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給母親寫追悼詞(精選3篇)
女兒給母親寫追悼詞 篇1
尊敬的各位、各位親朋好友:
你們好!首先代表我的父親,我的全家人,向你們表示最誠摯的謝意,感激你們在百忙之中,尤其在新春之際前來參加我母親的告別儀式。
20xx年x月x日分,母親走完了她操勞儉樸的一生,享年75歲。
在母親生病住院期間,承蒙各位和親朋好友的關心,多次探望、慰問,作為家屬,我心存感激。母親的離去,給我們帶來極大的悲痛,同時帶給我們深切的懷念,作為女子,我無法用言語去母親的一生,因為她不僅僅是我慈愛的母親,更是鄰里間的好長輩。她為人正直,與鄰里和睦相處;她穩健坦誠,樂于助人;她嚴格要求子女,言傳身教把我們培養成才。
此刻母親永遠地走了,我們再也無法聆聽她的諄諄教誨,再也無法目睹她的音容笑貌,怎能不感到萬分悲痛和綿綿的`思念。
親愛的母親,今日您最疼愛的兒孫來送您了,您的生前好友都來送您了,您明白嗎?此時此刻,我難以用言語來表達,愿母親安息吧!
在此,我代表我的父親和家人,再次向出席告別儀式的各位,所有的親朋好友,表示衷心感激,并祝你們在新的一里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合家幸福!
多謝大家!
女兒給母親寫追悼詞 篇2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各位長輩:
7月21日,火辣辣的太陽讓人熱得喘不過氣來,就在這個今年以來最熱的一天,母親在滴水未進53天后,安詳的離開了我們。本該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可這一天窗外的樹梢一動也不動,一絲風也沒有。
哥哥尚在趕回家的途中,我們其余兄弟四個、孫兒、孫女以及親戚好友、左鄰右舍的鄉親們守在母親的身邊,握著母親漸漸冰冷的手,我淚如雨下...從母親生病到去世的近兩個月里,我一直告訴自己:一定會如這8年的每一次住院一樣,會奇跡般地好起來。但是,這一次真的是例外,當把母親從醫院送回老家時,我知道母親這次已經無法幸免,53天滴水未進,一如母親生命力的頑強。母親還是靜靜地走了,雖然沒有留下一句話,我卻看得出,母親走得很安詳。
在母親癱瘓在床的7年多的時間里,雖然每個月我都會去看望她,但是,平時大多時候我都在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經常忽視母親的感受,每次進門時看到母親期待的目光,離去時透過母親依依不舍的眼神,我知道母親需要的不是我們的給予,而是陪伴。當母親的身體已經冰冷時,我知道,我再也沒有機會背著母親去洗手間,再也沒有機會為母親擦洗身子了,再也沒有機會給母親喂吃飯了,再也沒有機會照顧.......
母親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民國31年,母親出生于桐城一個書香門第,外祖父趙博強是個受十里八鄉尊重的私塾先生。可就在母親6歲時,外祖父英年早逝,年輕的外祖母耐不住寂寞寒窗,撇下6歲的母親和她3歲的弟弟與后來的繼外祖父私奔。可以想象,一個6歲的孩子帶著3歲的弟弟是如何艱難生存的。由于外祖父趙家幾代單傳,在那個不講究游戲規則的年代,外祖父留下的五間大瓦房在沒有家族庇護的情況下,被鄰里侵占瓜分了,可憐母親連個住處也沒有,帶著弟弟流落鄉間,靠鄉鄰和親戚朋友接濟,饑一頓飽一頓。后來,外祖母出于良心,也經常偷偷的送些米面回來,7歲時,母親開始給鄉里大戶人家放牛,聊以果腹。母親經常會給我們說起她在其間所受的苦難,那些苦難在我聽起來,就如影視劇中的劇情,因為我沒有經歷過那個殘忍的年代,也無法領會母親的艱辛。17歲,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母親帶著弟弟流落到東至,她的弟弟也是我舅舅在東至縣煤礦局謀了一份安檢方面的工作,生活似乎向母親露出了微笑,母親不計前嫌,將外祖母一家全部帶過來一起生活。19歲,母親做了新娘。就在母親感覺生活苦盡之時,上帝給她開了一個更大更悲催的玩笑: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弟弟竟然在一次安檢事故中不幸罹難,這次打擊對母親來說是致命和毀滅性的,我無法想象母親遭受的打擊和承受的悲傷,但母親在悲痛中站起來,繼續與命運相抗爭。隨后幾年,我的祖父也因饑餓和疾病散手離去,長子也就是我的大哥在五歲時也因患腦膜炎而夭折。在一個又一個打擊面前,母親比一般的農村婦女更讓人欽佩的是能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里不屈不撓,用頑強的意志撫育我們弟兄五人,并“扼住命運的咽喉”,最終在貧困中把我們家變成村中有影響力的家庭。
