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吃什么(精選9篇)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吃什么 篇1
喝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吃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團圓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將藕切片,每兩片間下端相連,中間夾肉、文蛤等調制而成的餡,外拖面煎至金黃,此又稱藕餅,與月餅有異曲同工之妙。目前市場上藕的品種主要有兩種,即七孔藕與九孔藕。江浙一帶較多栽培七孔藕,該品種質地優良,肉質細嫩,鮮脆甘甜,潔白無瑕。中醫認為,藕經過煮熟以后,性由涼變溫,對脾胃有益,有養胃滋陰,益血的功效。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吃什么 篇2
月餅是久負盛名的中國傳統糕點之一,中秋節節日食俗。月餅圓又圓,又是合家分吃,象征著團圓和睦。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于中秋節所食。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后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月餅與各地飲食習俗相融合,又發展出廣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等月餅,被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
中國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飲食習俗。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贊美月餅,從中可知宋時的月餅已內有酥油和糖作餡了。到了元代,相傳人們曾利用饋贈月餅的機會,在月餅中夾帶字條,約定八月十五夜,同時行動,殺死趕走蒙古“韃子”。到了明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雜記》載:“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吃什么 篇3
吃田螺
至于中秋食田螺,則在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志》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間認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但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節特別熱衷于食之呢?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肉質特別肥美,因此是食田螺的時節。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廣東吃芋頭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吃桂花鴨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于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吃什么 篇4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逢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
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
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逢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逢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
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逢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逢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
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
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逢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吃什么 篇5
今天是中秋節,晚飯后,我和爸爸、媽媽坐在陽臺上,邊聊天邊賞月。
天上一輪金黃的明月又圓又亮,仿佛是一個大玉盤,那玉盤把銀廣撒向大地,皎潔的月光,如薄紗般輕柔,天上的云很淡,風很輕,醉人的桂花香氣在微風的吹佛下一陣陣飄過來,讓人不由得醉了。
我們拿出月餅,瓜果,媽媽突然提議,我們來個吟詩比賽吧,要每句詩中都要帶有“月”,誰要是接不上或者是沒有帶“月”字,要受罰。于是,我一馬當先地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秦時明月漢時關,月落烏啼霜滿天。”“海上生明月,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爸爸,你胡謅啥呢?你輸了,罰你唱歌。”……
我們吃著香甜的月餅,聞著陣陣的花香,欣賞著皎潔的月光。多么美麗愜意的夜晚啊!全家人團聚在一起,我感到特別的幸福。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吃什么 篇6
中秋的味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古往今來,有許多關于中秋的千古佳句,他們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向往。
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中秋的月最圓,看著皎潔的月光,我看到了中秋的味道。此時此刻,我多么想給不能回家團圓的祖國建設者們捎去一聲問候:“中秋節到了,你們卻遠在他鄉,為人民服務著,放棄了團圓的機會,我祝你們中秋節快樂,一切順利!”中秋的明月清澈明亮,一切不順心的都被拋到九霄云外去了,靜靜地,使人浮想聯翩。
吃著甜甜的月餅,我聞到了中秋的味道。我不禁想起了一個詞——感恩。一家人坐在月下,津津有味地吃著月餅,細細地品味著中秋的味道。我想對父母說:“感謝你們給予的生命,感謝你們給予的培養,感謝你們造就了我。是你們無條件地容忍我的無理取鬧;也許,你們深切的愛是用任何話語無法表達的,現在,我會努力的!”
中秋的味道香香的,中秋的味道濃濃的,中秋是一個多么有意義的節日啊!在這個有意義的節日里,我過得十分充足。中秋最美,美不過真心的祝福,我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吃什么 篇7
在這里,我要向大家介紹一個節日,這個節日就是我們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中秋節。這中秋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了,因為這一天我們家就會做許多事,我們小孩子會吃好吃的,下面,就讓我講一講在中秋節這一天我們在家中都會干嘛吧。
在中秋節的這一天,我們做得事中,就兩種是一定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吃月餅。再過中秋節的前幾天,我們家都會準備好材料,準備這些材料可不是自己做的呦,我們可不會打月餅,我們會送到專門大月餅的地方,用這些材料做各種不同的月餅,有:綠豆沙月餅,有五香月餅,還有一些我不太清楚的月餅。
然后在這一天,我們家里如果來了一些人,我們也會邀請他們一起跟我們吃月餅,每逢在一塊吃月餅的時候,我們都是爭相恐后的比賽吃月餅,看誰吃的多,嘿嘿,因為我們的胃口小,所以,最多也就只能吃2個,不過,有我小弟弟在,我就永遠不是最后一名!
