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新篇章論文_2022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心得感想(精選5篇)
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新篇章論文_2022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心得感想 篇1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在中國奮斗的年輪上刻下了一道有一道深深的印記。70年前,黨中央從西柏坡出發,帶領中國人民一步一步走向勝利。這一路上,我們有成功、有失敗、有經驗、有教訓、有苦澀、有甜蜜,一個又一個“不可能”的挑戰被我們攻下,創造了一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
70年后,一個追逐夢想的新時代來臨,在我們面前是充滿新希望、新機遇、新挑戰的全新征程,接過歷史接力棒的我們,不敢有負使命,拼盡權利,努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開拓創新,答好時代交給我們的“試卷”,走好新時代的新征程。
奮斗,意味著我們要擔當盡責;奮斗,意味著我們要埋頭苦干;奮斗,意味著我們要善干巧干。新時代的機遇和挑戰與以往不同,我們需要不斷掌握新的理論、新的情況,研究新的問題,找到新的辦法,以變應變,但不變的就是“為民服務”,這是我們奮斗的“初心”,是我們永不能變的宗旨。
作為新時代的干部,“為民服務”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口號中,要落實到我們的實際行動中去。我們需要貼近群眾,了解他們在新時代下的新需求,發現新時代中產生的新問題,學會用黨根據時代變化而升華的新理論來武裝頭腦,學會低下身子向充滿智慧的群眾學習,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找到適應新時代的工作方法,從每一件小事做起、做實,匯聚一絲一點的力量去換取群眾對我們的認同,推動我們在新征程上走得踏實、走得長遠。
春天是播種的季節,也是奮斗的季節,跨越新時代,我們唯有不懈奮斗,才能保持定力,收獲群眾的笑容與認同;唯有不懈奮斗,迎難而上,才能苦盡甘來,換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黨的十九大已為我們指明了新時代發展的方向,勾畫了新的宏偉藍圖,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緊跟時代的步伐,緊跟黨的步伐,為努力實現個人夢、家庭夢、國家夢、民族夢而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上一個70年,先輩們為我們創造了一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這一個70年,我們要追隨先輩的足跡,創造屬于我們的輝煌。
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新篇章論文_2022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心得感想 篇2
六十年代末,緊挨潏河西岸的幾間老房子,都是在高于地平面十公分的青磚上壘著土坯墻,人字形的房架是用陳舊木料拼成的,房上施著老式的青瓦。屋內地面是夯實的黃土,墻壁上粉刷著廉價的白灰涂料。房間正中有一張退了色的桌子和幾把舊椅子,桌子的兩側分別置放著盛糧食的大板柜和幾口盛面粉的大甕。土炕上一張粗糙的席子和破舊的被子,洗凈的磚頭就是睡覺的枕頭。
每到連陰雨的七八月份,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盆盆罐罐擺了一河灘,滴滴的響聲不絕于耳,尤其到了晚上,簡直吵得人無法安眠。有時早上起床一看,書包連同書本都淋濕了,害得我幾次不能按時完成作業而被罰站。
一次夜里,我突然疼得哭醒了,外婆點上煤油燈一看,小胳膊紅腫的像蘿卜一樣,紅腫處鉆心地刺疼。原來是被房頂上掉下來的蝎子蟄了。外婆趕緊把燈點子撥亮,挑出毒刺,然后用搗碎的皂角汁不停地涂抹,疼痛才慢慢地減輕了。
老房子墻壁受潮,部分墻皮脫落,露出了胡基間的裂縫。蝎子喜歡在胡基裂縫中生活。
此后,每天睡覺時,我總會戰戰兢兢的問外婆一句:“今晚會有蝎子沒?”外婆笑著說;“沒有了,放心睡吧!”其實外婆上了年紀,瞌睡少睡覺輕,當聽見有響聲的時候,就采取了防范措施。
在那些困難的日子里,肚子都填不飽,那有富裕的錢來整修老房子呢。
這是十八歲前,我生活過的房子。
八十年代初出來工作后,
