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社會調查報告(通用3篇)
小學生社會調查報告 篇1
一、問題的提出
現在城市污染越來越嚴重了,在空氣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氣體,這些看不見的氣體也恰好是引發疾病的主要因素。可這些污染環境的殺手正是我們天天都在用的塑料包裝袋,為此我對“塑料包裝袋到底有什么危害?”展開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上網瀏覽,再網上查一些有關菜市場使用塑料包裝袋的數據。
2.查找書籍、報刊,了解。
3.實地調查訪問,去菜市場訪問買主一天要使用多少塑料包裝袋,市民大多數在使用什么。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
1.使用塑料袋的數據:石家莊菜市場每天使用塑料袋約469萬個,每年用去約40萬噸。
2.查找書籍、報刊尋找(塑料包裝袋到底有什么危害?):進入生活垃圾中的廢塑料制品很難回收利用,如果將其填埋,200年的時間不降解,會導致大片土地被長期占用,加劇了土地資源的壓力。不僅我們這代要被垃圾包圍、也會使子孫后代失去生存的空間;影響了垃圾的綜合利用。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適用于堆肥,要從垃圾中分揀出來廢塑料,這樣又增加了堆肥成本。污染了的廢塑料因無法保證質量,其利用價值也很低。
3.實地調查訪問(去菜市場訪問買主一天要使用多少塑料包裝袋,市民大多數在使用什么?):菜鋪一天大約要用掉250個塑料袋,市民大多數在使用塑料袋。
四、結論
1.大多數市民還是為了方便,仍然是塑料包裝袋的崇拜者。
2.塑料包裝袋對環境危害很大,在長時間內不降解。
小學生社會調查報告 篇2
今天的社會比以前更加發達,家庭也比以前更加富裕。我父母的工資也提高了。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學生可以隨意向父母要零花錢。但是他們想用這些零花錢買什么呢?我帶著疑慮做了一份調查報告。
調查
我發現辛辣的食物最受學生們的歡迎。學校門口的攤位總是擠滿了學生,這使得他們擠滿了水。還有一些賣得很快的玩具,比如“變形金剛”、“子彈車”、“戰斗陀螺”等等……有些學生也喜歡和別人比較,花錢買比別人更好更漂亮的東西。
分析
1.在學校里,學生們拿著辛辣的食物隨處可見。
2.玩具是童年不可缺少的物品。玩具消費占據了我們的大部分零花錢。其他學生喜歡把玩具帶到學校,這不僅會影響他們的學習,還會違反學校的規章制度。
結論
經過我的調查,許多學生基本上是以購買早餐或購買學習材料的名義向父母要錢。然后去攤位上買零食/玩具,早餐的錢就沒了。這不僅會影響我們的健康,還會影響我們的學習。
建議
我建議家長應該控制我們的零用錢,學校應該采取更好的措施來防止這些現象的發生,嚴格管理學生在校園的飲食,并注意學生的健康。只有這樣,我們祖國的花朵才能開得更燦爛!
小學生社會調查報告 篇3
調查目標:了解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
調查時間:20xx年x月x日—20xx年x月x日
調查方式:
調查對象:被調查的學生為我校大學生。
我們采用自制的“大學生就業調查問卷”,通過QQ在線、深入宿舍、圖書館和路邊攔截的方式進行!共發放調查問卷70份,收回有效調查問卷60份。有效問卷調查者主要來自食品專業、室內設計專業、外語專業、信息專業、經管專業和農學專業。采取隨機抽樣的調查方法。男女比例24:36。
調查數據分析:
高校畢業生是人才市場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資源,近年,隨著高校大規模的擴招,在校大學生人數急劇上升,畢業生人數也逐年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是畢業生就業問題。而事實上,在畢業生和企業之間缺少有效的溝通渠道,企業的用人標準、企業人才的選擇條件沒有在有效的時間的傳遞給大學生,大學生的培養缺乏市場導向。這使大學生就業時缺乏足夠信息,從而產生就業盲目性。
調查目的:
主要了解在校大學生就業期望,自身素質的評價,學校就業指導,對就業形勢的看法,旨在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對大學生的影響;通過對影響大學生就業因素的調查,更好地調節用人單位與畢業生之間的供需關系;為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發展作一個新的描述;幫助大學生盡快認識自我,學校為學生提供就業引導,使學生能謀取理想職業。為同學們在今后的求職就業過程中提供參考。
調查結論及建議:
大學生對就業前景的關注的比較少。
在調查中了解到,大學生對就業信息的關注還是比較少的,只有24%的同學表示一直在關注就業信息,而71%的同學只是偶爾關注,在看到時留意下。而對就業情景的關注程度,直接影響了對為所選職業所做的準備程度和將來職業所帶來的成就高低。
然而大學生未來就業形勢嚴峻主要是由社會、學生、學校和用人單位四方面造成的。主要問題體現在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本身的工作能力和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不足和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要求嚴重不一致造成的。我們主要對這四方面進行了分析。
1、社會方面:
