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學習寒假讀書心得(通用3篇)
高中學習寒假讀書心得 篇1
高爾基曾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莎士比亞把書比作是營養品和陽光。海倫·凱勒則把書看作是船只……而被稱為“小書迷”的我,更是把書當成自己不可或缺的知心伴侶。
“書籍是最好的朋友,當生活遇到任何困難,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遠不會背棄你。”都德的這句名言,一語道出了讀書的真諦。是的,閑暇時,書告訴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興衰成敗。悲痛時,書鼓勵我要不畏挫折,勇敢地開拓創新,攀登最高峰。憂愁時,書教會我拋開煩惱,尋找快樂。孤獨時,書陪伴我掙脫寂寞的禁錮。犯錯時,書教育我主動承認錯誤……我想,倘若沒有它的話,可能就沒有今日的我。書,成了我形影不離的知心朋友。
不知從何時起,書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一天不讀書,便覺得日子無味,便覺得時光的漫長、單調,便覺得生命失去生機。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自古人們就推崇讀書,到了現代社會科技高速發展,電視、網絡各種媒體平臺紛紛出現,可這并未減少人們對于讀書的熱情,讀書就是思想的源泉,讀書與健康成長緊緊相聯,讀書促進成長,成長離不開讀書,這是我個人的理解,讀書會使思想的源泉永不干枯。
我個人對“讀好書”的見解可以概括為12個字:精讀、常讀、筆讀、心讀、鑒讀、多讀。
一、精讀
精讀的一個方面是精選。世上的`書籍數以億計,要讀的書難計其多。這就需要有選擇地去讀,更重要的是會選擇,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要,精心選擇幾本好書,不要見書就買。托爾斯泰有句名言“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趙樹理也說過這樣的話:“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里淘金”,說的就是選好書、讀好書的道理。另一方面是把書讀到真懂。一本好書,讀一遍兩遍是不行的,要反復的去讀,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收獲。多少專家研究《紅樓夢》,還成立了專門的紅學研究會,現在還在研究她,就是這個道理。讀書不能只求一只半解,要完全理解,盡可能全部消化,這才叫讀書,叫精讀。
二、常讀
書要常讀,養成習慣。要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很難,但只要堅持去做,把一件事重復去做,這種重復就會成為一種習慣。對堅持每天讀書,不要說需要多久,只要能堅持1個月,這種意識自然會成為習慣,這就叫習慣成自然。我認為,我們青年干部要把讀書當作一日三餐的生活習慣,讓讀書成為每天必不可少的生活內容,我稱之為常讀。
三、筆讀
就是要借助手中的筆輔助讀書。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諺語叫“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通常理解為作讀書筆記,我還理解為寫心得體會、讀后感、隨筆等。我認為,讀書是吸收,寫作是消化,我在第一次執筆寫公文、起草大會講話時,總覺得沒有東西可寫,要么寫的內容干巴巴,平鋪直敘,意識到自己的閱讀量太少,腦子里記下的東西太少,這才刻意去多讀書,把好的語句、好的典故摘記筆下,并堅持寫一些讀書心得,不怕寫不好,只要堅持,久而久之,這些東西就會留在腦海,動筆寫文章時就會自然見于筆下。我在看電視節目時也在作筆記,準備了一個專門的電視筆記本,收益還是有的。這便是勤動手的好處,我叫做筆讀。
四、心讀
讀書要專心,更要用心。書中自有黃金屋,用心去讀,才能真正讀懂書,朱熹在《訓學齋規》中說,“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五、鑒讀
讀書也是生活的一面鏡子,通過讀書梳理自己的頭腦,豐富文化底蘊,提升道德素養,我把一些好的方面作為航標,把比如從物傳記方面的反面東西作為成長的警鐘,這就叫做鑒讀,有借鑒、有鑒別的吸收書中的文化,持揚棄的讀書觀。
六、多讀
“從精出發,博覽群書。”身邊的人和事是書,工作是書,生活是書,只要肯讀書,書中自有黃金屋。
有人說:“書像石,碰出星星火。書像火,點燃指路燈。書像燈,照亮門前路。書像路,帶人向前進。”而我看來,書像鏡子,照出了我的“雀斑”。書像尺子,量出了我的“瘦小”。書像磚塊,填補了我的空缺。書像水泥,夯實了我的基礎……
書,在成長的路上伴我同行!
