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學校文化心得體會(通用3篇)
學習學校文化心得體會 篇1
20xx年5月15日,在任校長的帶領下,我有幸接觸了永威學校“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在學習領會中深受啟迪,讓我感受頗多。
一、對“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認識。
通過聽課、聽報告、學習,我對永威學校“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一教學理念有了新的感悟。這種課堂模式的特點是:“準備充實、結構樸實、訓練扎實、效果真實”。
“先學”環節。具體到數學課,并不單純讓學生去看書、理解。而是在教師已給出的自學指導下,讓學生明確任務,在一定的時控下進行自學相關的內容,完成檢測題。在自學指導中明確了,自學時間、內容、標準、學法、驗收辦法。并不是幾道簡單的預習提示題。該環節中教師的“教”是隱含地,給學生留足了自主學習的空間,真正實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后教”環節。該環節是數學課堂的關鍵環節,是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方法的主陣地。“后教”不是教師漫無目的地教,是在學生通過先學環節中檢測關暴露的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首先讓大面積學生充分闡述自己的觀點,板演不同的結果、答案。將學生的答案、思想、方法完全展示在同學面前,讓學生從中類比異同,尋找最好的方法、思路。多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錯,使知識得到了細化,學生明白了為什么,便于從中選擇出適合自己的方法。該環節教師要充分利用優、中、差三層次學生解決問題。凡是他們能講明白的觀點,教師絕不參與,只做補充、更正講解、總結歸納、拓展延伸講解,真正實現了“兵教兵”,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又合理利用了優生、中等生資源,克服了教師“一言堂”、“滿堂灌”。提高了課堂效率,效果顯著。
“當堂訓練”環節。該環節是鞏固雙基,形成能力的主陣地,是建立在教師精心設計訓練題的基礎上。要求教師每節課必須有一套高質量、有梯度、高強度的綜合訓練題。教師要做好學生的學法指導,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獨立完成,像考試一樣真實嚴格。營造有序、緊張的課堂氛圍,并要要求學生有錯必糾,教師做到有錯必改。真正強化了雙基,扎扎實實進行訓練,達到一定真實檢測效果。
二、今后實際中的努力方向。
1、教師要轉變觀念、解放思想、相信學生、大膽放手,學生能做的教師堅決不講。不能將學生困的過死,對學生總不放心。
2、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教學,要突出一個實字,沒有花架子。凡是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教師一律不講。課堂的講解靈活地控制在十分鐘左右,訓練時間努力保證在二十分鐘以上。教師不就題講題,或只對答案,對每個問題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尋找規律,真正使學生知其所以然。對于每道題多讓學生說一說做題方法,教師不多說一點廢話。做好學生的引導著、點撥著,為學生自學、思考、討論、答疑,當好參謀。讓學生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探索,成為課堂主人。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推動課堂效率的提高。
3、重視對知識的落實。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模式中,我們不難看到,永威人的理念中突出對知識的落實,“四清”工作就是體現。反思平時工作,這一點做的不夠好。具體到數學課,結合我們學生實際,關鍵是落實“堂堂清”、“日日清”。教師要做好練習題數量的控制,質量的提高,測試的真實性。改變過去貪多嚼不爛,最后草草收兵的現象。通過節節課知識點過關,學生就能有效的自主學習,學興趣不斷提高,形成良性循環。
4、重視學法研討和學法指導。永威課堂上出現最多的語言是“為什么?”和“說說你的方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學法討論和指導,因為“題是無限的,法是有限的”。特別是現在全面綜合復習,掌握一法,勝做千道題。
總之,在學習永威經驗中,我們必須不斷地反思,及時總結,實踐,適時地改進,相信我們的教學水平定會提高。
學習學校文化心得體會 篇2
11月11日上午八點半,我和爸爸媽媽早早來到鄭州市伏牛路小學漢字文化館。初冬的早上寒風凜冽,一下車我凍得鼻子酸酸的,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伏牛路小學漢字文化館”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走進校園,是一座黃綠相間,粉色為主的三層小樓,裝飾古樸、典雅,充滿濃濃的中國風。“熱烈歡迎河南商報小記者”幾個紅紅的大字打在教學樓墻面大屏幕上非常的醒目,電子屏下方寫著伏牛路小學校訓“做一個靈魂高尚的人”。
九點整,伏牛路小學漢字文化館內的老師正式帶領河南商報小記者走進漢字文化館內參觀,在一樓中廳,老師介紹說這是漢字文化館最重要的部分。墻上是“六藝”,“六藝”是中國古代的貴族教育體系,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要求學生掌握“禮、樂、射、御、書、數”六中基本技能。
