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通用15篇)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 篇1
今天,我觀看了《朗讀者》這個大型綜藝節目。這個節目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阿姨主持的。這檔綜藝節目的總主題是:一個人,一段文。而今天第一期的主題是:遇見。
通過這檔綜藝欄目,我學習了朗讀的方法與技巧,學會了怎樣讓朗讀帶有感情。欣賞著他們朗讀文章的聲音,我仿佛身臨其境。
朗讀的人來自不同行業:有成功人士柳總、有無私奉獻的無國界醫生、也有創建鮮花山谷的夫婦、還有詩譯英法唯一人的許淵沖老爺爺……朗讀的內容也豐富多彩:有濮存晰朗讀的老舍散文《宗月大師》,來感謝人生路上幫過他的人、有無國界醫生朗讀的《答案在風中飄揚》,來表示她們對和平的渴望,也有朗讀《朱自豪情書》的夫婦,來表達他們對彼此的愛意……
看完《朗讀者》以后,我對朗讀的興趣更加濃厚了。我一定要在今后的日子里,朗讀更多的書籍。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 篇2
又是開場熟悉的音樂,同樣是那么伶靈動耳的旋律。溫柔的燈光下出現一個和藹的舞臺。節目一開始仿佛就暗示人們這是一場心靈深處的旅程,那是青春、眼淚、過往以及世界上所有美好事物的交織,當它要來臨時,這一切都給我們以親切的征兆。
我曾以為那些在舞臺上呼風喚雨,在電視里顰蹙舉眉的影視明星多少都有些攀炎附勢,在群眾的眼前全副武裝,在自己的工作圈里人前人后。也許是我太過于不堪,讓我不相信那些外部形象。我心里的演員之所以能稱作演員。哪怕是在現實里,他們也或許戴著面具,進行著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本期《朗讀者》中的一位嘉賓演員—姚晨。她一出場便讓我想起了那個武林客棧愛憎分明的郭芙蓉。記憶里的印象猶如一股暖流,好像在記憶深處找到的一些欣慰吧。
她的朗誦是《阿長與山海經》,節目泠然的配樂奏起,她翻開了書本。幾站燈齊刷刷地對準了她。現場一片寧靜,猶如世界誕生前夕一般,神秘而充滿期待。也不知何時,她的話語出現,打破這好似延續不絕的靜謐。她的聲音低沉而有力,仿佛真的帶人坐入時光機,帶著些灰色,來到魯迅的故鄉,見到南墻邊的小鎮。看到穿長袍的故人,看到梳著長辮的魯迅,一起那個穿著素樸,滿臉褶皺的阿長。看到到阿長的好,聽到阿長的切切察察。最后不禁沉浸于此在“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遠在你的懷里永安她的魂靈”中,穆懷感傷。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是在無數個獨一無二的長短面背后,我們都有一顆最初善良的心,猶如阿長。在演員姚晨傾情朗讀下,我真真切切地走進了一個世界,并總愛沉思每個人的得失,猶如多愁善感的.黛玉。我喜歡揣測每一個人,經歷地多了。不免習慣成自然。其實那些所謂看透塵俗,患得患失的人。也不過是一個自以為是的阿長吧。
看了這次節目,我更喜愛姚晨了。喜愛她精湛的影視,喜愛她袒露靈魂的朗讀,喜愛她真誠潔白的內心。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 篇3
“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因為很多人都覺得朗讀是學生時代的事情。”這段話,是董卿在央視將于2月18日晚開播的新節目《朗讀者》里的一段自問自答。的確,現在有許多事情都已經是我們淡忘的了,比如寫信,比如讀詩,但是如今隨著《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的綜藝節目推出,讓大家不禁有一種恍如隔世的久違之感,也產生了發自肺腑的共鳴。
說起“朗讀”,似乎更像在講故事,因為節目中會針對不同的主題,嘉賓都帶著自己的故事來講述,節目希望呈現的是文字和個人情感的緊密結合。記者了解到,著名企業家柳傳志在《朗讀者》中的身份卻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父親,他要朗讀在兒子婚禮上的講話,那種緊張、興奮和幸福結合的復雜情感是他最真實的內心。世界環球小姐張梓琳要給女兒讀的作品是劉瑜寫給孩子的《愿你慢慢長大》,通過文字的朗讀,觀眾也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顆跳動的心臟。
