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寫中秋節的日記600字(精選5篇)
關于寫中秋節的日記600字 篇1
“中秋節快樂!”“中秋節開心!”聽到大家溫馨的祝福,婆婆高興得臉上樂開了花。我的弟弟問我:“姐姐,中秋節是怎么樣的呢?”“當然是快樂的,溫馨的唄!”我興奮地說。
一轉身看到茶幾上擺著滿滿一籃子紅中帶黃的石榴,不禁好奇地問道:“婆婆,您怎么買那么多石榴啊?”婆婆笑著說:“石榴是中秋節的使者嘛!”“啊?那一定會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吧?”“是啊!”婆婆緩緩地說:“中秋節正是石榴成熟的時候,你看那一個個圓圓的石榴,多像天上那一輪圓圓的月亮啊!剝去那層厚厚的皮,里面全是晶瑩剔透的石榴籽,再慢慢品嘗,那香甜的果汁一直甜到心坎里,人們就選它來當幸福的使者,象征甜蜜嘛!”
每當中秋佳節,勤勞的人們還制作美味的月餅呢!先把餡包好,然后放進模子里,再刻上美麗的花紋,對了,餡的味道各種各樣,有蓮蓉的,有草莓的,有哈密瓜的……真是想要什么味,就有什么味!人們真是富有創造力啊!
多年以來,人們一直保留著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的習俗。今晚的月亮非常明亮,一定是月亮姐姐想看看祖國母親六十周年的熱鬧景象吧!她也想看看國慶大閱兵的三軍儀仗隊、坦克方陣、反坦克導彈方陣、核導彈方陣、空中加油機方陣,還有那美麗的彩車……月亮姐姐也一定還關心著那些在“5·12”大地震中失去父母、失去親人的可憐的孩子們,給他們送去一個溫馨的笑臉,鼓勵那些堅強的孩子們好好學習,為祖國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秋節真是個美好、團圓的節日啊!我愛中秋節。
關于寫中秋節的日記600字 篇2
話說每年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節。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話說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有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為團圓節!
在我國古代的時候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節都要舉行印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西瓜,月餅,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在這些東西中,其中月餅和西瓜是必不可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必須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都要一樣。
在古代齊國,有一位丑女無鹽女,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
在唐代中秋賞月,頗為盛行玩月。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少。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在南宋,明間從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
在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活動。
在中秋的活動可真豐富啊!
關于寫中秋節的日記600字 篇3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又要到了,超市里月餅陸陸續續上架了,大街上的巨幅廣告也在向我們招呼著這一節日的到來。
中秋節,農歷的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對于中國人來說,中秋節是僅次于春節的重大節日。這天,天上的明月如玉如盤般圓滿,人們自然想到了家人的團聚,遠在異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所以,中秋節也叫團圓節。
一說到中秋節,我們立馬會想到月餅,月餅就像是中秋節的代言品。中國人吃月餅的習俗由來已久,最初,月餅是古時候人們用來祭拜月神的,后來人們在中秋節吃月餅,月餅也逐漸成為中秋節必備的食品。“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人們吃月餅的習俗。
這一天,親朋好友聚集一堂,好不熱鬧!大人們圍在一起分享今年豐收的成果,對著朗朗明月憶苦思甜、暢想未來、享受親情的溫暖。小朋友們的節目就更多了!他們呼朋結伴地出去放煙花、戲耍、賞月、爭論月亮上的故事……當然,同樣令他們開心的是——這一天可以吃到很多好吃的東西。琳瑯滿目、口味多樣可口的月餅是必不可少的,平日里不常吃到的其他佳肴在這一天也都可以一飽口福。總之,中秋節對他們來說是個充滿歡樂而溫暖的日子!
然而,幾家歡喜幾家愁。對于在異鄉的游子來說,真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從古至今,這種鄉愁一直縈繞在人們心間。游子們看到萬家燈火通明、親人團聚、圓滿的月亮時會忍不住睹物思情。人們把酒問月,將祝福寄托給遠方的親人,愿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傳統的中秋節呼喚著人們回歸親情,拾起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關于寫中秋節的日記600字 篇4
今天是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嫦娥傳說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中秋節也稱為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也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很是熱鬧。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后,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于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后,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托夢,說是只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所以,中秋節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關于寫中秋節的日記600字 篇5
今晚的明月格外的圓潤,似乎寄托著人們濃濃的思念和快樂的團圓。只有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月亮才會圓潤。這時,我嗅到了包子的香味,哈,我家的慶中秋活動開始了!
媽媽靈巧的包著小巧玲瓏的包子,我和弟弟正趴在電腦前看著電影,爸爸正和大爺在談事喝酒,一家人忙的不亦樂乎。我和弟弟看著電影,打著哈欠。忽然,一個美妙的想法閃過我的腦海:我們不如去欣賞一下今晚這一輪明月。我的想法很快獲得了家人的同意。搬把凳子坐在院子里,抬頭還可以看見圓月正在向我們微笑。我和弟弟說:月亮里有沒有嫦娥和玉兔,有沒有正在伐樹的吳剛呢?弟弟說:肯定有,相信童話世界。
這時,一個聲音在頭頂響起。原來是爸爸叫我們吃飯。走到屋里,包子的香氣整整撲來,誘惑著我們,這時媽媽也包完了,我們坐在一起,談論著家常事,快樂和幸福籠罩著我們。讓我們團團圓圓的度過了一個中秋的夜晚。
在這里,我送上我的祝福。祝大家:身體檢康,萬事如意,快快樂樂,做一只快樂的小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