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學習培訓心得(精選3篇)
小學教師學習培訓心得 篇1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次培訓的6天中,我們在華師大聆聽了9位專家的講座,讓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進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明確了教師專業成長的方向,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更深層的認識與思考。
一、做個有愛的老師
1、教育的前提是愛。
“在教鞭下有瓦特,在冷眼中有牛頓,在譏笑中有愛迪生。”在報告中幾位教授都不約而同的提到了皮格馬利翁效應,從上師范到教師招考,再到現在的教學工作中,經常會提到這個詞,可是聽了他們的報告后對這個詞更加深了理解。“每一個問題兒童背后,都有一個問題家庭。”
孩子是沒法選擇家庭的,他們來的這個世界來到這樣的問題家庭本來就是不幸的,如果我們老師再不拉他一把,那么這個孩子的未來會怎樣呢?我們往往能包容自己孩子身上的任何缺點,他們犯了錯誤我們總能忍耐,總能想到引導的辦法,而對于班級中的問題兒童,我們往往會缺乏耐心,和同事們抱怨他們的種種不是,卻很少真正的設身處地的從孩子的角度,去分析問題想出解決的辦法。
原因就是缺乏真正的對他們的愛和包容,席居哲在報告中出示了一副對聯,上聯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聯:“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橫批:“不服不行”是啊,孩子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他們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更多的是成人的導向左右,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如果我們老師能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點,那么將幫助孩子創造出不一樣的人生。
2、老師的愛要公平
一個班有幾十個孩子,老師要愛的公平,我們往往會青睞那些學習好、有禮貌、愛表現的孩子,可是對其他的孩子來說就是不公平的,每個孩子都有所長,但是老師那些帶有傾向性的愛的舉動,會深深的影響到其他孩子對自己的判斷。老師與每個學生的距離是原點到圓心的距離。如果不能青睞到每個學生,那就和所有的學生保持相同的距離,一視同仁,那么我想每個孩子都會感受到老師的愛,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
二、做個有目標的老師
海倫凱勒:“一個人,當他有了想飛的沖動,他就再也不會滿足在地上爬。”學校工作千頭萬緒,每天有做不完的瑣事,特別是班主任老師,從早讀到晚自修,長年累月,心情難得清閑,有時學生不聽話還憋著一肚子氣回家,回家后,把氣瀉灑到家里人身上,事后,自己也后悔,這樣的工作路程能走多遠?學校如何可持續發展?我是誰?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又怎樣指導學生明確目標?
哈佛大學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關于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結果發現: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且長期的目標。
25了年跟蹤研究的結果,他們的生活狀況及分布現象十分有意思。
那些占3%者,25年來幾乎都不曾更改過自己的人生目標。25年來他們都朝著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的頂尖成功人,他們中不乏白手創業者、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標者,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那些短期目標不斷被達成,生活狀態穩步上升,成為各行各業的不可缺少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級主管等。
占60%的模糊目標者,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他們能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么特別的成績。剩下的27%是那些25年來都沒有目標的人群,他們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的生活都過得不如意,常常失業,靠社會救濟,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世界。
我們不只是在完成工作,也不只是在教育孩子,我們更是在創造著未來,要看到我們工作的重要性,以一個良好的心態積極地面對工作,走得更好、更遠,做好能做的事。
三、做個愛學習的老師
肖家蕓老師在《班級活動設計與組織》中,提出要做個有實力的老師,這個實力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師要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另一方面教師要有較強的教學能力。走在上海的街頭,到處可見形色匆匆的人們,這是一個高速發展的城市,這是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學校、酒店、地鐵、飯店、景點,隨處可見一群群的外國友人,從酒店的接待到飯店的服務員都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當今社會隨著教育本身的發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今天的教師不僅僅是要教會學生知識,還要拓寬學生視野。
王建軍教授的講座《教師變革與教師專業發展》,讓我認識到教師的專業發展對教師來說是多么重要,教師必須不斷提升自我,成為一個愛學習、會學習的人,在教育教學中不能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要走出課本,善于拓展知識,用知識武裝頭腦,豐富自己。教師是一個引領學生在知識海洋中獲得真知的人,要不斷提高自已的專業素養,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不斷完善自我,充實自我。 “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得有一桶水。”
但是經過培訓后,我覺得“教師應該是一條有源頭的奔流不息的溪流”。我汗顏的是對教育專著了解甚少,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更新教學理念,做一個專家型的教師,才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得到提升和發展。
四、做個會反思的教師
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必須學會反思。可是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卻不知道要反思些什么?華師大的王建軍教授送給我們很好的建議:
(一)反思越具體越容易
(二)1、目標2、問題3、原因4、改進
(三)連續若干次同一問題反思
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反思:
方法一:學會寫教后記,教后記應該包括學生和自己在教學中各自的表現;
方法二:觀摩教學,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聽課;
方法三:觀看優秀課的錄像,可以自我觀看,同事共看,專家幫看;
方法四:記錄上課中的關鍵事件,記錄教學過程中的最成功的做法。
方法五:每學期給自己拍一節課的錄像,多揣摩自己的語言,肢體動作,表情,重點、難點的突破,以此為鏡,效果很好。
教師只有通過不斷的教學反思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和水平,學會反思也是教師成長的一種途徑。
五、做個懂孩子的教師
你是個懂孩子的教師嗎?我們其實經常從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王濤教授帶給我們幾則不同的對話,讓我感觸頗多:
o孩子:我的小烏龜死了,今天早上它還好好的。
o父親:不要這么傷心,寶貝。
孩子傷心地哭了。
o父親:不要哭,不過是一只小烏龜嘛,我明天再去給你買一只來。
o孩子哭道:我不要另外一只!