據了解,《朗讀者》的朗讀內容包羅萬象,有著名翻譯家許淵沖的弟子們用中英法文為他朗讀的文學經典,也有來自成都“鮮花山谷”的丈夫為妻子獻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書》詩詞,還有 《寫給母親》這類表達集體記憶和大眾情感的作品。飽含情感的朗讀形成情緒的磁場,能夠給觀眾強烈的代入感和共鳴。
記者發現,其實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一些與文化有關的綜藝節目就被網友形容為了“清流”。這些節目里沒有娛樂搞笑,卻并不嚴肅說教。除了《朗讀者》,還有一些文化類的綜藝節目,其實也值得一看。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 篇4
《朗讀者》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據爆料,王源受邀參加CCTV的《朗讀者》第一季的收官錄制,將于近日錄影,同期嘉賓陣容強大。厲害了word源哥,如若能去,十分了不起呢,朗讀的話,源哥會朗讀什么呢?以本人來說出個人的成長經歷,同時可以講講我們不知道的背后故事,真是很期待呢~
王源昨日受邀參加了《朗讀者》以“青春”為主題詞的錄制,王源以少年之名,朗讀青春之華彩;以少年之意,書寫年輕的奇跡。期待最年輕的朗讀嘉賓。
4月16日,TFBOYS組合成員王源參加央視節目《朗讀者》的錄制。
這檔節目自開播以來便是名家匯聚,制作陣容亮瞎眼。王源更是參加這檔節目的唯一一位當紅小鮮肉。
節目主持人董卿在采訪中也曾提到,很多演員主動聯系希望參加這檔節目,但是節目組不關注流量,只想找到真正了解文字之美的人。
《朗讀者》節目已經播出到第九期,目測王源將是這季節目中年紀最小的朗讀者,同時也是唯一一個00后。舞臺上,王源穿著白襯衫站在董卿身旁,用清亮的聲音講述著自己較同齡人來說更為“特殊的青春”,13歲就已成名的他在收獲鮮花和掌聲的同時,也聽到過很多質疑聲甚至謾罵聲。現場,王源笑稱以前看到這些也會不開心,還會在房間里吐槽。但現在面對這些,16歲的王源已經變得更加從容淡定。
據悉,這檔節目將于五月播出,一起期待吧!
風華正茂,意氣風發,有著獨一無二的青春,比別人更多幾分從容自如和溫柔堅定。王源用清亮的聲音,挺拔的身姿,追逐夢想的態度,在青春的畫紙上描繪自己的故事。猜猜朗讀者王源會帶來什么讀本呢?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 篇5
今天,我觀看了《朗讀者》這個大型綜藝節目。這個節目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阿姨主持的。這檔綜藝節目的總主題是:一個人,一段文。而今天第一期的主題是:遇見。在我心中,遇見這個詞是相當平常的,不就是一個人碰見另一個人嗎?當我看到一個人時,我才發現遇見沒有我想的那么簡單。他就是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他曾經想當宇航員,可是沒能當選。這時他"遇見"了他的父親,是他的父親鼓勵他,使他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他選擇了新的行業,并且經過多番波折,當上了總裁。看完之后,我感慨萬千:人生是多變的,但有許多人都因失敗而沮喪。可他們都未曾想過,或許他們走另一條路,便可登上人生巔峰,可他們并沒有這么做,而是選擇了放棄,在一條路上跌倒不起,哪怕當不上白領,董事長什么的,只要勇于挑戰,不畏失敗,總有一條路適合自己。
通過這檔綜藝欄目,我學習了朗讀的方法與技巧,學會了怎樣讓朗讀帶有感情。欣賞著他們朗讀文章的聲音,我仿佛身臨其境。
朗讀的人來自不同行業:有成功人士柳總、有無私奉獻的無國界醫生、也有創建鮮花山谷的夫婦、還有詩譯英法唯一人的許淵沖老爺爺……朗讀的內容也豐富多彩:有濮存晰朗讀的老舍散文《宗月大師》,來感謝人生路上幫過他的人、有無國界醫生朗讀的《答案在風中飄揚》,來表示她們對和平的渴望,也有朗讀《朱自豪情書》的夫婦,來表達他們對彼此的愛意……
看完《朗讀者》以后,我對朗讀的興趣更加濃厚了。我一定要在今后的日子里,朗讀更多的書籍。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 篇6
《朗讀者》中的眼淚不少,但細細想來,這些眼淚,與文章本身,有多大關系呢?
