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實習報告(精選8篇)
植物學實習報告 篇1
一、實習目的
1、通過野外觀察,準確、熟練掌握和應用常用的植物形態學術語。
2、通過實習,進一步了解植物的多樣性,掌握植物界各大類群以及種子植物的常見科、屬的主要特點,認識和區分常見種子植物科、屬、種,擴大和豐富植物分類學的知識范圍。
3、驗證、復習和鞏固課堂和書本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做到理論聯系。
4、學習懂得用科學的方法觀察,研究植物的基本特征。
二、實習意義
1、通過實習可以培養學習科學的態度,吃苦耐勞的精神,嚴明的組織紀律性,團結協作精神。
2、利用野外實習可以很好的讓同學們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麗,培養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3、野外實習不僅是對理論知識的驗證和鞏固、對課堂知識的補充和深化,同時也是對綜合素質的全面鍛煉和提高。野外實習對于激發同學們學習興趣,培養觀察能力、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三、實習收獲
通過三次難得的實習機會(農博園,南山公園,岱王山),與植物的近距離接觸。在老師的帶領和講解中,對植物的分類及辨別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實習中,我們常常被各種植物的不同形態吸引著,讓我記憶尤深。現在我將自己熟悉的植物展現出來。
四、實習心得
在這短短的幾次植物學野外實習中,我親身體驗了辨別植物、采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領會了野外實習對專業的鞏固和提高的重要性。它是檢驗理論的一塊試金石;是課堂內與課堂外的互補;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教與學的互動;是感性和理性的升華。這幾天的實習過程,也培養了我們吃苦耐勞的精神,提高了我們的綜合與分析能力,讓我們產生了對大自然的新奇與美麗的驚嘆與熱愛之情。我們學會了獨立思考、團結互助、不停探索。
野外實習鞏固了我們的課堂知識,讓我們親自體驗了壓制標本的過程。我們在實習過程中積極運用課堂知識去觀察、識別各種植物、仔細辨別類似植物之間的不同之處。這樣理論聯系實際,不僅加深了我們對課本知識的印象,而且培養了我們對課本知識的運用能力。在實習過程中,我們欣賞到了大自然的美麗,煙臺的風光。從這幾次的實習中,我們收獲頗多。
3月11日,我班依照學校安排積極參加了,為全校師生做所做的的感恩勵志教育報告會。報告會上,演講團的程老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引導同學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認識真正的自己,教育學生學會感恩,激勵學生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與愛同行,會學習,更要會做人。他用生動的事例、真摯的語言、豐富的情感,借助音樂和環境氛圍的渲染,通過創設情景逐漸敲開學生的心門。報告中,我們班的孩子們在一個個互動環節中認真聆聽積極參與,她們淚流滿面地伸出雙臂與老師、父母擁抱,說“老師,我愛您!”“媽媽,我愛您!”。特別在學生與父母的互動環節中,我們班的楊園園、董婉玉同學她們都是平時不太愛說話的一個學生,這次竟然積極的站在大庭廣眾之下,站在前臺呼喚自己的媽媽上來到前臺并對媽媽說道“媽媽,我不再惹你們生氣了!今后我會聽你的話!”。而家長朋友們也情真意切地向老師走來,和老師含淚真情擁抱,向老師握手致謝“老師,您辛苦了!”……一聲聲發自內心的呼喊響徹整個會場,很多老師、學生和家長都忍不住流出了眼淚。一幕幕感人的畫面讓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報告會期間整個會場自始至終彌漫著感動的氛圍,一直流淌著溫暖的熱淚,一直飄揚著“愛”的聲音。 會后除了學校安排的家長寫體會外,我還布置學生每人一份體會寫在日記本上,讓這次活動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記憶,并督促她們把感受付諸在自己的行動中。 本次的活動加強家校溝通,增進教師、學生、家長之間的接觸和了解,融合彼此情感,也為讓學生從小熱愛祖國、熱愛生活、學會感恩,使我班師生、家長上了一堂生動的感恩勵志教育課。
植物學實習報告 篇2
1、實習目的與任務
1.1了解黑石頂植被分布情況和華南地區森林的根本結構,認識局部北線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與環境的相關性。
1.2通過野外實習穩固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1.3激發學習生物科學、探究大自然的熱情,通過形式多樣的學習和老師同學之間的交流,提高對植物學的興趣。
2、實習步驟與內容
2.1黑石頂簡介
黑石頂自然保護區位于封開縣東南部七星鎮內,東經111°52’,北緯23°31’,北線穿越腹地。海拔927.0m,地形復雜,森林茂密。木蘭科、金縷梅科、殼斗科、樟科、山茶科為5個典型科,在黑石頂分布廣泛,這幾個科組成優勢群落,在森林中形成高大喬木。
2.2實習內容
7月5日上午從珠海出發,下午到達黑石頂,晚上老師對本次實習的目的、內容和考前須知作了簡要的介紹。
7月6日上午在xx老師和唐恬老師的帶著下沿公路認種并采集標本108種,下午和晚上進行復習。
7月7日上午在老師的帶著下沿某一進山路線認種并采集標本114種,下午和晚上進行復習。
7月8日上午在唐老師的帶著下沿另一進山路線認種并采集標本39種,同時采集壓制標本,下午和晚上進行復習。
7月9日上午對這幾天的學習內容進行總結和復習,下午學習壓制標本的方法以及進行認種考試。
7月10日白天攀登黑石頂,沿線觀察熱帶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開總結大會。
7月11日與第二批到達的同學完成交接,乘車返回珠海。
3、實習心得與體會
這次在黑石頂的實習使我獲益良多。最直接的學習成果就是對兩百多種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屬科、種的認識。像認識朋友一樣認識每一種植物,即使一個人走在山野里也滿目都是老相識,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到現在,我還記得有著蘋果香味的阿丁楓,有著漂亮的藍紫色果實的山菅蘭,有圓圓腺窩的黃樟,有風油精味道的光皮樺,長了瘤的福建蓮座蕨,葉子被揉了之后會有蠟痕的甜茶椆……以前還沒有認真地去觀察學習的時候,一棵樹就是一棵樹,所有的葉子長得都差不多,所有的樹皮都是一個樣。而在這次的觀察中,我發現每一株植物的葉子都長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氣味特殊,有些葉脈奇特,有些形狀乖僻,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連貌不驚人的樹皮也分長條形剝落還是片狀剝落等等。黑石頂之行教會我用一個全新的視角去觀察這個世界,發現生命的奇妙。我每每驚訝于植物的獨特形態和精巧構造而忘記了旅途的辛苦。之前老師跟我說過,這次實習更重要的是激發大家對學習生物科學的熱情。我想,兩年過后我會忘記那些植物的名字,但是永遠不會忘記的,是對于生命和自然的那種著迷。
在認種學習的過程中,我自己也總結了一些經驗教訓。