o父親:不許不講道理。
再看另一個父親遇到同樣的問題怎樣回答的
o孩子:我的小烏龜死了,今天早上它還好好的。
o父親:噢,不會吧?太讓人震驚了!
o孩子:它是我的好朋友。
o父親:失去朋友是很痛心的。
o孩子:我還教它怎么玩把戲呢。
o父親:你們在一起玩得很高興。
o孩子:我每天喂它。
o父親:你對那只小烏龜真的是很有感情,它即使離開你,也不想看到你這么傷心,所以你要開心,它也會開心的!
我們總是習慣從成人的角度與孩子進行談話,也習慣從孩子身上找問題找原因,其實只要我們放低姿態,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原來我們認為不重要的事,可能在孩子的心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換位思考做個懂孩子的老師,那么孩子也會不由自主的跟隨你。
六、做個細心的老師
好習慣是從小養成的。“習慣若不是最好的仆人,就是最差的主人。”在陳效民教授的報告中,播放了一段課件《與日本孩子共進午餐有感》,這段課件是一個中國臺灣的教育工作者,帶他們的學生到日本一所小學的所見所感,我們都被深深的感動了,從吃飯中看到了他們很多的好習慣:
1、服務意識
每個孩子都要輪流到食堂去幫廚,一個個辛苦、賣力而開心的工作著,希望同學們能享受到自己付出辛苦的午餐。午餐結束后自發的整理桌椅、分類餐具
2、有禮貌
在中國臺灣學生沒落座之前,一個個端坐在餐桌前,等待我們的到來。
3、分類的意識
將包裝牛奶的細繩和瓶蓋分類裝在不同的容器中,再把這些分類收集的垃圾,分別倒入分類的垃圾桶中。
4、杜絕浪費
日本孩子很努力的將自己盤中的飯菜全部吃光,用餐結束后,幾個孩子用猜拳的方式,決出最后的勝者,可以享用所有師生剩余的牛奶,孩子們非常開心的喝下多余的牛奶,沒有任何的浪費。
一頓飯可以有這么多的學問,我們卻沒有仔細的考慮過。生活中學習中處處有德育的契機,要做個細心的老師。
“你的熱情,好像一把火,燃燒了寂寞的我!”正如這首歌所唱的,這幾天的培訓,再次燃燒了我對教育的激情。我要把教授們對教育教學的這份投入與愛,帶回到我的課堂,用科學的方法讓這份偉大的師愛繼續傳遞,繼續延續!
小學教師學習培訓心得 篇2
三月十七日,臨沂市小學語文骨干教師提高班第五次集體學習活動在臨沂九小隆重召開,作為一位青年教師,我很榮幸參加這次活動,因為這次學習機會來之不易,在活動期間,我悉心向在座的各位前輩學習,我觀望到語文教學的一片新天地。
(一)作文教學呈現五彩繽紛。這次學習活動的重頭戲是研討作文教學的得與失,之前我們也觀摩過課例,但沒有如此細致的深入分析,作文體現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上好作文課將有重要的價值。
一、作文教學重在激發學生寫作動機。動機對行動起著導向作用,孩子們愿不愿意寫作文,有沒有寫作的愿望,都要靠教師的激發作用,如果教師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那孩子們會妙語連珠,反之,學生會將作文課當成“頭疼課”。這次作文觀摩課雖然都是名師還原課,但幾位老師并沒有按部就班一成不變,而是在次基礎上糅合了自己的觀念和想法,根植于課堂實際和學生實際,將這次作文課上得有聲有色。李老師以一段精彩動畫片《盲人摸象》導入,一下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課堂氛圍,通過看動畫片讓學生發表自己想法,然后話鋒一轉說“當我們讀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時,把你的想法寫下來就是讀后感”,既巧妙又嫻熟的過度到本課的學習,正所謂:精彩故事和范例是打開思路的腳手架。同樣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李太成老師以一首感人歌曲《天亮了》和這首歌背后催人淚下的故事調動學生情緒,為本次習作“父母的愛”奠定飽滿的情感基調。馬向明老師通過“說詞做動作”小游戲,既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又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環境中開始習作學習。此外,高乃梅老師的“吹氣球”游戲也有聲有色,但是卻犯了“過程熱鬧,效果低效”的錯誤,而且目的定位不準,它是為了讓學生捕捉人物形態特點,但不是描寫人物,限制了學生習作范圍。