母親的一生是勤勞的一生。母親一生生育了我們弟兄六個,可惜大哥幼年夭折,從我能記憶時起,家里母親總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清晨,當我們從被窩里爬起,熱騰騰的早餐已經擺在桌子上了;夜晚,燈下的母親一針一針地納著千層底。我知道,多少個不眠的夜晚,在昏暗的油燈下面,母親會把鞋樣在我的腳上比量,多少個不眠的夜晚,為我們縫制著我們的甜蜜和希望。在靜靜的夜里,在細微的針線聲里,我們甜甜的進人夢鄉。為了家里日子過的好些,母親不但養豬喂雞看鴨、蒔弄菜地,還要種田,紡棉花。因為她身體結實,還能挑水挑糞。為了多掙工分,母親在生產隊里干著最臟最累的活,我們每天都能看見滿身灰塵、滿臉污垢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的母親,就這樣母親從來沒有怨言。也許是我家孩子多的緣故吧,一人一張嘴就是無底洞,只求能勉強糊住八張嘴,就是母親最大的滿足。母親就是憑著那副結實的身軀和如柴的雙手,跟父親一起擔負著繁重的勞作,整日勞碌著,母親和父親都是吃苦耐勞的勞動能手,是全村村民的楷模和榜樣。他們心中有一個共同的愿望,就是靠自己的雙手,為全家老小帶來溫飽,還要整天為全家人的吃飯穿衣精打細算,為困苦的事情費盡心思,可是終年勞累,到頭來仍然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苦日子。這日子直到土地承包到戶和我參加工作才有所改進。母親一生操勞,即使在她生病前,還在家鄉種了六畝油菜,收獲一千多斤。直到今天,她還在家鄉的油廠寄存著兩百多斤香油。母親生前沒有什么奢望,和千百萬個母親一樣,就是希望兒女們好好上進,好好生活。事實證明,母親用最勤勞樸實的生活方式,收獲了一家的溫飽和兒孫滿堂。
母親的一生是堅強的一生。母親的生活中總有太多的災難突然襲擊著她脆弱的心,她先后經歷喪父、失弟、夭子等人間悲情,也經歷了流離、乞討、饑餓、傷痛、倒房等人生困苦和災難。但正是經受了這些變遷、痛苦、災難、失望然后希望,才使母親愈加堅強。也正是在那種艱難的年代里生活,母親從小就養成了中華民族婦女所具有的勤勞善良樸實勇敢的美德。生活一次又一次把母親推回了原點,可是母親從沒有因此而氣餒,仍然頑強的迎接生活一次又一次的挑戰。每當遇到艱難和困苦時,特別是在災難面前,她不慌不哭,都是從無辦法中想出辦法來。在我的記憶中從來沒有看到母親哭過、沒有見過她的愁容,很少聽過她的抱怨。即使在我們家最拮據、最困難的日子里,母親也沒有向別人兜售過苦難。母親常說的幾句話是桐城的俗語:“沒有過夜的愁、不生過夜的氣、也就沒有過夜的病”。“沒有過不去的坎,只有過不去的人”。她的淚會往心中落!在母親生病臥床的7年多時間里,母親沒有埋怨過任何人,沒有說過一次不滿的話,甚至沒有在病痛中喊叫過一聲。特別是在母親生命的最后50多天里,痛苦中,母親多次咬破嘴唇也沒喊過一聲。這點軟而硬的個性,也傳給了我。我對一切人與事,都取和平的態度,把吃虧看作當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與基本的法則,什么事都可以將就,而不能超過自己畫好的界限。我怕見生人,怕辦雜事,怕出頭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時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親。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真正理解了母親的從容與堅強。其實,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與其以一副落魄臉示人,不如換以清新、明朗的形象,反倒更讓人信任,更能得到成長的機會。
如今,母親已經在去往天國的路上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陰陽兩隔,母子再也難以相見。但在我心里消失的只是母親肉體和生命,永遠不變的是母親的善良、勤勞、樂觀、寬容與堅強。母親雖然在物質上沒有給我們多少財富,卻留給我們一大筆精神財富,讓我們一生受之不盡。想到此,我頓時熱淚肆流,長聲哭泣:母親一路走好!
女兒給母親寫追悼詞 篇3
各位:
母親走了,永遠地走了,是在寒冬臘月孤獨寂寞地走了。我在八寶山送別母親時,淚已盡,悲已無,空氣仿佛凝結成無形的冰窖,身上感到從未有過的徹骨寒冷。這里是通往天堂的路,難道天堂之路這般寒冷?我怕,怕年邁的母親獨自在冰冷的世界中行走,怕母親久病的身軀難以抵御那冷風凄雨,母親在世時受夠了痛苦,女兒不希望您在天堂也 倍感凄涼。
母親今年八十二歲,由于血拴導致血管性老年癡呆已經將近7年,7年中由最初不認自己的家到生活不能自理直至不能認識身邊親人,春夏秋冬歷經苦痛,醫院曾幾次報病危母親都挺了過來,然而這一次終于離女兒而去。母親已去,母親永遠的歸宿在何方?
