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學一體,小組評價
實現激情備學一般作法是:
1、拋展精典內容,激起學生注意力。這里的精典內容指精典故事、精典聲像畫面或課件等。
2、檢查課前預習,激發學生主動性;
3、嚴格上課常規,激起學生意志力;
(二)獨立自學
當代西方優質教育學派——自由主義學派認為:“教育的目標是有效地培養個人行為,強調人為獨立個體,學校提供學生知識及能力,使他們具有自學能力。”我國當代教學法之一——學導式教學法主張“激發學生求知欲,首先讓學生自學,讓學生主動探索,產生興趣。”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鼓勵學生選擇合適自己的方式。”把自學引入課堂,不但是一種特別的教學方法,更是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勤思善思,獨見獨創等個性品質的有效途徑。
筆者認為,這一環節教學應遵從以下幾點:
1、放手讓學生自學,不作定向問題提示。主體教育思想主張學習的方向來自學生,不是來自教師。教學時,應讓學生在已有學法,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主動探索教材,鉆研教材,實現自我內化,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精神,提高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2、講究自學的獨立性。“教學是通過學生自己產生和解決問題達到對經驗意義的理解”(美教育家羅杰期)。自發地獨立學習,同學間之不詢問、不研討,有利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和獨立的思考、分析、判斷,也有利于規范課堂行為。
3、指導學生做好自學筆記,填寫好“重大疑難表”(此表交給小組長在下一環節組織小組研討)。
4、注重老師的組織性和輔導性,老師應很好地組織教學,及時評價學生學習行為優劣表現。
(三)小組研學
這一環節就是針對上一環節產生的疑難問題,由小組負責人組織小組研究討論,這實際上屬于小組自學。
新課標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國兩千多年前的教育專注《學記》中也早有“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小組研學,同學彼此間進行討論交流,可以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容易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積極探索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小組研學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有主持人,有規范的程序,不能“胡言亂語”;
2、要有明確的來自學生方面討論內容(一般以“疑難表為準”);
3、要鼓勵全員參與,各抒己見;
4、要做好討論記錄,填寫好“小組研學記錄表”;
討論過后,要做好自學、研學匯報,匯報時一般由小組代表和個人代表兩個進行,匯報重點應放在學習過程和學會了什么這兩方面。
對自學、研學兩環節的評價應重在參與過程和“兩表”質量、研討情況、匯報情況四方面,以定性評價為主。
這里必須強調兩個問題。一是教學觀、知識觀問題。因為這樣放手讓學生自學、討論,難免會給許多老師帶來一些擔心:學生“燒野火”、“不著邊際”怎么辦?完不成教學任務怎么辦?……要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于如何看待一堂好課。本人認為,一堂課并不在于教師教了多少,教會了多少,而在于學生學了多少,學會了多少;教學目的決不僅是字、詞、句段等純知識性的,而應是多元化的,包括知識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等多方面。只要學生積極投入,認真參與,這個實踐性的學習過程本身就是知識,“會燒野火”豈非本領?“不著邊際”,終有著處。二是教師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問題。德國教育家蓋期多德說過:“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發現他們"。杜威也提出:“教師應當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掌握教材,善于從教材中找到主要和主導的思想”。“燒野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只會燒野火。教師要精心設計學法,認真指導、訓練學法,讓學生心有成法、學有得法、課課得法。例如本人教小學高年級語文寫人的文章時就教給學生用一種“綱舉目張”法來學習。“綱”即綱領,主要要求學生抓住三個問題:(1)主要人物是誰?(2)人物特點怎樣?(3)所寫事實為何?“目”即細節,主要要求學生抓住分析四個方面:①肖像描寫;②語言描寫;③動作行為描寫;④心理活動描寫。學生心中本有“綱”“目”,自學時自然會“綱舉目張”,豈會“燒野火”、“不著邊際”呢?當然,學法指導要依據教材內容實際和學生實際,要體現兒童的認知規律和知識本身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