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經濟新常態心得體會(通用5篇)
學習經濟新常態心得體會 篇1
日上午,在我縣縣委中心組(擴大)理論學習會上,南京大學**教授作了題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專題講座,觀點鮮明,分析透徹,講座內容具有很強的思想性、理論性和指導性,對我縣加快創新發展方式、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結合自身實際,體會歸納為四要:
一、要經常深入一線,與群眾面對面了解情況,心貼心交流看法,深入了解黨的政策在基層的落實情況、基層工作存在的問題、項目推進中遇到的困難,認真傾聽群眾的呼聲,虛心征求群眾的意見,著力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矛盾和問題,做到情況在一線了解、工作在一線落實、問題在一線解決、作風在一線轉變。
二、要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積極探索幫扶長效機制,幫助村居理思路、強素質、建班子、定制度,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黨員干部要主動與貧困家庭結成幫扶對子,實施“一對一”幫扶,著力解決困難群眾具體問題,促進了村居的和諧與發展。
三、要堅持從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做起, 從群眾最期盼的事情抓起,通過蹲點、走訪調研、現場辦公、結對幫扶等形式,著力辦民生大事。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認真梳理群眾訴求,列出計劃、制定措施、逐件落實,切實做到辦好一批實事、解決一批難事、化解一批矛盾、樹立一批典型。
四、要把結窮親作為應盡義務,把辦實事作為責任所在,把促發展作為使命擔當,滿腔熱情地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進一步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強化為民意識、提升服務能力,樹立務實形象,為泗陽的和諧穩定、健康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學習經濟新常態心得體會 篇2
關于“新常態”的表述,對現階段中國經濟走勢的客觀基礎作出了新的研判,提出了經濟發展新階段對發展動力新的要求,也預示著我國宏觀經濟政策調整新的方向,因此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基于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背景和宏觀經濟基本走勢的判斷,作為基層工作者要在當前新形勢下,判定方位,理清思路。
新常態意味著經濟增長速度由過去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換。我國在經歷了過去30多年將近10%的高速增長、總體上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以后,不僅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發生了變化,而且原有的以投資和資本擴張為主導、低要素成本驅動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勞動年齡人口和資本積累率的下降使潛在增長率降低將成為必然趨勢和常態,而長期以來積累下來的產能過剩、財政金融風險加大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減弱等幾個因素的疊加,都使得經濟不可能再維持此前的高速增長。也就是說,減速或換擋是經濟發展內在因素導致的必然結果。更為重要的是,與前期增長減速主要源于周期性因素不同,現階段我國經濟增長減速主要源于經濟基本條件變化帶來的結構性因素,而這種減速也不能繼續簡單地沿用過往凱恩斯主義的總量需求政策了。
新常態意味著宏觀調控思路的轉換。除了原有的總量平衡外,結構調整、預調微調、防范風險和穩定預期將成為宏觀調控的“新常態”。適應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后中國新領導層在對現階段體制改革和經濟形勢特征提出全新的分析判斷基礎上,在宏觀經濟調控的內涵、目標、取向和政策工具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創新。中央的界定了“以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為導向、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的宏觀調控體系”,這與xx屆三中全會中“國家計劃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體系”提法有了重要的區別;中央提出“加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與產業、價格等政策手段協調配合,提高相機抉擇水平,增強宏觀調控前瞻性、針對性、協同性”,但是沒有把產業、價格政策放在宏觀調控體系之內,這表明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經濟調控職能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在宏觀調控的目標方面,多次強調“穩”字當頭,并提出“上下限”論,體現了底線思維的宏觀調控方針。在宏觀調控的取向方面,今年初以來中央對經濟形勢作出了“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重要判斷,政策思路從過于重視經濟增長速度向更加重視結構調整轉變。與此相適應,在政策工具方面,從“全面調控”向“定向調控”轉變,瞄準運行中的突出問題確定調控靶點,在精準、及時、適度上下工夫,根據不同經濟部門和區域實際采取更有針對性的精準調控方式。
面對新常態,無論是各級政府還是企業,都需要調整心態,適應新的環境,正如所說的要有“戰略上的平常心態”。新常態標志著持續高速增長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意味著經濟增長總量指標的重要性下降,也預示著長期以來唯GDP增長馬首是瞻的政績考核指揮棒將會淡化使用,這將改變過去以經濟增長速度為目標的偏好與思維定式。政府將更多資源和精力用于廣義的發展如社會保障、民生福祉、文化建設、醫療教育等方面,強化中央所提到的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對于企業來說,在增長速度下降、產能過剩的年代,勞動力等低端要素不再是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過去依靠拉關系、走后門等尋租行為獲取資源的機會成本或難度也加大了,創新和研發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價值的創造才是企業立足的基礎,因此大多數企業都要面臨轉型升級。
學習經濟新常態心得體會 篇3
9月26日本人參加了縣委中心組理論擴大學習會,認真聆聽了南京大學洪銀興書記的講座,對中國經濟新常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結合工作實際,本人有了進一步的思考,現將學習體會匯報如下:
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即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就應當以科學而冷靜的態度直面現實:第一,要從昔日的GDP崇拜和速度型情結中掙脫出來,以平常心態對待一個并不算快速的、自然而然但確實有效的增長速度。要重塑經濟增長的心理底線,認清經濟發展的規律。要清楚地把握當前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創新,是調結構,是追求經濟增長的結構效應,即通過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提升帶動經濟發展,而不是水平結構,即平面復制原來的產業結構。更不能迎合錯誤的速度情結而盲目刺激。必須明確,我們任何時候都必須重視就業,但這種就業應當是貨真價實的就業,而不應當是偽就業。
