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中秋征文》跳江捉月(浪子若云)
[原創]《中秋征文》跳江捉月(浪子若云)[原創]《中秋征文》跳江捉月去年中秋節,我到馬鞍山,游覽采石太白樓。 說來也巧,適逢“吟詩節”。 夜晚,華燈齊放,市民傾城而出。不論大街小巷,或是廣場公園,無處不是人山人海。是我前所未見的。 南湖路上,16輛彩車排成一條長龍,每輛都裝飾著彩燈和花卉,造型各異,五彩斑斕;緊隨其后,由800人組成的民俗表演隊,邊行進邊表演鑼鼓,秧歌,扇舞。。。。。南湖公園有自貢燈展,“萬象更新”,“迎親花轎”,許多大型組燈。爭奇斗艷,異彩紛呈;花雨廣場的文藝演出,以百姓為主角,人人都可登臺亮相,一展才藝。 熱烈,隆重,好一個狂歡之夜!李白在天有靈,準會“淚飛頓作傾盆雨”! 我想到李白的死,“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翩然”。其實不然,千百年來,采石多涂民間流傳的故事——“跳江捉月,騎鯨升天”,另有說法。 美麗的采石翠螺山,是大詩人李白終老之鄉。這位“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原是酒中仙”的人物,同這里的百姓卻相處得親密無間。 那年的中秋之夜,一輪皓月升上中天。采石磯上,已站滿了人,有樵夫,漁翁,也有文人墨客。大家都在等待李白的到來,一起飲酒賞月吟詩。誰能想到,此時李白正為今日經歷的事情,悲痛欲絕呢! 午前,大江依舊滔滔地流著,岸上,李白慢慢地踱著,吟著。忽然,聽到嗚咽之聲。于是,他循聲找到一處江邊,就見岸邊泊著一條破船,船頭坐著一位漁婦,正抱著孩子傷心哭泣。 “大嫂,何事如此悲傷?”李白關切地問道。 “今春三月,孩子爹被抓去充軍后戰死,公婆悲憤難忍,相繼身亡,孩子又身染重病。。。。。。。。”漁婦淚流滿面,泣不成聲。 李白摸摸自己的衣袋,空空蕩蕩。“大嫂,您稍等,我去去就來。”李白大步流星,朝十公里外的多涂縣城奔去,那里的縣令是他的族叔李冰陽。 李白懷揣20兩紋銀,領著郎中,搖船疾進。夜幕降臨時分,回到了翠螺山下。見了漁婦,忙說:“孩子有救啦!” 漁婦聽了,反倒失聲痛哭,“孩子,他。。。。。。。”漁婦終于止了哭泣,朝李白拜了三拜,趁李白沒注意,縱身撲進滔滔大江,不見了身影。 李白一陣頭暈目眩,若不是扶著一棵枯松,也險些掉入江中。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李白聽見有人喊他:“詩仙呀,快來,賞月!” 人在磯上,卻判若兩人,李白雙目緊鎖,默默無語。稍后,他抬頭望月。他望見了月里的桂樹,望見了樹下玉兔正搗藥。。。。。。。他曾聽人說過,玉兔搗的是能“起死回生”的仙藥。于是,他有了精神,雙目閃亮,朗聲自語:“孩子有救啦!” 李白舉手摘月,可望不可及;低頭見江中明月,正在咫尺。于是他高喊著:“吳剛,玉兔把不死藥給我。。。。。。。。”縱身跳下懸崖,撲進水中,瞬間無蹤影。 話再說回來,舉辦“吟詩節”,百姓懷念他,紀念他,不是由于“李白斗酒,詩百篇”吧,是不是因為“跳江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