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村農文旅產業發展調研報告(通用4篇)
關于村農文旅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1
根據區人大常委會20xx年工作要點安排,區人大常委會將對全區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情況進行審議。為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區人大常委會成立調研組,于9月底圍繞該項工作展開了深入調研。調研組一行實地察看了屯溪胡開文墨廠、安徽展睿文化創意有限公司、黃山華度傳媒企業,并召開匯報座談會聽取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屯溪區政府按照省市相關要求,堅持將文化旅游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推進文旅融合轉型升級,擬定出臺《關于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文旅產業發展政策不斷完善,文旅融合發展重點項目扎實推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9月底,全區旅游接待量987.19萬人次,同比增長47.09 %,增幅排全市第二名,旅游總收入118.2億元,同比增長67.41%,全市排名第一。
(一)文旅產業配套設施情況
全區現有電影院4個、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2個名人紀念館(戴震館、程大位珠算館),4家綜合文化站以及44家鄉村文化活動中心,省級旅游示范村1個(南溪南村);全區共有21個項目列入各級非遺名錄,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達120人;文化規上企業7家,其中文化類高新企業2家。
(二)文旅產業發展現狀
1.推進管理,優化文旅市場服務。調整充實了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由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任組長,分管副區長任副組長,擬定了《關于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征求意見稿),為推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機制保障;全面推行證明事項和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告知承諾制,完善“四送一服”工作機制;組織符合條件的企業申報促進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加快對業績良好的中小型文旅企業的培育,幫助文旅企業積極入規入統;運用“旅游+互聯網”高效智能化載體,為游客及旅游企業帶來更加便捷、優質的服務,努力打造“四最”營商環境。
2.文旅融合,扎實開展特色活動。樹立全域旅游整體營銷觀念,統籌全區文化旅游資源,深化與景區景點、文旅協會和重點企業等的合作,鞏固全域旅游創建成果。籌劃開展屯溪食神大會、非遺購物節、田園贊歌、黎陽文化藝術節等主題活動,打造屯溪“景城相融,秀雅屯溪”活動品牌。圍繞節日舉辦民俗踩街、汪滿田漁燈巡演、“筆墨飄香迎新春”“糕餅甜慶余年” “納涼節”等節慶活動。
3.立足長遠,促進旅游業態轉型升級。圍繞旅游空間結構總布局,打造屯溪核心旅游帶,由黃山不夜城、屯溪夜市、新安夜市構成三大夜間經濟片布局;禾谷耕舍、徽女楊梅園、大方圣園無花果基地被評為首批市級休閑旅游示范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推動徽州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編制“屯溪旅游鄉村寶典”,并同步微信電子版,用創意、創新、創造激發文旅資源潛質潛能。
二、存在問題
調研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疫情造成多方面影響。按市里的任務目標,今年我區需要申報1—2家文化規上企業,但就目前文旅企業摸排情況來看,大多規模小、效益低,且受疫情影響成長速度放緩,對照入規標準有一定距離。由于全國各地仍有零散疫情發生,旅游接待量也遭遇很大波動,存在不確定性。
二是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不夠。對現有的歷史文化資源挖掘利用不足,雖有程頤、程灝、戴震、程大位等歷史名人和紅色及非遺項目品牌文化亮點,但缺乏創意和突破,文化資源沒有充分轉化為可以深度體驗的文化旅游產品;景區景點的文化推介不足,承載的文化內涵沒有得到很好展示,有景少文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參與性、互動性、娛樂性項目少,游客多是旅游觀景的狀態。同時,旅游商品開發不足,很少能讓游客帶走的文化旅游產品,沒有實現深層次的文化游。
三是鄉村文化旅游相比周邊區縣是短板,雖有以農事體驗、景區、民宿以及藝術創意等為依托的四種形態,但開發中主要還是集中在休閑農業和觀光農業,鄉村文化傳統和民俗資源的挖掘利用不夠,產業鏈條過短,活力不強,吸引力不夠,導致游客流失到其它區縣,經濟效益不高。
三、幾點建議
一是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全力推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區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要結合市第七次黨代會精神,緊抓當下“全方位融杭接滬”的目標機遇,立足新發展階段,強化組織保障,充分發揮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作用,盡快出臺《關于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提質升級文旅產業;要樹立“大旅游”理念,建立健全部門聯動機制,明確責任分工,統籌做好資源整合,形成工作合力,有效推動落實我區文旅產業發展;區政府要進一步加大對文旅產業的支持力度,積極做好現有規上文旅企業的跟蹤服務和對小微企業的扶持,積極利用本地特色文化、自然資源,加大招商力度,推進特色文旅產業發展。
