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秋節的歷史淵源,看傳說寓意,品民族特色(通用7篇)
從中秋節的歷史淵源,看傳說寓意,品民族特色 篇1
關于中秋吃月餅就有這樣的一個傳說"月餅起義",始于元代,那時中原百姓都不滿元朝的殘酷統治,為了*元朝的殘暴統治,并聯絡各地一起起義,朱元璋與劉伯溫就想出將起義的指令藏在月餅里,在發到各路義士手中,并約定在八月十五晚共同舉世。當然這也只是傳說,但是明代確實在餅食的文化上做的很到位制作餅食的工藝也是五花八門,根據明朝文獻《熙朝樂事》和《宛署雜記》中都提到了月餅,在這種情況下也就不難理解,月餅在全國范圍作為中秋節的節日食物,可以肯定是從明朝開始的,而后也一直傳承至今。
從中秋節的歷史淵源,看傳說寓意,品民族特色 篇2
唐玄宗李隆基,根據記載開元17年,宰相源乾曜和張說聯名上奏折《請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表》,八月初五正是唐玄宗的生日,開元盛世,唐朝最鼎盛的時期,希望皇上可以將這天定為節日,以慶祝自己的生日,也正是因為這個華麗的馬屁深得皇帝的心意,此后,唐玄宗的生日便成了舉國歡慶的千秋節,大赦天下,大擺筵席,象征自己的唐朝盛世千秋萬代。元寶7年,唐玄宗認為這名字不好,將千秋節改為天長節,那時日本來唐朝進貢,認為這個節日好,便也將這個節日帶到日本,天皇生日就沿用天長節的名稱。元寶15年,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繼位,也就是唐肅宗
唐肅宗為了效仿唐玄宗,將自己的生日也就是九月初三定為地平節,大擺筵席,大赦天下,舉國歡慶,但是由于安史之亂的原因,使得唐朝早已失去原有的光輝盛世,兩個節日對于那時唐朝已無力維持,于是就將兩個節日合并定為八月十五為天長節。直到公元960年,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
即位后,改國號為宋,雖說那時唐朝已經覆滅,但八月十五這天老百姓依然過著天長節,這對于趙匡胤來說這是之前皇帝的節日,如何能在我這里過得,但是民心所向,不能違背,于是就將天長節命名中秋節,中秋節也是由此而來。北宋時期,蘇東坡寫過一首詩詞《水調歌頭》
序言就是"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中秋之際,蘇東坡喝醉酒寫下的這首詩詞,并且懷念自己弟弟蘇轍的心情,自此,中秋也寓意著對家人的思念,更寓意著家人的團圓,因此,中秋節官方也是給了三天假日,讓大家可以和家人聚聚。那么為何中秋節要吃月餅?月餅和中秋又有著怎樣的聯系呢?
從中秋節的歷史淵源,看傳說寓意,品民族特色 篇3
在唐代,人們除了吃月餅外,還有燃燈,觀潮,熬夜等習俗,到了宋朝,中秋節是個很隆重的節日。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即使是貧窮人家,也都會典當衣物去購買酒菜,歡度中秋。
到了明代,中秋節又成了婦女歸寧節、團圓節。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探親,但是當天必須返回夫家,不能在娘家留宿。隨著朝代的更替,到了清朝,中秋節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入夜,當月亮初升,家家院內設一小桌,上陳蘋果、柿子、石榴、棗、梨,稱之為“五色果供”。中置儲藏多日的西瓜一個,瓜前豎立一月餅,兩旁各擺熟毛豆角一盤。
由此可見,古人的中秋節過的隆重而又有味,到了現代,隨著科技的發達,手機族越來越多,回家過中秋很多人都不愿意放下手機,所以覺得中秋節除了放假外也沒什么特別的。所以大家趁著這個中秋團圓的好機會,多于家人聊聊天,一塊坐著喝喝茶,這何嘗不是一種“孝”呢?