1、觀察植物的順序與要點:在認種初期,我對于觀察和記憶植物的形態特征總是不得要領。在請教過老師和同學之后我才知道,在觀察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注意的是這株植物的整體形態:木本還是草本?直立還是攀緣?然后我們再從葉形、葉緣、葉脈、氣味、花和果實等細節特征去觀察鑒別。
2、理論聯系實際:在復習的時候有時候因為標本殘缺等原因,我試圖根據參考書上的一些描述來記住這種植物,覺得這些特征描述更準確更,最后卻發現那些描述不僅枯燥,在野外認種中還一點都不管用。而老師教給我們的識別方法又簡單又實用,只要掌握了,認種就會變得輕松很多。后來老師告訴我,書上介紹的特征適用于在實驗室里更為準確的分類鑒定工作,而野外認種的很多識別方法是分類工作者長期實踐總結而來的,在野外是最實用有效的。比方甜茶椆的葉子揉過之后會有蠟痕,沒有一本工具書上會教這種方法,但這卻是野外識別甜茶椆的重要途徑。所以,光記住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按圖索驥是要不得的,要到實踐中去發現總結更為靈活有效的方法。
3、先科后種:在認種學習的過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態特征想到種名,然后再根據筆記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通過與身邊同學的比照,我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誤區:我這樣只是記住了植物,而不是學習了植物。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先根據植物的形態特征確定了所屬的科,然后再確定對應的種,因為一般來說我們所掌握的識別方法其實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確定到種,但是通過對一些比擬明顯的形態特征的觀察我們可以確定它們屬于哪個科。后來老師的講解也證明了這一點。但由于我的理論課知識掌握得不夠好,就連科的特征都沒有完全記住,所以雖然明知錯誤但還是不得不用這種死記硬背的方法記住植物——于是在后來的認種考試中我吃了很大的虧!我想,如果我一開始就是采用先科后種的方法學習,我的收獲一定會更多。
4、比擬學習、集體學習、反復學習:雖然每種植物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但是對于我這種初學者來說還是會很容易就把兩種植物弄混。在這個時候,比擬學習往往讓我事半功倍。仔細觀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異同點,通過比擬和反復記憶就可以準確地區別它們了。而讓我收獲最多的莫過于集體學習了——一群人圍在一桌標本邊上,比賽著、互相幫助著、互相提醒著、笑著鬧著,硬是把一袋袋的標本消化了。尤其是在考試前的一晚,我們組的男生自發去采集新鮮標本回來供我們全組成員共同復習反復記憶,那晚一起圍在飯堂門前的方桌前流水線式的復習不僅給我們整個小組帶來不錯的平均成績,還讓我們感到了集體的溫暖。我覺得,集體學習氣氛比擬輕松活潑,學習效率比擬高,個人獨立思考的時間相對少了但是從他人身上獲得的東西多了。獨學無友那么孤陋寡聞,集體學習在同學之間普遍缺少多人面對面交流的大學有著重要意義。當然了,對于認種來說無論什么學習方式都離不開反復學習,只有反復地去看、去摸、去聞,不斷地消化記憶,才有可能讓數量如此龐大的種類爛熟于心。
在黑石頂實習期間,我獲得了很多與老師們交流的時機,從而從老師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凡強老師是我最熟悉的老師,一直喜歡他的幽默和友善,也一直很佩服他的專業和認真。相信經過黑石頂實習的同學們都會驚嘆:這人真神了!無論是經過百般蹂躪的葉子還是光禿禿的枝條,他都能迅速準確地告訴你這來自什么植物。在黑石頂,凡老師是比百度更強大的搜索引擎,以致后來我們一旦有待定種類就會說:拿去凡強一下!我曾經屢次請教他植物分類以及研究方面的一些問題,從中再次明白一份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他告訴我們,當年他還是研究生的時候是如何先從標本上認識植物,再到野外去觀察植物;他現在還常常自己背一些植物的特征之類的,說即使現在他還沒有親眼見過某種植物,但是只要對它有足夠的了解,他以后一旦見到就可以知道這是什么;在黑石頂他也每天給自己布置任務,要比擬哪些種類等等……他還年輕,我也許不能說從他身上學到學無止境這樣的話,但是他不斷努力的精神真的讓我很佩服。還有我們又帥氣又親切的xx老師,智取紫玉盤柯的事跡永存我們小組成員的心中!這段時間以來對學生們都很好,一起打籃球一起吃飯聊天,完全沒有架子。關于辛老師學術方面的事情我是聽凡強老師說的,不過到現在都沒搞懂就是了……希望以后會有時機參觀老師的實驗室,希望能和老師做很好的朋友。而那個在我們去爬山的早上就悄悄離開的唐恬老師看起來就跟我們年紀差不多,平易近人又好玩。這兩位老師都是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得很優秀的人,但是對于相比照擬陌生的植物分類他們沒有不懂裝懂,在學生面前會很坦然地成認自己不會,并且愿意和我們一起學習。我記得他們厚厚的筆記本上記滿了筆記,還夾了葉子什么的,認真程度絕不遜色于我們這些學生。石祥剛老師對于黑石頂的植物非常熟悉,每次去請教他問題都能得到詳細又耐心的解答。最遺憾的是廖老師有事離開了,跟他交流的時機比擬少。我們很少能獲得那么多和老師們面對面交流的時機,而這次難得的時機讓我見識到了做學問的人應該有的品質。
黑石頂的日子是簡單而快樂的,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實,與老師同學們面對面的交流取代了天天呆在電腦面前的空虛無聊,規律的作息讓我們擁有了久違的身心舒暢。我們曬黑了過敏了累垮了還是會想念黑石頂的白粥,屋頂的星空,煙斗柯羅浮栲釣皮錐和福建青岡。最難得的是這次實習增進了我們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級聚會都更為有效。特別是在最后一天的爬山過程中,一路艱險,幸虧同學們互幫互助,男生們發揮騎士精神女生也表達了俠女精神,終于勝利登頂!黑石頂是我們友情和集體感呈指數型增長的見證。
不過我想,無論友情師生情等等在這次實習的過程中得到了多么難能可貴的開展,它們始終是這次實習的副產品——珍貴的副產品。到最后做總結的時候我們必須把眼光重新聚焦到實習本身上來。人手缺乏帶來的為難,時間緊迫帶來的事與愿違,這些都是黑石頂實習有待改良的地方。我就自己這段時間的觀察提出以下問題與建議:
1、野外認種時講解缺乏
人手缺乏導致某些組別在認種過程中所得知識不夠準確,講解缺乏,有些種類甚至說完種名和科名之后就沒有別的.介紹。如果大家只是懵懵懂懂地做了筆記,又未能及時觀察到標本,不僅學習的效率會降低,學習的熱情也會受到打擊。人手缺乏這個問題實在不是我等學生能解決的問題,不過我們是不是可以考慮從外校聘請或者對非分類專業的帶隊老師進行培訓。
2、采集標本方法不正確,對植物的保護意識不強
在采集標本方面我們存在兩個問題:不及與太過。不及是指在采集標本的時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條小葉片,除了看得出葉片特征以外,其他的特征完全無法從標本上獲得。太過是指在采集標本的時候,我們往往連根拔起,至少也會砍下半邊枝條,對于一些附近僅有一株的植株我們也毫不留情。當老師說可以采某株植物作為標本的時候,拿著枝剪的同學甚至會眼睛發光興致勃勃地去殘害植物。我們以科學的名義正大光明地破壞著保護區,我們像鬼子進村一樣掃蕩著所經過的路線。我想,我們在驚嘆大自然的造化奇妙的同時,是不是更應懂得生命的來之不易呢?我不知道我是不是過于敏感,但是我覺得無論以后這些植物會不會重新長起來,我們都應該抱著愛惜的心情去采集標本,對植物的損害要適可而止。我們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對待實驗才對得起死去的動物,為什么不需要用同樣的態度去對待植物呢?所以我建議老師們在正式開始實習之前就要把這種愛惜生命的思想傳播給學生,同時教給他們正確的采集標本的方法。
