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霧霾社會實踐調查報告(通用3篇)
大學生霧霾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篇1
調查介紹:
對于日益嚴重的霧霾天氣,居民們是什么態度?他們知道原因嗎?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調查時間:
20xx年XX月XX日
調查過程:
訪問小區的居民,查閱資料,電腦查詢
調查結果:
對于近來日益嚴重的霧霾天氣,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活,不管是交通還是環境,都被霧霾影響著,那么什么是霧霾呢?霧霾又是怎么形成的呢?霧霾對我們有何危害?我通過上網和查資料了解到:
形成原因
霧: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氣溶膠系統,是近地面層空氣中水汽凝結(或凝華)的產物。霧的存在會降低空氣透明度,使能見度惡化,如果目標物的水平能見度降低到1000米以內,就將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或凝華)物的天氣現象稱為霧(Fog);而將目標物的水平能見度在1000-10000米的這種現象稱為輕霧或靄(Mist)。形成霧時大氣濕度應該是飽和的(如有大量凝結核存在時,相對濕度不一定達到100%就可能出現飽和)。就其物理本質而言,霧與云都是空氣中水汽凝結(或凝華)的產物,所以霧升高離開地面就成為云,而云降低到地面或云移動到高山時就稱其為霧。一般霧的厚度比較小,常見的輻射霧的厚度大約從幾十米到一至兩百米左右。霧和云一樣,與晴空區之間有明顯的邊界,霧滴濃度分布不均勻,而且霧滴的尺度比較大,從幾微米到100微米,平均直徑大約在10-20微米左右,肉眼可以看到空中飄浮的霧滴。由于液態水或冰晶組成的霧散射的光與波長關系不大,因而霧看起來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隨著空氣質量的惡化,陰霾天氣現象出現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國不少地區把陰霾天氣現象并入霧一起作為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統稱為霧霾天氣。
霧霾的危害
隨著空氣質量的惡化,陰霾天氣現象出現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國不少地區把陰霾天氣現象并入霧一起作為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統稱為霧霾天氣。其實霧與霾從某種角度來說是有很大差別的。譬如:出現霧時空氣潮濕;出現霾時空氣則相對干燥,空氣相對濕度通常在60%以下。其形成原因是由于大量極細微的塵粒、煙粒、鹽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有效水平能見度小于10KM的空氣混蝕的現象。符號為。霾的日變化一般不明顯。當氣團沒有大的變化,空氣團較穩定時,持續出現時間較長,有時可持續10天以上。由于陰霾、輕霧、沙塵暴、揚沙、浮塵、煙霧等天氣現象,都是因浮游在空中大量極微細的塵粒或煙粒等影響致使有效水平能見度小于10KM。有時使氣象專業人員都難于區分。必須結合天氣背景、天空狀況、空氣濕度、顏色氣味及衛星監測等因素來綜合分析判斷,才能得出正確結論,而且霧和霾的天氣現象有時可以相互轉換的。
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對人體有害,嚴重會致死。
那么我們該如何應對呢?我們該如何拯救我們的地球呢?