二是進一步狠抓產品打造,創造更多文旅融合精品。挖掘我區生態、紅色、農業、歷史、非遺等特色資源,加強資源整合,將文學、藝術、影視、動漫、特產等融入其中,“無”中生“有”,打造競爭力強的個性化文旅產品,開發彰顯徽韻的伴手禮,不斷豐富旅游業態,更好滿足各類游客需求;發揮區位交通優勢,強化集散地和服務功能,依托花山謎窟、兩大夜市及不夜城,提升打造黎陽老街、屯溪老街特色街區,以夜宴、夜演、夜游等形式,進一步激活夜間經濟,為游客營造夜間精神文化盛宴,真正成為“江浙后花園”;確立文旅產業發展的數字化思維,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加速旅游業智能化的發展,舉辦線上文化旅游消費專題系列活動,促進業態轉型升級,以“新興文旅”彌消疫情對文旅產業的影響。加強紅色基地、研學基地建設,依托我區現有的社會資源,因地制宜,開發獨具特色、競爭力強的徽州紅色及研學產品,著力提升紅旅、研旅品質。
三是進一步推進鄉村旅游,規劃引導凸顯特色。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原則,邀請專業團隊結合我區鎮、村地域特點,挖掘不同自然景觀、民俗文化內涵,拓寬“旅游+”內容,針對不同的游客群體,策劃精品鄉村文旅“打卡點”,形成一鎮一村一品,以一日游、周末游、主題游等線路,催動我區文旅產業“內循環”變為內外循環相促進。
四是進一步提升文旅服務質量,強化宣傳營銷力度。積極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杭州都市圈新一輪總體規劃,充分利用互聯網、微博、微信等媒體進行全方位宣傳。創新對外宣傳推介方式,通過借勢借力舉辦大賽事、大活動,精心組織地方特色活動,持續提升我區文化旅游的影響力、輻射面;要重視文旅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加大文創商品開發力度,全方位提高服務水平;加強文旅產業發展隊伍建設,創新人才引進和使用機制,推動全區文旅產業更好地向好向強發展。
關于村農文旅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2
聽取和審議市政府推進文旅融合工作情況報告是市人大常委會20xx年度的重點監督工作。為確保這項工作有序推進, 市人大常委會民宗僑外工委會同教科文衛工委在常委會羅衛紅和徐小林副主任帶領下,認真開展前期準備工作。7月5日和13日,分別赴上城區、拱墅區、濱江區、蕭山區、建德市等地開展關于文旅融合工作情況調研,實地查看了嚴州古城、建德博物館、中國動漫博物館、杭州旅游經濟實驗室、全季酒店“30秒入住”數字化應用等11處文旅融合點位情況,并召開了座談會,聽取市文廣旅游局及部分區、縣(市)文旅局等單位工作情況匯報,分析交流文旅融合工作所面臨的困難挑戰及機遇前景,收集了相關人大代表意見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文旅融合工作推進情況
近年來,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市委的重大決策部署,搶抓國家重大政策機遇,對標城市發展定位,堅持文化挖掘、旅游業發展、生態保護互促互進、優勢互補,發揮杭州特色風貌優勢和歷史人文優勢,大力推進文旅融合轉型升級,加快建設國際重要旅游休閑中心,有效促進了我市旅游業健康發展。20xx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2285億元,比上年增長8.2%。今年1-6月份,全市接待游客484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883.2億元,分別增長73.7%和73.8%,分別恢復至20xx年同期的89%和94.7%。
(一)有效塑造文旅融合軟實力。保護傳承文化資源,實施西湖、西溪、運河及良渚古城遺址保護工程和“城市記憶工程”,推動絲綢、茶葉、金石篆刻、浙派古琴藝術等東方傳統非遺文化元素活態傳承,全市已獲得世界文化遺產3項,人類非遺代表作4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48項。加強良渚文化、吳越文化、南宋文化和西湖、大運河、錢塘江文化等研究,開展杭州優秀傳統文化系列叢書編撰工程,已編撰出版系列叢書20套。建設提升文旅設施,建成全國首家“國字號”動漫主題博物館,規劃建設杭州博物館、杭州音樂廳、杭州美術館等一批大型公共文化和文旅綜合體項目。積極推進國家版本館杭州分館、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院、良渚遺址國家公園、南宋皇城考古遺址公園、吳越文化考古遺址公園、世界旅游聯盟總部和世界旅游博物館建設。遴選推進全市18張文旅“金名片”等重大項目,努力打造文旅新地標。策劃推廣文旅線路,圍繞大運河、“三江兩岸”、千島湖等山水資源,策劃浙東唐詩之路、錢塘江唐詩之路、京杭運河游,圍繞西湖沿線歷史遺跡和“最美浙江人”展示館、五四憲法館等人文景點,開發愛國文化、修身文化、廉政文化專線。圍繞民俗展示和傳統體驗,推出蠶桑文化之旅、年味江南之旅、國畫印學之旅。圍繞西湖、大運河、良渚古城三大世界遺產,推動歷史文化遺址、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建筑和歷史文化村落串點成線。打造文旅融合IP,舉辦全球旗袍日、杭州奇妙夜、宋韻杭式生活節、蘇東坡文化旅游節、中國大學生旅游節等一系列文旅節慶活動,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文旅融合IP。
