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思想品德鑒定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什么樣的學生屬于“思想品德突出者”,衡量的標準何在,這恐怕是當前此項政策實施的癥結所在。南京一所高校招辦的張老師表示,在他看來,那些見義勇為、在非典和抗洪等重大事件中表現突出、長期做義工或青年志愿者的學生,都應該在加分照顧之列。不過這位老師擔憂的是,現實中給思想品德打分很難操作,即使中學制定了被普遍認同的切實可行的量化細則,也難免人為因素的干擾,何況高校也缺乏對中學評選的監督,他覺得將“思想品德突出者”作為優先錄取的條件更合適。
更有人明確表示給思想品德突出者加分不妥,他們擔心,由于評定“思想品德突出”操作彈性大,極容易給人鉆空子,從而導致真正優秀的考生被擠掉。南京一位姓馬的學生家長也認為,孩子的品德和他的成長一樣有個過程,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和評判,如果僅僅因為他一時一事的“突出表現”就加“品德分”,難免有些偏頗;此外,“思想品德突出”的學生名額多少才合適也難有定論。省社科院院長宋林飛教授就此指出,教育部出臺這一規定是為更廣泛的選拔人才,其初衷是好的,但在具體操作時要有嚴格的監督機制和公正的選拔機制,否則這是對高考公平競爭原則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