3、對于森林整體結構和生境的關注度缺乏
雖然實驗目的之一是要了解黑石頂植被分布情況和華南地區森林的根本結構,認識局部北線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與環境的相關性,但在整個實習過程中除了開總結會的時候老師會提得比擬多以外,我們自己對這些根本沒有什么深刻感受。我們在認種的過程中,對植物所處生境沒有足夠的關注,更談不上理解植物分布與環境的相關性,認種成了重要的內容。在三次的進山經歷中,前兩次老師偶爾還會提醒大家注意周圍的植被變化或介紹典型的熱帶溝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過程中由于旅途的艱辛,我們眼前只有那條陡峭的路,哪里顧得上觀察周圍植被的變化!我走在前面,所以偶爾還能聽到凡強老師的講解,但是后面的人估計就只有爬山喘氣的份兒了。我認為植物分布與環境的相關性是本次實習非常重要的內容,因為學習生物學就應該始終注意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應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生物學思想。在本次實習中,這局部內容的缺失讓我深為嘆息。當然我們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覺得老師們應該在這個難得的時機里給予我們多一點引導,因為我們除了跟老師去認種外沒有什么時機自己上山。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實習中老師們能加強對環境局部的指導,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植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另外,之前聽老師提過以后可能會采取集體講解的方式,我覺得這樣的方式雖然解決了這次出現的一些問題,但是很可能依然會忽略植物與環境的問題,因為在講解的時候植物只是作為標本放在桌子上而已。
想法和建議可能還很不成熟,但是希望能夠對黑石頂實習的不斷改良起到一點幫助。
植物學實習報告 篇3
前言:
通過一年植物學的學習,我們學到并掌握了基本的理論知識,但為了讓理論聯系實際,對理論知識進行驗證和鞏固,對課堂知識進行補充和深化,提高我們的綜合素質,而實踐永遠是最好的學習方法。通過實踐我們既能夠很快的鞏固和提高課堂所學的知識,使理論與實踐想結合,進一步培養獨立工作和與人合作的能力。又能學習用正確的方法和手段來觀察和研究植物,提高分析的中和能力。還能掌握植物的采集,壓制,標本制作,種類鑒定等工作的基本操作方法,為今后的植物教學和科研打下初步的基礎。這此野外實習不僅是我們接近植物,了解植物的一次機會,而且也是我們磨練自己,增強團隊精神的機會,在平時的學習中,同學們并沒有太多的接觸機會,而這次實習中我們每個組的同學不僅一起學習,一起吃飯,還一起爬山涉水,讓我們的友誼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加深。20xx年7月2日下午,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開始向目的地出發。
一、實習的目的及意義
1、通過實習,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鞏固和提高課堂所學的知識。。培養實踐和動手的能力,提高我們各方面的技能,達到教與學的結合。
2、學習懂得用科學方法觀察和研究植物。
3、初步掌握植物的采集、標本制作、種類鑒定等工作的基本操作方法,為以后的工作和學習打下基礎。
4、通過實習可以培養學習科學的態度,吃苦耐勞的精神,嚴格的組織紀律性和團結合作精神。且進一步培養獨立工作能力。
5、得到驗證、復習和鞏固課堂和書本上所學的理論知識。
6、通過野外觀察,準確、熟練掌握植物形態學術語。
7、通過實習,進一步了解植物的多樣性,掌握植物界各大類群以及種子植物的常見科、屬的主要特點,擴大和豐富了植物分類學的知識范圍。
8、學會了觀察、解剖、描述和采集、壓制、制作標本以及應用工具書和檢索表鑒定植物等,培養我們的.動手能力,學會了鑒定植物的方法。
9、通過實習,了解常見的植被和群落類型,認識植物的生長發育、變異、分布與環境的關系,加強我們對植物與環境之間的認識,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意識到植物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10、使我們受到從事植物生物學、尤其是分類學研究和野外工作的初步訓練,培養獨立
工作的能力、團隊合作意識。
二、實習時間
20xx年7月3日——20xx年7月5日
三、實習地點
貴州省興義七舍白龍山巖峰洞
四、關于實習地點的介紹:七舍鎮
七舍鎮位于興義市西南部,距市區32公里,國土面積116。6平方公里,轄2個辦事處6個行政村113個村民組5199戶21400人。
“七舍”作為地名最早見于民國21年,當年劃分區鄉鎮,縣政府將七舍劃為第四區;民國30年,調整區鄉,成立七舍區,轄捧乍鎮和發玉、佳克、龍場、田灣鄉;民國34年,裁撤區署,七舍鄉轄10堡82甲;1953年,七舍屬于捧乍區;1956年,恢復七舍區,轄七舍、松毛坪等7鄉;1958年,七舍區改為七舍人民公社;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建立區鄉鎮,七舍區含七舍、革上等5個鄉;1992年撤并建,組建七舍鎮,一直延續到現在。
對于七舍的地名來源,民間眾說紛紜:一說是明朝洪武年間,這里最早搬來劉、朱、鄧、嚴(郭)、劉、王7大漢族姓氏。因為建有7棟房子,所以當地土著居民便把漢族定居的地方稱為“七舍”(認為七舍即7大姓氏或7棟房子)。一說是調北征南期間,南路(黃草壩通往廣西的捧乍段茶馬古道)土地資源成為漢族和少數民族的爭奪對象。雙方為了搶占地盤,少數民族用草打結為界,漢族立石為界。少數民族的地界相對不牢靠,他們的土地逐漸被漢族占領。后來,劉、朱、鄧、嚴(郭)、劉、王等七姓成為地主,村寨逐漸向外擴張,少數民族被擠兌到新寨塘(現青菜塘),漢族和少數民族積怨很深,兩寨人經常在外出交易途中發生沖突。南路人為了化解矛盾,自行在南路交易,并按照“陰陽刑德有七舍”的古訓取名為“七舍”。
據筆者所知,“舍”可以是姓氏;可以用作謙詞(多指親屬中比自己年紀小或輩分低的)或量詞。古代行軍一宿或三十里叫“一舍”。此外,“舍”還有“取舍,居住、休息”等注解。我們將七舍理解為“放棄多次”、“二百一十里”,或是說七舍和革上是彝語諧音,均有理由。
七舍鎮夏涼冬冷,多雨多霧,氣候溫潤,黔西南州海拔最高的白龍山在七舍境內,是興義典型的低緯度高海拔地區。
七舍高原花草盈野,云山霧海,水碧川媚,全鎮集中著16個杜鵑花品種,共10000余畝,沿白龍山脈一線盛開約10平方公里,是黔西南唯一集中規模,極具觀賞性的杜鵑花海;有規模茶園20__畝,零星茶園3000畝。革上村有古茶樹近200株,成林成片生長約160株,其中樹高5米以上、冠幅12平方米以上的30余株,樹高4米以上、冠幅7平方米以上的70余株。最為引人注目的是被當地人稱為“茶王”的一株,樹齡在1000年以上,其樹身高10。5米,冠幅28平方米以上。
鎮內森林覆蓋率達48%以上,植被保存完好且多為原始生態灌木林,林中動、植物物種眾多;鎮區自然資源豐富、風景優美,旅游景點連成一線,“龍山生態旅游區”、“巖峰洞休閑景區”、“沙子母古城垣遺址”、“白龍山原始森林野游區”等具有極高的生態旅游開發潛力。
