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柴生芳同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精選5篇)
學習柴生芳同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篇1
8月15日早上9點20分左右,接到了柴生芳同志不幸逝世的消息,我倍感震驚,沉痛的心情久久無法平靜?伤K究還是離開了,懷著對事業的滿腔熱情和對臨洮人民的深深眷戀,帶著對黨和國家的赤膽忠心和對家人的遺憾愧疚,柴生芳同志匆匆地走了。
柴生芳同志已逝,他留給人們的記憶卻依然鮮活,銘刻在每一個愛著他、尊敬他的人心里,他的印記將在這片他為之奮斗過的土地上長存,他的敬業故事將永遠留在臨洮人民心中,他的精神將激勵全國廣大黨員干部奮進。當柴縣長的靈車從縣城緩緩駛過的時候,街道兩旁擠滿的送行群眾無不為之惋惜,“柴縣長一路走好!”,“臨洮的好縣長、人民的好兒子!”,“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這是每一位臨洮人民的肺腑之言,這是對柴縣長最誠心的認可和最大的贊譽。能得到群眾的褒獎,能讓人民群眾感到離不開,這是一個黨員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也是一個基層干部取得的最大政績,柴生芳同志他做到了。
柴生芳同志已逝,但他崇高的精神品質卻浩然長存,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他信念堅定、對黨忠誠,扎根黃土、勇于奉獻,懷著一顆熱愛家鄉、回報故土的赤子之心義無反顧地來到苦甲天下的定西工作,在這里一待就是八年,堅守在平凡的崗位上,勤勤懇懇,忘我工作;他牢記宗旨、甘當公仆、一心為民,一心想著群眾,一心為了群眾,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在我縣任縣政府主要領導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跑遍了全縣80%的行政村,行程4萬多公里,堅持生活在群眾中、工作在第一線,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他始終勇挑重擔、敢于擔當,銳意進取、不斷創新,為臨洮人民爭項目、引投資、修道路、解難題;他始終艱苦創業、嚴于律己、清正廉潔,工作中一心為公、任勞任怨、不計回報,生活中簡單樸實、勤儉節約、廉潔自律,對待同志謙遜真誠,不自恃清高,對待群眾誠懇熱情,不擺架子、耍威風。他是新時期黨員干部的優秀代表,是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杰出楷模,是自覺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鮮活典型。
由此想到,我作為一基層鄉鎮領導干部,我們應該學習柴生芳同志,應該將學習其精神與學習科學社主義理論相結合、與加強自身信念修養和推進全鎮中心工作相結合、與本職崗位相結合,學習并在工作中發揚他那種扎根基層、甘于平凡、耐住寂寞、踏實工作、任勞任怨、心系百姓、為民謀利、創新進取、恪盡職守、清正廉潔的精神品質,從本職工作的點點滴滴做起,為家鄉的發展做一點貢獻、為家鄉的人民謀一些福祉。
柴生芳同志在他的第22冊工作日記封皮上寫道“升官發財,請走他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身體的消亡無懼,精神的永存可貴,柴生芳同志擔得起這句話。“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卑鄙庸俗而羞愧;在臨終前,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奮斗!”柴生芳同志可以這樣告慰自己。
柴生芳同志是甘肅慶陽寧縣人,是全縣文科狀元,是北京大學的高材生,是留洋博士,20xx年他毅然決然地離開省城蘭州,離開了自己的家人,來到自然條件艱苦、經濟發展落后的定西。在臨洮工作的3年來,他的身影遍布全縣323個村的各個角落,南至南屏鎮的劃不著山莊、北至中鋪鎮的王家溝,村民的家中和田間地頭無不閃著他忙碌的身影、關切的眼神。他那語言樸實、記錄詳盡的30本170多萬字的工作日記記錄了他在臨洮幾乎所有的工作軌跡。我縣是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柴生芳同志深知道路建設是全縣人民致富的關鍵,多次銜接爭取到“六盤山片區交通扶貧攻堅示范試點縣”等一批重大項目,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自來水入戶率已達70%以上,完成涉及3萬多戶10萬多人的城區集中供熱改造工程,協調惠農貸款15億元,制定精準扶貧計劃等,為全縣未來的快速發展蓄積了無窮動力。“出門招商、回家下鄉,開門辦公、馬上就辦”是柴生芳同志始終堅持的工作原則,在黨的領導下,在柴生芳同志的帶領下,在縣黨員干部的齊心協力之下,我縣的各項工作正朝著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前進!