(二)不斷激發文旅融合創造力。融文博于旅游,實施文物激活推廣工程,聯合浙江省博物館等8家重點博物館(院)推出“杭州寶貝過大年”系列活動。依托中國共產黨杭州歷史館、五四憲法館等,新開發10條“紅色走讀路線”。整合胡慶余堂中藥文化等十余項涵蓋國家級、省級的非遺項目,打造文旅融合體驗基地。打造書香杭州,建成杭州書房68家。融演藝于旅游,圍繞“中國演藝之都”建設,大力發展現代演藝產業,打造了《宋城千古情》《最憶是杭州》等演藝精品,推出了西溪濕地的《今夕共西溪》、建德的《江清月近人》、淳安的《水之靈》等文旅演藝項目,引進了全球頂尖太陽馬戲《X綺幻之境》入駐杭州新天地太陽劇場,形成了“來杭州旅游,看杭州演藝”的良好口碑。融文創于旅游,發揮中國動漫節品牌效應,積極探索“動漫+旅游”模式,將動漫文創產品與文化旅游緊密結合,推動動漫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推動傳統工藝活化利用,推出了萬事利絲綢、朱炳仁銅雕等一批文旅產品。融會展于旅游,定期舉辦杭州文博會、中國國際絲綢博覽會等重大活動。結合“國際會展目的地城市”建設,拓展辦會場地新空間,推出包括云棲小鎮、夢想小鎮等十大新經濟會議小鎮,舉辦“杭州之夜”國際會議目的地等推廣活動,挖掘會議大使引會新動能。融數智于旅游,上線“西湖一鍵智慧游”,覆蓋景區近60平方公里區域,將西湖打造成為目前國內面積最大的“數字景區”。依托“城市大腦”文旅系統,推出“20秒景點入園”“30秒酒店入住”和“長三角旅游PASS卡”等五大便民服務應用場景,覆蓋全市214個景點場館和664家酒店賓館。
(三)有力推進文旅融合國際化。提升城市文化國際影響力,舉辦“知味杭州”亞洲美食節,召開“亞洲美食與人類文明”等系列論壇,開展“香約亞運”等特色活動。連續15年舉辦杭州茶文化旅游博覽會,為傳承茶文化、推動茶旅游、促進茶經濟提供重要載體,形成集鄉村旅游、文化創意、民俗體驗、運動休閑、養生健身等于一體的茶旅融合新樣本。牽頭承辦第四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廣播電視合作論壇,通過積極爭取,“亞洲之光”國際藝術節永久落戶杭州,20xx年5月份將正式舉辦,進一步提升杭州在亞洲乃至全球的影響力。構建國際交流推廣體系,承辦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合作部長論壇、中美旅游高層對話等重要國際會議,舉辦世界旅游聯盟“杭州之夜”推薦會。在日本大阪、中國臺北設立“杭州文化和旅游展示中心”,先后赴美國、日本、韓國、越南和非洲等國家和地區開展旅游促銷,積極拓展境外重要客源市場。精心組織城市主題活動,配合“杭州國際日”,策劃推出“杭州文化旅游主題館”,通過非遺體驗互動、“數字文旅”成果展示、文創產品展示銷售等,展現歷史與現代交融的“魅力杭州”。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搭建長三角城市文旅融合交流平臺,促進區域城市文化旅游交流。
二、我市推進文旅融合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對加快文旅融合發展重要性認識不夠。認為旅游業投資大、周期長,短期內對GDP、稅收貢獻不如工業的思想還比較普遍,尚未真正認識到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對杭州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還未將旅游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引領服務業發展的龍頭產業來抓,相較于上海及長三角其他城市,我市各級政府在資金投入、產業扶持方面力度不夠。近年來,我市文旅融合大項目落地較少,市、縣兩級政府在利用好土地要素保障,編制和調整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促進文旅融合大項目落地方面,主導作用發揮不夠。
(二)文旅融合工作的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理順。我市存在文旅融合缺乏共識、行業壁壘難以打破、文旅資源缺乏共享、創新力量難以匯聚等問題,文旅融合發展機制還不夠健全,文化遺產、文化資源與旅游業在規模化、整體化有機融合方面還有待加強。文旅融合管理體制不順、多頭管理也制約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如大運河(杭州段)由市運河綜保委、市運河集團及沿線相關區政府等單位管理運營,不利于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又如文旅資源在我市分屬市文廣旅游局、市園文局、西湖風景名勝區、市文廣集團及市文創中心等不同部門管理,較難形成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的工作合力。
(三)文旅融合的深度和廣度不夠。我市對整合各地各類文化、旅游資源深度融合發展的統籌力度有待加強,尤其是區、縣(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對文旅產業融合統籌不夠,總體呈現投資小、散、弱“淺融合”現象。我市公共文化設施規劃和建設力度滯后于部分副省級城市,且還呈現傳統功能性的現狀,沒有充分考慮新時期文旅融合的設計與推廣需要,未真正將文化融入旅游開發、服務和體驗中。文旅融合的區域連接性不夠,存在區、縣(市)之間自成一體、單打獨斗的現象。文旅項目大部分仍以參觀和較為初級的自助式體驗為主,沉浸式體驗類項目和產品及新業態產品較為缺乏,無法滿足游客多樣化的新需求。文旅融合產品缺少創意創新,文化內涵、文化元素的展示缺乏新形式、新方法,核心競爭力和吸引力不強。
(四)文旅融合的地方文化特色和內涵不夠。一方面對杭州歷史文化的內涵、人文精神等深挖提煉不夠,尚未提煉出最符合我市當前主題性、代表性、根本性的文旅發展特質。我市坐擁獨特的風景旅游資源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不僅有歷史上璀璨的南宋文化,還有錢塘江詩詞文化,更有聞名中外的佛教文化,各種茶文化、飲食文化也已傳承千年之久,對這些豐富如同寶藏的歷史文化資源,我市深度挖掘不夠,尚未形成當前杭州的地域標識。另一方面,對杭州現有的文化資源利用不夠。我市坐擁西湖、運河、良渚三大世界文化遺產,文旅資源極具優勢,但還沒有形成具有獨特韻味的標志性文旅融合產品。我市是中國電子商務之都,市委提出“數智杭州宜居天堂”的現代化發展導向,而文旅融合鮮見互聯網及工業現代化類型的產品。相較于國內如長沙、重慶、成都等地打造標識性文旅融合地域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
