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我的表現自我評價(精選3篇)
初三我的表現自我評價 篇1
時光流逝,豐富多彩的三年初中生活即將結束,這三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里程,它將永遠銘記在我的腦海里。我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熱愛蒸蒸日上、邁著改革步伐前進的社會主義祖國,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武裝自己,積極參加黨章學習小組,逐步提初自己的政治思想覺悟,并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作為班長,我能以身作則,嚴于律己,在同學中樹立了好榜樣,并能團結好班委,處理好班級的一切事務,是老師的得力助手。 初三我們班被評為市優秀班級,這是全班同學共同努力的結果,我為能生活在這樣一個班級而自豪。三年來,我在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有了長足的進步。
初三我的表現自我評價 篇2
暑假期間,劉潤陽同學用一周的時間閱讀了《浮士德》。開學之初,學校要求學生填寫高二第一學期自我評價,在“綜合實踐·記錄”一欄,該同學記錄了通過閱讀《浮士德》,浮士德精神帶給自己的震撼與激勵。從劉潤陽同學的文字中我了解到,她讀懂了《浮士德》,不到16歲半,該同學不僅啃下了這本書,還得到了啟示,獲得了一種內在的自主驅動力,令我嘆為觀止。
浮士德精神源自于德國著名作家的歌劇《浮士德》。
浮士德精神首先是一種篤于實踐的入世精神。浮士德在將希伯來文的《圣經》譯成德文時,決定將“泰出有道”轉譯成“泰出有行”,體現了他實踐意識的覺醒。于是他充滿自信,敢于與魔鬼訂賭,走出象牙塔,最終找到滿足與幸福。
另外,“浮士德精神”還是一種不甘墮落、永不滿足的追求精神。正像浮士德所言,“有兩個靈魂在我胸中,它們總想分道揚鑣;一個懷著一種強烈的情欲,以它的卷須緊緊攀附著現世;另一個卻拼命要脫離塵俗,高飛到崇高的先輩居地”。任憑魔鬼百般以惡誘惡,浮士德雖有暫時的踟躇,但絕不棲息止步。他的瑰偉之處在于那不竭的活力總是攜著人性的善審判內心的惡,這種審判橫亙人類的文明進程,也使浮士德的形象葆有難以言盡的魅力。
由于與魔鬼的約定,浮士德不可以對事物有所滿足,一旦他說出“停留一會吧”這樣的話,他就會墮入地獄。正是由于這樣一種精神,浮士德才能不斷地突破自我,去追求愛、美、禮、實踐,浮士德才因此在精神探求的范圍內成長。于是人們將這樣一種對事物永不滿足的精神視為浮士德精神。
這種精神是一種對自我永不滿足,不斷進取的精神,正如同中國《易經》所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精神反映了人們不斷要求突破自我,力爭上游的愿望。從形象學來說,他概括了西歐資產階級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32019年來間的精神探索。也是德意志民族一直保持的民族氣節。
整個一部浮士德給我們的啟示是歌德已經把藝術的浮士德上升到了一種精神的浮士德,一種內在的自主驅動力。從小我到大我的進取,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極限,去完成偉大的歷史使命。
初三我的表現自我評價 篇3
通過初中三年生活的錘煉。在德智體方面,我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從一個懵懂的中學生逐步成長為品學兼優的“四有”新人,但我有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體鍛雖然達標,但還須加強體育鍛煉,提初成績,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將不斷總結經驗,繼往開來,更好地報效祖國。
初三是人生一個關鍵的時刻,也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回首自己在初中度過的日子,雖然不是很刻苦學習,但也不是得過且過,我努力過,但理想與現實相差太遠了,上帝從未光顧過我這個無名小卒的心靈,但是我依然沒有放棄。我自問,我在初中的學習中,我沒有與壞朋友交往,也沒有做損害學校名譽的事情。初中讓我懂得友情的可貴,讓我學會了珍惜,讓我懂得社會的競爭力是多么大,讓我懂得知識重要性。我一步一步地走來,發覺學業負擔猶如一座泰山向我壓來,我清楚陽光總在風雨后,我認真完成作業,為的是想得到老師認可,同學的肯定,更重要的是為了考上理想的高中。 體育永遠是我的痛,我是一個體育白癡,沒辦法,這是先天的不足,人是可以改變的,我相信我每天的跑步得不到回報。 光陰在不經意間從身后流過, 初一、初二的不成熟日子已經成為過去,拼搏的時刻也到了,高中才是我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