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幾月幾日(通用6篇)
中秋節是幾月幾日 篇1
中秋節介紹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中秋節是幾月幾日 篇2
一說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于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并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中秋節是幾月幾日 篇3
10月1號,農歷八月十五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中國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顯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臺州、舟山,這與方國珍占據溫、臺、明三州時,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中秋節是幾月幾日 篇4
20__年中秋節是幾月幾日:10月01日農歷八月十五星期四
20__年中秋節是幾月幾日:9月21日農歷八月十五星期二
20__年中秋節是幾月幾日:9月10日農歷八月十五星期六
20__年中秋節是幾月幾日:9月29日農歷八月十五星期五
20__年中秋節是幾月幾日:9月17日農歷八月十五星期二
20__年中秋節是幾月幾日:10月06日農歷八月十五星期一
20__年中秋節是幾月幾日:9月25日農歷八月十五星期五
20__年中秋節是幾月幾日:9月15日農歷八月十五星期三
20__年中秋節是幾月幾日:10月3日農歷八月十五星期二
20__年中秋節是幾月幾日:9月22日農歷八月十五星期六
2030年中秋節是幾月幾日:9月12日農歷八月十五星期四
中秋節是幾月幾日 篇5
游玩推薦:上海外灘
中秋之夜,看一輪圓月倒映在黃浦江上,和浦西“萬國建筑群”及浦東“萬國摩天建筑群”相呼應,多美。在外灘賞月,可以選擇浦東的南濱江路,那里酒吧和餐廳眾多,坐在戶外,外灘的繁華和黃浦江的景色盡收眼底;還可以去外灘18號頂層的法國酒吧,入夜在露臺上喝著香檳,吃著甜點,看天上的滿月,享受浪漫;當然,還能登上在楊浦大橋到南埔大橋間逡巡的游輪,追著月亮,度過一個安靜的夜晚。
上海外灘
游玩推薦:杭州西湖
的西湖十景中就有兩個與月亮有關:一個是“平湖秋月”、一個是“三潭映月”。在20xx年的中秋月明夜,泛舟西湖,略盡“煙籠秋水月籠紗”的詩般意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三島之一,也是自古以來的賞月勝地;中秋佳節,在塔里點上燈燭,洞口蒙上薄紙,燈光從中透出,宛如一個個小月亮,倒影湖中。待到皓月中天,月光、燈光、湖光交相輝映,月影、塔影、云影融成一片“一湖金水欲溶秋”的景象。中秋佳節打算去杭州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
游玩推薦:大理洱海
大理有四大景色,分別是蒼山雪、洱海月、上關花、下關風,合稱“風花雪月”。四景各有特色、各有一段流傳千年的傳說故事。很多人把云南大理作為世外桃源,它的美有一種神秘感。大理賞月在洱海邊,洱海月,是大理四大名景之一,洱海與蒼山雪景相映,月色波光粼粼。每到中秋,白族人家都要將木船劃到洱海去,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年輕的姑娘小伙子們還要對歌,贏得戀人的歡心。中秋去大理賞“風花雪月”,聽著就十分愜意呢!
中秋節是幾月幾日 篇6
20__年中秋節是幾月幾日:10月01日農歷八月十五星期四
1、“嫦娥奔月”的傳說
嫦娥奔月后,后羿日夜思念,便讓侍女在月光下擺上供桌,上面放著嫦娥最愛吃的各種水果。鄰里鄉親也在自家院內擺上供桌和水果,祝福美麗善良的嫦娥。
從此以后,年年如此,代代相傳。每到八月十五這一天,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到月下供奉嫦娥。由于這天時值中秋,所以,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中秋節。
2、起源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動
在傳統的農耕社會里,春播、夏收、秋獲、冬藏是主要的勞作活動。土地收成的情況,對于以此為生的人們來說至關重要。因此,人們對于土地還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每到春天播種之時,都會祭祀土地神,祈求土地神賜予五谷豐登,這種活動被稱為“春祈”。
到了秋季,正是收獲的季節,也要祭祀土地神,拜謝神的庇護,稱為“秋報”。八月十五是秋季收獲的季節,各家都要拜土地神。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3、與古代的祭月風俗有關
春分祭日,秋分則祭月,自古以來,秋分就是傳統的“祭月節”。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現在的中秋節就是由傳統的祭月節演化而來。
有確切的史料表明,最初的“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于這一天在農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后來就將“祭月節”調至每年的八月十五,這就有了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