然而,當文化底蘊深厚的臨洮正躊躇滿志地走向新的發展的春天的時候,一聲驚雷,將全縣人民震呆了:為臨洮人民鞠躬盡瘁的好干部、嘔心瀝血帶領全縣人民奔向幸福生活的好縣長柴生芳,卻永遠地離開了!柴生芳同志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熱愛農村、扎根基層、為民謀利”的感人篇章!
學習柴生芳同志的事跡,我對他日記中發自肺腑的心聲特別留意。從他“我是農民的兒子”、“我能奉獻給你們的,只有熱血和汗水”的言語中,我感受到了他為民愛民、無私奉獻的精神,我感受到了他勤奮敬業、艱苦奮斗的精神;從他“一個人掌握的知識每年不能保持7%的更新,就難以擔當重任。學習是領導干部的一項基本功,是社會發展文明進步的不竭動力”的記錄中,我感受到了他的勤奮好學、勇于擔當、積極進取的品質,我的心靈受到了洗禮、認識得到了提高。從他“此木生芳留千古”的豪言壯語中,我體會到的是他有理想、有抱負,銳意改革、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從他“父愛如山”的四個“大”字中,我感受到的是他對為人父卻不能陪同守護的歉意,是他為人子卻不能膝前盡孝的自責,是他舍“小愛”表現出的“大愛”。
這一段時間,我仔細回憶了與柴生芳同志交流的點點滴滴,認真地在各大主流媒體和報紙上尋找著他的身影,不斷學習領會他那種高尚、無私的個人品質,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很多優秀共產黨人的影子,焦裕祿、孔繁森、楊善洲……他們都是真正的共產黨人,為黨員干部立下了永恒的標桿。我覺得,我們現在的社會,太需要這樣一種精神與正氣了。在當下轟轟烈烈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際,柴縣長正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忠誠踐行著,他的精神應該成為我們最為生動的教科書!
柴生芳同志離去的噩耗牽動全縣人民的心,他的優秀品質滌蕩著太多黨員干部的思想,他的光輝事跡激勵著無數干部群眾。作為我,作為一名與柴縣長有過親身交流的鄉鎮黨委書記,在悲傷之余所想到的最多的就是今后要以柴生芳同志為榜樣,以柴生芳同志為鏡,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大力發揚“三苦精神”,在自身崗位上做出應有的、更大的貢獻。
學習柴生芳同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篇2
根據縣委組織部、宣傳部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深入開展向柴生芳、張樹儉、黃繼龍同志學習活動的要求,7月7日,永寧鄉組織廣大黨員干部集中收聽收看及學習柴生芳先進事跡。
就觀看內容,柴生芳出身于隴東農家,求學在北大,留學日本取得博士學位,最終選擇回到貧困的家鄉工作。他在臨洮工作的3年里,跑遍了全縣近300個行政村,就像一個高速旋轉的陀螺;他實打實干實破難題,開門辦公;拒濁富守節操,生活儉樸。去年8月15日凌晨,忙碌了17個多小時的他因勞累過度,誘發心源性猝死,年僅45歲。去年8月29日,甘肅省委追授柴生芳“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就觀看先進事跡,大家一致認為,柴生芳同志生前踐行黨的根本宗旨和群眾路線,始終牢記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政治責任,始終把群眾冷暖、百姓疾苦放在心頭, 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是新時期黨員干部忠實踐行為民務實清廉要求的優秀代表,是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杰出楷模,是自覺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鮮活典型。
就柴生芳先進事跡,會議要求,要把學習柴生芳同志先進事跡作為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要與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與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結合起來,與對照落實“三嚴三實”要求結合起來,與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結合起來,與大力弘揚莊浪精神結合起來。要學習他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的政治品質,學習他牢記宗旨、一心為民的公仆情懷,學習他夙夜在公、鞠躬盡瘁的奉獻精神,學習他勇挑重擔、善于攻堅的過硬作風,學習他嚴于律己、清正廉潔的高尚情操。各村和機關廣大黨員干部要把開展向柴生芳同志學習活動作為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的重要載體,以學習教育活動的成效促進各項工作,以各項工作的成果深化學習教育活動的內涵。.