濮存昕和醫生的故事感人,卻多多少少和老舍與宗月大師的故事隔著層皮;姚晨作為一個媽媽感激月嫂,和魯迅感激自己的保姆阿長又存在著些許出入。人設和情感與文章最恰切的一段,恰恰不是來自本土,而是我早先并不看好、香港的羅家英、汪明荃夫婦。他們的幽默、淡然、豁達、開朗,才正應了馮驥才的《老夫老妻》,既沒有搶戲,又很合適。
當我看到羅家英和汪明荃拌嘴,突然感到比眼淚更加深刻的力量,那是兩個經歷了幾十年風雨的人,看透世事的平靜。
雖然他們的故事是喜劇收場,但相信許多的悲情故事,也能被演繹得哀而不傷。因為,我們要向孩子傳達的是,比感動更遠的領悟,是即使面對苦難,也能平靜處之,淡然微笑的風度。
學會節制,比只會哭泣更重要。
學會內心深藏悲愁卻不顯露,而不是滔滔不絕去訴苦抱怨。
《朗讀者》好,但它更像藝術人生,講的是嘉賓的故事;但如果它更專注文章,學會控制情緒,我會給更多掌聲。
有人會說,讀書的境界本來就分為兩層,一是我注六經,二是六經注我,也就是說一種是用自己的話解釋好文章,一種是用文章的觀點來說自己的故事,《朗讀者》顯然屬于后一種,它的境界更高呀!
這種觀點似乎也說得通,但對于孩子,連第一種我注六經都還沒有親自體會,直接給第二種不應該是過度拔高嗎?
所以,如果要給孩子看《朗讀者》,還是先讓他讀文章,看書,讓他理解原文的內涵,再看節目更好。
反觀也還算熱的《見字如面》,請兩位教授來解讀文章,就來務實得多。但無奈,比起一本正經地討論文本,還是煽情火得快!
