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演講稿:我的夢,教師夢
我成功了!他們看著自己稚嫩的文字變成鉛字,自己的畫成了班級墻壁的裝飾,別提有多高興了!有些孩子放學了還不舍得下去,家長沒來接的孩子又匆匆跑上四樓,回到教室,問他怎么不在一樓等著,他說:“我喜歡我們自己的教室,喜歡看王老師買的書。”聽到這話,我真的好開心啊!
圓夢行動二:讓語文學習成為身心成長的精彩體驗
在《大教學論》一書中,夸美紐斯曾給老師這樣的建議:“要找到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而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我努力讓孩子們在真實的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新學期的班委競選是我想要訓練孩子們演講、寫作能力的一個機會。在暑假里我就打電話給班級考試前20名的同學,讓他們準備班委競選的演講,并提示了內容需要談到自我介紹,對班級崗位的認識,對自己的要求,最好能有段特色展示來拉票。孩子們非常重視,在開學第一天,我又給他們對“如何做一個精彩演講”進行了“培訓”,經過幾次輪番的行為訓練,他們在形象氣質、談吐動作方面已經有點模樣了,緊接著我又對好的演講稿和差的演講稿進行了對比點評,讓他們回去針對自己的問題進行修改。周五第一次的班會課,我進行了非常正規的班委競選活動,當天的回家作業就是:寫《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演講》,競選演講成功的同學對演講稿進一步修改,沒有演講的同學想想如果有一天自己站在演講臺上,會說些什么。作業收上來后,看到孩子們對自己的深刻剖析,對班級工作的熱忱向往,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我真佩服這些才剛剛升入二年級的“小毛頭”。
還有令我驚喜的事呢!那就是,為了拓展學生的閱讀量和識字量,我對每篇課文都精心設計了閱讀鏈接,讓他們從這些相關的文章中更加深入地去理解文意、了解作者、拓寬想象。記得在教第二課《風》時,我學好生字,講完課文后,給了他們兩個閱讀的鏈接,一個是《四季的風》,一個是《海上的風》,告訴他們,風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方,給人們帶來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就算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方,不同心情的人感受到的風也是不一樣的。讓他們大膽想象,用上“風像( ),它( )。”的句式練習說話,他們的精彩表達讓我自愧不如,在他們的眼中,“風有時像個調皮的孩子,把媽媽晾在繩子上的衣服挨個地試穿!有時像個可愛的小壞蛋,偷走奶奶菜籃子,又偷偷送回來!不過他發起脾氣來,你可要小心哦!他打個噴嚏能把大樹吹得歪七扭八,甚至把樹連根拔起!”(邱黃鶯)“春風像一個心靈手巧的小畫家,用她那靈巧的雙手染綠了柳枝,染紅了桃樹,染黃了迎春花。”(趙存煜)“夏天的傍晚,大樹下的風像是一個懂事的乖孩子,給乘涼的人們帶來絲絲涼爽。”(錢蓓妮)“風像一只調皮的小猴子,一會兒拽著樹枝蕩秋千,一會兒玩累了,又在樹下休息。”(李子寒)“風像一個愛干凈的小姑娘,走到哪兒,就把哪兒打掃得干干凈凈的。”(徐怡婷)“風像個愛玩捉迷藏的調皮蛋,一會兒躲在媽媽的裙子里,把裙子吹得鼓鼓的,一會兒又鉆進奶奶的袖筒里,真讓人捉摸不定。”(齊昊)瞧!他們的想象力多豐富,真是不可小看他們啊!有時候,老師多用一點點心,學生的學習就會多很多樂趣,少一些枯燥。在學習《丁丁的研究報告》時,我鏈接了法布爾的《昆蟲記》,精美的童書讓孩子們愛不釋手,不需多言,他們已經看懂了研究報告需要封面,作者,目錄,內容要圖文并茂,最好用比喻句讓讀者更加清楚地了解研究對象。此后收上來的“研究報告”,恐怕比“丁丁的研究報告”還要好!
圓夢行動三:和家長攜手,為孩子的人生插上騰飛的翅膀
鄭淵潔在《教子秘訣》中談到他的教育觀念:“先給獸身,再給人心,最后才是知識。”我很贊同,也在家長中大加宣傳,我設計了“玩伴通訊錄”,鼓勵在同一個社區的孩子一起玩耍。在家訪的過程中,我也強烈要求家長每天監督孩子運動至少一小時,別讓他們真的變成籠中的金絲雀,柔弱無助。還讓孩子們給自己設定一個健康目標,每個階段堅持一種運動,在家長的監督和認可下,做到的同學可以到我這里敲一個“你真棒!”的章。
我還借助“教師節”這個機會,在班級里開展了“學會感恩,快樂成長”活動,讓孩子們以吟誦詩歌、制作卡片等方式來表達對“老師(任課老師、爸爸媽媽、對自己成長有幫助的人)”的感恩,加深孩子們對老師、父母辛勤工作的理解,對身邊人點滴關心的理解,從而使他們主動地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善待身邊的人。記得一個孩子在感恩卡上寫道:“親愛的王老師:實在不知道用什么話語來稱贊您.因為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一句最適合的話,什么優美的語言都比不上王老師對我們的真心疼愛,在這個屬于您的節日里,我作為班長代表全班的小朋友真誠地祝福您:教師節快樂!越來越漂亮!”還有個孩子寫道:“親愛的老爸老媽:王老師說爸爸媽媽是我們人生的第一個老師,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老師,是你們教會我們說話,撫養我們長大,今天是教師節,我想對你們說:‘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我永遠愛你們!’”這次活動之后,很多人對我說“謝謝老師!”,有學生,更多的是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