(五)文旅融合發展人才支撐不足。目前,我市文旅融合發展各類人才缺乏,不僅缺乏對杭州特色文化進行創新創造,提升旅游品味和層次的研究型人才,也缺乏文旅融合的經營管理、市場營銷及企業家等應用型人才,還缺乏文旅融合一線專業化導游、講解等基礎型人才。文旅融合發展缺少智力支持,導致融合發展的內生力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市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進一步做好我市文旅融合工作的建議
一是要提高思想認識,全力推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杭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際風景旅游城市,具有文旅融合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優勢,是杭州的核心競爭力、國際競爭力和綜合競爭力之所在。要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十二屆十二次全會精神,充分認識文旅融合對旅游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和戰略性支撐作用,放大文旅融合的綜合效應、帶動效應和輻射效應,在爭當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城市范例行動中,構建牢固的文化紐帶,營造詩意的棲居環境,以文旅高質量融合賦能我市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二是要加強協調統籌,不斷夯實文旅融合發展的基礎。要強化組織保障,充分發揮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作用,在黨委和政府的統籌協調下,重點統籌挖掘整合文化資源,協調推進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和文旅融合配套設施建設。推動區、縣(市)成立由黨委和政府分管領導掛帥的領導小組,形成全市上下聯動的機制。要強化規劃引領,立足全市城鄉旅游發展專項規劃和空間布局規劃,同步編制實施文旅融合發展規劃,在文化研究、項目創意、景區開發、文物保護、配套建設、旅游營銷、形象提升上整體謀劃、全面推進。要強化要素保障,要加強文旅融合研究,適時出臺支持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意見,加強對各區、縣(市)政府的統籌指導,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做好土地要素保障,加快引進培育文旅融合大項目。要強化智力支持,建立全市文旅產業人才專門數據庫,加強文旅專業研究、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文旅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
三是要挖掘歷史資源,大力實施文旅融合品牌開拓工程。要實施文旅融合品牌引領戰略。打造大杭州文旅融合的品牌,提煉出能代表杭州歷史文化氣質和自然風景特征的響亮口號,構建起由目的地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品牌等組成的文旅融合品牌體系。要規劃建設一批文旅融合項目。規劃建設一批古城遺址、工業遺存、歷史遺跡等文化公園,博物館、民俗館等文化場館、非遺傳承區和古村古鎮等文化原址,為文旅融合提供載體。重點加快推進南宋皇城遺址綜合保護工程,打造中國最美山水花園式遺址公園,加快建設吳越文化遺址公園,彰顯“千年古城、錢王故里”史跡。要規劃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線路。以三大世界遺產為引領,圍繞全域文化脈絡的梳理,以國際化的視野、數字化的手段和喜聞樂見的方式,將全域歷史文化資源串珠成鏈,打造“世界遺產”奇跡游。弘揚杭州佛教文化,以靈隱寺、徑山寺為重點,有序布局和形成佛教精進遺風和佛學精髓闡釋,打造“東南佛國”圣地游。涵養江湖詩詞文化,聚合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及西湖、西溪的詩詞文集,開發詩意棲居相關產品,提升旅游的參與性和融合度,打造“詩意棲居”休閑游。培育杭州農耕文化,加強對田園綜合體、農事體驗、創意農業、鄉居度假等鄉村旅游模式的研究,重點利用好杭州特色茶文化、特色民間藝術等資源,打造“田園牧歌”民俗游。塑造杭州數字文化,圍繞杭州“數字第一城”的特點,發揮以阿里巴巴為首的數字產業文化價值,以互聯網企業、特色文化小鎮、創意產業園為展示載體,打造“文創經濟”智慧游。孕育杭州體育文化,借助舉辦20xx年亞運會的契機,推進體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謀劃后亞運時代的'場館利用,打造“亞運賽事”體驗游。
四是要推進智慧應用,引領文旅融合業態轉型升級。結合全市數字化改革工作,深入梳理文旅融合重大需求、多跨場景、重大改革“三張清單”,進一步拓展城市大腦智慧文旅系統應用領域和應用場景,提高智慧應用水平。通過“吃住行游購娛”數據流量關聯文化公園、文化街區、博物館、民俗館、演藝城等文旅設施,實現無縫連接;關聯文旅產品營銷,實現杭州特色飲食、特色產品、購物及娛樂消費場所便捷查詢、消費指引,通過數據聯通和系統協同為支點,打通文旅融合全消費鏈路,增強智慧文旅體驗獲得感。以數智文旅建設引領文旅融合發展,促進業態轉型升級,推動旅游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于村農文旅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3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北湖區深入實施“產業主導、全面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緊貼郴州“錦繡瀟湘、別樣郴州”旅游形象,打造“養生福地、水月北湖”旅游品牌,有力推進了文化旅游融合發展。
