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元旦有什么不一樣
元旦年年有,元旦年年過。可是不知你是否知道我國元旦這個節日的由來,古今元旦有何不同?且待樂奀就與你說說!
所謂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通常是每年的1月1日。現在通用的公歷元旦,始于公元前46年。這一年,凱撒制定了儒略歷,把這一天定為元旦,以紀念羅馬神話的門神janus,后來這個詞演化為英文的一月january。據說凱撒開始是把冬至日定為元旦,但人們不同意,堅持要以朔日即看不到月亮之日為元旦,這才把元旦延后至冬至后10天。世界上最先進入元旦的國家是大洋洲的湯加,與湯加相距不遠的西薩摩亞由于位于日界線東側,反而成為最后一個進入元旦的國家。我們中國則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
在漢語中,“元旦”一詞是個合成詞。《爾雅·釋詁》解釋:“元,始也。”“旦,早也。”另外,在《說文解字》里對“旦”字的解釋為:“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是個象形字。按現在通俗的講法,“元”是開始、第一之意;“旦”有早晨的意思。那么,“元旦”合在一起就是新年的第一個早晨的意思。后又引申為“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在我國,“元旦”這一名稱,據傳說起于三皇五帝的顓頊時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顓頊以農歷正月為元,初一為旦。而“元旦”一詞最早的史書記載見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上面提到,顓頊時期即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但是此后的夏商周秦漢歷朝的元旦日期并不相同。據《史記》記載: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元旦即在正月初一這一天;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元旦即在十二月初一這一天;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那么元旦應是十一月初一這一天。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我們不難發現,這是夏歷(亦即農歷或陰歷),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而更接近于咱們現在的春節!。
到了近代,辛亥革命成功后,孫中山先生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定陽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定陰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今天所說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正式將陰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并通過決議、寫入相關文件中,一直沿用至今。
我國境內還有許多兄弟民族,有些也有自己的歷法和元旦。如:藏族就有藏歷,歷史上藏歷與漢歷、印度歷法相結合,到元代形成了獨特的歷法。藏歷新年與春節關系有三種:同一天、相差一天或相差一月。
那么,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元旦又如何呢?埃及人發現天狼星和太陽一起升起,尼羅河水立即上漲,他們就把這一天作為元旦,稱為“漲水新年”。印度從每年10月31日起為新年共5天,第四天為元旦。印度各地有以痛哭或禁食來迎接元旦,所以有“痛哭元旦”、“禁食元旦”的稱謂。伊朗實行伊斯蘭歷,季節、月份不固定,他們慶賀新年就是慶祝春天到來,往往是在公歷3月下旬。泰國人(包括我國的傣族)的新年是潑水節,也叫宋干節,宋干是梵語譯音。世界上有些國家實行佛歷,如:斯里蘭卡、泰國、柬埔寨等,其佛歷新年是每年的4月14日。此外,阿富汗把春分作為元旦,猶太人把秋分作為元旦,而寒帶的因紐特人(愛基斯摩人)的元旦則不是固定的,他們把第一次下雨作為元旦。
古今中外的元旦有什么不一樣就到這里結束了,同學們一定要認真閱讀,希望能有所啟發,對大家的學習和生活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