在朗讀面前,每一個讀者都是平等的,他無關乎名望、地位、金錢、曲折的經歷,你可以飽經滄桑,也可以不諳世事,閱讀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套用簡愛那句話,我們的靈魂穿過書本,站在作家面前,我們是平等的。
唯有熱愛書本身,才會給孩子終身閱讀的習慣,并賦予他們豐富的精神、情感世界。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 篇7
朗讀因愛而生,為人而讀
“你有多久沒有朗讀了?很久了吧!因為很多人都覺得朗讀那是學生時代的事情或者說它只屬于一小部分人。不,朗讀屬于每一個人。”
這段作為《朗讀者》的開場白,擊在了每位觀眾的心里。
“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將值得尊敬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就是我們的朗讀者。”這是這檔節目的自白,也是出彩之處。重點放在挖掘人的百態——每位嘉賓帶來的不是干巴巴的選取片段,而是自身的真實寫照,自己的人生感悟。
既然名為“朗讀者”,那讓誰來朗誦就顯得尤為重要。節目的嘉賓設置沒有一味地追求大牌,而是采用“明星+素人”這樣葷素搭配的巧妙結合。在2月18日第一期節目中,明星陣容包括表演藝術家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聯想創始人柳傳志、著名翻譯大師許淵沖,還有鮮花夫婦周小林 殷潔,無國界醫生志愿者蔣勵這樣的普通人。
在節目設置中,更是看出了節目組的獨具匠心。每一期設置一個主題,配上董卿的闡釋,再選擇相關聯的嘉賓和朗讀的作品。第一期的主題定為“遇見”,每位嘉賓都結合自己的故事選取最觸動自己的一段文字進行朗讀。還設置了開場曲的演奏和結尾的彈唱。此番用心在綜藝節目中實在是少見。
央視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是大手筆。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 篇8
提起張艾嘉,大家的第一個反應往往都是——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女人。而對于女人來說,“故事”幾乎就等同于她的“味道”。
作為一個明星,張艾嘉從不刻意遮掩自己的年齡。在節目中,當被問到如何界定年齡的味道時,她坦言:“一切都來得很自然,逃也逃不掉。”而對于女人的味道,張艾嘉也用自然來形容:“味道是要被品嘗的,我相信味道是來自于你自己人生的態度,你怎么看待自己,那你散發出來的東西是自然的,那個就是你自己的味道。
曾經,李宗盛為張艾嘉寫的一首《愛的代價》被無數人奉為最能代表愛戀成長的經典。但在當時,張艾嘉還覺得這首歌的名字“有點土”。而前兩年再唱這首歌的時候,張艾嘉卻發現自己的心與這首歌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個心經歷過更多的事情了,就覺得歌里面幾乎每一句都是一個畫面和故事,所以特別感傷。”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 篇9
沒想到會看的淚流滿面。不論是濮存昕花白容顏回憶榮國威大夫救治其改變命運的感恩、國際醫生對戰火中兒童的祝福、柳傳志簡單質樸的婚姻致詞,還是是朱生豪情詩下相戀依舊的愛人、劉瑜真摯的母愛,又或是耄耋老人醉心翻譯事業,每一段真情點滴,都讓人熱淚盈眶。
來不及一一去了解朗讀者本身的故事,但是他們帶來的一段段文字,卻可以細細品讀。
濮存昕帶來的是《老舍散文》中的《星月大師》。大師筆下總是那種淡淡的情懷,平靜的敘事,卻包含真情。“沒有他,我也許一輩子也不會入學讀書。沒有他,我也許永遠想不起幫助別人有什么樂趣與意義。”在成長的歷程中,誰又沒有遇到過需要感恩的人呢。
《答案在風中飄揚》那一聲聲質問,那一句句“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作者鮑勃·迪倫對戰爭的質疑、無奈和無國界醫生蔣勵面對超出救治范圍的孕婦,感覺到的無力、無助以及快要崩潰都讓我們更加祈盼和平。
柳傳志的《寫個兒子的信》更是一個平凡父親對兒子的真情告白。“只要你是一個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業,你都是我的好孩子”正如當初自己的父親將這句話告訴柳傳志一樣,如今他又把這句話告訴即將邁上人生新起點的兒子,這種減壓式的鼓勵放手讓兒子去闖,和我們走出家門父母的那份殷切關懷毫無二般。
已經太久沒有看到這樣的愛情,二十多年仍處于熱戀中,為彼此讀情詩。當他們讀著朱生豪的情詩,雙目對望走向彼此,就像董卿說的,我還很少羨慕一種生活,但你們描述的這種生活,真的讓我特別羨慕。一起看花、看星星、看月亮,這樣的日常,確定不是詩人筆下的臆想。“醒來覺得甚是愛你”真實得仿佛可以看到晨光中你熟睡的模樣。“要是世上只有我們兩個人多么好,我一定要把你欺負得哭不出來。”你舍得么。“我愿意舍棄一切,以想念你終此一生”愛而不得,即為羈絆。朱生豪和宋清如沒有長久的過上這樣的生活,但卻成了鮮花山谷夫婦真真實實的日子。