二、高效評課重在教給學生思路。一節作文評改課僅僅四十五分鐘,老師如何將這短短四十五分鐘上得高效,我想重在教給學生評改的思路、寫作方法。如果像高乃梅老師那樣重點點評一位學生的作文,那樣效果甚微,因為我們的指導宜粗不宜細,貪多求全反而不利學生成長。在聽骨干老師點評課時,孫艷霞老師教給我們要分析學生遇到的困難,如果學生不能發現寫作目標的特點,我們要想方設法引導發現,比如李太成老師用學生相互問的方法很值得學習,如果學生能發現特點,但不懂得用語言描述,我們要激發他們的寫作詞匯。
三、作文教學要結合實際更要結合閱讀教學,而且銜接要恰到好處。學生寫作素材從哪里來?歸根到底從生活實際中搜取,所以我們不應讓學生脫離實際,更不能脫離生活。而寫作手法技巧從哪里來?這需要從語文課堂上學習,具體點要靠閱讀教學積累,因此,我們不但要以讀促寫,更要讀寫結合。
(二)九小師生語文素養展示賞心悅目
中午吃飯前,我們先品了一道文化大餐,那就是九小師生給我們帶來的語文基本素養展示,這頓文化大餐讓我們大飽眼福,真是賞心悅目!聽九小老師說:這些節目都是他們自編自演的,我由衷佩服他們的才華。將課文編成劇本的方式來演,這類節目我第一次看到,非常新穎,我想孩子們通過表演,既加深對課文的深入領悟,而且這段表演經歷也是他們可貴的財富。
(三)國學培訓——直面我們的語文課堂
孫老師的國培學習感悟,猶如一股清新細流進入我的心田,當她講到“美麗轉身”時,我體會到語文課改不該全盤否定自己的傳統,但是也不可故步自封,改革同樣需要深入,就像孫老師說得那樣:實現由內容分析的閱讀教學向策略指導的閱讀教學的美麗轉身。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短暫的培訓學習結束了,但是探索永不止。
小學教師學習培訓心得 篇3
20_年_月_日,我有幸參加了20_年小學語文骨干教師第_期培訓,培訓的主題是:如何上好習作教學指導課。培訓分三部分:主題講座、課例觀摩和觀課議課。
整個活動安排得有序完整。對于此次活動,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習作指導課,激發興趣尤為重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是習作的小主人,如果學生都無興趣參與,習作指導課將是一個空殼。課例老師非常注意激發學生興趣,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說話、寫話的興趣。我最欣賞她課前創設情境導語,結合身邊真實的情景,靈活的引入課堂習作內容。
學生一下子找到自己說話寫話的方向,情緒高漲地進入課堂,不像我們平時的作文課,老師簡單枯燥地讓學生讀一讀習作要求,自己講一下要求,學生就動筆作文,結果許多學生覺得無話可說,有的學生胡編亂造幾句。時間一長,提起作文,學生就“頭疼”。課例老師的教學機智非常靈活,大膽放手,將說話寫話的權利放給學生,給予激勵性評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的參與度達到了百分百。
二、習作指導課,應重視方法的遷移和運用
反思我們平時的教學,老師分析了不少,也講了不少的表達方式。可是,怎樣真正應用到作文實際中,達到學以致用,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今天,課例教師結合課本片段認真指導學生讀片段,分析片段,自主性發現片段的表達方式,再模仿片段寫法,真實地表達。
從指導寫作到評改作文片段,始終沒有離開方法的遷移應用效果的分析。發現學生的寫作漏洞,老師及時引導,點撥,使學生作文一步步達到生動具體的程度。我想,以后的作文教學,要注意閱讀與習作相結合,要結合課文表達方式,鼓勵學生大膽應用。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本體性教學目的。
三、注意詞語積累與習作相結合
平時的課堂教學、課外閱讀中,學生積累了不少好詞佳句。學生寫作文之前,如果老師根據需要,給出部分好詞語,讓學生選擇性應用到作文中,作文詞匯豐富,加之表達方式的遷移應用,學生作文就不會干巴巴,語言表達必然優美動人。課例老師重視提供詞語,讓學生選擇應用。
其實,我覺得更應該重視平時的閱讀積累,鼓勵應用平時知道的詞語,學生才不會那么死板地只會用老師給的詞語,應該提醒學生大膽應用平時知道的詞語,可以讓學生說說哪些詞語適合這一方面的描寫,盡量應用。
通過這次培訓,我受益匪淺,今后的習作指導課中,我應當多一些鼓勵性評價。在整體到部分,再回到整體。每一塊的指導中,要盡量做到具體到位的指導,注意課文表達方法的遷移應用,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還要注意平時多練筆,讓學生有語言表達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