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數學學習心得體會(通用3篇)
初三數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1
一、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教材內容已經改變了知識的呈現形式,這是一大亮點,教師作為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于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舍棄過多、過細的鋪墊,盡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積極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變學生從前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
二、從新課標看“學生”
在學習和嘗試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我越發感受到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潛能是很大的,不可低估的,把數學放在了生活中,學生的潛能則像空氣一樣,充斥著生活的舞臺,學生在學習時發揮著自身巨大的能量。如在學習“時分秒的認識”之前,讓學生先自制一個鐘面模型供上課用,遠比帶上現成的鐘好,因為學生在制作鐘面的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或詢問家長,已經認真地自學了一次,課堂效果能不好嗎?如:一張長30厘米,寬20厘米的長方形紙,在它的四個角上各剪去一個邊長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圍成的長方體的體積、表面積各是多少?學生直接解答有困難,若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體驗長#方形紙是怎樣圍成長方體紙盒的,相信大部分學生都能輕松解決問題,而且掌握牢固。
總之,體驗學習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鍛煉思維,在思考中創造,培養、發展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當然,創設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相當重要,可以減少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讓學生親身體驗,課堂上思路暢通,熱情高漲,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體驗成功,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教師應該深入到學生的心里去,和他們一起歷經知識獲取的過程,歷經企盼、等待、焦慮、興奮等心理體驗,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與孩子們共同“體驗學習”。
初三數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2
剛剛結束的一星期的實踐活動,領略了指導師和其它學員的課堂教學風采。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設計思路讓我真實感受到她們的扎實的基本功,同時也為我下一步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課堂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在我看來,不同的教師演繹不同的風采,卻展現著同樣的精彩。
課堂教學對教師而言,不只是為學生成長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他同時也是我們自身生命價值的體現。讓課堂走進生活,將課堂教學當作學生的生命經歷,自覺地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這段經歷,課堂才會顯得樸實而又睿智。在這短短幾天的時間里,讓我深切體會到優秀的數學課堂是情智共生的課堂,要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讓學生心靈之門不斷開啟,讓學生智慧火花不斷點燃。教師之間的交流可以使我們的思考更加廣闊,內容更加豐富。作為一線教師,我想我更應該勇敢地、虛心地、隨時地與其他老師交流,交流教學中的問題與困惑等。通過每次課后的交流產生思想碰撞與思考,解決困惑,從中也讓我獲得很多啟發與收益。
通過這次培訓,讓我深深體會到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有不斷的提升,對如何做好一名出色的數學教師有了更多的努力目標。我將反思著自己的差距與不足,尋找著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相信本次培訓活動對我今后的教學一定會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初三數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3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學也。”12月20日到22日我有幸參加了在泰安舉行的“山東省小學數學第__屆年會”的學習,感受頗深。本次年會,南京大學鄭毓信教授、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曹培英院長分別做了有關課程改革和學業水平評價的學術報告,邀請了全國第十一屆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共7名教師為我們展示了觀摩課,有多名優秀論文作者介紹了自己的寫作經歷。雖然學習時間短暫,天氣很冷,但收獲卻很豐富,內心很熱烈,自己的教育觀念和理論水平進一步得到了升華。
一、帶有哲學味的專家報告。
本次年會上,南京大學鄭毓信教授做的報告《課程改革的回顧與展望》,不光是先進理論的指導,最重要的是他讓我們學會了帶著批判的思想去思考。他解釋的“什么是新一代優秀教師的主要特征?——優秀的教師一定要有獨立思考,不要迷信專家,更不應該盲目地去追逐潮流”,引發教師們深入的思考。他對課標中的一些觀點的解讀,如新課標中關于“基本活動經驗”的強調,鄭教授就提出了幾個思考:
1、這里所說的“活動”是“操作活動”還是“思維活動”?
2、數學教育所說的活動與真正的數學研究活動有何區別?
