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漢武帝的評價有哪些(精選7篇)
關于漢武帝的評價有哪些 篇1
另一位文治武功彪炳史冊的漢宣帝對曾祖父漢武帝評價非常高,要為他加廟號(大漢非有大功大德的皇帝不能加廟號),認為他文治武功之大以至言辭都無描述 :“躬履仁義,選明將,討不服,匈奴遠遁,平氐、羌、昆明、南越,百蠻鄉風,款塞來享;建太學,修郊祀,定正朔,協音律;封泰山,塞宣房,符瑞應,寶鼎出,白麟獲。功德茂盛,不能盡宣,而廟樂未稱,其議奏。”
班固在盛贊漢武帝功業的同時,又可惜“如漢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只談文治,竟然無一字提及他的武功。
后世的司馬光對漢武帝評價比較苛刻:“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于秦始皇者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關于漢武帝的評價有哪些 篇2
秦皇漢武、元世祖、拿破侖,或數百年,數十年而斬,亦可謂有志之士矣。拿破侖興法典,漢武帝紀贊,不言武功,又有千年之志者。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詔,不失為鼎盛之世。 用劍猶如用情,用情猶如用兵。
關于漢武帝的評價有哪些 篇3
漢武帝的顯赫戰功:
1、出兵救援東甌,閩越國聞漢軍出動后不戰而退。
建元三年(前138年),漢朝東南邊的閩越國(大致為今天福建)圍困東甌國(大致為今天浙江南部),東甌國向漢朝求援。
太尉田蚡等人以路途遙遠艱險為由反對出兵救援。漢武帝力排眾議,派遣中大夫嚴助持節發動會稽郡兵馬,跨海進軍閩越。閩越國聽聞漢軍大舉出動后不戰而退,東甌之圍得解。
2、出兵閩越,閩越國人殺其國王請降。
建元六年(前135年),閩越王郢攻南越。漢武帝派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司農韓安國出會稽討伐閩越。漢軍未至閩越,越人殺國王向漢軍請降,漢軍方歸。
3、四路騎兵北擊匈奴,漢朝正式向匈奴亮劍。
元光六年(前120xx年),漢武帝派遣車騎將軍衛青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出代,輕車將軍公孫賀出云中,驍騎將軍李廣出雁門。衛青部到達龍城,斬獲匈奴七百級。
此戰標志著漢朝結束和親政策,拉開與匈奴決戰序幕。對中華民族來說,漢武帝“寇可為,我復亦為;寇可往,我復亦往”的強勢宣告,無異于鑄就了民族魂魄,從此這個民族以漢族自稱,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關于漢武帝的評價有哪些 篇4
在政治上,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并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并設立太學。
對外,漢武帝采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并開辟西南夷。此外,還有創設年號、頒布太初歷等舉措。
但他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兼以窮兵黷武,引發統治危機,晚年爆發巫蠱之禍,后因對外擴張受挫而頒《輪臺詔》。
關于漢武帝的評價有哪些 篇5
在思想方面,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初的黃老思想和各家雜揉的辦法,已經不能適應漢武帝建立高度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的需要。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正中漢武帝的下懷。從此,儒家學說成了封建社會的正統學說,孔丘成了封建社會的圣人。
在民族關系方面,漢武帝北征匈奴,西通西域,南攻兩越。匈奴是當時中國北方正處在奴隸社會的一個非常強悍的少數民族,出于奴隸主的掠奪性,經常騷擾漢的北部各郡,嚴重地威脅了這個封建王朝的安全。
但在西漢王朝剛剛建立時,各方面都存在著困難和問題,還無力對付兇悍的匈奴。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西漢初期幾個皇帝對匈奴都實行“和親”政策,即把皇帝宗室的女兒嫁給匈奴單于從而與匈奴言和,維持所謂友好關系。很顯然,這是一種屈辱性質的政策。
到了漢武帝時,國力強盛了,再也不能忍受這種政策了。漢武帝決心用武力征服匈奴,洗去漢朝歷史上的污垢。從公元前120xx年到前120xx年,在十年時間中,漢武帝通過三次組織大規模的出擊,徹底粉碎了匈奴的進攻能力。
漢武帝在政治方面、經濟方面、思想方面,經過系列改革和在民族關系方面作出切實的努力之后,西漢王朝日益強大,漢武帝也因此而成了名垂千古的封建帝王。
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由于漢武帝好大喜功,連年對外征討,加重了人民的負擔,造成了國家財力的空虛。廣大人民處于極大的痛苦之中,階級矛盾越來越激化。
漢武帝到了晚年才感到問題的嚴重性,于是不得不表示悔悟,并下了一個“罪己詔”。漢武帝知錯就改,經過對農業、賦稅等政策的調整,使社會秩序穩定下來,生產也有所恢復和發展。
關于漢武帝的評價有哪些 篇6
漢武帝洗刷了大漢長達近70年的恥辱,“名為中興,實同開創”,他是“強漢”的創建者,否則西漢留在后世的印象就是一個富而不強,小而分裂的懦弱政權(漢初的版圖只及秦的三分之二),只能依靠向匈奴送錢送女人茍延殘喘,只能稱為“弱漢”;漢初的評價就不是所謂的韜光養晦,而是屈辱膽怯,可以說漢武帝洗刷了他的父親、祖父、曾祖父三代的恥辱,奠定了他們的歷史地位。
王舜、劉歆的評價非常準確地反映了“強漢”形成的過程以及漢武帝個人的作用與歷史地位:“萬世之基也,中興之功未有高焉者也”,這具有強烈深厚的歷史感與現實感。
另一個強盛的王朝大唐,之所以在官方、私人場合頻頻自稱“漢家”“漢國”“漢皇”“漢將”“漢兵”……正是因為對大漢的強烈認同,彰顯自己是大漢的合法、正統、合格的繼承人,因此才要不懈努力恢復大漢故土朝鮮半島與西域。
地球上第一大民族稱為“漢”,不是因為“弱漢”,而是因為漢武帝創建的“強漢”——這一民族歷史上最光榮、最自豪的時代。
關于漢武帝的評價有哪些 篇7
大漢之所以是大國、強國,之所以被稱為“強漢”,并不是因為漢初的黃老之治、諸侯并立,更不是因為屈辱的與匈奴的“和親”,而是漢武帝真正完成了政治、軍事、意識形態、精神認同的統一,真正塑造了統一的民族國家意識,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的南征北伐、東西開拓的赫赫武功、開疆拓土的基礎之上。
一個國家要有強烈的統一認同,就需要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一個被異族,特別是中原華夏文明看不起的蠻族欺凌的國家不可能有自豪感,也不可能有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獨尊儒術”也需要用現實的功績來證明、來保證儒家“大一統”“尊王攘夷”觀念在實踐中的正確,而不是僅僅停留于意識形態領域,僅僅是口頭的宣傳,否則沒有人會真心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