1. 建立區域聯防聯控機制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調整是必由之路。PM2.5等污染物的治理,難就難在需要綜合手段,實現多項污染物協同減排。污染治理是一個多環節密切咬合的鏈條,只要有一個環節掉鏈子,PM2.5減排就會受影響。同時,大氣污染呈現區域性特征,必須建立區域聯防聯控機制來應對。
2.居民需適當防護。盡量減少室外暴露的時間,減少開窗,長時間在室外需要佩戴口罩。由于能見度較低,駕駛人員應控制速度;機場、高速公路、輪渡碼頭也要采取措施,保障交通安全。
調查感悟:
通過訪問當地居民,了解到霧霾天氣給大家的生活帶來了眾多的不便,大家也感受到了危機感,所以,大家積極響應保護環境,開始了低碳生活,減少了私家車的出行,而且今年為了低碳,大家打破了陳規,改變了以往過年要放鞭炮的舊習,不再放鞭炮,當采訪到一位居民時,他說:霧霾天氣這么嚴重,煙花炮竹的大量放出會更加重環境的污染,霧霾天氣帶來的影響太嚴重了,不重視起來不行啊...... 看來大家已經認識到了霧霾天氣的嚴重性,讓我們大家一起重視起來,從點滴小事做起,從我做起,低碳生活,保護環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地球村。
大學生霧霾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篇2
20xx年11月以來,PM2.5、霧霾均成為每個人生活中最熱門的關鍵詞之一。你對霧霾及其危害認知有多少?嚴重的空氣污染根源何在?如何有效預防霧霾對健康造成的危害?又如何參與防治霧霾?20xx年4月,綠生活指南通過問卷星,針對新浪微博網友,發起了“霧霾危害”認知現狀大規模民意調查活動。
調查顯示,約95%的網友知道PM2.5是霧霾的成分,但近五成的網友不知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也是霧霾所含污染物以及霧霾污染源何在,教材知識缺位、大眾科普不到位和自學習慣欠缺是造成認知較差的主要原因;六成網友不了解PM2.5能進入毛細血管和血液,網友對PM2.5等在人體淤積部位及沉積量的認知情況不容樂觀;不足六成網友了解PM2.5能給成年人造成10余種危害,辣媽和宅女對PM2.5給孩子造成的危害認知最好,僅平均五成網友認為PM2.5會給老人造成嚴重危害;平均五成六網友注重日常防霾,防霾口罩和食療最受歡迎;面對霧霾,七成六網友了解食療是治本的理療方法。
一、調查說明
1.調查目的
客觀了解“霧霾危害”認知現狀,分析不同年齡人群霧霾知識儲備情況,了解網友對“霧霾危害”的看法,提出防治的有效建議。
2.主要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主要內容包括霧霾有害成分及污染源、霧霾如何進入身體、霧霾對不同人群的危害、日常防霾措施等四部分。
3.調查組織過程
時間周期:20xx年4月24日至20xx年4月24日
執行機構:綠生活指南、問卷星
4.調查方法
采用網民自填網絡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
5.調查對象
新浪微博網友
6.有效樣本量
2726個
二、調查樣本結構
1.六成多網友年齡在20-30歲,是參與在線調查最活躍人群
調查數據顯示,34.81%參與調查的網友駕臨“十面霾伏”的地球時間為26-30年,占比最大;駕臨地球20-25年的人數排名第二,占到27.85%;這兩部分人群超過了參與調查總人數的一半,高達62.66%。排列第三的是駕臨地球31年以上的人群,占25.95%。此外,11.39%的網友駕臨地球不到20年。
2.近七成半的參與網友是,她們更關注環境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
調查數據顯示,參與在線自填網絡問卷的網友74.68%是。一方面,在互聯網中較男性更愛分享和互動、更有耐心;另一方面,更關心自身及家人健康,尤其是在空氣污染嚴峻形勢的當下。
3.宅女和辣媽更關心環境污染危害,占網友的三成多
