從‘種子’到‘票子’,少則3年,多則6年,怎能快速致富?”“縣財政本來就困難,黃桃產業看不到稅收預期,每年拿錢去貼,值嗎?”“一家一戶分散種植,品質如何保證?”……一連串的質疑接踵而至。
面對質疑,黃詩燕看準路子,一干到底。在他的主導下,全縣砍掉劣質果樹苗,培育5個優質高效示范點,扶持171個科技示范戶;建立“合作社+基地+農戶+電商”模式,及時提供良種苗木、技術培訓、農資供應、銷售渠道等服務……
黃詩燕是炎陵黃桃的“頭號推銷員”。每年的桃花節、黃桃大會,他都出面“站臺”吆喝;北京、廣州等地的供銷對接會,他現場促銷;央視推廣“炎陵黃桃”,他琢磨出推廣語“炎陵黃桃,‘桃’醉天下”,為樹立“炎陵黃桃”品牌提供了有力支撐。
有人好心建議他“低調”,他坦然道:“為老百姓脫貧站臺,我怕什么?”
“大黃抓小黃,抓出金黃黃。”如今,炎陵黃桃成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出口新加坡、阿聯酋等國家和地區,炎陵60%的貧困人口通過種植黃桃實現穩定脫貧。今年,炎陵黃桃采果面積5.2萬畝,總產量達5.18萬噸,全產業鏈綜合產值達20.6億元。
黃詩燕去世后,人們說,他就像一頭老黃牛,為老區脫貧耗盡了自己的最后一絲氣力。
2024黃詩燕先進事跡學習心得 篇4
從市委副秘書長、市委辦主任派下來,別人說他是“鍍金”,黃詩燕卻不理會。驕陽似火,他戴上一頂草帽就下鄉了。
山路泥濘,60多公里山路,車走了3個多小時,到了離縣城最遠的策源鄉梨樹洲村,這里地處湖南第一高峰酃峰下,是當時全株洲唯一的“無電村”。村干部訴苦:全村25戶80余人,年人均純收入僅1000余元。
山多地少,出路在哪?黃詩燕提出,農業發展重點抓好生態特色產業;用好生態山水自然資源,發展全域旅游;以特色種養產業和旅游產業推動精準扶貧。
在村里調研,黃詩燕看到不少老鄉家里種了黃桃,但經濟效益卻不好。學農出身的黃詩燕發現,這里海拔高、氣溫低、空氣濕、多沙土,種農作物十種九不收,長出來的黃桃卻很甜。
在黃詩燕倡議下,炎陵縣成立了黃桃產業辦、黃桃協會。從20__年開始,縣里組織的有關黃桃大大小小的活動,黃詩燕不知參加了多少場。黃桃大會,主動站臺;江浙推銷,主動帶隊。他提議將當地黃桃統一定名為“炎陵黃桃”,并申請國家地理標識產品,打響了品牌。
有人善意提醒,縣委書記公開為產品代言,會不會引來非議?他坦然說:“為老百姓脫貧站臺,我怕什么!”
終于,黃桃從炎陵的深山溝,走向全國各地。目前,當地種植8萬多畝,20__年產值11億元,黃桃有關收入占全縣農民農林牧漁業收入的40%;近六成貧困人口靠種植黃桃實現穩定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