認識劉瑜是看她的《民主的細節》、《觀念的水位》,在她親和俏皮的文字中是對公共社會的滿滿關懷,而這篇《愿你慢慢長大》則是擊中心底的柔軟處。面對百天的小女兒那種深愛、期待,忍不住給她列下來一條條。“這個清單已經太長了是嗎?對品格的寄望也是一種苛刻是嗎?好吧,與其說媽媽希望你成為那樣的人,不如說媽媽希望你能和媽媽相互勉勵,幫助對方成為那樣的人。”多么通達的母親,不以自我意識綁架子女,只希望她快樂成長。“小布谷,愿你慢慢長大。愿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愿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愿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愿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最后壓軸出場的是亞洲首位獲得北極光文學翻譯獎的翻譯家許淵沖老先生,譯作就來不及讀了,不過這位還精力旺盛的老人確實可愛到我了。在解釋道自己名片上的“書銷中外百余本,詩譯英法唯一人”,笑著說自己是實事求是,“大家不知道看了沒有,反正是書在那嘛。”講到翻譯林徽因的《別丟掉》是因為喜歡一個女同學,自己也笑起來了,但是憶及當時的愛而未得,雙目盈淚,充沛的情感不能不引人動容。講到翻譯時,譯文的比別人好,比以前的自己好,這種樂趣無人可以剝奪。在講活著不是活了多少日子,而是有多少可以記憶的日子,一句“還有不知道哪位作家說的了”真的是將可愛的真性情體現的淋漓盡致。
其實我最開始看的時候,看到節目將訪談和朗讀結合起來還是有質疑的,但正如節目最開始董卿語言真摯,包含深情的介紹這檔節目“將值的尊重的生命和值的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就是朗讀者。”本來還質疑主持人是否應該在訪問別人時表露過多個人情感,卻突然意識到她只是和我們一樣的傾聽者,和我們一起感動其中。
第一期雖然都是好文,遇見這樣寬泛的概念放上去也沒錯,但主題不夠明確。可以想象作為節目第一期,又想有深度,又要有影響力,還有有收視率,選擇時的糾結。
“總有一段文字影響生命的成長,總有一個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跡。”“朗讀,屬于每一人。”期待下一期節目更多的好文和好故事。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 篇10
《朗讀者》是董卿的一次華麗轉身,有觀眾說:“董卿到底讀過多少書,這張口就來的功力也太可怕了!”
“朗讀”是一部分,“者”是一部分。“朗讀”是和文字有關的一部分,是大千世界;而“者”是和人有關的一部分,是大千世界各種人給我們帶來的啟示。這兩部分都是我感興趣的。所以,未來節目一定不僅僅是朗讀,你首先看到的還是人,人生命之中發生的故事、留下的痕跡。所以,《朗讀者》歸根結底,就是一個人和一段文字間的關系。
這些東西不嘩眾取寵,被遺忘在角落,我們今天就是要把它們打開,呈現在觀眾面前,看一眼你就知道它們有多好。我覺得好壞大家都有自己的審美。為什么“詩詞大會”這么受歡迎?就是因為這些東西我們平時忘了,央視提供這個平臺讓我們溫故而知新,大家就覺得特別滿足,因為好的東西永遠總有需求,好的精神食糧總是供不應求。如果大家能安安靜靜地看完這期節目,覺得這篇文章寫得真不錯,我就特別滿足。如果在節目中這段沒聽夠,再重新翻一翻,回去再看一看,就更好了。其實,這本書可能就在你的書架上,只是你很久沒翻它了。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 篇11
對于滿眼的娛樂與喧囂,《朗讀者》節目就像慢慢地翻開一本書,沒有驚心動魄的畫面,更無跌宕起伏的情節,隨著董卿那親切溫和的語速,觀眾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靜靜欣賞著傾聽著。此時,每個朗讀者面帶表情,所朗讀的篇章段落、或唱首歌,都是根據自己親身經歷感受所選,或輕淡細膩如和煦的春風、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撥動并滋潤著每個人的心弦。
這是繼詩詞大會后,央視又一次在一套黃金時段,推出的一檔由董卿主持的又一個好節目《朗讀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沒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周日晚央視三套、于7點半進行的重播,感悟頗深。
首期節目以“遇見”為主題,邀請了“詩譯英法唯一人”許淵沖先生、知名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文化領域的嘉賓,還有無國界醫生、為妻子許下一個鮮花山谷的丈夫、聯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譽主席柳傳志等人。他們所處不同行業,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夢想。
節目中,有董卿對嘉賓的采訪,有嘉賓帶著不同口音的朗讀,扎扎實實地呈現出、如她給節目的定位“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這檔節目跟《中國詩詞大會》,還有之前爆紅的《見字如面》氣質相仿,豆瓣評分高達9.3。“才女董卿”再次發力,請來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經典作品中,溫文爾雅地給了大家一碗文化雞湯。