我們的人力資源,尤其是大學畢業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國7億多龐大的從業人員中,高層次人才稀缺,受過高等教育的僅為5%左右,那為什么還出現大學生就業難呢?除了思想認識上的問題外,主要是難在就業市場機制不完善。在我們的調查中,無一人對當前形勢樂觀,60人之中只有2人認為當前形勢還是較好,有9人占調查的15%認為還算正常的就業形勢,而其他50人占總體的83%普遍認為當前就業形勢嚴峻,感到壓力重重。
現在大學生都普遍認識到職業規劃的重要性,在受訪者中有僅有2人不了解、一人認為其不重要,而認為重要的占到調查的75%。在當前學的專業和工作不對口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還是覺得自己的專業是有前途的,其中認為很有前途的有12位,而認為自己專業較有前途的則達到36位,占所有調查者的80%,僅有6人認為本專業很沒前途。可以看出大學教育還是相當重要的。
由于競爭的加劇,大多數的學生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識,在問及畢業初的薪酬時,有31個人認為起初工資為1500元,14人認為應該為2500元,兩部分加起來占總人數的75%,在物價日益增加的基礎上,大學生要求這樣的工資是不高的,可以看見競爭的大學生的影響。
第一,隨著企業改革的深化,還會不斷有一些工人下崗或者失業,這批人的就業難度是非常大的。
第二,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人數比較大。比如說大學生,今年應屆大學畢業生將達到495萬人,這也是近幾年來的。今年要求職的大學畢業生在600萬人左右。
第三,中國農村有大量的富余勞動力要轉移到城市里就業。基于這三條原因,做好就業工作,今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當前社會普遍壓迫大學生,尤其是剛畢業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他們的能力還只浮于理論上,社會經驗不足,處事和辦事能力不夠,況且每年有那么多大學生,供大于求從而造成當前的局面。
2、學生方面:
通過調查發現畢業生未就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原因一:很多人沒有為自己的將來做一個有效的職業規劃,學習時沒有目標、沒有方向。而且有部分學生存在“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的現象。在校學習期間碌碌無為,所以在找工作的時候沒有真本事。
原因二:專業和興趣不對等,很多學生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原因三:學生一開始就要求待遇好、職位高,更加加大了就業困境。
原因四:企業一般不愿承擔對新手的培訓費用,很多都要求有經驗的工作者。
原因五:高校擴招,畢業人數多,給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原因六:就業機會不平等,靠關系就業的人也不少。
原因七:國家關于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政策不夠完善,很多時候執行力度也不夠。原因八:金融危機的沖擊
原因九:大量的廉價勞動力的涌入市場,以農民工、初高中畢業生為主。對大學畢業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就業壓力。
原因十:企業不會片面的從卷面成績和證書上招聘人才。所以很多企業都采取內部提升,很少從外部招聘。
3、學校方面:
在我們受訪的大學生中,只有5人對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感到很滿意,感到較滿意的有24人,兩者合計占48%,而感到不滿意和很不滿意達到52%,充分體現我們學校的就業指導還需加強,照顧到更大多數學生的情況。教育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因素還有很多,我們主要從以下三點進行分析:
首先,根本的問題是,教育與生產相脫離。
我國現在生產模式是“世界加工廠”,主要需要的是廉價勞動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經驗的技工,是體力勞動者,而大學教育培養的是高價勞動力的腦力勞動者。所以,要說“頭腦還缺乏市場經濟意識”,那不是大學生,而是指責大學生的專家、學者和自己。
但這不是我們認識問題的出發點,我們認識問題的出發點應當是:中國不應該是大學生供過于求,需要降低大學生的價值體現,而是要盡快改變我國的生產模式,使大學生的價值能夠充分體現;使中國能夠自主創新,發展生產。黨中央一再強調發展自主創新經濟,但大學生就業難卻成了問題,這種情況說明發展自主創新經濟還沒有落到實處,還是停留在文件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大學生就業的實際,可以檢驗黨的發展方針。
其次重要的問題是,教育之本是育人。
教育產業化要“正義”,說法可以不改,但含義要矯正:教育產業化是為社會生產人才。那種為學校、校董和一些教授生產利潤,應該叫做“教育資本化”;現在許多學校名曰“產業化”,實質資本化。而社會培訓機構被“產業化”人士評為資本化,是為自己謀利益,卻為市場化人才做出了具大貢獻。像我們最熟悉的北大青鳥教育就可以稱得上IT教育航母。
教育改革要撥亂反正,要改變對學校亂擴大升級,對學生“廣種薄收”的狀況;要學習培訓機構,根據社會發展的進程需要,決定學校培育人才的結構,各專業的高、中、低人才要有比例。最后是觀念問題。
