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美文:中秋節的很多感想(通用3篇)
經典美文:中秋節的很多感想 篇1
太陽入山后的余暉,把周圍的云彩都染入成了紅色,天漸漸沉了下來,此時此刻,天上嵌著一個“圓盤”。
每逢8月16,天上的月亮已經胖得像一大塊月餅,圓圓亮亮的;又似一個皮球,彈性十足。夜晚,月亮從空中慢慢的飄移著,潔白無瑕。漸漸的飄上了云霄,這時,我們一家人隨爺爺一起同坐在搖椅上,和和氣氣的觀察著圓月。手上邊拿照相機,邊那月餅,左手用來吃月餅,右手來拍照。不時,月亮跑到了天空的一半,“啊!——”天色越來越暗了,逐漸入了深夜。每時每刻,都有一陣微風吹來,好似在說:“歡迎來過中秋”;河邊,月光下晶瑩剔透,安靜中一聲聲蛙鳴仿佛喊著:“歡迎和我們一起過中秋”;天昏地暗,默默無聞的曇花張開了久違的、燦爛的笑臉,如同在歌唱著中秋的來到……抬頭一望,天上的星星一直陪伴在月亮母親的身邊,與她舞蹈。
中秋這一天,我發現月亮格外燦爛!祝大家中秋節快樂,團圓一堂,和和氣氣。
經典美文:中秋節的很多感想 篇2
今年的中秋節好像與往年很不一樣!舅舅去海南島工作,爸爸又出差,舅母和表弟又去朋友家吃飯,家里只剩下了外公和外婆、媽媽和我。
昨天我和媽媽到外公家時大概是5點鐘左右吧,當時舅母和表弟還沒走呢。媽媽和舅母談了很久,也談得非常投契,也許是太久沒有一起聊天的關系吧,她們總有聊不完的
話題。而我和表弟就在她們旁邊爭著遙控器看電視。外公外婆還在廚房里頭煮今天晚上的飯菜。到了晚上6點多,舅母和表弟出去吃飯了,外公家里頓時安靜了下來,沒有了媽媽和舅母的說話聲,也沒有了我與表弟的爭吵聲,外公外婆在廚房里也一聲不吭的。在我看來,這個家似乎少了些什么!
吃飯的時候,外婆夾了很多菜給我吃,但我隱約記得前幾年的中秋,在外公的舊屋過,我們一家人是多么地開心啊!舅舅沒有去外地工作,爸爸沒有出差,舅母和表弟也不用去朋友家吃飯。當年的場景,是那么溫馨!外婆夾一些菜給我,舅舅、舅母又夾一些菜給我,表弟在旁跟我搶雞腿,爸爸媽媽有一句沒一句的說著我倆成長的故事……那時候的家地方很小,客廳放下一張大飯桌就幾乎沒有轉身的地兒了,但小小的房間時常傳出一家人的歡聲笑語,其樂融融。但現在的家,地方雖然大了,卻覺得冷清了,似乎還是少了些什么!
吃完飯后,我和外公去看電視,媽媽就幫外婆收拾東西,這些工作好像早已有了默契,大家都不曾說什么。而往常這個時候,應該是媽媽們邊在收拾碗筷邊東家長李家短的聊起家常的時候,而孩子們應該拿著燈籠蠟燭到外面游玩,爸爸們則會坐在客廳邊看電視邊天南海北的“吹水”(砍大山)的時候。
大約晚上8點左右,我和媽媽就離開了外公家。在走出樓門的那一剎那,我看見了很多小孩子在那里玩蠟燭、提燈籠,看著他們,我心里也有些羨慕了。突然心一抖,想起了小時候外公給我買的那只紙燈籠,也許是以前太小了吧,玩著玩著不小心就燒著了,燈籠值不了幾個錢,但外公卻一直自責,擔心一下不注意就傷害到我。自那以后,外公就再沒有給我買過紙燈籠。直到現在,我也沒有再收過外公給我買的紙燈籠。這似乎又讓我感到心里少了些什么!
不知不覺仲,我已隨媽媽到了車站。在擁擠的車廂上,我和媽媽什么也沒有說,而我,只是一直望著車外的世界,在想著以前的美好!無疑,現在的生活環境是比以前好了;人們的娛樂項目、活動范圍也比以前廣泛了;人際圈子也比以前擴大了很多。但是,家,雖然大了,能容下的人卻少了;我,雖然懂事了,但記憶中希望能留住的東西卻越來越少,家的溫暖感似乎也離我越來越遠……
經典美文:中秋節的很多感想 篇3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它起源于唐朝時期,那時,以賞月為中心。到了清明時期,成為“民俗大節”。
中秋節的地位僅次于春節。中秋節為“花好月圓”之時。人們從天上的月亮想到了人間的團圓。因此,中秋節在古代被稱為“團圓節”。人們向往著團團圓圓。團圓對于中國人來說是生活中的理想。“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愿望。中秋節十分重視親情的培育與表達,對于促進社會和諧有著不可替代的好作用。
我很喜歡中秋節。每當到了中秋節,我們一家人就要團團圓圓在一起賞月、吃月餅和看《中秋晚會》。今年的中秋節,我們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大家說說笑笑,可開心了。那天的月亮雖沒有往年的中秋節那么亮。不過,也挺美的。月亮時而像一位害羞的美少女,風哥哥夸她幾句,就躲到云層后面,蒙上一層細紗,顯得更加嬌氣,真迷人。時而又像一個調皮的孩子,把臉露出來偷看我們過節呢!我看了,禁不住哈哈大小起來。爸爸聽見了,問:“你笑什么呀!”我故意神秘地說“秘密。”
怎么樣,聽完我的介紹,你對中秋節了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