第二,在“新常態”下應當抓緊完成旨在建設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任務。經濟發展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微觀層面的事,是經濟規律自發作用使然。要正確處理宏觀調控和制度建設的關系。從世界經濟史的角度看,相當多的宏觀調控是顧此失彼、按了葫蘆上來瓢,我們切不可過高估計了宏觀調控的作用,更不能讓宏觀調控耽誤了我們的改革。
第三,通過合適的制度安排,激發大眾的創新。對于中國經濟而言,一個產業空間很大,跟到人家后邊模仿著做的時代已經過去,中國經濟已經到了不創新就不能發展、就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程度。我們必須通過制度安排,例如平等進入、公平競爭;保護知識產權;淡化官本位;鼓勵適當的冒險;包容各種創新伊始的“異端”;杜絕各種尋租的機會,把企業家精神引導到真正的創新而不是官商勾結的尋租。
學習經濟新常態心得體會 篇4
黨的xx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五大發展”新理念將決定未來發展路徑,成為引領社會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新常態,去尋找新的發展思路,去走新的發展路徑,樹立發展新理念。
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形成新常態,這新常態不僅是速度狀態,更是發展狀態,不僅是發展條件和環境的新常態,更是發展理念和模式的新常態。認識、適應、引領、發展社會新常態,是一個尊重客觀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創新性思維的過程,帶來的是發展方式、發展動力、體制機制的根本性轉變,從而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跨越。
要達到一個新常態發展共識就是要有發展的眼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勇于實踐。一個民族不能沒有精神支柱,一個國家不能沒有精神力量,一個政黨不能沒有精神追求,一個社會不能沒有價值標準,這精神支柱、精神力量、精神追求、價值標準就是這新常態中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精神食糧,只有不斷加強自身能力的建設,真抓實干,堅持改革創新發展,在“變”中凝聚智慧和力量,推動社會創新驅動,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格局,讓發展、改革的成果惠及到人民群眾的身上,讓人民群眾的“菜籃子”鼓起來,讓人民的“錢袋子”漲起來,讓人民的生活更有盼頭。
充分發揮“五大發展理念”的效用,要有創新的思維和行動,要有統籌協調發展的能力和水平,要有持續推進綠色發展的頭腦,要有“時不我待”改革開放的胸襟,要有不斷推進人人參與、人人盡力、共享發展的理念,全面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引領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形成新常態,激活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各方的智慧和積極因素,形成最大的“公約數”,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穩步前進。
黨的xx屆五中全會為我們規劃了“十三五”的藍圖,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時機難得,要充分利用改革的思維,創新理念,推進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協調統籌發展,奮力作為,形成新常態,引領社會革新新格局,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學習經濟新常態心得體會 篇5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各級黨委政府必須正視的新課題。市委常委會提出的創建“三個生態”,既是當前應對之策,也是長遠發展之謀。
讓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成為適應新常態之魂。適應新常態就是要有政治擔當、責任擔當,這是政治生態應具備的核心和關鍵。指出:是否具有擔當精神,是否能夠忠誠履責、盡心盡責、勇于擔責,是檢驗每一名領導干部身上是否真正體現了共產黨人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方面。只有擔當盡責,才會使政治生態名副其實,充滿活力。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經歷的歷史過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規律的客觀反映,是成長過程中積聚發力的前期轉折。各級領導要以對黨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擔當精神,勇于擔當,積極適應,按照市委常委會提出的講政治、講大局、講規矩、講團結“四講要求”,政治擔當;按照責任干事、為民謀事、勤奮理事、合作成事“四個堅持”,使命擔當;按照簡單共事、真誠相待、作風民主、自律嚴格“四點共識”,合作擔當。這樣適應新常態,方顯有識、有膽、有謀、有勇,才能抓到實處,才能顯效有為。
讓活力迸發的經濟生態成為適應新常態之要。新常態新在發展經濟的理念和思路,其核心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目的是在適應中探索規律,在適應中穩步發展,在適應中蓄勢待發。新常態應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不論是注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激發經濟發展活力,還是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積極發現和培育新增長點是動力之源、活力之源。活力迸發的經濟生態有利于培育新的增長點。堅持市場要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從各個層面激活發展要素,讓一切發展源泉充分涌流。堅持創新要實,靠產業化的創新來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長點,在石油石化、煤炭生產轉化“兩個千億級產業鏈”延鏈、補鏈、擴鏈上創新創造,在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循環鏈建設上創新突破,把慶陽最大的資源優勢轉化為富民興市的經濟優勢。
讓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成為適應新常態之基。新常態的特征之一,就是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自然生態是經濟發展的根基,是適應新常態之本。適應新常態就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著眼于開發資源與保護環境的有機結合,統籌于當前發展與造福后代的協調統一,這既是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的應有之義,也是新常態下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所在。要讓自然生態成為適應新常態之基,必須自覺遵守經濟規律、社會規律、自然規律,堅決不上污染項目,堅決不做短期項目,堅決不為政績項目。堅持依靠資源,但不依賴資源,開發資源,但不出賣資源,加快由“黑色印象”向“綠色主題”轉變,走出一條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高度融合的綠色崛起之路。堅持實施“再造一個子午嶺”和“固溝保塬”兩大生態工程。堅持優化生態布局,提升環境質量,讓人民群眾共享“生態紅利”、分享“綠色福利”。這樣適應,方使新常態成為有源之水,才會有新生態“清如許”的盛景。
立足新理念才能把握大局,順應新常態方可乘勢而進。筑牢政治生態的基座,才能托起經濟生態的“大廈”,營造自然生態的“美景”,更能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
《2019年樹立新理念引領新常態心得體會》是由小編為你整理收集,歡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