(一)資源稟賦較優。北湖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族民俗文化豐富,農耕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瑤族文化、義帝文化等在五嶺大地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郴陽對子調、剪紙、龍女與柳毅傳說、勸農故事、金仙傳說等獨具魅力的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歷代涉足北湖區的文人墨客、達官名臣眾多,如名相王陵、張九齡、寇準,名將周勃、馬援、岳飛,文化名人沈佺期、宋之問、韓愈、柳宗元、秦觀、王船山,理學家周敦頤、張栻,地理學家李吉甫、徐霞客等,都曾在北湖駐足,并留下了劍泉、燕泉、韓愈北湖叉魚等歷史古跡。北湖區還是湘南革命的發源地之一,有龍廣洞革命根據地、鄧華故居、十八紅軍墓等紅色旅游資源,以騾馬古道為代表的商埠文化,以中國女排“五連冠”為代表的體育文化,也有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歷史旅游資源,更有溶洞峽谷、草原叢林、湖泊溫泉等原始資源,充分彰顯了北湖文化旅游資源的魅力。
(二)產業產值較強。目前,全區文化產業核心領域市場主體企業注冊數量815家,分別為文化藝術業73家、文化商貿45家、文化教育86家、文化廣告傳媒415家,網吧84家、娛樂業27家、體育業63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代表性名錄2項,市級代表性名錄11項;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8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10點;國家級傳統村落10個;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家、國家AAA級旅游景區3家,省五星級鄉村旅游點6家、省四星級鄉村旅游點9家、3星級以上旅行社9家。春韻動漫公司拍攝的《小邑時空傳》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小埠古村被收入第一批省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成功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區、湖南省精品旅游線路強縣、全國優秀自駕旅游目的地,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正在爭創第四批全國旅游標準化試點單位、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龍女溫泉旅游度假區(省級)。20xx年,全區接待旅游總人數1372.7萬人次,同比增長12.86%,旅游收入145.7億元,同比增長27.71%。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旅游行業下滑比較嚴重,但我區旅游市場恢復較好,僅今年9月份我區共接待游客106.12萬人次,同比增長3.42%,實現旅游總收入10.99億元,同比增長12.26%,在全省、全市各縣(市、區)中居于前列。
(三)政策保障較好。近年來,北湖區大力推進文化、旅游、體育、金融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出臺了《北湖區十三五文化產業規劃》《北湖區文化產業引導資金管理辦法》《關于進一步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意見》《北湖區民宿管理辦法》,區財政設立文化產業引導資金40萬元,為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以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和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區為契機,啟動了鄉村旅游、旅游標準化編制規劃,進一步修訂完善北湖區旅游總體規劃、全域旅游發展規劃,全面考慮產品定位、功能布局、線路安排、要素配置、產業管理等內容,明確產業發展的重點和方向。
(四)市場主體發展較快。一是文化休閑娛樂業發展良好。作為主城區,我區的KTV、網吧、酒吧等數量較多,涌現了快樂唱響KTV、爆米花KTV、蘇荷酒吧等一批骨干企業。二是傳統民間工藝業(非遺產業)來勢較好。神農蜂、魯塘砂罐燒制技術、湘南根雕、郴陽對子調和厚府奇石精品文化一條街等地域特色產品充分展現了本土文化氣息,同時吸引了一批外來投資商。三是廣告演出培訓業方興未艾。主要以商業廣告演出為主,有金牌演藝公司、北湖水月藝術團等為代表的業界精英,目前培訓市場種類較多,90%是少兒培訓。四是文旅開發初見成效。四清湖景區、小埠景區已形成文化+旅游、農業+旅游、體育+旅游及娛樂、休閑餐飲于一體的產業鏈。引進深圳金展集團等文旅企業,著力開發仰天湖高山草原景區等文旅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仰天湖景區開發項目在前期禁牧封育禁游基礎上,大力修復自然生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成效凸顯,今年中秋、國慶期間對外試營業,僅國慶長假共接待游客1.8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49.9萬元。
二、主要問題