在74.68%的女網友中,不同類型的妹紙對霧霾等環境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關心程度又是不同的。宅女、辣媽、蘿莉和御姐依次分列前四位,分別占到19.49%、13.56%、11.86%和10.17%,占到網友的55.08%。而后四位依次是大媽、白富美、腐女和干物女,分別為0.85%、1.69%、3.39%和4.24%。絲女、女漢子和家庭主婦均為7.63%,女神有5.95%,森女有5.93%。
4.經濟適用男最關心環境污染危害,占男性網友近五成
在25.32%的男性網友中,有個非常突出的特點,有44.44%的為經濟適用男,“顧家”是他們關心自己和家人健康的性格基因。跟網友基本一致,宅男、大叔和小鮮肉都擠進了前四,占比一次為15.56%、11.11%和10%。而男神占5.56%,高富帥占7.63%,絲男占8.89%。總體情況與網友人群分布吻合。
三、對霧霾成分及污染源的認知狀況
1.九成五網友了解PM2.5是霧霾的有害成分,但對其他污染物的認知不足
霧霾物質構成,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PM2.5(即有重金屬、多環芳烴等有害物質的可吸入顆粒物)等。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為氣態污染物,它們與霧氣結合,形成了灰蒙蒙的天氣。
但是調查數據顯示,網友對霧霾的組成或者說有害成分的認知還不夠全面。94.94%的網友都知道PM2.5等是霧霾的污染物,但是知道二氧化硫是霧霾污染物的不足六成,而了解氮氧化物也是霧霾污染物的也剛六成多一點點。
在女網友中,僅有55.08%的了解氮氧化物是霧霾的成分,有60.17%的了解二氧化硫是霧霾的有害成分;奇怪的是,女網友中僅有78.81%的知道PM2.5是霧霾的有害成分。
而在男網友中,僅有55.56的了解氮氧化物是霧霾的成分,稍比網友高0.48個百分點;有60%的了解二氧化硫是霧霾的成分,比網友地0.17個百分點;有92.22%的知道PM2.5是霧霾的有害成分,較女網友高出13.41個百分點。
總體看來,網友們對霧霾所含污染物成分有較好的認知,但還非常不完善。霧霾是20xx年底才被廣泛知曉的事物,大家在學校接受的地理知識沒有涉及、大眾科普不到位和閱讀習慣欠缺等,是網友們對霧霾認知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2.全民治霾須先告知公眾污染源何在
一般認為,城市有毒顆粒物的來源有汽車尾氣、燒煤供暖廢氣、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氣、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產生的揚塵、可生長顆粒、裝修粉塵、廚房油煙等。環保部數據中心監測的污染防治類別,則為污水處理廠、規模化畜禽養殖場、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危險廢物、重金屬、廢水和廢氣六大類。
調查數據顯示,89.87%的網友認為廢氣是空氣污染源,86.08%的認為粉塵是空氣污染源,63.92%的認為重金屬是空氣污染源,53.80%的危險廢物是空氣污染源。此外,有51.27%、39.87%和29.75%的則分別認為,廢水、污水處理廠和規模化畜禽養殖場也是空氣污染源。
在女網友中,89.83%的知道廢氣是空氣污染源,83.9%的了解粉塵是空氣污染源,59.32%、55.08%的則分別認為重金屬、危險廢物是空氣污染源。
在男網友中,這一比列分別為52.22%、84.44%、67.78%和48.89%。與女網友相比,對廢氣的認知低了37.61個百分點,對粉塵的認知高0.54個百分點,對重金屬的認知高出8.46個百分點,對危險廢物的認知則低了6.19個百分點。
綜合分析可以發現,網友們對空氣污染源的認知總體較好,但也不全面。全民治霾,很重要的一點要讓公眾知道其身邊的污染源何在!
