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清潔工程現場會解說詞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各位領導,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通透的綠、明凈的水和整潔的住房,遠處的層林、錯落有致的果園、村中心塘邊的花木,構成這里獨特的綠。
我們的前邊是文化廣場和戲臺。 近年來,青峰山灣鄉風文明理事會,在村支部的領導下,把加強“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清潔鄉村、美化家園”建設放到重要位置,先后投資200多萬元,建成了文化活動中心、休閑公園、戲臺、文化廣場。不僅使村民們可以在這里學習文化知識,參加唱歌、跳舞,下棋、打球等文體活動,還成了村民致富的“加油站”,有效促進了鄉風文明。
(進入灣巷道后)各位領導,我們繼續往前參觀。自XX年以來,青峰山灣按統一規劃,改水、改廁、改圈、改廚。XX年對房屋進行立面改造,并每家門前都配備一個垃圾桶,道路兩旁設置了分類垃圾桶,自然村有垃圾分類屋。全灣共有4名保潔員,保潔員每日將入戶收集的垃圾到這里進行再次分類處理,后由村保潔服務中心,將垃圾轉運到鎮垃圾壓縮轉運站。
(鄧定遠將軍故居)青峰山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眼前這座古宅就是原國民黨陸軍中將,中國臺灣陸軍總司令部政治部主任鄧定遠的故居。鄧定遠生有6子1女,其中次子鄧祖琳,國民黨上將,曾任中國臺灣陸軍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國防部總政治部作戰部主任。
(南陽堂前)在中國農村,宗族觀念根深蒂固。青峰山灣鄧氏宗族文化源遠流長。光前裕后,光宗耀祖。是鄧氏宗族文化的內核。鄧氏族譜世系中亦有光宗耀祖之派系。其文化主旨主要體現在家譜堂匾文化、名人先賢文化和族規禮儀文化上。其文化內涵與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文化基本要求一致,與宗族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相適應。鄧氏宗族文化中的《族歌》、《族規》、《族訓》等,大力提倡尊老愛幼、鄰里和睦、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風俗,以社會公德來制約個人行為,以文明鄉風來加強村民和諧,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民主參與意識,推動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發展。
(清峰寺)各位領導,“步上清峰倦眼開,白云堆里見樓臺”。 這里山風徐來,香煙裊裊,是觀光度假休閑養生的天堂,祈福求祥凈化心靈的圣地。它始建于西晉元康年間,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明朝的劉伯溫軍師在清峰寺得到智隱老和尚贈送的18冊兵書,輔佐朱元璋奪得天下,洪武皇帝為酬謝智隱老和尚,親自游覽此寺,并御筆書寫“清峰古剎”四個大字,還在寺門前立有御碑。
簡述青峰山傳說故事(有時間可介紹傳說故事)
1、石觀音,位于青峰山山頂,有一塊豎立突兀的巖石,如果站在青峰寺廟門仰望,這塊豎立的巖石,就像一位面目慈祥,站立合掌的觀音菩薩。
2、蛙鼠石,青峰山北側的半山腰上,有一對對峙的哇鼠石。石青蛙蹲坐昂頭,好像“呱呱”鳴叫;石老鼠伏地、伸頸、探頭像在“作作索索”四處覓食。
3、女兒墳,青峰山北面半山腰上有一塊白色墓碑的便是女兒墳(青峰山灣養女,生父姓張)。該女與大冶金牛鎮一姓柯青年訂婚,于結婚前突發急病去世,便葬于此地。后來柯氏灣子曾出過21名秀才和4位舉人,柯氏認為宗族的發跡是源于張氏葬于此福地,便年年來祭祀。青峰山鄧氏宗族不滿柯府祭墳的虔誠,認為拉走了青峰山的風水,阻攔柯姓上山祭奠“女兒墳”。后經協商,鄧姓同意柯姓只能遠遠的隔地望祭,不能上山掃墓。于是便流下了一段望祭“女兒墳”的傳說。
4、一夢拯救清峰寺。明代永城里曹氏“七世祖妣陳太恭人”,是“二箕公之德配”,明皇義女。曹陳氏逝世后,皇上曾親下一道圣旨:“擇地下葬,遇廟撒廟,遇祠撒祠……”曹家捧著圣旨,請一位陰陽先生在方園幾百里地區四處考察。經過幾年的趕地,陰陽先生終于選中了清峰寺觀音堂這塊風水寶地。曹家于是把用黃沙捂蓋了七年的棺木運送到清峰寺,朝廷也委派出百名御林軍督葬。棺木下葬前的晚上,陰陽先生偶得一夢,夢見觀音菩薩對他說:“烏鴉撲泉不下葬,何苦占我觀音堂?寺前一里遺大地,掘穴三尺露石床。待到鯉魚把樹上,馬兒騎到人頭上,鐵帽將軍匆忙到,棺木下字大吉祥。”天一亮,陰陽先生就爬上青峰山頂,只見寺前一里地左右,有一座山酷似一只撲打著翅膀喝水的烏鴉。陰陽先生帶著曹氏子孫,趕到此地一看,拍手叫絕:“好地,好地!多謝觀音菩薩的指點。”于是決定移棺木到此地下葬。
青峰山灣,亦綠亦畫亦產業,她猶如一幅完美畫卷,鬼斧神工、淋漓盡致、一氣呵成。
各位領導,“東風便試新刀尺,萬葉千花一手裁。”我市轉變觀念,創新思路,深入開展的以改善村容村貌為主要內容的“清潔鄉村”工程,使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發生顯著變化。xx鎮將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的號召,大力開展“清潔鄉村”工程,緊緊圍繞農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從基礎抓起,從根本抓起,讓廣大干部群眾行動起來,妝扮美化自己的家園。在此,再次感謝各位領導蒞臨xx鎮檢查指導工作。祝各位領導,身體健康,工作順利,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