學習柴生芳同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篇3
柴縣長離臨洮人民而去,他的精神卻長存在這片黃土大地上。壓垮柴生芳的,是連續17.5個小時的高強度工作,更是8年嘔心瀝血的自我透支。自詡強壯的他,從不把小病小痛放在眼里,這次卻被來不及問診的“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扼住了喉嚨 公仆意識是信念堅定的政治品質,是牢記宗旨的群眾情懷,是勇挑重擔、敢于擔當的過硬作風。他境界高遠,卻體現在最日常的工作中。群眾能隨時推開縣長辦公室的門,農民增收第一個想到向縣長報喜,貧困學子的所想所需能記在縣長的筆記本上,每條坑洼不平的山路都能成為縣長的“心上路”,這就是最質樸的公仆意識,這就是對群眾路線的最好踐行。留洋博士,卻主動回到貧瘠的故鄉;知識精英,卻沉潛到最艱苦的基層。相比起“上層”和“精英”的角色,柴生芳選擇成為在大地上書寫理想的實干者。相比置身事外、“指點江山”的生活,柴生芳將腳印實實在在地印在中國轉型最艱難的地方。45年的人生,充分闡釋了中國知識分子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高尚情操。人們眼中的柴生芳,永遠在為臨洮的發展奔忙:一個饃饃的早飯、數個小時的顛簸、馬不停蹄的一線辦公、延續到凌晨的討論,構成了柴生芳在臨洮每一天的工作內容。定西“苦瘠甲天下”的困難,擋不住柴生芳“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抱負。對他而言,家鄉土路坎坷,但沒有比腳更長的路;臨洮梁峁縱橫,但沒有共產黨人跨不過去的坎兒。
作為一名普通教師,我對學習柴生芳同志先進事跡活動的開展也有一些感觸,學習弘揚柴生芳精神,要重點學習弘揚柴生芳的公仆情懷、求實作風、奮斗精神和道德情操。要見賢思齊,組織黨員、干部把柴生芳精神作為一面鏡子來好好照一照自己,努力做柴生芳式的好黨員、好干部。也就是說,柴生芳精神的內涵就是,公仆情懷、求實作風、奮斗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實際上柴生芳精神與雷鋒精神、鐵人精神、抗
洪精神、抗震精神一樣,是我們這個時代對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展,我們國家取得的成就是與戰斗在各行各業辛勤勞動者大力弘揚這些精神分不開的,所以學習弘揚柴生芳精神不僅僅是領導干部的事,也是千千萬萬普通勞動者應該做的。
作為教師,我們的服務對象是學生,公仆情懷實際上就是要有濃厚的服務意識,沒有服務意識、高高在上,何以教好學生、培養人才;诖,我們不該用柴生芳的公仆情懷照照我們自己嗎?作為教師脫離實際,夸夸其談,不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何以教好學生。既然如此,我們不該學學柴生芳的求實精神嗎?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奮斗精神更是作為一名教師不可或缺的,教書育人是一種復雜的艱苦勞動,既需要我們付出大量腦力勞動,也需要消耗體力,任何的淺嘗輒止、貪圖享樂、不思進取都不能勝任這項工作,做好這項工作,需要我們艱苦奮斗、奮發向上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教師的工作具有示范性,學高為范、身正為師,教師是什么樣的道德情操對學生的成長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柴生芳高尚的道德情操難道不是我們每個教師應該學習的嗎?工作在第一線的廣大普通教師們兢兢業業、默默奉獻、盡職盡責就是對柴生芳精神的最好詮釋。一代人的教育離不開一代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如果我們每個教師都能把柴生芳精神作為一面鏡子,從里到外、從上到下反復照一照,深入查擺自己在理想信念、思想境界、素質能力、作風形象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不斷改進、不斷完善,那我們離一個完美教師還遠嗎?我們國家的教育大業還愁不會興旺發達嗎?