三、對PM2.5進入人體的認知狀況
1.僅四成左右網友認為PM2.5能進入毛細血管和血液
臨床經驗表明,PM2.5依次可以進入鼻腔、氣管、支氣管、細支氣管、肺泡、毛細血管和血液等人體部位。
調查數據顯示,網友們認知較高的是PM2.5能進入人體的鼻腔、氣管、肺泡和支氣管,知道的人依次為89.87%、86.71%、79.75%和77.85%。認為PM2.5可以進入的有50.63%,而認為能進入毛細血管和血液的僅分別有37.97%和41.14%。
在女網友中,認為PM2.5能進入人體的鼻腔、氣管、肺泡和支氣管等部分的,分別占88.98%、84.75%、77.97%和77.12%。在男網友中,這一比例分別為88.89%、82.22%、76.67%和73.33%。男女網友的認知程度差不多。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網友對PM2.5能進入人體部位的認知也相對較好,同時也存在認知不全面的現象。尤其是,大家對PM2.5可以進入毛細血管和血液沒有太多概念。
2.對PM2.5危害認知不太樂觀,三成五對其在肺泡淤積無概念
調查數據顯示,70.89%的網友贊同“大部分直徑大于2.5微米的顆粒物和42%的PM2.5在鼻腔中沉積下來”的說法,76.58%的網友選擇了“咽喉的黏液會黏住一部分直徑大于2.5微米的顆粒物和8%的PM2.5”的觀點,59.49%的網友認同“氣管黏液會黏住最后一部分直徑大于2.5微米的顆粒物以及4%的PM2.5”的說法,51.27%的網友支持“11%的PM2.5會被支氣管壁黏液阻隔下來”的觀點,65.19%的網友選擇了“最后35%左右的PM2.5進入肺泡,且無法被排除體外”的說法。
事實上,每個選項下直徑大于2.5微米的顆粒物和PM2.5的淤積部分和沉積量,都是醫學臨床得出的數據。調查結果表明,網友們對霧霾進入人體的認知不太樂觀。
四、對PM2.5所造成的健康危害的認知狀況
1.PM2.5能給成年人造成10余種危害,網友平均認知不足六成
霾下生存,每個成年人每天都在當“吸塵器”。當干凈空氣成為奢侈品,您認為每天呼吸的PM2.5等臟空氣會帶來哪些疾病嗎?
網友們給出的答案是:77.22%的認為PM2.5能給成年人引發過敏性鼻炎,72.15%的認為能引起慢性支氣管炎和慢阻肺,68.99%認為能導致咽炎,65.19%的認為能引起咳嗽,64.56%的認為能誘發哮喘,62.03%的認為能引患肺炎,56.33%的認為能造成肺癌,51.90%的認為能引起扁桃體炎,46.20%的認為能引發感冒,30.38%的認為能引患空鼻癥,36.71%的認為能導致肺栓塞。
有關權威專家一再遮掩說,PM2.5等臟空氣是否能誘發疾病目前國內尚未有數據支撐。其實,霧霾“有毒”是共識,國內外都有數據可以佐證。
據北京市衛生局統計,每次出現重度霧霾的天氣,到市屬各大醫院的呼吸科就診的患者就增加2-5成。
美國環保署20xx年發布《關于空氣顆粒物綜合科學評估報告》指出,有足夠的科學研究結果證明了大氣細粒子能吸附大量有致癌物質和基因毒性誘變物質,給人體健康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包括提高死亡率、使慢性病加劇、使呼吸系統及心臟系統疾病惡化,改變肺功能及結構、影響生殖能力、改變人體的免疫結構等。
20xx年10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布報告,更是首次指認大氣污染對人類致癌,并視其為普遍和主要的環境致癌物。
因此,不論每個成年人對PM2.5究竟能給自己造成哪些疾病的認知有多少,重要的是不要迷信所謂國內某些權威專家持續忽悠的“霧霾致病沒有結論”。
2.近九成網友認為PM2.5極易引發兒童呼吸道感染,辣媽和宅女最關心孩子
您家有孩子嗎?孩子個子比成人的小,貼近地面,更容易吸入霧霾顆粒物;同時,孩子沒有鼻毛,霧霾更容易入侵;PM2.5等空氣污染物進入孩子身體后,產生的危害要比成人大得多。您認為霧霾天氣對孩子造成的最大危害有哪些?