高中學習寒假讀書心得 篇2
這是一個長長的假期,長得讓我無所事從。天氣是那么的好,陽光暖暖的,輕輕的舔著我的臉我記得小時侯最舒心的事就是沐浴在陽光里,啃一個大蘋果,趴在沙發上,翻一本漫畫書。陽光灑在紅通通的蘋果上,我的臉也是紅的吧!或許是蘋果的光反照在臉上吧!我想。是不是人越大就越難滿意呢?此時此刻身邊有陽光,有蘋果,有書,有該有的一切,可為何心卻象蒼老已久。生活中沒有了悸動,沒有了驚喜,沒有了渴望。
假期中聽說中學的鄰班在搞聚會,心中甚是疾妒。于是提起電話,一個一個的問候。電話那頭的你是不是也感到了驚訝和生疏。每一次離別都是為了更多的相遇。我的一個摯友這樣說過。那時的我正處高三分班,心中總是積存著深深的痛,當窗外的花瓣飄落時總覺得眼淚好像也會跟著不爭氣的落下來。于是瘋狂的寫同學錄,發愣的望著一個個熟識或生疏的面孔。他們說我太多愁善感。或許吧站在教學大樓的頂層,望著湛藍的天,和一絲絲的白云,一年后的`天也是如此漂亮的吧。我瞇著眼,自言自語著,心里的感動從未停頓過。
可原來時間是可以沖淡一切的。喜愛的磁帶也已因為年頭太久而走音,而今連友情也走音了。世界上沒有東西是永恒的。磁帶如此,友情如此,思念如此,如此如此中學是有歡樂的,童年里也是有歡樂的,可年少的歡樂就象是絢麗的蝴蝶,漂亮而不真實。動用那句歌詞:蘋果還是那個蘋果,陽光還是那縷陽光,同學還是那個同學,天空還是那片天空。有些感情就似海邊的腳印,有的深,有的淺,有
的人走的遠,有的人走的近。可當時間的潮汐來時,一切的一切都會逝去。縱然你有不愿,你有無奈。
此時此刻,窗外已是萬家燈火,有沒有人也會想起以前的歡樂時間,哪怕是在心靈的最角落。驀然回首,此人就在燈火闌珊處吧!
高中學習寒假讀書心得 篇3
第一次學習課標是在幾年前,現在沒什么印象,今天下午因為雷雨沒法上網,我只能學一下課標,結合這兩天的研修和對課標的學習,感受很深,體會如下:
1、注重學習、轉變觀念、以推動新課改的順利進行
新的課程、新的標準、新的教學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學理念,教學原則來支撐,而這些理論的實踐者,就是教師,可見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師對課改的認識是實施課程改革的關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改變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通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已被各種利于學生發展的新型教學模式所取代。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怎樣引導才能調動學生主動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書本內容表面,這是一個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認真研究的課題。要讓學生主動思考,教師就必須對學生提出問題,只有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才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和解決新問題的實際能力。
2、面向全體學生的新理念使所有的學生都加入到課堂中來
“面向全體學生”就意味著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要給每個學生提供同等的學習機會,使所有的學生通過生物課程的學習,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獲得發展。過去,每一堂課只針對部分基礎、程度好的學生,而不是面向所有的學生。《標準》提出的新理念,要求我們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因材施教,要適應不同性格、興趣、思維方式的學生的需要,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教學過程當中,應當充分貫徹這個新理念。在每一堂課前,我將會用幾分鐘的時間讓他們展示在上一節生物課上的全部學習成果,或者講一個生物小故事,讓每一位同學都有機會來表現自己,讓每一位同學都參與進來,意在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并希望他們能通過這樣的機會獲取更多的生物科學知識。在給予評價時,我盡量用鼓勵性的話語,以及同學們的掌聲對他們進行表揚和鞭策。對于初中生來說,課前一個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物小故事,一來可以提高他們的興趣,二來為整堂課作了一個很好的引入。
3、倡導探究性學習的新理念使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科學是一個探究的過程,學生在科學課程中的學習方式也應該體現自然科學的這一特點。探究性學習指學生通過類似于科學家科學探究活動的方式獲取了科學知識,并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科學的方法和技能、科學的思維方式,形成科學觀點和科學精神。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與科學家的工作相似,學生為了學習科學也必須讀書,必須與同學交流、不斷地提出問題,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要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要做實驗、解決困惑,與同學進行討論,學生還必須使用測量設備,這樣可以使實驗的結果更加準確。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生由過去被動的接受知識變為主動的通過實驗發現規律。當學生有疑惑時,他就會提出問題,然后他想找出問題的答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他盡可能對問題進行推理、分析,再通過觀察、實驗來收集事實,從而找到答案。探究實驗“光對鼠婦的影響”是《標準》中的第一個案例,案例分析了在探究蚯蚓生活環境因素的過程中“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等基本過程以及每一過程的具體要素。
