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說課稿2
《故都的秋》說課稿
梧州七中語文組 劉靜
各位評委:
下午好!今天,我要說的課題是寫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
下面,我按高中“說課考核”七個項目的順序,把我備課的思路和設計,一一展開解說。
一、教材簡析
《故都的秋》是高中第三冊第三單元的第二課。單元的教學要求是通過鑒賞品味語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體會作者的情感 。本課的教學是散文 鑒賞教學的起始課,對后面的散文教學有著領起、示范作用。作者在對故都秋景的細膩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內心的眷戀和落寞之情,體現出這位文人當時的處境和濃重的“主觀色彩”,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才華。同時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點表現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二、教學目標
1、 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大綱的目的和要求規定及新課程標準要求,
根據本文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文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目標:學習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寫作特點;
(2)、能力目標:理解本文作者“主觀色彩”的情與“客觀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培養學生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
(3)、情感目標: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2、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進一步體會散文的“形”與“神”的有機結合。
教學難點:通過語言的品味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一)學情介紹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二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來自鄉鎮的學校,語文基礎不算好,但他們對散文這種體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時已有接觸,高一時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 ,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進行過初步的鑒賞。學生一般能說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主要還是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具有寧靜的、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
(二) 、教學方法
教學指導思想:以作者的情感為線索貫穿全文,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誦讀、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
1、 朗讀感知法。
重視誦讀、美讀。本文是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教師應當努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當中,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的寫作年代離今天較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要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尤其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心意和情懷。因此要求學生帶著美好的感情來讀,體會課文中美好的感情,以朗讀來貫串整個教學過程(m.jcsycorp.com),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加強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2、 情境教學法。
本文是寫景抒情的名篇,當中由主觀感受和客觀描繪的統一而形成的和諧的色彩感和畫面美,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根據課文所描繪的情景,配以形象鮮明的圖片,生動的語言,并利用錄音朗讀,再現課文所描繪的情景表象,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景,仿佛置身其間,如臨其境;學生在這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中,激發了求知欲和興趣,從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學的內容,也提高了自身的語言實踐能力,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
3、 探究式教學法。
根據20世紀初,美國著名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以兒童為中心、做中學的教學方法,遵循設置疑難情景、確定問題、提出假設、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并實施的步驟,對本文內容的理解進行了設疑討論。
問題設置的重點在于弄清其表現手法,理解描寫中寄托的濃厚的思想感情,及細細品味優美、含蓄、雋永的語言。要求學生學有所疑,有疑則求解,勇于發表個人見解。激發他們學習與研究的興趣,鼓勵學生課下繼續討論與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教學手段
在教學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體電腦課件。把教學設計的步驟及內容制成課件,利于引導學生質疑思辨法,利于突破重點、難點,利用演示課件代替板書,能節省時間,又可展示教材所沒有的補充材料,擴大教學內容,加快教學節奏,體現教改的新理念。
四、學法輔導
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強調以讀為主,根據認讀——還原——移情——領悟的閱讀認知過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1、誦讀感知法 (學生先聽錄音范讀,后反復誦讀) 。
2、閱讀學習法(閱讀步驟:通讀、精讀、品讀、研讀)。
3、設疑研討法(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曾說:“學校中求知識的目的,不在于知識的本身,而在于使學生自己獲得知識的方法。”葉圣陶老先生也曾說過:“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教”。為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始終貫徹這一教學理念,積極引導學生勇于質疑、解疑,發表個人觀點。
4、 拓展延伸,加強語文實踐活動。
學生自由選擇課堂任務、合作伙伴及完成方式,并開展學習成果和學習心得交流活動。
五、教學程序
根據本節的教材內容及學生的情況,為了達到教學目的,突出重點、難點,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導讀——體悟——探究——交流。
1、激發興趣,導入新課。首先發問:“當秋天來臨之際,你感受到了什么?歷代文人筆下的秋又是怎樣的?”展示相關圖片,讓學生回憶有關秋的詩文,激發學生興趣,由此導入新課,并介紹作家和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課文思想。
2、整體感知,錄音朗讀。讓學生迅速感知把握內容和課文情感及其結構,為下面開展的鑒賞學習活動作準備。
3、設疑討論,鑒賞品味。重點講析第一幅圖,其余讓學生自主學習,質疑發問。在講析中也是以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理解,如:1)“故都的秋味有什么特點?”2)“哪些景物畫面體現出這些特點?”3)“作者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寫故都的秋?各具怎樣的特點?”等,并教給學生進行閱讀鑒賞的分析學習方法和步驟,讓學生帶著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這個環節的設置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質疑發問的過程中掌握本文的教學重點: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進一步體會散文的“形”與“神”的有機結合。
4、學習成果、心得交流。 在課堂問題討論告一段落后,組織學習小組展示各組的學習成果,并在班上進行交流,再次對課文的表現手法和優美的語言作深入的探討分析,對課文的寫作特點作簡要的總結。
5、 布置探究作業:
1、寫一篇賞析或評論《故都的秋》語言美和畫面美的文章。
2、以郁達夫的創作為題材,設置一個網頁。
3、寫一篇表現梧州特色景觀的寫景抒情散文。
4、郁達夫人文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以上作業任選一題來完成)
六、教學觀念
1、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2、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
3、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
4、教師觀念的更新
(1)轉換教師角色
(2)改變學習方式
(3)加強語文實踐活動
七、創新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所建立的生活即語文的“大語文”教學觀念,語文學習應由課堂延伸到課外,讓學生處處感受到語文的氣息,而且培養人文精神是當代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所以在質疑引導過程中設置以下問題和作業讓學生探討。
1、亮點探究: 故都秋的景物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紅葉,游人如織的頤和園,可作者為何只選取了這幾處景物來寫呢?試從主客觀兩方面來分析。
2、思維拓展:讀罷全文,你認為郁達夫在文中是頌秋還是悲秋?
3、探究作業的布置。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我的說課完畢,謝謝!