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習俗 元宵節的歷代習俗
唐代不僅在花燈的建造上推陳出新,燈下的歌舞百戲更是令人目不暇給。宮中所選出的歌女,頭戴花冠,身穿霞帔。每一名女樂的服裝就要破費三百貫,整個元宵慶典的豪奢也就不難想像了。同時,民間在元宵也盛行“牽鉤”之戲。牽鉤即拔河。封演(七五六年進士)的《封氏聞見記》中記述唐代元宵拔河的盛況:“兩鉤齊挽,大中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輸,名曰拔河”。
宋代元宵張燈的日子,自太祖干德五年(九六七)入手下手,增添為五天。皇帝們甚且標榜“與民同樂”,在元宵節的晚上登御樓與近臣飲宴,宋徽宗朝(一一○一~一一二五),還賜酒給過往“仰觀圣顏”的仕女。因為放燈時候的耽誤,商人莫不絞盡腦汁推出新型的花燈。宋朝的花燈制作,比唐朝更勝一籌。據《東京夢華錄》(序于一一四七年)的記載,宋朝皇宮內的燈山,上面有采繒結成的文殊菩薩跨獅,普賢菩薩騎白象等裝飾。菩薩的手臂可以搖動,手指出水五道。這都是工匠運用轆轤絞水所設計出來的特別結果。皇帝既然喜好賞燈,各地縣官也投其所好,紛紛進奉各色特制的燈飾。如姑蘇的五色玻璃燈,福州的白玉燈,新安的無骨燈,讓人目炫瞭亂。此外,百戲競陳的現象也極其盛大,有“擊丸蹴踘,踏索上竿,趙野人倒吃冷淘,張九哥和鐵劍,李外寧藥發傀儡,小健兒吐五色水,旋燒泥丸子,大特落灰藥榾兒雜劇,溫大頭 力美頭下調個通到成技,雖薦以模,引沒態款去,也用通。,小曹嵇琴,黨千簫管,孫四燒煉藥方,王十二作劇術,鄒遇、地步廣雜扮,蘇十、孟宣筑球,尹常賣五代史,劉百禽蟲蟻,楊文秀笛,更有猴呈百戲,魚跳刀門,使喚蜂蝶,追呼螻蟻,其余賣藥賣卦,沙書地謎,奇巧萬端,日新耳目”。
北宋時代,猜燈謎流動的到場,使得元宵的節日習俗加倍的厚實。燈謎就是將謎語貼在花燈上,讓人一面賞燈,一面猜謎。由于謎底不易料中,就像山君不易被射中一樣 者過,施體顯非看的業內條戴機牙,能的備基詐。,所以燈謎也稱“燈虎”。燈謎固然不是什么偉大的文學作品,但在制作上,仍需運用巧思。是以、謎面的設計要合適“八美”,即句練、法凈、語圓、意明、字切、雅馴、超脫、體備。而傳統的燈謎更要考究必然的格局。凡是所謂燈謎格有廿四種:秋千格,卷簾格,白頭格、徐妃格、求凰格、諧音格、玉帶格、粉底格、燕尾格、蝦須格、雙鉤格、加冠格、脫帽格、納履格、解帶格、脫靴格、系鈴格、上樓格、下樓格、掉首格、失落尾格、平分格、碎錦格、轆轤格。這些謎格,如困運用適合的話,往往可以制出十分高深的燈謎。
宋朝的元宵舉動如斯的豐碩,所以常日深居簡出的婦女莫不趁此機遇外出大飽眼福。元宵夜婦女的妝扮還尚有一番講究。因為是月下出行,所以服飾為白色。頭上插有各類珠翠環抱的飾物,名目浩瀚,有所謂“鬧蛾、玉梅、雪柳、菩提葉、燈球、銷金合、貂蟬袖、項帕”等等(《武林舊事》)。還有一種白紙剪成的年夜蟬,稱為“宜男蟬”,為宜子之喜兆。據周密(一二三二─一三○八)的《武林舊事》記載,這些盛妝的女子往往會在人潮擁擠的時刻失慎遺掉身上的飾物,于是“至夜闌則有持小燈照路拾遺者,謂之『掃街』。遺鈿墮珥,往往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