董卿站定在舞臺中央,由衷感慨:“我當了20xx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點。《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們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并感動于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我對于一檔有著人文精神的電視節目的追求,終于要實現了。”說的多好啊,喜歡董卿大氣知性、端莊睿智的主持風格,我在心里默默地由衷贊嘆!
其實這些大多是非專業朗讀者,隨著音樂舒緩起伏、情緒的逐漸醞釀,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加之觀眾用心傾聽,聚精會神的眼神交匯、甚至很多人眼里閃著激動的淚花,致使掌聲不時響起, 收到臺上臺下互動和鳴的效果。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 篇12
今天健身的時候把《朗讀者》第四期看完了,讓我感動的地方有很多,但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前國家隊女排姑娘趙蕊蕊的那句“比你的腿更痛的是你的心”,在她說出這句話的那一刻,我仿佛感覺到她在和夢想說再見。
「朦朦朧朧的,有個姑娘站在十字路口,四處張望,離她不遠處,另一個她慢慢地走向遠方,她望著她,卻不知道那是不是她,她想上前去看看,卻不能移動絲毫。」
“我一直沒敢睜開眼睛,因為我覺得,只要我不睜開眼睛,這就是一個夢,一個噩夢。”
運動員的黃金生涯可能就那么幾年,但他們為此付出的可能是從幾歲時就夜以繼日的努力,汗水,而且最后換來的是一個充滿傷痛的身體,可是又有誰后悔過呢?
倪萍的《姥姥語錄》里寫著“一個人受多大的罪,就享多大的福”,人生是很公平的,小富即安是一生,大富大貴也是一生,但這兩種人所承受的必定不同,人生的路到底走哪一條,到底怎么走,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走過,就別后悔,后悔了,就再給自己一次機會,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后悔的機會的。
很期待蕊蕊的新書,還記得許淵沖老先生說過的一句話“人生,不是你活了多長時間,而是你記住了多長時間”,趁著我們還有記憶的時候,把它們寫下來,以此證明,我來過,我記得。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 篇13
對于充斥滿眼的娛樂與喧囂,《朗讀者》節目就像慢慢地翻開一本書,沒有驚心動魄的畫面,更無跌宕起伏的情節,隨著董卿那親切溫和的語速,觀眾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靜靜欣賞著傾聽著。此時,每個朗讀者面帶表情,所朗讀篇章詩文、或唱首歌,都是根據自己親身經歷感受所選,或輕淡細膩如和煦的春風、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撥動并滋潤著每個人的心弦。
這是繼詩詞大會后,央視又一次在一套黃金時段,推出的一檔由董卿主持的又一個好節目《朗讀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沒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周日晚央視三套、于7點半進行的重播,感悟頗深。
首期節目以“遇見”為主題,邀請了“詩譯英法唯一人”許淵沖先生、知名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文化領域的嘉賓,還有無國界醫生、為妻子許下一個鮮花山谷的丈夫、聯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譽主席柳傳志等人。他們所處不同行業,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夢想。
節目中,有董卿對嘉賓的采訪,有嘉賓帶著不同口音的朗讀,扎扎實實地呈現出、如她給節目的定位“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這檔節目跟《中國詩詞大會》,還有之前爆紅的《見字如面》氣質相仿,豆瓣評分高達9.3。“才女董卿”再次發力,請來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經典作品中,溫文爾雅地給了大家一碗文化雞湯。
董卿站定在舞臺中央,由衷感慨:“我當了20xx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點。《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們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并感動于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我對于一檔有著人文精神的電視節目的追求,終于要實現了。”說的多好啊,喜歡董卿大氣知性、端莊睿智的主持風格,我在心里默默地由衷贊嘆!