在西工大附近的白廟村租用了一間不足十平方的民房。臨街的半墻上開了一個小窗戶。那時,愛人經常出差,冬天還好些,秋夏季節,關上窗戶憋悶難受,打開窗戶常會遭到老鼠的襲擾。晚上關燈后,聽到咔嚓咔嚓啃東西的聲音,老鼠從窗子外用它那鋒利的牙齒呀咬破鐵紗鉆進屋子,在地上、桌上跑來跑去,有時甚至從高高的窗臺上跳下來,順著床沿瘋跑,嚇得我整夜不敢關燈。
九十年代初,我們搬進了單位筒子樓三樓的一間十八平米的舊房子,南北通透,房間比以前租住的面積大多了。三家共用一個廚房和廁所。早上起床上廁所,需要焦急地排隊等待。中午回來洗菜,燒水,做飯,緊張的像打仗一樣。每天輪換著清掃走廊,打掃廁所。周日休息,各家都排著隊給大盆小盆鐵桶里盛水,搓洗衣服的聲音不絕于耳。
九十年代調整到了一室一廳的房子,夏天可以沖沖涼,再也不用早早起來接水做飯了,再也沒了上衛生間排隊的尷尬。
兩千年,我們搬入了一套七十平房子,一大一小,還帶小客廳,房子裝修后又換了新家具,處理了地面墻壁,感覺這是最好的房子。新環境帶來好心情,上班都哼著小曲,尤其高興的是女兒,女兒第一次有了自己獨立的看書學習的空間,高興的在家里蹦蹦跳跳,像小燕子一樣,臉上花朵般的美麗。
一零年我們又搬進了曲江一百多平方的新樓房,沿著鋪滿鵝卵石的小路走進院內,小橋流水,花草翠綠,到處散發著泥土的芳香,不但有成年人活動的游泳池健身房,還有兒童的游樂場,環境優美如同公園一樣。
寬敞明亮的房間,青銅色的木地板,質量考究的壁紙,新式的吊頂讓房子看上去更有格調。組合柜,推拉門,餐桌,沙發,電視,熱水器,燃氣灶,洗衣機,冰箱,空調給房子增添了更多的生機。夏天沒了酷暑之苦,冬天沒了寒冷之憂,洗衣服有全自動洗衣機,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使我有了更多的學習和寫作時間。
家鄉那些破舊不堪的老房子,早以被一磚到頂的二層樓取代,室內也裝修一新,大立柜,席夢思床,生活用具齊全。閑暇時,我也常回家鄉小住幾日。睡在溫馨的席夢思床上,望著寬敞高大的空間,再也不用擔心房屋漏水,再也不用擔心房頂上忽然掉下一只蝎子蜇人了。
幾十年的社會變遷,讓人們徹底改變觀念的同時,亦感受了住房條件的巨大變化。不管是鄉村還是城市,人們的住房條件越來好,大家都過上了衣食無憂的小康生活。
我出生在上世紀70年代末,是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一代。兒時就常聽到小康社會這個詞,以為這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景,懵懂不知的我不曾想到,有朝一日,我能看到它的實現并真真實實地參與其中,感謝你,我的黨。
報告提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它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古今中外,回望歷史。哪個政黨能做到像中國共產黨這樣,一代接一代,勇往直前,堅定不移,持續奮斗,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從一個積貧積弱、飽受欺凌的國家成功躋身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及快速增長的第二大世界經濟體。在踐行自己諾言的同時帶領人民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為大跨越。對比曾經那段屈辱不堪的中國近代史,就越發能感覺到中國共產黨的初心所在,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
新時代,新格局。以黨的報告為節點,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又要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最終,為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
作為一名中國人,現在我真的很愛自己的祖國!我每天都希望祖國能像美麗的花兒一樣,在陽光和諧的沐浴下慢慢地成長。而其實她的成長是需要我們奮斗汗水的,所以我們年輕的一代,必定要更加以愛國為己任,作出最大的貢獻去表達我們對祖國最深的愛!在祖國七十歲生日即將來臨之時,讓我們從內心強烈地呼喚一句:祖國,我愛您!
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新篇章論文_2022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心得感想 篇3
我見證過困難時期人們居住的窯洞、草棚房、土托木瓦房、一磚到頂瓦房、樓板房、家屬樓和精品房,從貧窮落后到如今安逸舒適寬暢住房,不由使人發出感嘆:改革開放就是好,人民生活步步高!
