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黨員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心得體會(精選3篇)
基層黨員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心得體會 篇1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有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創新意識和實踐意識,他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田間地頭,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汗水灑在田野里,把幸福種在農民的心坎上。他年過六旬,卻毅然投身脫貧攻堅最前線,用奮斗精神既扶智又扶志,把愛國情、強國夢、報國行鐫刻在邊疆民族致富路上。
朱有勇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忠誠踐行者,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是奮斗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學習朱有勇科技扶貧的先進事跡和忠誠擔當的崇高精神,積極投身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偉大事業,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作出應有貢獻
基層黨員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心得體會 篇2
扎根黑土地,他帶領團隊從零起步、艱難探索40年,為中國的萬里海疆修筑了一道“海上長城”。9月29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他的事跡經媒體報道后在社會中引起熱烈反響。“時代楷模、薪火相傳”“這才是我們應該追的星”……網友紛紛留言點贊。
40年里,劉永坦的團隊從最初的6人發展到30多人,成為新體制雷達領域老中青齊全的人才梯隊,建立起一支雷達科研“鐵軍”。從理論原始創新、到建立雷達站、再到實現裝備,這支“雷達鐵軍”追求卓越,始終堅持把重要的事干到極致。
為了國家的需要,他們在荒無人煙的試驗場埋頭苦干,一待就是幾個月。為了國家的需要,他們在環境惡劣的廢棄民房里揮汗如雨,常常通宵達旦。40年里,劉永坦院士帶領他的團隊,初心不改、使命必達,硬是把冷板凳坐熱,為中國鑄起了一道“海防長城”。
基層黨員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心得體會 篇3
在剛剛迎來110歲“生日”的華南農業大學,被芳草和綠蔭圍繞點綴的昭陽湖,是不少華農人最難忘的校園記憶。佇立著老校長盧永根雕像的院士廣場,就坐落在昭陽湖畔。雕像上銘刻著的“堅持實事求是,提倡獨立思考;不趕浪頭,不隨風倒;有三分事實,作三分結論”,是這位永葆初心、矢志奮斗的“布衣院士”一生最真實的寫照。
1949年8月9日,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共地下黨,他知道加入共產黨將意味著個人的一切包括生命都屬于黨、屬于人民,黨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這樣想了,也這樣做了。盧永根在水稻遺傳資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雜種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進展。即便年過古稀之時,盧永根還是經常跋山涉水,不辭辛勞,前往山野之間,進行實地考察。20__年3月,盧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賓將畢生積蓄880萬余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于扶持農業教育事業。他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偉大的共產黨員的純粹和崇高,他挺起了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他揚起了一面永不褪色的光輝旗幟。
我們每一名黨員干部都要以盧永根同志為榜樣,將“盧永根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勤奮學習,艱苦奮斗,勇于開創,敢于擔當,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以聞雞起舞、日夜兼程、風雨無阻的精神狀態和奮斗姿態,繼往開來、守正創新,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先鋒模范作用,將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之中,用專業知識和本領服務國家和人民,為實現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奮力推動鄉村振興事業不斷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