網友們的回答是這樣的,89.87%的認為會引發呼吸道感染,60.13%的認為會造成肺氣腫,53.8%的的認為會讓孩子情緒不穩定,41.14%的認為會導致肺癌,22.15%的認為可能會帶來小兒佝僂病。
而在女網友中,辣媽和宅女這個群體的認知很有意思。
辣媽占總調查女網友的13.56%,100%的辣媽都選擇了PM2.5會引起孩子呼吸道感染,62.5%的辣媽支持PM2.5會讓孩子情緒不穩定,50%的辣媽贊同PM2.5會誘發孩子肺氣腫,43.75%的辣媽認為PM2.5會導致孩子患肺癌,只有18.75%的辣媽判斷PM2.5會給孩子造成小兒佝僂病。
如果說辣媽的選擇是基于經驗等判斷,那么占調查女網友19.49%的宅女的選擇就有些不尋常,她們對孩子的愛從數據上看有齊平辣媽之勢。73.91%的宅女支持PM2.5會引起孩子呼吸道感染,47.83%的宅女認為PM2.5會誘發孩子肺氣腫,43.48%的宅女選擇了PM2.5會導致孩子患肺癌,30.43%的宅女判斷PM2.5會給孩子造成小兒佝僂病,52.17%的宅女贊同PM2.5會讓孩子情緒不穩定。宅女對PM2.5會給孩子造成最大危害的認知比例,遠遠超出除辣媽外的其他人群。
3.平均五成網友認為PM2.5會給老人造成嚴重危害,認知待提高
您家有50-70歲的老人嗎?醫學專家分析認為,霧霾天氣的增加,加劇損傷老人的肺功能,從而導致老年人肺癌患病率的高發。您認為PM2.5等空氣污染物會給家里的老人帶來了哪些風險?
網友們是這樣選擇的,77.85%的贊同PM2.5會引發老人呼吸道感染,72.78%的認為會讓哮喘發作,70.25%的認為會引起急性氣管炎,64.56%的'認為會引起支氣管炎,51.27%的選擇了會造成心力衰竭,32.28%的贊同會引患心肌梗塞,29.75%的認為會引起心絞痛,僅有1.27%的認為會導致肺癌。綜合分析發現,平均五成網友支持PM2.5會給老人造成嚴重危害,這也不是一個很高的認知度。
4.平均五成三的網友對肺癌信號有所認知,防霾致癌即刻行動
《全球癌癥報告20xx》指出,肺癌仍是最普遍和最致命的癌癥,20xx年約新增180萬患者并導致159萬人死亡。其中中國約占此類病例的1/3以上。專家表示,吸煙、長期遭受空氣污染和職業中接觸致癌物,是增大中國人患肺癌風險的主要因素。每個人都是肺癌的潛在患者,您知道患肺癌有哪些信號嗎?網友們的認知狀況如下:
62.03%的網友選擇了“久咳,特別是頻繁不止地咳嗽,短期內檢查不出原因”;
72.78%的網友選擇了“咳血痰反復不愈,且有不固定的間歇性胸部疼痛”;
50%的網友選擇了“發生感冒或支氣管炎后,咳嗽久治不愈且癥狀逐漸加重”;
60.13%的網友選擇了“突然出現漸進性氣短、胸悶,胸透有胸腔積水,但身體卻沒有發熱癥狀”;
44.3%的網友選擇了“患有肺結核或慢性支氣管炎的患者,原有的咳嗽規律突然改變”;
41.14%的網友選擇了“胸透顯示肺部炎癥,經治療不能徹底控制,癥狀反復出現或加重”;
60.76%的網友選擇了“有長期吸煙史,有腫瘤家族史,日常工作接觸致癌物質如石棉、瀝青、砷、鉻、煤焦油的機會較多,且出現呼吸道癥狀者”;
36.71%的網友選擇了“不明原因的關節、肌肉頑固性疼痛及皮膚麻木、灼痛,雖有發熱,但全身癥狀不明顯”。
肺癌,號稱“癌癥殺手”,是PM2.5給人體帶來的健康危害中最嚴重的一種。調查網友們對肺癌信號的認知,目的在于督促大家從最嚴重的后果來防治霧霾危害。調查顯示,平均53.48%的網友對患肺癌的信號有所了解。
五、對PM2.5所造成的健康危害的認知狀況
1.平均五成六網友注重日常防霾,防霾口罩和食療最受歡迎
面對兇猛的霧霾危害,網友們都財局了哪些防霾措施?
