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月亮的傳說 寫景作文(精選3篇)
中秋節月亮的傳說 寫景作文 篇1
同學們,你們見過月亮嗎?我想你們一定見過,但是你們見過的月亮有我們這里的月亮美嗎?現在我帶你你們去看看吧!
記得那是去年八月十五的晚上,媽媽說:“今天咱們去院子里吃飯吧,邊吃飯邊賞月。”大家都覺得這個主意非常好。我和爸爸端著媽媽精心準備的晚餐:糖醋排骨、紅燒鯉魚、小雞燉蘑菇、月餅、水果……來到了院中。
天空像一幅巨大的黑幕,上面綴著一盤明月和稀疏的星星。我仔細的觀察月亮,突然想起小時候學過的一首詩:“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大又圓的月亮真像個大銀盤似的,月亮周圍的云朵也被它的光芒染成銀色;遠處的房屋在朦朧的月光籠罩下只剩下一個模糊的輪廓,近處的樹木好像披上一層薄薄的銀紗,在如水的月光下一切都那么美麗,院子里的菊花也在這特別美麗的月夜,隨著秋風翩翩起舞……
看著眼前這種仙境般的月下美景,我不禁在想:自己是否也是這月下景色中的一員呢?能否在月夜里翱翔拜訪嫦娥和月兔?
正在我天馬行空的瞎想時,爸爸媽媽來到桌子前,我們開始享用媽媽做的美味晚餐。月光下的晚餐別有一番風味。
爸爸問我:“你知道關于月亮的傳說嗎?”我說:“我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聽我細細給你講……”
同學們,這就是我們這中秋節的月亮,是不是很美麗,快來跟我一起賞月吧!
如果我是鳥兒,那么寫作就像翅膀,有了翅膀鳥兒才能遨翔藍天,放飛夢想。
如果我是船兒,那么寫作就像風帆,有了風帆船兒才能順利航行,走得更遠。
這就是我,何艾靜,一個愛寫作的孩子,寫作讓我的生活充滿了陽光。
中秋節月亮的傳說 寫景作文 篇2
玉兔搗藥
據說嫦娥身體變輕,在服下不死藥升空時,惶恐中的她想抓住什么壓下身子,恰好抱起了一直自己喂養的白兔。白兔當然無法留住嫦娥,隨她一起上了月亮,成為神話中一抹可愛溫馨的色彩。
中秋節月亮的傳說 寫景作文 篇3
歷真正吃月餅、送月餅習俗是從明祖朱元章時起的。
中秋的傳說多是美妙的,但這個“殺韃子”的故事卻滲透了一段不愉快,它與元末農民起義的傳說有關。
古代中國社會有:“南蠻北韃”之說。這是中原漢人的俗稱。從華夏歷史中,北方與南方的少數民族多次入侵中原地區,漢族區域的人對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區域的人通稱“韃子”,最初稱呼是專指韃靼人,這個稱呼其實指的也就是蒙古人和女真人(即滿族人)。而漢族區域的人對中國南方的少數民族區域的人通稱“蠻子”,其意大概是說這些區域的人沒文化,野蠻不講理。近代,中華56個民族的文化相互滲透,這些誣俗也被淡忘了,漢族也出現新觀念,即逐漸認可南方少數民族的始祖蚩尢與黃帝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祖先。
在元未,天災人禍連連,民不聊生,蒙古人對中原漢人的統治也更為嚴厲。為了奴化漢人,有的地方竟然規定,新娘的初夜權要獻給主政當地的蒙古人(韃子)。當時男人娶媳婦是不敢張揚的,不少男女是“偷婚”,以避免被韃子知道。為防止漢人造反,還不準民間私藏鐵器,十戶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漢人的不滿,民間反抗情緒強烈,各地都在醞釀起義,相約“殺韃子”,*元政權。當時公開聚會是行不通的,為了傳遞統一行動的信號,保證隱秘,南方的朱元璋,即后來的明太祖,便選擇八月十五吃月餅的機會,將寫有起義信號的紙條包在月餅里,通過這種傳遞方式,形成了聲勢浩大的起義勢力。
民間傳說,朱元璋,窮苦人出生,受盡韃人統治之氣,立志消滅韃人,恢復漢人統治天下的雄心壯志。因此還在讀書的時候,就每天背著老師偷寫:“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字條,滿滿寫了一抽屜,后被老師發現,感到很奇怪,便乘朱元璋中午下學的時間,打開朱元璋的課桌抽屜一看,那么多的紙條,全都寫的是:“八月十五殺韃子”,膽小的老師嚇壞了,這么大的事,讓村里的韃子頭領知道,不用說一個朱元璋,就是自己的腦袋也保不住,情急之下,趕忙把抽屜里的紙條統統倒進了火爐里,誰知火爐發出一聲響聲,一股青煙,火中的紙條從窗戶外四散飛出,不見蹤影了。傳說,這些紙條飛到民間,人們通過吃的月餅,把紙條放在月餅內,便利親朋互相傳遞,由此過通明教組織一傳十,十傳百,傳到全國各地的漢人手里,形成全國統一八月十五殺韃子這個局面。一夜之間,全國都在殺韃子,朱元璋領導的明教組織很快打到北京,堆翻了元朝政權,朱元璋成了明代開國皇帝。
其實,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