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當安排說明的順序
最好的說明順序,就是最容易讓人明白的順序。
要使人易于明白,說明文可采取先總說后分說、先整體后局部的結構形式。“總說”就好比公園入口處安置的游覽示意圖或路標,看似無關緊要,可要是沒有它,游客就難免走冤枉路,甚至還可能把最美的景致給錯過了。“分說”就好比先給游客看過游覽示意圖,再選一條最便捷的路徑帶他們走一遭,把公園的美景逐一指點給他們看,解說給他們聽,這樣,游客自然就一覽無遺了。
葉圣陶就是這樣一個好“導游”。他在《蘇州園林》中一開始就告訴“游客”:“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游客”一下子就記住了蘇州園林最值得一看的是它的構圖美。接著,這位盡責的“導游”又將這幅“完美的圖畫”的各個局部一一指點給大家:你們看,這園林要求的是自然之趣,不講究對稱,這是美術畫的構圖啊!那假山和池沼絕少人工的痕跡,野趣盎然;那樹木花草俯仰生姿、錯落有致。還有那花墻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這就使畫面有了立體感和縱深度。再往細處瞧!那階砌旁的爬山虎或薔薇木香,窗門外的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像不像畫面上的幾筆補白?那門窗上的雕刻,工細而不庸俗,簡樸而別具匠心,在自然之趣中又顯出幾分典雅華麗。還有建筑物的色彩,以淺淡為基調,與草木、花卉相映襯,使得畫面既柔和素雅又清新明麗。聽了這番介紹,“游客”自然是心領神會,“沒有一個不心里想著口頭說著‘如在圖畫中’的”。
學習安排說明順序,要先想清楚說明的目的是什么,說明的目的不同,自然“總說”“分說”的內容(角度)和說明的順序也就不同。
如果目的是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進程,“總說”“分說”的內容就得圍繞著發展變化進程的特征來寫,各個“局部”就體現為一種“時間”關系,可采取由古及今或由今溯古的說明順序(以“時間”為序)。《中國石拱橋》的目的是要說明我國建造石拱橋的輝煌成就,自然就得選擇歷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幾座石拱橋,按照修建時間的先后,詳略得宜地進行“分說”。
若解說的是事物的方位、形貌特征,“總說”“分說”的內容就要表現事物的位置、狀貌特征,其“局部”勢必體現為一種“空間”關系,就可根據各個“局部”的方位或形貌特征來安排順序(以“空間”為序),如由近及遠、由前而后、由左往右、由南向北、由低至高、由大到小(也可能相反)等。
為了闡明某些操作性過程(具體的做法),就要以操作步驟為內容,按承繼關系安排順序(以“程序”為序),產品使用說明書、工藝流程說明書等就是采用這種說明順序的。此類說明可以取“條款式”,即按操作行為的先后標明序號,逐一加以解說,便于讀者按部就班、準確無誤地進行操作。
若說明的目的是闡釋事理,就要以對事理性質、內涵的解說為內容,“局部”之間便相應地體現為一種內在的“邏輯”關系,“分說”一般可以按照其因果、主次關系等來安排順序(以“邏輯”為序)。《死海不死》就是既采用因果關系又采用主次關系來安排順序的。先是作“由果及因”的說明:“死海不死”原因是“海水的密度大于人體的密度”;死海形成的原因,一是傳說中的“上帝懲罰那些執迷不悟的人們”,二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真正的原因)。從整體上看又是作“由主到次”的說明:主要說的是死海不死和死海形成的原因,次要說的是死海的開發利用及死海的未來。
由于事物的復雜性,一篇說明文中采用的說明順序有時也不是單一的,而是復合交錯的。采用怎樣的說明順序,應視具體的說明需要而定。
對不同事物的說明,其目的不同,所采用的內容、順序也就不同,這想必已很清楚;而對同一事物的說明,所確定的具體目的也可能不同,采用的內容、順序自然也各不相同,這個道理同學們一定也能領會。
最恰當的說明順序,就是條理清楚,能順暢便捷地達到說明目的的順序。
作文參考題目
1以學校為說明對象,寫一篇有“總說”有“分說”而順序適當的說明文。
提示:確定說明的目的是寫好說明文的第一步。要是目的不清,必定“說而不明”。說明的目的清楚了,才談得上說明什么和怎么說明。以學校為說明對象可選擇的說明目的很多,要選擇的說明目的應是讀者最想要了解的。先征求父母或朋友的意見,然后確定你的說明目的,再考慮“總說”“分說”的內容和恰當的說明順序。
2給本地的一處旅游景點或自然景觀確定兩個不同的說明目的,分別考慮如何“總說”,再明確“分說”的內容和順序。
提示:試想,要是葉圣陶寫《蘇州園林》的目的是要介紹蘇州園林的建筑史或蘇州某一處園林建造的背景情況,在寫法上是否要有所不同呢?說明本地某旅游景點或自然景觀,先考慮確定哪兩個說明目的為宜,辨析其中的差異,再考慮在各自的目的下該說些什么和應按什么順序說,列出兩篇說明文詳細的寫作提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