全鎮以烤煙為支柱,油菜、馬鈴薯、蘿卜、核桃、松籽、畜牧、茶葉等為補充,構成了農村多元經濟的農業產業。近年來,七舍鎮大力發展烤煙和茶葉支柱產業,年種植烤煙10000余畝,收購煙葉300余萬斤,實現煙葉稅300余萬元;已有規模茶園20__畝,零星茶園3000畝,加上老茶園改造后,將形成10000畝的茶葉種植基地。今后,七舍鎮將圍繞“夯基礎,強產業,建生態,促旅游”的既定思路,變特色優勢為經濟優勢,大膽突破,強勢推進,堅持不懈地抓以水、電、路、氣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抓以“煙、茶、畜、果”為重點的產業培育,抓以白龍山脈原始生態保護為重點的水源地生態建設,抓以杜鵑花為主的高原觀光旅游開發。
五、實習內容
1、注意事項
出發之前老師告訴大家野外實習的注意事項。實習地點是貴州興義七舍鎮的白龍山、巖峰洞等,老師還和我們說明了實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實習的目的和意義,并對我們提出了具體要求和時間內容安排。
2、具體行程
(1)20xx年7月2日是植物學野外實習啟程的日子,下午5點半出發,晚上7點半左右抵達目的地——七舍中學。第一天沒有安排行程,大家各自休息為明天做好充分準備。
(2)20xx年7月3日是我們開始實習的第一天,實習地帶是巖峰洞。我們7點準時出發,邊登山邊采標本邊聽老師講解。天氣晴朗,但在老師的鼓勵下同學的互相幫助下,大家都顯得很有精神。每個人都采集到了不少的特有植物,于下午5點回到七舍中學。晚飯后7點我們開始壓標本,10點基本完成。這天雖然很累,但是在大家的相互鼓勵之下我們終于完成了第一天的任務。
(3)7月4日我們到了白龍山。早上吃了早餐,備好干糧,7點半出發,到梵凈山東大門買票。大家進去先坐觀光車過了一段,到了觀光車站,我們徒步去面對那九千步臺階。因為景區不許采摘植物,于是老師一路走著教我們認識周邊的植物。當天我們還參觀了梵凈山景區的紅云金頂,蘑菇石等景點,景色很美。最后我們拖著極度疲憊的身體,從勤儉節約出發,放棄坐纜車下山,誰知道下山比上山還難,但是大家還是團結互助,終于在最后一批觀光車回去之時,趕到了觀光車停靠點。回來后翻了標本,吃了晚飯回房休息了。
(4)5月24日又是我們采標本的日子,由于昨天太累了,早上就沒有活動了,我們10點起來吃了中午飯,大家翻了一會兒標本,再休息了會兒,于12點坐上車,從我們住處黑灣河出發,經梵凈山環道走了10公里后,下車后我們沿著小河和道路往回采標本。大家相互交流著所見到的植物,有說有笑的采著標本回來,因為我們體會到學習的愉快。于下午2點回到了旅館,洗漱完畢,吃了飯,休息了一兩個小時后,晚上7點時,又開始了壓標本。老師邊給我們講解,我們邊制作標本和認識植物科屬名,讓我們在疲勞之中又找到了快樂。
(5)5月25日我們結束梵凈山之旅,于是奔往施秉云臺山,大家早上起來,收拾好行李,吃了早餐,于9點時坐車離開了達四日之久的黑灣河。又是一路奔波,于下午3點左右到了施秉縣城,在馨悅賓館住下了。因為大家都累了,就沒有安排行程了,大家翻了一會兒標本,就都回到房間休息了,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此與敬愛的駱強老師匯合了。
(6)5月26日是我們去云臺山的日子,同樣早上起來,大家吃了早餐,買了干糧。于9點時坐車去云臺山景區,9點半我們到了景區門口,買了票,大家就上山了。我們一邊走一邊聽老師講解,并采集植物標本,中午在涼風洞休息吃東西。接著我們繼續走,于下午3點回到景區門口,坐車回到賓館近4點了,把標本壓完已是晚上了,大家各自吃了飯就休息。
(7)5月27日是我們回來的日子,早上6點就起來翻了標本,吃了早餐就坐車往回走了。我們于7點回到了畢節學院,圓滿完成了我們今年的野外實習之旅。其余時間實驗室整理標本。
六、其他
實習所需工具:
枝剪,號牌,采集袋,標本紙(吸水草紙)、標本夾,繩子,采集記錄本,鏟子,筆記本,鉛筆,放大鏡,雨具等物品。
實習的組織與紀律:
實習時必須嚴格遵守紀律,不遲到早退或脫離小組單獨行動,按照老師的要求統一行動,采集制作標本。
七、標本的采集
標本的采集是我們植物實習的一個很重要內容,既考我們的專業知識,又考我們的動手
能力,更考我們的觀察能力,下面是植物標本的幾種采集方法:
(1)木本植物的采集——木本植物一般是指喬木、灌木或木質藤本植物而言,采集時要選擇生長正常無病無害的植株為采集對象,并在這植株上選擇有代象,并在這植株上選擇有代表性的小枝作為標本。所才標本一般要帶有葉、花或果實。采集時用枝剪不能用手折,以保持標本的美觀與完整。所采標本大小要適中。
(2)草本植物的采集——高大的草本植物的采集方法一般與木本植物相同,但較小的植株除了采集它的葉、花、果各部分之外,必要時采集它的地下部分,如根莖、匍匐莖和根系等,盡量挖取。因為有時候地下部分是我們辨別分類的重要依據。
(3)雌雄異株的植株應分別采集雌株和雄株
(4)采集標本份數一般要2—3份。
標本的記錄應包含:采集號、采集地點、生態環境、株高,形態記錄,實名記錄和用途記錄等內容。
八、標本的壓制
我們一般是制作蠟葉標本,主要有下面的操作步驟:
(1)整理標本——把標本上多余無用的密迭枝葉疏剪去一部分,免得遮蓋花果。
(2)編號——把采集的同種植物編同一號數,所編的號數要與野外采集記錄號數一致。
(3)壓制——我們用木質的夾板來壓,在底板鋪上一層厚的草紙,將整理的標本平放于草紙上并展平,正反葉弄好,然后蓋上草紙。大的花果要用厚一點的草紙。壓制時要將標本的首尾互相調換,使木夾內的標本和草紙整齊平坦,重疊到一定高度時,即用繩子將木夾捆住。
(4)換紙——新壓的標本每天換紙一次,以后隔三四天換一次。初換紙時必須將覆壓的紙條、折疊的葉子和花小心張開。這是壓制的關鍵。在換紙的過程中,如發現花果脫落須將其放入紙袋中與標本壓在一起,并在紙袋外面寫上與標本相同的號數,以免混亂。
九、實習心得體會
在這短短的幾天植物學野外實習中,我親身體驗了辨別植物、采集和制作標本的全過程,領會了野外實習對專業的鞏固和提高的重要性。它是檢驗理論的一塊試金石;是課堂內與課
堂外的互補;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教與學的互動;是感性和理性的升華。這幾天的實習過程,也培養了我們吃苦耐勞的精神,提高了我們的綜合與分析能力,讓我們產生了對大自然的新奇與美麗的驚嘆與熱愛之情。我們學會了獨立思考、團結互助、不停的探索學習方法。
野外實習鞏固了我們的課堂知識,讓我們親自體驗了壓制標本的過程。我們在實習過程中積極運用課堂知識去觀察、識別各種植物、仔細辨別類似植物之間的不同之處。這樣理論聯系實際,不僅加深了我們對課本知識的印象,而且培養了我們對課本知識的運用能力。比如兩色瓦韋和瓦韋大體看上去就很像,很多同學在辨別這兩種植物的時候就發生了困難。我們只要看看葉背面主脈上是否有鱗片或鱗片的多少就很容易辨認的了:兩色瓦韋葉下面沿主脈有鱗片,而瓦韋很少有或下面偶爾有一、二鱗片。而且我們親眼看到了百合科、毛茛科等各科屬的代表性植物,如百合、毛茛、升麻等。有的同學還采集的了生長條件極為苛刻的大葉蘚。
在實習過程中,我們去了武陵山主峰梵凈山的紅云金頂、蘑菇石等著名風景名勝點,山色秀麗,風景怡人,我們看到了很多從來都沒有見過的花草樹木,有些花開得特別艷麗、有些果長得很奇特、每當這時同學們就特別高興、問題也特別多。這很好地激發了大家的學習興趣,還擴大視野,增長了我們的見識!在施秉云臺山景區,我們看到了幾個才能環抱的黃山松,在此棵黃山松對面是五指山景點,五指山在云霧的環繞之下,露出五個指頭,給人一種不是仙境勝似仙境的感覺。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新奇與壯美,也感受到了生命的頑強與不屈。
我們在實習中也遇到過困難,也有苦悶的時候,但是在不斷的努力后,找到了更多的實習方法,也得到了很多的實習經驗,大二的第二學期還有動物學實習,有了這次的實習經驗,我相信,到那時我會做的更好!