70年前由于貧窮落后,在白鹿原、八里原、少陵原、神禾原崖畔下,人們掘洞成窯,攜家帶口窩居在黑暗潮濕的窯洞里。
昔日,每當人們談起家庭,總會問你家有幾面窯(洞) ?即就是給娃娶媳婦,對方也會問并到其家觀瞧。只要兒女長大,父子和鄉親總會依原畔地勢挖窯洞,一镢頭一镢頭地挖,用锨裝土到擔籠里挑到外面,如此每天挖甚至晝夜挖,汗流浹背辛苦著,為的是早日打造好新窯洞。
挖窯洞既是出力活又是技術活,不單單是掄镢頭挖土,還須觀瞧正在挖的窯洞地質構造,有無料漿石等石板層;地面是否平整、上方和四周是否圓闊,有無凹凸或挖偏等現象。發現問題,及時改正。為了增加有效高度,窯洞地面多低于場院,因而窯洞光線暗,通風不良且悶熱潮濕。為保暖怕偷農家,將飼養的豬馬牛羊等圈養在窯內,其衛生條件更差,夏天蚊蠅臭蟲滿窯洞……
住窯洞的人們最怕窯頂流土裂縫,因為這是窯洞坍塌前的預兆。天下大雨或消雪天,居住在窯洞里的人們總是提心吊膽,生怕頭頂上的土塌落……上世紀六十年代,我親眼目睹了東村一村民被窯洞塌方致死的慘狀。
因為貧窮草棚房大多數被貧下中農居住,人們用土打墻或用胡基壘墻,墊角多用河石很少用磚的,因為用磚費用高。鄉當親友們前來幫忙,各執其事、拉土和泥、工匠們用鋸用刨打造椽檁使其光滑平整……四周土墻壘好后再土托木,釘椽于檁條上再苫蓋稻草或麥秸等遮擋風雨。
為了省工省料和安全,草棚房多低矮潮濕,因陋就簡。住草棚房的人最怕下雨消雪天,天上大下、屋內小下。遇到連陰雨天氣,屋內大盆小盆瓦罐甚至水桶等器具都用來接棚頂的漏水。由于草棚的浸染,滴漏的雨水呈淡紅色,因雨水不停濺落、地面沒有一處干凈之地,屋內散發出令人作嘔的氣味……
隨著生活逐步改善,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土托木或磚包墻的庵間、廈房取代了窯洞和草棚房。廈房一邊蓋,后面立高墻,三面墻體稍矮些,大多用胡基壘砌。說起打胡基累人的很!既要出力流汗將濕土錘打成坯,還要會摞擺放,否則易倒前功盡棄。此外,胡基最怕淋雨或浸泡,遇到下雨時無論晝夜需用草簾、牛毛氈等苫蓋,包括正在建造的廈房庵間房。夜晚下雨,再累再苦也要苫蓋好胡基、避免損失。
庵間房是廈房的一倍,高大寬暢明亮,就是用工用料人手多。泥水匠砌墻忙壞了拉土和泥的、搬運胡基的、一匠撥三工;木匠彈墨線使勁拉鋸,用刨子刨去檁條、椽上的疙瘩,用推刨推掉不平之處,刻槽鑿卯做細活。生產隊時期收入有限,主人家東拉西借、為蓋房受盡了難場、硬撐著腰蓋房。
改革開放后,人們的生活有所改變,特別是不愁吃穿。農村蓋房變成磚瓦房,一磚到頂的廈房、庵間房替代了胡基土坯房。不再用麥草泥抹墻,變成了白灰粉刷而使屋內亮堂、干凈衛生。
九十年代后,廈房、庵間房逐步被一層平房或兩層樓房所取代。人們的住房面積更加寬暢舒適,新式家具逐步淘汰了陳舊落后的家具。有的家庭已安裝了電話,實現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好時代。從初期的一二層變成三四層、有的五六層,甚至還有框架結構的十層高樓、安裝了電梯、網絡等……
黨的好政策使農村住房條件在不斷改善同時,也使城鎮居民住上了寬暢明亮的家屬樓。從最初的機關單位建房蓋房,到企業自主安置,再過渡到房地產交易,人們的住房條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家屬們從平房、筒子樓搬遷到暢亮家屬樓內心情格外激動、興奮不已。
改革在繼續,生活在提高。長安城鄉,高樓林立;長安宜居宜業,樂居山水間。家屬樓變成商品房,民眾擁有數套房產,部分人圖省事、裝修不勞人購置了精品房,精神面貌喜洋洋!
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新篇章論文_2022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心得感想 篇4
“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大型采訪活動是和祖國的一次特殊的“親密接觸”,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記錄祖國這70年的風云變幻,如何更加準確地去做一名時代的記錄者。
總書記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這“四者”便是始終懷有赤子之心的“保鮮劑”。
這次三沙的采訪活動,讓我感受到作為一名增強“四力”的重要性。只有邁開腿,讓雙腳沾滿泥土;俯下身,讓雙眼發現美好;握緊筆,讓雙手觸摸時代;勤思考,讓文章滿含深情,才能獲得鮮活的素材、生動的細節,也才能夠捧出冒著熱氣、溫暖人心的感人之作。
我們常說,要想新聞作品好,一定要到現場去。要一直在路上,走得足夠勤、走得足夠遠才能為讀者還原真實,才能做一個無愧于時代的記錄者!澳_力窮時眼力通”,要有過人的觀察力,要見人之所未見,細微之處現功力,只有這樣才能在看似平常的新聞作品中發現點睛之處。更要有三思而后行的深沉,要在一個新聞事件中冷靜思考、去偽存真、多方求證,才能撥開云霧見月明,才能守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力透紙背非人功”,好的筆力絕非一朝一夕練就,要對自己的新聞作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只有筆耕不輟才能寫出有說服力的作品。
在這次采訪活動中,我深刻認識到要勤練“四力”,方能成為“四者”,汗水是“墨水”,沾滿泥土的雙腳是對褒獎。因為熱愛,所以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