盡管我區在推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實踐,但我區旅游業仍處于觀光型的初級階段,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整體規劃不全。目前,我區文化旅游產業總體處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級階段,發展還相對滯后,缺乏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整體規劃,對文化產業的發展走向、消費趨勢以及對各種文化市場發展應有的數量、比例關系進行科學的分析、預測和引導,文化行業的發展仍處于自發狀態。
(二)文旅產業發展不優。一是文化產業規模較水,層次較低。文化動漫、文化傳承、娛樂演出、廣告、印刷、教育培訓業等整體上規模較小、科技含量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無法形成大品牌,沒有發揮產業的效應,無法起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作用。旅游方面有一定資源,但文化底蘊挖掘、開發不足,文化對旅游的影響力有限。如區內的瑤族文化、湘南民居木雕、大布江拼布秀、魯塘砂罐燒造技藝等深入系統挖掘、研究不夠,不能形成完整的文化產業體系,較難產生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二是旅游產業鏈條不長。在傳統旅游“六要素”中,我區目前只能基本滿足游客“吃、住、游”的需要,在“行、購、娛”上還是短腿,具有北湖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少、開發力度不夠。我區現有旅游產品結構不合理,山水產品多,文化產品少;觀光產品多,休閑度假產品少;欣賞產品多,體驗產品少;粗放產品多,高端產品少,難以留住游客,增加消費,延長消費鏈。
(三)旅游品牌不響。資源開發品位不高,缺乏像張家界、南岳這種在國際、國內叫得響的旅游精品,到北湖旅游的游客以郴州本地人為主,省外、境外游客占比不大。一些優秀的旅游資源還處于粗淺開發階段,像仰天湖高山草原、仰天巨佛、永春的杜鵑花等景點,還缺少配套服務設施,許多游客慕名而來,匆匆而去,留不住游客,無法提升景區的知名度,又帶動不了當地經濟和旅游產業的發展,亟待挖掘現有旅游資源,塑造旅游品牌,打造龍頭企業,帶動區內旅游產業的發展。
(四)文旅融合度不高。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軀,沒有文化的旅游就缺乏內力,沒有活力,沒有旅游支撐的文化同樣缺乏張力,難有生命力。北湖文化底蘊比較深厚,民族民俗文化比較豐富,但挖掘不深,整合不夠,培植力度不大,旅游的文化品位沒有得到很好提升。
(五)文旅專業人才匱乏。我區文化旅游從業人員普遍文化程度偏低,特別是文旅產業經營管理高端人才稀缺,導致文化旅游產品質量不高。
三、發展對策
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發展客觀需要和必然趨勢,北湖區在文旅融合發展上要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持“紅色傳承、綠色發展”,遵循“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積極探索文旅發展新途徑,構建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
(一)加強統籌,因地制宜長遠規劃。堅持規劃引領,進一步修訂完善全區旅游總體規劃、全域旅游發展規劃以及區文旅廣體“十四五”規劃,充分利用山、水、人、物四大資源,對全區文化旅游資源統一保護規劃,開發和營銷,做好產業布局,產業聚集,新型業態融合發展以及產品創意開發,產業鏈高端發展目的地體系建設等規劃,力求突出北湖特色,找準景區(景點)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結合點,實現文化旅游的聯動發展、錯位發展、互補發展。同時,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產業發展和景區(景點)開發建設,要嚴格按照規劃組織實施,區相關職能部門要從嚴把關,強化監督,確保我區高起點、高標準、高層次開發旅游資源,引領文化旅游產業快速發展。
(二)立足區情,大力豐富文化體驗活動。一是采取“文化+”模式,重點打造演藝綜合體,圍繞“湘南文化”“紅色文化”“都市文化”等特色資源,策劃凸顯北湖區特色的標志性文旅項目,如北湖公園商貿圈、五嶺廣場金融圈,逢節假日組織消費節、賞燈節等,五嶺廣場組織大型綜合文化演出,策劃組織昆曲、音樂、電影、非遺、紅色文化等主題文化活動,提升文化軟實力。充分利用北湖公園人群集聚的優勢,組織文化、體育、舞蹈等協會在北湖公園周邊廣場開展文藝演出、太極拳展演等系列文體活動,穿插互動娛樂項目,在友阿綜合體集中規范發展美食、KTV、酒吧、足療、電競等一批休閑娛樂場所,提升夜生活品質文化,滿足市民及游客的多樣化需求,構建北湖公園夜間經濟文化圈,培育夜間消費亮點。二是立足地方傳統文化傳承,結合湘昆劇、郴陽對子調、剪紙民間藝術和龍女與柳毅、勸農故事等民俗文化,在“夜聽”字上做文章。以環五嶺廣場夜間休閑聚集區為主,五嶺閣、市博物館突出歷史文化特色,帶動文化消費和人氣。三是充分利用我區西南山區道路曲折、森林覆蓋率高等優勢,開辟自駕游與露營房車聚集地,同時開辟攀巖、速降、探險等娛樂項目,讓大量游客參與其中。四是打造一批文旅結合特色業態聚集區。如集中建設特色工藝品一條街,特色餐飲一條街、酒吧茶樓一條街、休閑娛樂一條街和民宿一條街等。豐富游客的文化體驗活動內容,使游客完成日間游覽后能有另一種精神享受和文化觀摩。
(三)完善配套,提升文旅融合發展硬實力。一是健全景區基礎設施體系。加快建設北湖區游客集散中心,重點建設景區旅客服務中心、停車場、衛生間、攤點屋(位)、廣播、電子屏、電子監控、文明標識牌等基礎設施。結合歷史標識,方便游客了解景區造型意義和文化內涵。二是完善區內交通路網體系。制定全區旅游交通建設規劃,逐步開通景區客運專線,推動城市公交網絡向鄉村旅游景點延伸,加快旅游目的地之間與等級公路的連接,實現旅游路線合理布局、各旅游目的地之間的暢通。完善旅游標識系統,在主要交通線路補設旅游標識,規范通往景區旅游交通引導標識。三是建立靈活開放的投融資環境體系。認真研究上級涉及文化旅游的政策,立足北湖區實際,加大項目包裝力度。向上爭取國家、省市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資金、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堅持市場化運作,建立政府職能部門之間、政府與企業之間的聯運機制,制定文化旅游招商引資、爭取投資、多元融資工作措施,激發社會資金、民營資本投資活力,扶持金展公司、小埠集團等文旅企業做大做強。堅持綠色傳承,綠色發展基調,充分利用大仰天湖區、西河風光帶等優勢,旅游資源、培育北湖區紅色景區、旅游民宿等一批精品線路,打造一批具有北湖特色和富有輻射力、影響力的重點旅游項目。