植物學實習報告 篇4
一、實習目的
1、通過野外觀察,準確、熟練掌握和應用常用的植物形態學術語。
2、通過實習,進一步了解植物的多樣性,掌握植物界各大類群以及種子植物的常見科、屬的主要特點,認識和區分常見種子植物科、屬、種,擴大和豐富植物分類學的知識范圍。
3、驗證、復習和穩固課堂和書本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做到理論聯系。
4、學習懂得用科學的方法觀察,研究植物的根本特征。
二、實習意義
1、通過實習可以培養學習科學的.態度,吃苦耐勞的精神,嚴明的組織紀律性,團結協作精神。
2、利用野外實習可以很好的讓同學們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麗,培養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3、野外實習不僅是對理論知識的驗證和穩固、對課堂知識的補充和深化,同時也是對綜合素質的全面鍛煉和提高。野外實習對于激發同學們學習興趣,培養觀察能力、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三、實習收獲
通過三次難得的實習時機(農博園,南山公園,岱王山),與植物的近距離接觸。在老師的帶著和講解中,對植物的分類及區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實習中,我們常常被各種植物的不同形態吸引著,讓我記憶尤深。現在我將自己熟悉的植物展現出來。
四、實習心得
在這短短的幾次植物學野外實習中,我親身體驗了區分植物、采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領會了野外實習對專業的穩固和提高的重要性。它是檢驗理論的一塊試金石;是課堂內與課堂外的互補;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教與學的互動;是感性和理性的升華。這幾天的實習過程,也培養了我們吃苦耐勞的精神,提高了我們的綜合與分析能力,讓我們產生了對大自然的新奇與美麗的驚嘆與熱愛之情。我們學會了獨立思考、團結互助、不停探索。
野外實習穩固了我們的課堂知識,讓我們親自體驗了壓制標本的過程。我們在實習過程中積極運用課堂知識去觀察、識別各種植物、仔細區分類似植物之間的不同之處。這樣理論聯系實際,不僅加深了我們對課本知識的印象,而且培養了我們對課本知識的運用能力。在實習過程中,我們欣賞到了大自然的美麗,煙臺的風光。從這幾次的實習中,我們收獲頗多。
植物學實習報告 篇5
一、實習小組分工
組長:
組員:組長負責協調和管理全體成員的行程,安全以及協調組內的實習工作的分配合作,保證本小組的實習任務的習完成。
組員在本次實習過程中認真完成各科老師布置下來的實習任務,服從實習老師和組長的分配與調度,與本組員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全程實習。
二、實習目的
透過實習,鞏固和提高課堂所學知識,理論與實際相相結合,進一步培養獨立工作及與人協作的潛力。認識施秉縣云臺山地區植被的主要特征及分布規律,對該地區常見的植物有必須的鑒別潛力,掌握利用樣方法調查植物群落的方法,學習用正確的方法和手段來觀察和研究植物,到達提高分析和綜合的潛力。透過觀察、描述和采集、壓制、制作標本以及應用工具書和檢索表鑒定植物等,培養我們的動手潛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素質,學會鑒定植物的方法。掌握植物的采集、壓制、標本制作、種類鑒定等工作的基本操作方法,為今后的植物學教學和科研打下初步的基礎。透過實習,進一步了解植物的多樣性,掌握植物界各大類群以及種子植物的常見科、屬和種.
三、實習時間及地點
1、7月6號上午貴州凱里黃平
2、7月7號苗嶺國家地質公園(徒步云臺山)3、7月10號回貴陽、11號整理實習資料
四、實習主要資料
(一)黃平飛云崖
飛云崖作為黃平最為的景點,因其豐富的文化底蘊,奇麗的`自然景觀,散發著貴州特有的濃郁的民族風情,每年吸引著眾多的觀光游客和文化研究者。我們來到飛云崖已經是下午了,但是看到如此郁郁蔥蔥的森林,我們早已按捺不住激動的情緒,想投入這大自然的懷抱.