中國是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國家。因此,中國的教育應當是“公有制為主體”,為人民服務為宗旨。教育不應該是個人的投資,而應當是社會對發展的投入,是一種社會積累。教育費用應當由國家、社會承擔,從物質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為祖國、為社會“回報”而學習的思想觀念。教育費用由國家、社會承擔之后,還縮小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勞動力的生產價值的個人差別。這不僅有現實的意義,而且有很深遠的意義。
4、用人單位方面:
(1)過分關注文憑。
不少用人機構認為,學歷越高越好。選人學歷化,造成受聘人員水平和能力與崗位不相適應,或人才浪費,比如有些單位招聘計算機軟件研究生僅用于本單位的打字等簡單文字處理。現實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與文憑并不能直接劃等號,不少本科或大專學生的業務能力不比研究生業務能力差。
(2)存在性別歧視。
女大學生明顯處于劣勢,不少用人單位考慮女大學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動機,以及生育保險費和女工勞動保護費用等。同等情況下女大學生將來工作成本比男大學生大,這是女大學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3)生源地域歧視。
不少用人單位考慮到本單位的業務情況與當地聯系緊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學生熟悉當地方言及風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際關系網等,選用人才時優先考慮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務員時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視,實行地區保護主義,不利于大學生公平競爭。
(4)過分看重工作經驗。
經驗不足是大學畢業生的劣勢,不少用人企業經營有困難,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給企業帶來變化,而一般大學生則無法滿足用人單位要求。用人單位忽視大學生的潛力和可塑性,其實經驗總是在實踐中培養起來的,大學生有較高理論水平,只要經過短期實踐即能勝任工作崗位。
就是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太樂觀。
結論:
在我們的調查中,可以很清楚的發現當前就業形勢嚴峻,并在大學生之中形成了一種“談就業色變”的狀況。但是從另一方面,大學生對自己和就業形勢有了一個很清晰的認識和認真思考,這對他們以后他們的努力方向和激勵都是很好的。
總之,大學生就業形勢已清楚的擺放在面前,學校、社會和大學生們應該找到合作點,達到共贏。
建議:
建議一:對大學生采取正確的就業引導。
建議二:畢業生要認清自己的興趣、能力、性格和價值觀,端正個人的擇業心態,對自己科學定位,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擇業地區和崗位;要有科學的就業觀,適合自己的才是的;對于未來的就業應該充滿信心,要以積極的態度和行動面對擇業。雖說現在就全國范圍來說,大學生就業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對于經管學院的學生來說,還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問題,重要的是大家要及早準備,科學規劃,合理的安排,不要錯過了找工作的時機,也不要過于局限于某一行業和區域,大家要有長遠的眼光。
建議三:同學們要時刻關注學校及學院的就業信息,要充分珍惜應屆畢業生的身份及時就業,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以“下基層、立大志、成大業”為就業方向,把握時機,當機立斷,統籌規劃,積極主動就業。最后,他從日常管理角度,特別強調畢業生在就業中要早作準備、要遵守相關規定、要加強安全意識、要以主動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就業工作中,安全順利地找到滿意的工作。
建議四:希望學校以及國家能夠更多地關注大學畢業生就業。為大學畢業生就業做更多的有效的措施。
建議五:在校期間要多學習專業知識,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能力。
建議六:國家應加快經濟發展,為大學生增加就業崗位。
建議七: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強化職業技能培訓,規范人力資源市場促進就業。
結束語:
很感謝老師給我們這次調查機會,在調查后,總結、分析以及建議的同時,給我我們上可深刻的一課,也提醒了我們關于就業方面問題。在就業緊張的今天,讓我們有了提前準備的機會。在學生畢業后,也有存在工作變動的情況。所以不是那么嚴密。加上時間倉促,調查得不是那么周全,希望大家見諒!通過這次調查活動,希望我們組的成員也了解和學到許多,為自己將來就業做一個有效的參照,同時也給所有學子們一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