母親第一次病危搶救過來后,身插食管尿管的情況下醫院讓母親出院,不得已我們將母親送進了位于溫泉的北京老年醫院,在醫護人員的護理下母親的病情逐步有了好轉,臘黃的臉上漸漸有了血色,骨瘦如柴的身體也胖了一些,甚至在旁人的攙扶下能慢慢行走,只是記憶力明顯減退,不但認不淸家人,說話也日漸困難。每次去看望母親,能攙扶母親走走,能與母親簡單的對話是女兒最大的快樂。
母親最后這次病危我們兄妹四人寸步不離輪流守候半個多月。深夜萬頼寂靜,冷風從窗縫中鉆進,我陪伴在母親床前不由感到陣陣寒意,望著處于昏迷中的母親因肺部嚴重感染而呼吸艱難,不禁淚濕衣襟,蒼天在上,母親辛苦操勞了一生,為何現在還要讓她承受這樣的折磨與痛苦,如果能夠我寧愿替母親承受這不應承受之苦。
母親走的匆忙,匆忙得讓女兒來不及為您送行,成為女兒心中永遠的痛。 當我得知母親情況不好即刻趕往醫院,平時身無大礙的我,途中忽然感到陣陣心悸,瞬間腦海一片茫然,后來才知道那正是母親離我而去之時。母親和女兒的心是相通的,一定是母親臨行前告訴我她要走了,走向人們最終的歸宿,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心靈感應?!
趕到病房我與母親已經陰陽兩隔,望著母親安詳的面容,頓時淚如雨下,母親您為何不等等女兒讓女兒為您送行,您為何單單在女兒不在您身邊時要離女兒遠去,"媽""媽",女兒的千呼萬喚已喚不回遠行的母親,母親能聽到女兒的呼喚嗎?能回頭望一望傷心欲絕的女兒嗎?慘白的病房,慘白的燈光,慘白的空氣,沒有誰能告訴我。
將母親從病房送往那冰冷之地時,漆黑的夜,漆黑的路,夜是那樣空曠,路是那樣漫長,我步履艱難地在黑暗中前行,母親,現在女兒還能送您一程,以后您就要獨自行走了,沒有父親的陪伴您是否感到孤單,沒有兒女在身邊您是否感到清冷。"秀兒",中母親在呼喚我,是母親正站在前方等待周末才能回家一天的女兒,"媽"青春年少的我欣喜地撲上前,依偎在母親身邊,有了母親的陪伴,三九的風不在刺骨,隆冬的夜不在漆黑。母親接女兒是為了回家,而今女兒送母親竟是永別。滴滴淚水灑在母親的靈前,為母親敬上一柱香,保佑母親天堂之行一路平安;為母親送上幾套寒衣,讓母親在冰雪寒冬之日可擋風御寒,。
母親走后我竟然沒有一次在夢中與母親相聚,是她走時沒留一點遺憾讓女兒不在惦念,還是因為臨終前女兒沒有守在她床前而不肯原諒女兒?當母親因腦部大面積出血而昏迷,醫生告訴我母親的生命危在旦夕,即使能搶救過來也是植物人時,我知道母親的生命已經不多了,而不多的生命還要忍受病魔的折磨,女兒不忍心看母親在氧氣罩中艱難地呼吸,更不忍看母親因吸痰而痛苦掙扎的'樣子,為此我們兄妹拒絕了對母親更多的搶救,拒絕了讓她在痛苦中延續生命的可能。這樣做是一個狠心的女兒嗎?這樣做是一個不孝的女兒嗎?"其實這是明智的選擇",醫生這樣回答了我。
窗外霜濃霧重,沒有月光的寒夜更顯凄冷,環顧四周,景物依舊,年邁的母親在那里?淚眼模糊中回到了兒時夏日,我躺在院中的涼席上,母親一邊為我煽扇子,一邊讓我猜"天錐錐,地瓦罐,牛皮響,鐵叫喚",未等猜出,我已進入了夢鄉。在母親輕柔的聲音中老家武工隊的故事,父親參加革命的故事我已耳熟能詳。
母親養育了我們兄妹4人,邊工作邊照顧我們兄妹,其中的甘苦可想而知。母親用她的堅韌、勤勞、質樸與善良為兒女撐起一片天,我們呢?幼小時兒女的無知,年少時兒女的幼稚,青春時兒女的沖動,成家后兒女的疏遠,幾十年來多少過錯與不孝母親都以她博大的胸懷給予了包容和諒解,悔恨、自責充滿我的胸襟。如今母親已去,留下的是女兒對母親無盡的哀思和懷念。
母親,親愛的母親,路的盡頭是天堂,天堂里一定是陽光明媚鳥語花香,愿您的在天之靈沒有痛苦和憂傷,祝您在天堂快樂幸褔!
頭七之日,僅以獻給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