①地理環境
黃平處在黔中丘原向黔東丘陵的過渡地帶上。地勢由西、西北向東、東南逐漸降低。海拔高度在6001200米,峰在西北部紙房的轎頂山,海拔1367.2米,最低點位于東南角的清水江畔鐮刀灣,海拔為519米。云貴高原的地質構造構成那里山、丘陵、河流、溶洞、峽谷、壩子等地形地貌,地形北部為武陵山的余脈,多為中低山,坡陡谷深,南部為苗嶺山脈余系,為中低山丘陵,中部為河谷壩子和丘陵地帶。境內壩子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黃平氣候屬習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署,四季宜人,年平均氣溫13℃習習16℃.年均降雨量1307.9毫米。雨熱同季,適宜林木的生長。
②種質資源
共有137科392屬750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樹種有銀杏、銀杉、紅豆杉、水杉等,二級保護樹種有中國臺灣杉、福建柏、翠柏、香樟、鵝掌楸、厚樸、凹葉厚樸、金銀花、櫸樹、喜樹、香果樹、杜仲、傘花木、十齒花、馬尾松、金錢柳等。主要植被以習帶闊葉林和馬尾松純林為主的森林類型,分布在全縣十四個鄉鎮,目前朱家山、大灣山等局部地帶有殼斗科、樟科、山茶科為主的常綠闊葉林原生植被分布,其它地區的植被均為次生植被。
(二)、苗嶺國家地質公園(云臺山)
1)概況
云臺山位于施秉縣城北十三公里處,乘車前往大約需要20分鐘。
該風景區由云臺山、外營臺、轎頂山及大田垴等群峰組成。面積約二百一十平方公里,主峰團侖巖海拔一千零六十六米,突起于群山之間,因山形四面削成,獨出于云霄之半,山巔如臺,加之云霧繚繞,故名云臺山。整個地勢西北較高,東南較低,平均海拔800米左右,水熱同季,氣候溫暖濕潤,素有舞陽明珠之稱。屬習帶濕潤季風氣侯區,氣候具有季風性、高原性特點,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溫和濕潤,太陽輻射弱,日照時數少,年總輻射每平方米3538兆焦耳,日照時數1197小時年平均氣溫14℃16℃.來到云臺山我才明白什么叫做爬山,那石梯子簡直就是成直角,上坡不容易,下坡更困難,腿直接就是抖著下來的。
云臺山受人為破壞較少,因而森林茂密,植物種類繁多。群峰鼎立,層巒疊嶂,溝壑縱橫,怪石崛起,加之溪水清澈,植被茂密,已被列為貴州省的風景名勝區。山間珍稀等植物近400種,珍貴等動物近百種,被稱為植物寶盆、動物寶庫,是貴州東線探險尋幽的旅游寶地。
山上植被完整,現存木本植物58種、143屬、340科。其中,紅脈械、穗花杉、紅豆杉、八卦木和深山含笑,系保護植物。具有觀賞價的奇花異卉,種類繁多,隨處可見。野生動物有獼猴、野牛、錦雞、麝、麂、飛虎等,飛虎毛如金絲,雙目炯炯,紅寶石。
云臺山薄層白云巖,泥質白云巖。山體底部優勢種為燈臺樹,灌木有,香葉樹,川釣樟,樓梯草,冷水花,勁草,苧麻,合歡,樸樹,響葉楊,野扇花,刺秋,秋海棠,楠酸樹,鵝掌材,黃精,中上部以鵝耳櫪,匙葉櫟為主要種,山頂部土薄,山頂部還有松樹,金發草,云貴鵝葉櫟毛黃櫨。屬喀斯特地形風貌,主峰海拔為1064m。獨峰突兀云霄,四面懸崖峭壁,而山頂平坦,古柏環抱如云,云霧繚繞,故名云臺。云臺山的植被以森林植被為主。總體上分為針葉林、常綠林、常綠落葉混交林。常綠林主要分布在山頂。針葉林主要分布在山腰以及附近鄰山上。常綠落葉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山腳。在林下有鶯尾群叢、冷水花群叢等。云臺山地區的針葉林,馬尾松一油茶一鐵芒箕群落分布在施秉縣白垛鄉大慶付對面的馬尾松林。該群落,其地海拔980多m,屬于黑沖風景區。其外貌呈翠綠色,林冠疏散,層次個性分明,明顯地劃分為三層,喬木層該層主要以馬尾松,為建全優勢種。
2)植物種類及測量方法
主要觀察植被
植物分類依據:花、果實、葉互生還是對生。
①櫻桃花:薔薇科,葉子邊緣有鋸齒,單葉,有典型的橫型皮孔。(薔薇科:多具托葉、萼片、花瓣均五數,雄蕊多數,聚合果,核果或梨果。常見有薔薇、月季、懸鉤子、草莓、梨、蘋果、桃、杏、李、梅、櫻桃、繡線菊等)
②天門冬:百合科,單子葉植物,中草藥,花瓣是3的倍數。(百合科:多為草本,花3的倍數,子房上位,中軸胎座,蒴果或漿果,如貝母、蔥、天門冬、鈴黃精、百合、麥冬等。)
③香葉樹:樟科,葉互生,搓有香味。(樟科:木本,具芳香,葉互生,花瓣6裂,裂片兩輪排列,花藥瓣裂,果內含1枚種子。常見樹種有樟樹、山胡椒、肉桂等。)
④樓梯草:莖肉質,葉互生。
⑤苧麻:苧麻屬,屬蕁麻科植物。其中苧麻分成白葉種及綠葉種.為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地下部分由根和地下莖構成麻兜,可活數十年,莖叢生,背有茸毛,葉廣卵形或近圓形葉,背面密生白茸毛為白葉種,而無白茸毛稱綠葉種,單性花,雌雄同株,復穗狀花序.
1.測量方法:樣方法
2.樣地選取的方法:選取樣地應遵循下列原則:
(1)種的分布要有均勻性。
(2)結構完整,層次分明。
(3)環境條件(尤指土壤和地形)一致。
(4)群落的中心部位,避免過渡地段。
3.樣地的形狀:大多采用方形,又稱樣方;除此還有樣條,樣線,弱圓等。可根據不同研究資料具體選取。
小型樣方用于調查草本群落或林下草本植物層,大型樣方用于調查森林群落或荒漠中的群落。為防止出現閉合差,在森林調查中,樣方常沿著預定的測線方向呈菱形設置。其方法是由中心點定出距離為樣方對角線長度的兩個點,然后從這兩點分別拉直長度恰為樣方邊長的測繩,使其在每一側都恰好交接,就是樣方的邊界。
4.樣地面積
規格:20m習20m
分為5習5共8個小樣方
樣地數目多少取決于群落結構復雜程度。根據統計檢驗理論,多于30個樣地的數值,才比較可靠。為了節省人力與時間,考察時每類群落根據實際狀況可選取3~5個樣地;所有樣地應依照順序進行編號,以免混亂。
地形條件山地土壤條件黃壤
氣候條件習帶季風氣候
種類組成:喬木灌木草本大明松種常綠闊葉林。在這一區域內,調查植物類型和組成結構,并量取各類植物的樹高、枝下高、胸徑、冠幅。
樹高指樹從地面到最頂端間的垂直距離。枝下高指樹第一棵枝到地面的垂直距離。冠幅指樹冠外緣垂直投影到地面的一個圓面積記錄3.14r2形式,單位㎡。
胸徑指樹離地1.3m處的直徑,單位cm.采用圍尺測量。
由于條件限制,樹高、冠幅均采用目測方法,枝下高部分目測,部分實測,誤差在所難免。最后詳細記錄所得數據,并處理所得數據,求出其平均值,并分析數據,得出結論。植物群落的成層現象是極其重要的特征。一般優勢層能較好地反映外界環境,其他層則更多地表現出群落內部環境。層是群落的結構單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群落的外貌特征和群落類型位置。群落調查一般均以層為單位分別進行,森林群落一般分成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及小灌木)層、地被層四個基本層。每層內若由一些不同高度,乃至有不同生態特征的物種構成時,通常進一步細分為若干亞層。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被列入層外植物(或稱層間植物),單做記載。
結果統計與分析
(1)分析群落各層(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的數量特征,比較不同類型群落數量特征的差異。
(2)計算群落各層中不同植物種的重要值,根據重要值大小分析不同種類在該層及群落中的重要性及構成原因。