77.22%的網友選擇“使用防霾‘常規武器’口罩”防霾;61.39的網友選擇“通過食療增強身體免疫力和抵抗力”防霾;50.63%的網友選擇“時常護膚潔面”防霾;48.1%的網友選擇“使用呼吸‘神器’空氣凈化器或空氣加濕器”防霾;44.94%的網友選擇“擇機健身”防霾。
調查數據顯示,平均五成六的網友在日常生活中會采取防霾措施,而使用防霾口罩和通過食療防霾的人最多,通過護膚潔面、健身和空氣凈化器防霾的人數大體相當。
2.面對霧霾,七成六網友了解食療是治本的理療方法
調查數據顯示,61.39的網友選擇“通過食療增強身體免疫力和抵抗力”防霾。食療是利用食物的特性來調節機體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方法。現如今,人們越來越崇尚健康天然的治療方法來調理身體、減肥、護膚、護發等。
在有所參加調查的網友中,對食療的認知狀況又是怎樣的?75.95%的網友表示了解食療,22.15%的網友不了解食療,還有1.9%的網友放棄了選擇。
大學生霧霾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篇3
調查結果:
1、垃圾箱沒有標明垃圾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標志;
2、在草地上某些空曠的地方沒有種上綠草;
3、在公園里的某些植物早已枯萎,但卻沒有種植人員重新補種上;
4、公園的湖面上還漂浮著一些殘留物未及時清理,如:汽水罐、塑料袋、零食包裝等等;
5、公園里某些垃圾箱已被人破壞,卻沒有相應的工作人員前重新安裝;
6、在公園里,人們隨意的將衣服、褲子、被子等等晾在欄桿上;
7、在路邊,我們還發現有許許多多的煙頭,這都是人們隨手亂丟的;
得出結論:
我發現,近年來,人們都沒有做到“保護環境,從我做起”,這只不過是喊口號罷了!
產生問題的原因:
總的來說,環境污染可以是人類活動的結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動的結果,或是這兩類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如火山噴發,往大氣中排放大量的粉塵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同樣也造成大氣環境的污染。但通常情況下,環境污染更多地是由人類活動,特別是社會經濟活動引起的。我們平常所指的就是這類源于人類活動的環境污染。人類活動之所以會造成環境污染,是因為人類跟其他生物有一個根本差別:人類除了進行自身的生產外,還進行更大規模的物質生產,而后者是其他所有生物都沒有的。由于這一點,人類活動的強度遠遠大于其他生物。例如,對生態系統中水的利用,其他生物僅取用滿足其生存要求的量,而人類對水的利用則不知道要比其他生物多多少倍,多到有的局部生態系統所有的水都不夠用。
解決此問題的建議:
第一,人類要想征服可怕的大自然,就必須尊重自然。對于改造自然理應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闊斧,勇于調查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與自然協調發展,決不能重蹈西方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
第二,要從我做起,首先選擇有利于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善待我們的家園、善待地球,共創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就如以下幾點:
1、節約資源減少污染
(1)節水為榮,隨時關上水龍頭,防止滴漏。
2、綠色消費環保選擇
(1)用無鉛汽油、無鎘鉛電池、無磷洗滌劑,減少水與空氣的污染;
(2)購買低砩家用制冷器具、無砩發用摩絲,減少對臭氧層的污染。
3、重復使用多次利用
(1)盡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多使用耐用品。如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和餐盒,減少白色污染;
(2)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自備購物口袋或提籃。
4、分類回收循環再用
(1)不亂丟棄廢電池、廢塑料等垃圾、廢物;
(2)將垃圾分類投放,變廢為寶,使資源循環再生,造福人類。
5、保護自然萬物共存
天貓美國普衛欣提示:霧霾天氣出行記得做好防護。
(1)不獵殺、使用珍稀動物和受保護的動物,關愛與保護野生動植物;
(2)植樹造林,愛護我們身邊的每一寸綠地、每一株花草、每一片樹木。
6、講究衛生保護環境
(1)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在公共場所吸煙,不制造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