那么另一件必做的事情,就是在這一天,最浪漫的事情:賞月。我們在中秋的這一天晚上,都會到房頂上一起賞月。這個時候,我們就會邊賞月的同時,聽一些關于月亮的傳說,其中我們最喜歡聽的也就是經常聽的故事:嫦娥奔月。于是,每每講完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再去賞月的時候,就會隱隱約約的看到月亮上有一個人影,在上面自由自在的跳起舞來,好像是在慶祝中秋節的到來呢!
這就是我們給你們介紹過的節日:中秋節,你們喜歡嗎?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吃什么 篇8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中秋佳節。歷法說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每逢八月十五人們仰望夜空,看到較之其他月份的更圓、更皎潔的圓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他鄉的游子,也以此寄托自己的思鄉之情。因而,中秋節又稱“團圓節”。
“中秋”最早記載于《周禮》,其意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里面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自古關于中秋節的來源有兩種說法。
中秋節的習俗
其一,與農業生產相關。“秋”字的含義是:“莊稼成熟曰秋。”農歷八月,各種農作物逐漸成熟,農民們為表達因豐收喜悅的心情,便以八月十五這天作為節日進行慶祝。因為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節”。
其二,《禮記》有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因而早在春秋時代,帝王有祭月、拜月的活動。后來達官貴人和文人學士也相繼效仿,漸漸傳到民間。形成舉國歡慶的節日。
相傳后羿射日成功,拯救了人民,獲得王母娘娘所賜兩顆仙丹。如若服一顆就會長生不老,兩顆就會即刻升仙。后羿大喜,想與自己的愛妻——美麗善良的嫦娥——一同服用。
后羿把仙丹交給嫦娥,讓她先珍藏起來,以擇良辰吉日,沐浴更衣再一同服用。然而此事,被后羿的手下蓬蒙所知,趁一日后羿不在家,就持劍闖人女眷居所,逼嫦娥把仙丹拿出來,嫦娥自知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趁其不備,把仙丹全部吞人腹中。嫦娥吞下仙丹,身子馬上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空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神仙。
后羿回來不見愛妻,得知因果,傷心欲絕的他仰望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朦朧中他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妻心切,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并逐漸演化出眾多中秋節的習俗。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吃什么 篇9
稱月餅為月光餅
小時候,我們住在樂清一個叫泮垟的鄉下地方。那些年我們家特別窮,經常米都吃不上,家里曬了一屋的大頭菜當飯吃;我媽是城里嫁過來的,咽不下大頭菜,就把鹽炒起來,就著大頭菜吃。實在沒路走了,爺爺去打圍塘,拉煤,我爸就去了湖北采石場做粗工。奶奶跟我說,到了八月十五,你爺爺和你爸都會回來。但往往到了那天,只有爺爺能回來。
奶奶對中秋特別講究。中秋前幾天,奶奶就讓我們去河塘里挖青滋泥,做成一對燭臺形狀的泥胚,在泥胚頂端各預埋一截香梗。到了八月十五,青滋泥陰干了,“燭臺”也制成了。
溫州人稱月餅為月光餅。我的鄰居們早幾天前就開始做月光餅了,有“麻月”、“三錦”、“空心餅”等等,做好后一個一個地擺開,晾在米篩里。“麻月”很大,圓徑有一尺左右,實心的,餅上撒滿芝麻;“三錦”小一些,餅里面有飴糖、瓜子、核桃等餡,表皮酥脆,一碰就有餅皮散落下來。我十歲前只見過,沒吃過這種餅;“空心餅”是中空的,外面稍裹些芝麻的白色小餅,個比荸薺稍大一點。這種餅,我至今不知道是什么味道。他們做好月光餅,晾一晾,就用一種厚厚的黃紙包起來,用紅絨繩系起來,開始提著月光餅走親訪友。條件好一點的人家,還帶上芋頭、粉干,再好一點的,還會加上一刀豬肉。我們家只有在八月十五下午開始做月光餅,面粉是借來的,只夠做一個“麻月”,餅上的芝麻清清楚楚,大約四到五顆。大人們告誡說,這時的“麻月”還不能吃,要到晚上拿到“月光佛”下面曬曬才能吃。
對著月亮恭敬禮拜
傍晚,圓月從東山頂升空,還帶著點紅暈,就像一個冒熱氣的月光餅。奶奶在小院子里擺出一張小桌子,桌子中間放上“麻月”,再放上幾樣現成的東西——舍外園子里摘下的柚子、燈籠果,河里摘的菱角之類的。
奶奶在柚子上插上三炷香,然后喊我們把“泥燭臺”拿出來,插上一對蠟燭。一大家子人站在桌子后面,小孩們站前排,大人站后面,對著月亮恭敬禮拜。奶奶神情特別嚴肅,有祭詞:“月光佛,你先吃,吃了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我們根本無心關注祭詞,目光爬上桌子上的“麻月”,再穿過閃爍搖曳的燭光和裊裊香煙,盯著天空中的月亮,心里想著:月光佛,你快點曬我們的月光餅,曬好了我們可以吃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