(四)深挖資源,多渠道促進文旅深度融合。扶持培育文旅新業態,推動紅色旅游、鄉村旅游、康養旅游、研學旅游等融合新業態發展。一是建立促進文化和旅游消費的長效機制,順應居民消費升級趨勢,統籌推進魯塘砂罐燒制等傳統技藝、郴陽花燈小調、郴桂北路戲曲等非遺表演項目進重點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二是推進紅色景點提質升級。搶抓歷史機遇,深入挖掘北湖紅色故事,加大對鄧華將軍故居、十八紅軍烈士墓、龍廣洞革命根據地等紅色資源的綜合保護開發利用,打造北湖紅色文化旅游品牌,傳承好我區紅色文化基因。三是加大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普查、梳理、挖掘力度,以春韻動漫文化創意為依托,推動更多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四是建立仰天湖高山草原、白石仙、七姊石等文化主題鮮明、文化要素完善的特色旅游景區,支持開發集文化創意、度假休閑、康體養生等主題于一體的文化旅游綜合體。五是借勢借力打造旅游集散地。充分利用緊鄰北湖機場和高鐵西站的優勢,以旅游集散地建設為抓手,搶占先機,打造機場高鐵停留小憩站,以華塘鎮塔水村、保和鄉小埠村為基地,推出周末游、美食游、民宿游、休閑康養游等以文、旅、商相互融合貫通,讓在北湖機場、高鐵西站停留的游客到北湖小憩一兩天,推動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六是以籌辦節會促進文旅營銷。以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和全國旅游標準化為契機,擬舉全區之力,積極申報承辦20xx年湖南省(夏季)鄉村文化旅游節,辦出水平,辦出特色,不斷提升北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我區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五)人才支撐,打造精良隊伍。一是探索拓寬人才培養機制。以產學一體、校企合作為手段,大力整合政府、企業院校、科研機構力量,選送干部到旅游發達地區和重要景區考察學習,暢通政企學研一體化發展渠道。二是組建智囊團。聘請文化旅游發展專家、傳統手工藝專家、地方土特產制作專家,對北湖文旅融合發展科學研判,準確定位,開發產品,為北湖旅游業的健康發展獻智出力。
關于村農文旅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篇4
“十四五”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深入分析國際國內形勢,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通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建設,實現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的總目標,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強國。為精準把握武昌區文化、旅游面臨的發展環境和發展形勢,第一小組圍繞我區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發展方向及目標以及典型項目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調研,并形成了調研報告,現將相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武昌區文化旅游發展現狀
(一)從景區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
武昌區的文化旅游產業正逐步由傳統的景點旅游轉變為全域旅游。首先,各類資源和公共服務在文化旅游的帶動下實現了有效再配置,武昌區正逐步建設成為既宜居又宜游的城區,如東湖綠道的建設,為市民提供了休憩、運動的場所,也成為武昌區的旅游吸引點之一。其次,景區內外進行統籌規劃,如曇華林、戶部巷、斗級營等歷史文化街區的征收與改造,將街區多重城市功能進行有機統一。此外,武昌區也在進一步推動文化旅游產業與會展業、藝術設計產業、信息產業等其他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實現產業聯動,形成新的生產力和競爭力。
(二)城市特色街區與文創產業融合發展
武昌擁有以戶部巷曇華林、斗級營、都府堤、楚河漢街為代表的特色街區10余個。戶部巷、曇華林、楚河漢街等特色街區初步實現了文化創意、藝術體驗、藝術交流、娛樂購物、旅游休閑等多種城市功能的統一,營造以人文、民俗、創意、時尚為特色的古城歷史風貌和文化創意展示區。
(三)文化節慶與文化活動全面展開
過去幾年武昌區成功主辦了長春觀中國新年民俗廟會、戶部巷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首義園美食節、辛亥首義文化經貿旅游節、東湖端午文化龍舟節、東湖梅花節、東湖燈會、東湖櫻花節、武漢大學櫻花節、東湖牡丹花會、東湖荷花節、中國(武昌)首義文化旅游節、牽手曇華林藝術節等大型文化娛樂節慶活動,效果明顯,聚集了人氣,提升了武昌區的旅游形象。
(四)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旅游有機結合