(3)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物種豐富度指數計算、辛普森多樣性指數、香農維納多樣性指數
五、實習心得體會
這一路的實習,白云山之游,如今還一幕幕得印入眼瞼。到實地進行考察,確實能將我們從書本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來。我們對云臺山的自然植被環境進行調查研究,從當地植被的覆蓋狀況狀況中了解環境人們經濟和生活的影響.當然,我們還能透過調查過程,對植物群落調查的方法有了必須的了解,懂得了一些植物調查的專業術語,比如:胸徑,冠幅,枝下高等等,認識了更多的植物,初步掌握了一些野外植物的一些主要鑒別特征和這對于本科生的我們來說有著很重要的好處.爬白云山,高九百多米,我們班全部的人堅持下來了,所以我們看到了最美的風景;炎炎夏日,我們堅持下來了,所以我們實習有了很好的收獲;離校在外,我們不是單獨的個體,我們堅持,團結一致,我們的實習習結束。
植物學實習報告 篇6
一、實習目的
1、通過野外觀察,準確、熟練掌握和應用常用的植物形態學術語。
2、通過實習,進一步了解植物的多樣性,掌握植物界各大類群以及種子植物的常見科、屬的主要特點,認識和區分常見種子植物科、屬、種,擴大和豐富植物分類學的知識范圍。
4、學習懂得用科學的方法觀察,研究植物的根本特征。
二、實習意義
1、通過實習可以培養學習科學的態度,吃苦耐勞的精神,嚴明的組織紀律性,團結協作精神。
2、利用野外實習可以很好的讓同學們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麗,培養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3、野外實習不僅是對理論知識的驗證和穩固、對課堂知識的'補充和深化,同時也是對綜合素質的全面鍛煉和提高。野外實習對于激發同學們學習興趣,培養觀察能力、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三、實習收獲
通過三次難得的實習時機(農博園,南山公園,岱王山),與植物的近距離接觸。在老師的帶著和講解中,對植物的分類及區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實習中,我們常常被各種植物的不同形態吸引著,讓我記憶尤深。現在我將自己熟悉的植物展現出來。
四、實習心得
在這短短的幾次植物學野外實習中,我親身體驗了區分植物、采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領會了野外實習對專業的穩固和提高的重要性。它是檢驗理論的一塊試金石;是課堂內與課堂外的互補;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教與學的互動;是感性和理性的升華。這幾天的實習過程,也培養了我們吃苦耐勞的精神,提高了我們的綜合與分析能力,讓我們產生了對大自然的新奇與美麗的驚嘆與熱愛之情。我們學會了獨立思考、團結互助、不停探索。
植物學實習報告 篇7
前言
20xx年8月1號早上,我們一個班的同學準備前往拉薩周邊三個地方進行為生物專業的野外實習,此次實習是我們第一次外出實習,也是我們生物專業的一次很重要的專題實習。此次實習共三天,地點分別是拉薩地區的甲瑪溝、羊八井和扎耶巴溝。主要進行動植物的觀察和標本采集制作。
1 實習的簡要概況:
1.1實習時間:20xx年8月1日---20xx年8月3日。
1. 2地點:拉薩周邊的甲瑪溝、羊八井、扎耶巴溝。
1. 3參加人:全班29人,共分三個小組,每組10人,由兩名老師帶領。
1. 4任務:常見動植物分類,外出辨別野外動植物,采集和制作標本,從而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2 標本的采集:
2. 1動植物標本的辨認:通過第一學期所學的《植物學》和《動物學》內容以及平時積累的專業知識,為這次野外實習特別準備的知識和有關的資料,通過動植物的形態特征,比較分析辨認其所屬的科。在實習過程中,老師每天都帶我們外出認識動植物,老師出了介紹它們的特征外,還教我們如何去辨認各科的特征。
2. 2標本的采集和制作:在這次野外實習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那就是如何采集和制作動植物標本。在采集標本的過程中,要注意很多的問題,并不是所有的動植物都可以制作成標本的,所以在采集標本時,一定要選擇其特征明顯的部位或具有代表意義的生長期的動植物,以便于將來的標本鑒定。采集完好的標本知識制作標本的開始,在制作標本時,要注意的問題很多,一定要講究技巧,對于不同的動植物有不同的做法,在壓制植物標本是還要經常換紙。因此,要制作一個成功的標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還需要我們去努力學習和實踐。
2. 3動植物的分類:在這次野外實習中我們一共辨認了動植物各十幾個科的,所達的種類接近一百種,其中大多是西藏特有的高山動植物類群,這些動植物都需要我們能夠加以辨認和牢記,想要記住并辨認出這么多的動植物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此,需要我們的努力學習和足夠的實踐。
3實習的行程及內容:本次野外實習共經歷3天時間,三個站點,走過了甲瑪溝、羊八井、扎耶巴溝等三個地方,主要進行的是動植物的調查、認識和標本的采集和制作。
3. 1 8月1日拉薩市墨竹工卡縣拉木區甲瑪溝
早上九點自西藏大學新校區出發11:00到達甲瑪溝,然后徒步沿山路行走,進行動植物的觀察和辨認,并采集植物標本。下午2:00在海拔高度為4057m,北緯29度43分37.12秒,東經91度40分24.63秒處休息吃飯,并采集動植物標本.晚上八點回到學校實驗室學習動植物標本的`制作(在該地區所見動植物見附表1、2)。
該地區為藏南河谷灌叢草原區.氣候特點:1氣候比較溫和,年平均溫度為7.5攝氏度-17攝氏度.2河谷地干燥,溫度高.3是農業中心區,有西藏糧倉之稱.
3.2 8月2日拉薩市當雄縣羊八井
早上出發,十點左右到達目的地,該地區為高山草甸景觀,特有植物為松草微孔草等低矮植物.常見動物為鼠兔高原蛙紅嘴山鴉高原兔等.期間還做了關于該地區植物種類多少情況的樣方調查,并做出了一個圖標(見附表3),在該地區見到的新的動植物種見附表1、2。
3.3 8月3日扎耶巴溝
早上出發,十點左右到達目的地,然后沿山路上山,邊走邊觀察辨認動植物,并采集標本,期間見到了肉質雪兔子等西藏特有植物。中午一點半休息吃飯,然后下山。下山后在河邊一處草地上進行動植物野外實習考試,下午五點左右回到學校.這標志著我們為期三天的野外實習宣告結束。
4 小結
為期三天的生物專業野外實習,在3號下午考試并回到學校后,然后制作標本,在標本制作完成后,此次野外實習宣告結束了。此次的野外實習,不僅使我們開拓了眼界,更讓我們對野外的動植物有了更深的了解。
此次的野外實習收獲很大,我學會如何通過動植物的外部特征去邊人他們的種類,是屬于哪個科那屬。如辨認植物時,先觀察花,在觀察葉和根等特點。了解了西藏特有的動植物和高山特有植被分布;以及高原特有動物,如牦牛、鼠兔等。還學會了如何制作動植物標本,如何使用一些精密儀器等等。
通過此次野外實習,無論《動物學》方面還是在《植物學》方面的知識,對我來說最大的體會就是:西藏的動植物種實在是太豐富了,或許對于其他學科的人沒有多大意義,但對于一個生物專業的人來說,可以生活在這樣一個生物多樣性的大省,還有這么好的機會去親身經歷大自然的神奇,實在是太幸運了!