4、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新理念使單純的傳授知識型轉向提高素養教育型
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是課程的基本任務,科學素養即對科學學習的正確態度、科學情感、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事物作出各種解釋和相關決策的能力。每個學生都是天生的科學家,他們生來就對周圍的世界,尤其是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東西充滿了好奇心。新教材當中淡化了知識概念,而更注重的是科學素養的培養。學生在生物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參與和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具體問題,來獲得科學與技術的知識,并且可以引發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進行思考,如為什么癌病病發期快,為什么癌病很難治以及引起癌的原因等等。這樣,在日常生活當中,他們就知道如何把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與實踐相結合,對科技引起的新的問題進行思考和判斷,在他們參與社會時,能夠依照自己的價值觀對某些問題做出合理的價值判斷,并能夠采取適當的行動
5、生物學實驗教學的改進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加強
《標準》強調學生應該正確使用顯微鏡等生物學實驗中常用的工具和儀器,應該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實驗教學既是一類探究活動,也是生物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標準》列舉的一些活動建議中,相當部分就是實驗。部分實驗還不能完成。但我們教師可以創造條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簡地開設好生物實驗。實驗中包含著豐富的技能訓練,這里的技能,不僅僅是指的操作技能,如顯微鏡的操作等,更重要的是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技能。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材中列出的技能訓練,正是希望學生們能通過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學過程當中,要特別強調實驗中用科學的探究方法,仔細認真的實驗態度,注意控制變量,設計對照,量的檢測,數據的整理,生物圖的畫法等。這和過去實驗的要求重在驗證以及定性為主有著顯著的區別。
6.生物學教學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高度的科技文明,人類精神領域的發展卻相對落后,造成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失衡,生物課程在人文精神的培養方面起到獨特作用,通過生物學教學,教育學生愛護生物,保護環境,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正確看待生物學的發展和生物技術對人類社會的作用和影響,體驗生物界的多姿多彩給人的生活帶來賞心悅目的美,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成為當代生物學教育的重要特點。這在我們的新教材中也有所體現。教材中用極富文學魅力的詩句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以生動形象的實物圖激發學生們的愛國熱情。《標準》中還介紹了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林業工人,他們也需要許多生物學知識。對每一種樹的生長發育的研究,培育新的樹種的研究,樹的病蟲防治的研究等等,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改革的學習潮流中,我感受很深。全新的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強調師生交往,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和教學關系,充分考慮學生個體間的差異,在保證學生共同發展的基礎上,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課堂再也不是以前的教師唱獨角戲的場所了。《課程標準》要求生物教學不僅是教師講解和演示的過程,也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必須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和實踐。這種學習方式是對傳統的教學方式的一種徹底的改革,學生從教師講什么就聽什么,教師讓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動的學習者,變為主動參與的學習者。教學模式也在發生根本的改變,生物課將更多的是學生的實驗、討論、交流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