關于“如何獲得數學活動經驗”,鄭教授提出了三點認識:
1、經驗必須有經歷;
2、經歷了≠獲得了;
3、經驗并非總是親歷所得。另外關于數學思考、數學思想等方面,鄭教授也做了詮釋。鄭教授的報告,給新時期下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曹培英院長的報告《小學生數學學業水平評價》,分析了當前評價改革存在的一些現實問題,及如何進行試題編制等內容,給一線教師很大的啟發。曹院長以上海市實行的綠色評價機制為例,闡明了以后學習評價改革的幾大趨勢:
1、評價取向關注發展;
、評價內容不再單一;
3、評價方式更加多樣;
4、評價實施重視診斷;
5、評價的刻畫不唯分數;
6、評價主體趨向多元;
7、學習評價走向綜合。
二、感受名師風采。
在這7節觀摩課中,有好多是全國知名教師團隊里的成員,他們的課堂教學代表著當前課改的潮流和走向,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本次大會共展示了7節優質課課。七節課,七種個性,七個課堂,七種風采。每節課都在追求精益求精,每節課都在追尋完美,七位個性各不相同卻都給老師們留下很深的印象。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領悟數學思想方法、體驗探索的樂趣;學生在運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認識數學的應用價值、感受數學的神奇、欣賞數學的美……靈動、豐實、本真的數學課堂煥發了生命的活力。帶給我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新的認識和新的感悟。
為什么她們會站在這個舞臺上?觀摩了他們的課我感到的是他們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教材一定要深挖,就像挖井一要挖出水”。
其中北京西城區黃成根小學的'薛錚教師代表的是吳正憲教師團隊,她執教的《積的變化規律》,整堂課教師語言富有鼓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根據情境問題列出的算式發現問題:因數和積,誰變了?它是怎樣變的?為什么會這樣變?然后組織學生觀察、討論,發現規律,總結規律。
江蘇南通師范第二附小吳東東教師執教的《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環環相扣。從情境導入到新知探究再到習題的設計,無不滲透了教師的教學智慧。從導課開始,讓學生去動手操作,通過自己動手切土豆,先切出了面,摸一摸,感覺面的特點。再切一刀,切出了兩個面相交的棱,又切一刀,切出了三個面相交的頂點,都讓學生摸一摸,感覺棱,頂點的特點。引出這三個關鍵詞之后,讓學生從這三個方面去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師在其中只是起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覺得輕松,學得主動。在習題設計上,教師設計的習題與學生的生活緊密,出示一個長方體的三條棱的長度,讓學生去猜是一個什么物體,如果猜對了,物體就會出現。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知識的所得真正是建立在學生經歷的過程之上的。教師對教材的挖掘深度、教學設計的新穎給與會教師留下了深刻印象。
來自上海靜安區的章雅玲老師執教的《垂直與平行》,恰到好處的運用直觀模型,讓孩子對同一平面掃清障礙。
浙江湖州的張國良老師執教的《真分數和假分數》從分數的意義及分數與除法的關系解讀了假分數的意義,孩子通過自己畫出四分之五產生認知沖突,教師通過分餅活動啟迪孩子的思維,原來假分數是分數單位的累加,恍然大悟。不但讓孩子知道了什么樣的分數是假分數更對假分數的意義理解透徹。在給分數分類的活動中讓孩子找分界線,更讓孩子加深了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數是假分數的認識,思維碰撞出火花。
浙江省金華市的特級教師俞正強執教的《用字母表示數》是一節大氣、幽默的課。學生整節課對于在確定的情況下用數字表示不確定的情況用字母表示數理解透徹學得扎實。
范小娟老師執教的《因數和倍數》學生對因數和倍數的掌握扎實,是一節平實的課堂。
泰安師范附小劉萬元老師執教的《分數乘分數》一課,這節課大氣、簡潔、清晰、原來計算課也可以這么有魅力。
一位教育學家也曾指出:“作為知識的數學出校門不到兩年可能就忘了,惟有深深銘記在頭腦中的是數學煌精神和數學的思想、研究方法、著眼點等,這些隨時隨地發生作用使學生終身受益。”可見,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和精髓。《分數乘分數》這節課就非常好的用了以形助數————數形結合的思想,幫助孩子理解算理,學生用畫圖的方法來研究分數乘分數的算理和算法,通過三次操作,不住的對比反思中,讓學生在經歷觀察、操作、探究、發現、質疑、交流、反思、歸納等學習過程中,自主探索并掌握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課的最后在豐收園中又畫龍點睛的總結了這節課“方法”的收獲(數形結合),學生恐怕相忘都忘不掉了,在以后的新課學習中還是做題考試中都會想到不會的可以畫一畫圖。
三、語言的魅力
“它不是蜜,卻可以粘住一切”。這個可以粘住一切的東西,就是語言。聽了這7位老師的課我感受著他們語言的魅力,有的更富有啟發性;有的非常幽默;有的非常生動;有的很會激勵學生。聽薛錚老師的課是一種享受,聽俞正強老師的課非常有趣,有生氣。張國良老師的普通話真是標準,那富有磁性的聲音加上干練的氣質,時而啟發,時而鼓勵。劉萬元老師語言簡潔、有力。自己在教學中所欠缺的就是這些語言的魅力。
四、一種精神、一種信念
在這次會上每個市都有評課任務,我們臨沂市的任務就是賞析張國良老師執教的《真分數和假分數》。市教研員于老師專程從臨沂趕來,與臨沂小學數學骨干教師們一道加班到凌晨4點多鐘趕做了微課程。受到了與會老師們的好評!經過這件事我對于于老師的能干、執著、精益求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于老師說:成功路上并不擁擠因為堅持的人不多。能遇到這句話,一句不用感悟就能看懂的話,真的是太幸運了,成功路上并不擁擠。這句話道破了天機。
兩天半的學習讓我“登高而博見”。就像鄭教授所說:“優秀的教師不一定走在最前面,但一定會思考。”從現在開始做一名會思考的老師,更要做一名堅持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