從中秋節的歷史淵源,看傳說寓意,品民族特色 篇4
關于中秋節的來歷以及形成的說法,至今說法不一,一般來說都與古代的神話故事相關,比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故事,一般來說,通過各種影視劇,我們都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
嫦娥奔月講述的是,遠古的時候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導致民不聊生,后來有一位名叫后羿的英雄,射下了天上的九個太陽而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又娶了善良美麗的嫦娥,成為令人羨慕的恩愛夫妻。
然而好景不長,在后羿到昆侖山時遇到了王母娘娘,求得長生不老藥,服用此藥后可以升天成仙,因為長生不老藥只有一顆,后羿舍不得嫦娥,就沒有食用,并且交給嫦娥保管。
有一天后羿出門狩獵,他的一個奸詐刁鉆、心術不正的土地逢蒙趁機去逼嫦娥交出長生不老藥,嫦娥為了不讓仙藥落入壞人手中,只能自己吞服,最終成了月亮上的神仙。
后羿回家之后,悲痛欲絕,發現嫦娥就在月亮上,后羿思念嫦娥,就在后花園里面擺上嫦娥愛吃的東西,祭奠在月宮的嫦娥,后來百姓也知道嫦娥成仙,因此都紛紛在月下祭奠嫦娥,中秋節的風俗逐漸傳播開來。
這些神話故事最早記載于西漢時期的《淮南子》當中,是我國古典神話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祭月的活動早在漢朝之前就已經存在。
從中秋節的歷史淵源,看傳說寓意,品民族特色 篇5
最早含有中秋節寓意的一個傳說,大概就是以嫦娥為主人公的傳說了。相傳,在非常遙遠的遠古時代,天上有十個龍子,就化作了十個太陽,每天照耀著人間,酷熱無比,河流開始干枯,土地也開始龜裂,百姓們都民不聊生。此時出現了一位善于射箭的男子,名為后羿,他心懷百姓,看到人們如此痛苦,便拉弓開射,直接將天上多余的太陽都射了下來,從此天上只剩下一個太陽,人們的生活也逐漸恢復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里。
后羿也因此非常具有聲望,慕名而來的許多人都向他學習射獵,而其中卻混入了一個心術不正之人。后羿有一位美麗善良的名為嫦娥的妻子,后羿在有一次拜見西王母時獲得了一包長生不老藥,據說喝了這個藥就會化身成仙,但是后羿十分愛自己的妻子,不忍拋下她,于是就將這包藥交給她保管。有一天,后羿照常帶著弟子們出門狩獵,而那個心術不正之人便稱病留了下來,趁著沒人,逼入嫦娥的臥室,命令她交出不死藥。
而嫦娥面對這樣的情況,情急之下只好自己將藥喝掉,于是一瞬間,嫦娥的身體就變得非常輕,飄上了天空里,她不舍得離開丈夫,于是就選擇了距離丈夫最近的月亮,在那里生活。而后羿回來之后,得知此事,非常悲痛,他看到月亮上有著嫦娥的影子,于是就為妻子擺了案臺來祭祀供奉。而周圍的百姓聽聞了這件事,也十分傷心,紛紛為善良的嫦娥擺了供桌。于是從此以后,中秋時節供奉月亮的習俗就流傳了起來。
從中秋節的歷史淵源,看傳說寓意,品民族特色 篇6
八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緩慢發展而來的。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中秋時節,人們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更多地被賦予了思念親人的色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詞句貼切地反映了中秋佳節的意義,反映了人們對月圓的期盼和對相思之人的牽掛。
寓意著家人團圓圈家歡樂,正因為八月十五的月亮很圓很亮的原因,所以這個節日又被稱“團圓節”。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中秋是全民的節日,但從前有的地方婦女在中秋有她們獨特的節俗活動,如“拜月”,俗傳中秋是月亮生日,月亮被稱為女神。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說。吳地有“走月亮”之俗,婦女盛裝出游,互相往還,直到天明雞唱,猶婆娑月下。婦女拜月之俗的形成,可能和古代月亮主生育的民間信仰有關,有些地方拜月活動結合求子儀式,是其證明。閩南及中國臺灣地區的婦女,中秋節有“聽香”之俗,聽香人燃香禮拜后,或靜立或出游,注意竊聽別人語言,以占卜吉兇。
月是民族和諧、家庭幸福的象征。自古以來,中秋節不僅是小家團圓的日子,更是舉國歡慶的時刻。從時令上看,中秋是“秋收節”。當然,現在看來,名義上拜月亮,其實念念不忘的應該是自己的祖先吧,還有就是思念那些遠方不能夠團圓的親人們。總之,中秋節,就是團圓節,就是溯宗追遠,就是一家團聚的節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從中秋節的歷史淵源,看傳說寓意,品民族特色 篇7
從現有的歷史史料來看,我們可以推測出來,中秋節最初的來源可能是來自皇帝的祭祀。據說在詩經寫作的時期,作為一國天子,就要開始對天地進行相應的禮儀活動,其中就包括對月亮的祭祀,而這種祭祀由于是帝王活動,十分具有影響力,于是也流傳到了大臣和民間。
另一種說法則是說,中秋節是來源于底層農民的節日,因為秋季是一個收獲的季節,百姓們因為谷物、食材的大豐收而感到快樂,便為此專門設立了中秋這一天來進行慶祝,而這樣的習俗也由下往上地傳播到了帝王那里。還有一種說法,則是說是在隋朝末年,唐朝大將為了解決大量反隋的起義軍加入軍隊,而產生的缺少糧食的問題,于是便以八月十八的圓月作為啟發,從而發明了月餅,最終解決了軍中糧食短缺的問題。
其實不論從各種各樣的傳說、史料里,我們都可以看到我們華夏兒女對于月亮的憧憬和信仰,以及對于家國團圓、生活幸福、年年有余的期待和向往。這是我們從骨子里就無法抹去的一種對祖國、家人、愛人的眷戀之情,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勤勞善良的勞動人民的一種表征,正是通過中秋節,我們得以抒發許多的情感,而這些情感,想必也是經過了時光洗滌之后更加精髓的一些優質的成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