學習柴生芳同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篇4
連日來,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對黃大發同志先進事跡的系列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他被譽為“當代愚公”。黃大發是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草王壩村原黨支書,從上世紀60年代起,帶領全村干部群眾,歷時36年,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靠著鋤頭、鋼釬、鐵錘和雙手,鑿出一條長9400米的“生命渠”,結束了千百年來滴水如油的歷史。當地建筑公司曾經重新評估過工程,認為質量過硬,尤其是沒有現代化設備和高級技術團隊的支持,簡直不可想象,堪稱工程“奇觀”。但就是這樣一位老支書、一個基層黨支部、一群山村里的村民,愣是與大山較勁、與貧困較勁,完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走出了一條脫貧攻堅的不屈之路,展現出了一個支部就是一盞燈、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黃大發憑借忠誠的信仰、憑借驚人的毅力、憑借開展群眾工作的出色能力,用一輩子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基層實際、靈活實用且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善于團結群眾;鶎庸ぷ髑ь^萬緒,脫貧攻堅任重道遠。黃大發深知只有團結全村每一個人,才能解決村里的難題。他把群眾當親人,完全打成一片,用村民聽得懂的語言講話、信得過的方式辦事,做到說服不壓服、講理不武斷、換位思考不居高臨下。修渠放炮炸山時,落石砸壞了村民房頂,有人喊著拉他跳崖,他沒有發火,很快說服村民平靜情緒,并于當晚親自到農戶家誠懇地進行補償。工程途徑三個村、十余個村民組,遇到了許多阻力,他要求身邊干部“做事要大氣,不要氣大”,挨家挨戶宣講修渠的道理,根據各家不同的困惑,“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打開了心結。大家心里敞亮了,各類難題也就迎刃而解。黃大發45年的村干部生涯,每次都是全票當選,得到了全村人的高度擁護。
開好“院壩會”。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開好“院壩會”則是貫徹群眾路線、了解群眾訴求、解決群眾難題的有效途徑。黃大發常說,有事要開“院壩會”,沒有“院壩會”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從不搞一言堂,遇事召開群眾會,同坐一根板凳、共商一件事情,組織動員大家為全村發展出謀劃策。修渠缺資金,會上他一句“想吃白米飯,大家一起干”,說到了鄉親們心坎上,大家二話不說,立馬把自家的雞蛋、黃豆、蜂糖拿到集市去賣了換錢,當天晚上就湊齊了救命錢?粗欢寻櫚櫚桶偷拟n票,黃大發流著眼淚立下了軍令狀:“修不好我把名字倒過來寫,我拿黨籍作保證,拿命來換水!”
活到老學到老。1971年,第一次修渠因不懂技術而宣告失敗。面對鄉親們的絕望與埋怨,黃大發冷靜總結了癥結所在,“沒有文化就沒有方向,光靠蠻干注定修不成功。”1989年,54歲的黃大發主動申請到鄉鎮水利站跟班學習。幾乎是半文盲的他用了三年時間,從零起步、從頭開始,一個字一個字地臨摹,一張圖一張圖地學習,最后變成了水利專家。除了自己學,他還帶領大家學,并且號召集資修建學校,宣傳“娃娃有前途,必須要讀書”的道理,F在,許多村民講起水利建設頭頭是道,變成了“赤腳專家”。村里還走出了30多位大學生,偏僻閉塞的小山村變成了文化村。
黨員干部要帶好頭。黃大發認為,有困難黨員干部要先上。秉承這樣的信念,他始終把百姓裝在心中、把責任舉過頭頂,面對艱險打頭陣、遇到難題自己扛?粗x地300米的懸崖峭壁,村民們心驚肉跳不敢動工,“太危險了,給多少錢都不干”,請來的專業施工人員也停下了手腳。黃大發第一個站出來,腰里栓一條繩子就翻了過去,完成了測量工作。在老支書的感召下,小伙子們也紛紛把繩子系在腰上,開始了飛檐走壁的施工任務。采訪時,記者問他當初是否緊張,黃大發很淡然地笑著說:“如果我怕了,大家就怕了;我都不怕,大家有什么可怕的呢?”