俗話說,不學“禮”,無以立。中華民族自古被稱為“禮儀之邦”。“射”是古代君子必學的武藝。中國古代的'“射”藝主要是指射箭和彈弓,春秋時期還發明了弓弩。“御”是駕駛馬車的技術。
“六藝”對面是“六書”,老師給我們講解六書是東漢著名的語言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古文字構成規則的概括和歸納。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漢字六種造字方法: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象形、轉注和假借。
老師的講解讓我大開眼界,我們走到一樓西文化長廊,漢字源流譯古今,老師講了漢字的起源和發展。漢字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蘊藏著豐富的審美和詩意,富有鮮活的生命力。隨后老師講了“人、大、天、夫”這幾個漢字的意義。一樓西廳是百家姓我找到了我們“張”姓的起源。
最后,老師帶領我們來到三樓“天馬行空”劇場,里面氣派的舞臺上方寫著“伏牛劇場講述中國”幾個大字格外醒目。我們終于等到故事城堡的主人璐璐姐姐出場啦!這是我第二次見到璐璐姐姐。去年在《河南商報》多媒體會議室,我有幸聽到璐璐姐姐講故事,被璐璐姐姐甜美動聽的聲音,溫潤賢淑的氣質陶醉了,感覺璐璐姐姐很有著東方獨有的古典美。璐璐姐姐一出場,臺下便掌聲雷動,璐璐姐姐給我們講了“人間煙火,生命之光”。通過觀看動畫片講解“茹毛飲血”的故事,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這句話,出自宋朝詞人張孝祥的《念奴嬌》。最令我激動不已的是璐璐姐姐和我合影,幸福燦爛的笑容定格在我的臉上。
這次參觀漢字文化館讓我受益匪淺,學到了許多漢字知識,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甲骨文的發現到現代漢字的變遷。中國漢字有幾千年的漫長歷史,我決心學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
學習學校文化心得體會 篇3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隨著作者的筆觸在字里行間中游歷了大半個中國。旅行結束,本應陶醉于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卻無法使自己陶醉,心頭莫名地涌出一種苦澀的感覺。我一直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義,起初認為無非是指旅行的勞苦,現在才發覺這實在過于幼稚的理解。其實,苦于身無所謂苦,苦于心才實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我以為,這乃是文人最大的財富。苦澀過后總會留下一絲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說:“如果說人生是一條一劃而成的線,那么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是的,人生無非是漫長歷史的一個縮影。歷史從古代走到今天,還要繼續走下去。歷史的足跡卻成了無數人一生的執著追求。歷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水之間,難于尋找。所以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內涵的人是永遠不會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無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寶”的勝利者,他的收獲便是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領著我在歷史長河中漫游。我們面前出現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了,他們的身上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還是逃脫不掉那悲劇性的結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當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極具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在為歷史喝彩。然而歷史卻上演了一幕極其荒誕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將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貴文物搬到了他們的博物館里。或許歷史是要故意磨礪一下那些過于執著的歷史學家們,讓他們只能憑借外國博物館提供的微縮膠卷來研究生長在中國的敦煌學。啼笑皆非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問歷史,這種磨礪的代價是否太大了?當然,這部歷史更多地留給我的是對人生的思索。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這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么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讀過《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澀后的回味;那么度過漫長人生后,我們又將留下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