其實這些大多是非專業朗讀者,隨著音樂舒緩起伏、情緒的逐漸醞釀,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加之觀眾用心傾聽,聚精會神的眼神交匯、甚至很多人眼里閃著激動的淚花,致使掌聲不時響起, 收到臺上臺下互動和鳴的效果。
我覺得,董卿的《朗讀者》最打動人的,是幫觀眾又找了一回“初心”。董卿的解釋是,“《朗讀者》與大家的遇見,能夠讓我們彼此之間感受到更多的美好。”是的,在物欲橫流、人心冷漠無情的現實社會,難尋那份值得珍惜的“初心”。
《朗讀者》的文字和個人的情感緊密結合,他們自己的故事和之后的朗讀內容、在情感串聯上非常融合、恰到好處。針對不同主題,每一位嘉賓都帶著自己的故事來講述。說起做《朗讀者》的初衷,董卿說,幾乎所有綜藝節目形態她都已經嘗試過,她需要改變,這是《朗讀者》誕生的偶然性。
“讀書讓人學會思考,讓人能夠沉靜下來,享受一種靈魂深處的愉悅。可能朗讀者所朗讀的內容,我們自己也會去讀,去品味。但那與《朗讀者》的現場氛圍與感染力還是大有不同。
泡一杯香茶,在熟悉又清淡的味道繚繞中,在欲望縱橫的嘈雜中,隨著朗讀者的思緒,讀出生活的本真和美好,讀出一天的燦爛和啟迪,讓這份洗盡世間鉛華的情思、蕩滌或沖淡腐臭污濁的蔓延,讓精神家園變得落英繽紛,青春常在。歲月靜好、靜美,讓我們一起去欣賞去感受吧。《朗讀者》等你。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 篇14
你上次落淚是什么時候?你是因為什么流淚?你又是為誰流淚?淚有時候是咸的,有時候是甜的,你嘗到的是什么味道?
失戀的人會哭,忍受病痛折磨的人會哭,創業失敗面臨絕望的人會哭,收到家書異常想念的人會哭,歷經高考錘煉最終金榜題名的人會哭,相愛十年步入婚姻殿堂的人會哭……眼淚是寶貴的,每一次哭泣都是內心情感的宣泄。希望哭過以后的你,可以一如既往地勇敢和堅定。
1.斯琴高娃在朗讀《寫給母親》時,用情至深,感染力超強,讓人止不住地落淚。母親雖然已經在土地下面了,但她依然能夠聽到她在唱歌,依然能夠感受到母親給予她的精神力量。她很認真很認真地告訴我們:趁父母健在,一定要好好孝敬他們,不然后悔可來不及了。有時間的話,多去陪陪父母吧,他們需要你的愛和擁抱。
2.丁一舟和賴敏的愛情是我所看到的平凡生活中最真摯也最感動的故事。他們相貌凡凡,來自農村,是生活中最普通也最常見的一個。他們沒有傲人的相貌,沒有富人的奢華,但他們擁有一顆最熾熱的心,他們在用心感受著這個世界,用愛溫暖彼此。原來,真的有人會不顧疾病,不顧出身,奮不顧身地愛上一個人賴敏的樂觀與笑容深深地刻在腦海里,她是那樣的明媚,那樣的歡快,那樣的美麗動人。她需要的從來不是裝飾,她需要的是與他一起感受這個世界的豐富與多彩。
3.我身邊也有一位乳癌患者的親戚,我希望她也可以戰勝病魔,早日康復。其實,癌癥并不可怕,只是壓力帶給你太多負擔,生命是脆弱的,同時也是堅強的。每個人對生的渴望都很濃烈,我相信信念和努力可以戰勝一切。
4.一生奉獻給青藏鐵路事業的人是默默無聞而偉大的。雖然我還不曾跨越山水去領略西藏的壯美,但我謝謝這些科學家和工作者為我們創造了條件,給了我們便利的機會去親眼目睹一望無垠的草原和沙漠。謝謝你們。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 篇15
如約而至,我又走進了今晚的《朗讀者》,傾聽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經歷所擁有的相同的陪伴。今晚《朗讀者》的主題是陪伴,看完了心里卻久久難以平靜。