堅持就是勝利。開弓沒有回頭箭,脫貧攻堅無退路。對于擺脫草王壩村貧困的命運,黃大發有著難以想象的決心和毅力。他三十六年一件事,帶領全村鑿出一條“生命渠”。他一輩子一個目標,讓鄉親們吃上白米飯、過上好日子。懷著這最初的承諾,24歲的黃大發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山崖。幾十年過去了,黃大發和草王壩人用雙手鑿出了奇跡。水通了,黃大發又帶領群眾開展“坡改梯”,稻田從240畝增至720畝。昔日的荒山禿嶺上,群眾正逐步改變傳統的種植結構,10萬株蜜桔、李子已經開始有收益,牛羊養殖大戶超過30戶。今年年底,全村將會勝利完成出列貧困村的歷史進程。那些修渠往事,記載著這位“年份英雄”的足跡,像陳年老酒那樣歷久彌香。
公私要分明。“干部干,群眾看”,黃大發堅信,只要干部不搞特殊化,不謀一分私利,就一定會得到百姓的擁護。他常把“公家的事怎么硬都行,自家的事怎么軟都成”掛在嘴邊。筑渠需要的水泥,他每次都親自運回來。有一天趕夜路遇到了暴雨,運水泥的車陷入泥潭,他擔心水泥被偷,硬是在水泥包上睡了一夜,像看護自家娃娃一樣看護著公家的水泥。家里的灶臺破了,老伴想要一碗水泥補補,被他堅決拒絕,“公家的水泥一碗也不能貪”。多年來,全村老百姓毫不猶豫地把修渠集資的錢交他手上,都說“放一百個心,黃老支書一毛錢也不會給自己花”。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黃大發同志以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大公無私的高尚情操、愚公移山的豪情斗志、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用一生丈量了他和草王壩人的長征路。在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新長征路上,千千萬萬位黃大發,正在自覺運用這永不過時的“黃大發工作法”,一心為民、不畏艱險、志拔窮根、克難攻堅,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發家渠”, 用行動爭做脫貧攻堅的先鋒軍,讓實干凝聚貧困群眾的信心決心,拿作風把牢集體奔小康的方向盤,把不忘初心的承諾鐫刻在遼闊的大地上,書寫出屬于這個時代的光榮與夢想。
學習柴生芳同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篇5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追夢路上,大學生們加強品德修養,踏踏實實修好品德,努力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保持勇于奮斗的精神狀態、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努力做到剛健有為、自強不息。
他們中,有見義勇為的崔譯文。20__年3月,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花江校區里,崔譯文晚自習后和同學小梁結伴回宿舍。經過操場時,一名男子企圖對小梁行兇,崔譯文用自己瘦弱的身軀緊緊護住小梁,自己卻身中8刀。
在醫院恢復期間,崔譯文總是堅強地說:“我不疼,真的,一點不疼”。她不忘學習,及時補習功課,還積極關心同學恢復情況,督促小梁進行康復訓練。20__年,崔譯文又拿出見義勇為的獎金為武漢捐款,雖然身體尚未完全康復,卻志愿到社區一線服務……“我希望帶給大家正能量!彼届o地說。
他們中,有帶著病重養父上大學的于婷婷。養父患有肝硬化及布加氏綜合征等,十幾歲時,于婷婷就擔起照顧患病養父的重任。艱苦的環境,磨練了她堅強的性格和不屈的韌勁。
被重慶財經職業學院錄取后,她決定帶著養父一起上學,開始了學校、出租屋、醫院“三點一線”的生活。每天中午下課后,回家為養父做好午飯再趕去學校上課;下課后,照顧養父吃過晚飯,再趕回學校上課。盡管時間緊迫,于婷婷從沒耽誤過任何一節課,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還加入了公益社團!敖洑v挫折后,挺立的樣子就是風骨。我會帶著斗志,迎接每一個挑戰!彼f。
他們中,有把青春定格在大山深處的李莎。李莎是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__屆本科畢業生、第二十一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生前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勝小學支教。她翻山越嶺,走兩個小時的崎嶇山路去家訪;關心班上每一個孩子,打開留守兒童的心扉……
李莎把生命留在了她深愛的土地上,而她的精神將一直延續下去。在她背后,成千上萬的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在這場青春接力中不斷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