以湖北省博物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武漢革命博物館為代表的武昌博館群早已是武昌文化旅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近年來,各博物館更以文創產品創意設計開發為切入點與武昌區文化旅游發展有機結合。自20xx年5月24日省文物局召開全省相關文博單位文創產品開發工作推進會,并成立湖北省博物館文創聯盟以來,各博物館便積極推進文創產品方案設計以及開發調研工作。
從20xx年起,武昌區創新文化服務方式,推出《武昌區供給服務指南》以“菜單式”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活動供給質量,聯合武昌區省級公共文化場館、文化劇院、文藝團隊開展多場文化活動,構建城市新型文化空間,以文化涵養城市文化旅游氛圍,促進文化旅游消費。
二、武昌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文游消市場供需失衡
武漢作為華中地區最大的工商業重鎮和交通樞紐城市,擁有較好的旅游市規模、強勁的經濟發展環境和優良的交通區位優勢。根據《20xx年中國旅游業發展報告》,武漢市的旅游現實競爭力、城市潛在競爭力水平和旅游發展環境競爭力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位列第四。而武漢20xx年國內旅游收入增長12.64%,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名靠后,可見本土文化消費市場供需失衡。
(二)文化資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
存量文化資源缺乏深度挖掘。武昌的名人文化開發仍停留在游覽有形的歷史紀念物,而其與名人精神、藝術造詣的有機互動并未有更深層次的體現。革命文化旅游資源極為豐富是武昌區文化旅游資源的又一大特點。武昌區紅色旅資源類型多樣,其中包括革命舊址紀念館、革命人物故居、革命烈士陵園。武昌區革命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如何避免文化內涵的呈現形式落入單一、空洞和乏力的困境將是革命文化旅游資源未來面臨的一大挑戰。武昌區宗教文化資源如何提升吸引力形成文化養生游文化休閑游等更高層次的文化旅游形態將是這類文化資源未來的發展方向。
(三)高端文化旅游產品缺失
文化旅游產業結構不合理,對高端文化產品中的賽事游、會展游、商務游、創意游、修學游等產品的開發重視程度不夠。武昌區作為湖北省行政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需培育和打造一批能承接相應等級的比賽、會議、節慶演出的旅游項目來完善和豐富武昌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結構,提升武昌文化旅游發展水平。
三、武昌區未來文旅產業發展定位及目標
武昌區文化旅游產業在未來幾年需做好幾個方面的定位:一是積極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文化和旅游融合示范區、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二是推進武昌古城核心景區、武昌濱江文化景觀帶、楚河漢街文化旅游帶建設,打造3~5個標志性武昌文化旅游地標、標志性IP和網紅打卡地;三是促進大黃鶴樓5A級景區擴容,遴選打造一批武昌特色的文化精品民宿,新增A級以上旅游區和一批高星級酒店,促進旅游資源及要素的優化配置。
通過上述幾個方面的打造,推動武昌成為全國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文化、旅游、體育高質量融合發展的典范城區,積極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努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區,推進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建設。
四、典型項目(中科院武大智谷)
(一)位置與范圍:以中科院武漢分院、武漢大學為中心,包珞珈山、小洪山、八一路及沿線區域。
(二)發展定位: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區、科技創新科技共享體驗園區
(三)發展重點:依托珞珈山、小洪山及東湖山水景觀資源優勢,整合中科院武漢分院、武漢大學等科教文化優勢資源,以“文化+科技”融合為導向,重點建設珞珈文創小鎮、小洪山科學城、八一路大學創新創業特色街區等項目,完善創新創業、科技孵化、成果轉化的服務平臺及配套建設,建設融合高端生產生活生態功能、聚集高端創業創新創造要素的創新集聚園區,打造成武昌區創新園區建設的標桿和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區。
建設小洪山科學城,以中科武大科教融合協同創新基地為核心,推動中科院整體改造開發,建設中科院小洪山科學城。在優勢的生命健康產業基礎上,引入“文化+科技”創新融合新業態,打造云端共享花園、眾創空間、創意工坊、路演會場等交融開放的創業孵化空間,集聚一批“文化+科創”企業團隊。
打造八一路大學創新創業特色街區,積極推動八一路沿線城市改造和更新,以大學生創新創業為核心,改建周邊廠房實驗室,聯合武大共建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同時依托武大校友資源和社會力量,建設珞珈校友咖啡旗艦店、“創業苗圃”“創新創業工作室”等形式多樣的眾創空間,打造集合“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的眾創服務生態鏈條,為在校大學生創業團隊、初創企業、中小企業、品牌企業提供創新氛圍濃厚、辦公環境優越的“創新創業驛站”。
規劃珞珈文創小鎮,在東湖村、東湖新村和風光村等武漢科教、文化及生態旅游交匯重疊的區域,充分發揮文創和科創引擎作用,激發以武漢大學為代表的高校科研資源的溢出效應,通過文創小鎮、大學校區、街道社區的聯動發展,打造臨東湖、環高校文化產業集聚區、文化創意空間、科研成果轉化平臺和創新創業夢工廠,使之成為東湖之濱生態與文化融合互動的典范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