陪伴,可以有很多種,可以是很多類。今晚的陪伴,豐富、飽滿、深情、純粹、溫馨,每一段都閃閃發光打動人心。父親鄭洪升陪伴鄭淵潔一路寫作,母親陶艷波陪伴兒子楊乃斌求學十六年,蔣雯麗作為防艾大使陪伴艾滋病患者十四年,林兆銘五年時間獨自陪伴受傷野生動物,妻子唐國妹陪伴丈夫喬榛共抗惡魔。每一段經歷,每一個故事,每一種陪伴,都彰顯著人性的光輝,都帶給我深深的感動,而我想說的是這位母親的陪伴。
楊乃斌八個月大的是失去了聽力,這對于一個家庭來說無疑是最大的災難。母親陶艷波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幸福的生命,拒絕孩子上聾啞學校,從小學開始就帶著小凳子成為兒子的同桌,陪著兒子上小學、初中、高中、直至大學畢業,十六年的同桌,十六年的母子陪伴,十六年的辛酸磨練,終于讓兒子成為有用人才,讓兒子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這就是母親,這就是母愛,細膩、深沉、無私、堅韌。
這一段陪伴,看得我無法抑制地淚流不止,內心的感動和震撼無以言表。楊乃斌的朗讀《不為什么》詮釋了母親十六年陪讀的唯一理由,這個孩子是不幸的,他在那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聽了,無聲的世界里他該是多么的寂寞。可是,這個孩子又是幸運的,他有那么一位偉大堅強智慧的媽媽,作為他的耳朵讓他聽到了聲音,讓他學會了正常的表達,過上了像正常孩子一樣的生活。成長,充滿了坎坎坷坷艱辛磨難;成長,又有多少驚喜和欣慰。十六年來的種種滋味,也只有這對母子心里知道。
女人一旦成為母親,就是同時擁有了菩薩心腸金剛之身,陶艷波無疑是最有說服力的,她會讓多少人肅然起敬慚愧不已呢?
當媽媽的要不斷學習,真的要不斷地學習、反思,陪著孩子成長需要耐心和細心,也需要智慧和修養。我想,今后的我還得提高自身修養,因為這是一生德修行。
以前,我總想當媽不容易,但要努力當好。現在,我認識到了,僅僅是盡我所能還不夠,而是要竭盡全力。
有人說,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只不過是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會很燦爛地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不要看著別人的花綻放了,自己的那一顆還沒有動靜就著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慢慢地看著長大,陪著他她沐欲陽光風雨。如果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也不要著急,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總有一段文字影響生命的成長,總有一個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跡。但愿我們的陪伴,是孩子一生最溫暖的記憶。
傾聽他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人生,這也是成長中的自修。
今晚的陪伴,讓我為女兒寫下這段話:
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陪伴,是最溫暖的力量;陪伴,是最純粹的關愛。
陪著你,愿你慢慢長大!
愿你――我的孩子,慢慢長大!媽媽愿意陪著你,陪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