植物學實習報告 篇8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長和人類活動干擾對環境與資源造成極大的壓力,人類迫切需要掌握生態學理論來調整人自然、資源以及環境的關系,協調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關系,促進可持續發展。環境生態學正是隨著全球行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和人類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及尋求調節人類與環境之間協調發展的途徑而產生的。
通過一學期的《環境生態學》學習,我們已初步掌握了環境生態學的一些理論知識,對環境生態學的研究內容、發展趨勢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認識。為加我們的實踐認識,老師精心組織安排了這次教學實習,我們也最終在實習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此次教學實習的安排與目的。
我們在實習指導老師的帶領下早上八點乘坐學校班車,從學校出發經過兩個小時到達目的地――青島國家森林公園,在實習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此次教學實習的安排與目的,于下午四點多返回學校。這次實習中我們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受益匪淺。
實習內容
國家森林公園概況脈系巍然而深秀,融奇、險、清、幽于一身,有望夫山,石老山,大庵山,釜臺筒,大黑澗,扎營山等四十座大小山峰環列周圍,小群峰迭翠,怪石嶙峋,常年云霧繚繞,瞬息萬變,忽隱忽現,或濃或淡,勝似夢境之迷離,素有“東嶗西珠,雙珠嵌云”之說。小地處海濱,景物獨特,層巒疊嶂,奇峰陡峭,曾被前人列為膠州八景中的第一勝景。
森林生態系統的作用和功能森林在人類的生存,生活和生產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有強大的生態功能,主要表現在:
(1)森林具有維持生物多樣性的作用:森林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復雜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完善的物種基因庫。多種多樣的森林生態系統為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森林中蘊藏的豐富動植物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使人類寶貴的財富。
(2)森林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能承接雨水,減少落地降水量,使地表徑流變為地下徑流,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3)森林生態系統具有調節氣候的作用:森林的蒸騰作用對調節自然界的水分循環和改善氣候有重要作用。通過植物的蒸騰作用,是森林上空的水蒸氣含量大,并且蒸騰還可以吸收熱量,使空氣濕潤,氣溫較低,容易形成降雨,增加地域性的降水量。
(4)森林生態系統具有凈化空氣、防止污染的作用:森林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維持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平衡,并且森林對眼成和粉塵有明顯的過濾、組織和吸附作用,凈化了空氣;通過對大氣中某些有害氣體的不同程度的吸收作用可以防止污染
(5)森林生態系統具有防風固沙、保護農田的作用:其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功能可為農業生產提供生態屏障,在防護林和林帶保護下的農田,風災、旱
澇災還可以得到防止或減輕。
(6)除此之外,森林還可利用其固定的太陽能源源不斷地提供給人類木材產品和林副產品。木材產品主要包括原木、鋸材、紙漿材、人造板材等;林副產品主要包括森林植物的葉、花、果、莖、樹皮、樹脂、樹膠、樹液等和經濟林、以及森林動物與微生物提供的.各種產品。
森林生態系統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的作用規律森林是自然界多種環境中的一種類型,而森林不是單獨的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它同樣與周圍的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兩者會構成相互平衡的統一整體。它們之間的作用規律有:
(1)林通過自身的生態功能和作用可以起到凈化和維持環境質量的作用,比如防止污染、凈化空氣等的作用。
(2)森林通過涵養水源的作用可以影響局部的氣候條件,從而影響周圍境的氣候狀況,使干燥的氣候變得濕潤,更有利于自身植被的生長。
(3)森林有時還影響環境的水文狀況,降雨量等。
(4)森林對環境的影響無處不在,反過來,環境對森林的影響也不能忽視。環境的氣候狀況會影響森林植被的生長,決定植被覆蓋率,植被的狀況決定著森林的很多作用和功能,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發展起重要作用。
(5)環境中的生物可能進入森林生態系統,對森林中原有的物種的生存構成威脅,從而影響原有物種的生存,改變森林生態系統的物種結構。
(6)人類的作用對環境的破壞,使環境惡化,進而限制了森林生態系統的發展。
生態環境調查研究方法
主要的調查方法有:
(1)收集現有資料。從農、林、牧、副、漁業資源管理部門、專業研究機構收集生態和資源方面的資料,包括生物物種清單和動物群落,植物區系及土壤類型地圖等形式的資料。
(2)收集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有關自然資源、自然保護區、保護規劃及國內國際確認的有特殊意義的棲息地和珍稀物種等資料。珍稀和瀕臨物種保護的規定、環境瀕臨物種等資料,并收集國際有關規定等資料。
(3)現場調查。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需要對環境評價區進行現場調查,取得實際的資料和數據。評價區生態資源、生態系統結構的條查可采用現場勘察和網絡定位采樣分析的傳統自然資源調查方法。
國家森林公園實習成果
通過實習老師的指導,在我們進行完野外調查后,對小所了解的概況如下:
(1)平均日照率57%。
(2)地質:小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新華夏第二隆起次級構造單元。膠南隆起區東北緣和膠萊凹陷區中南部。巖石以青山組火山類層十分發育,在小xx地區出巖極為廣泛,巖漿巖以元古代膠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狀花崗巖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火山式花崗閃長巖和嶗山式花崗為主。
(3)土壤:花崗巖和片麻巖風化物為主的成土母質上發育或形成的棕壤占的比重量大,所處的地形部位較高,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不高,較為貧瘠。
(4)植物:由于此次實習時間在十月底已是秋季加上連續幾個月的干旱使許多山上多數植物特別是低等植物已干旱枯死不能分辨其類型。小山腳至半山有少量土覆蓋。
采集標本方法不正確,對植物的愛護意識不強
在采集標本方面我們存在兩個問題:“不及”與“太過”。“不及”是指在采集標本的時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條小葉片,除了看得出葉片特征以外,其他的特征完全無法從標本上獲得。“太過”是指在采集標本的時候,我們往往連根拔起,至少也會砍下半邊枝條,對于一些附近僅有一株的植株我們也毫不留情。當老師說可以采某株植物作為標本的時候,拿著枝剪的同學甚至會眼睛發光興致勃勃地去殘害植物。我們以科學的名義正大光明地破壞著保護區,我們像鬼子進村一樣掃蕩著所經過的路線。我想,我們在驚嘆大自然的造化奇妙的同時,是不是更應懂得生命的來之不易呢?我不知道我是不是過于敏感,但是我覺得無論以后這些植物會不會重新長起來,我們都應該抱著愛惜的心情去采集標本,對植物的損害要適可而止。我們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對待實驗才對得起死去的動物,為什么不需要用同樣的態度去對待植物呢?所以我建議老師們在正式開始實習之前就要把這種愛惜生命的思想傳播給學生,同時教給他們正確的采集標本的方法。
對于森林整體結構和生境的關注度不足
雖然實驗目的之一是要“了解黑石頂植被分布情況和華南地區森林的基本結構,認識部分北回歸線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與環境的相關性”,但在整個實習過程中除了開總結會的時候老師會提得比較多以外,我們自己對這些根本沒有什么深刻感受。我們在認種的過程中,對植物所處生境沒有足夠的關注,更談不上理解“植物分布與環境的相關性”,認種成了唯一重要的內容。在三次的進山經歷中,前兩次老師偶爾還會提醒大家注意周圍的植被變化或介紹典型的熱帶溝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過程中由于旅途的艱辛,我們眼前只有那條陡峭的路,哪里顧得上觀察周圍植被的變化!我走在前面,所以偶爾還能聽到凡強老師的講解,但是后面的人估計就只有爬山喘氣的份兒了。我認為“植物分布與環境的相關性”是本次實習非常重要的內容,因為學習生物學就應該始終注意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應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生物學思想。在本次實習中,這部分內容的缺失讓我深為嘆息。當然我們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覺得老師們應該在這個難得的機會里給予我們多一點引導,因為我們除了跟老師去認種外沒有什么機會自己上山。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實習中老師們能加強對環境部分的指導,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植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另外,之前聽老師提過以后可能會采取集體講解的方式,我覺得這樣的方式雖然解決了這次出現的一些問題,但是很可能依然會忽略“植物與環境”的問題,因為在講解的時候植物只是作為標本放在桌子上而已。
想法和建議可能還很不成熟,但是希望能夠對黑石頂實習的不斷改進起到一點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